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训练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古诗词及文言文复习训练潍坊市育华学校主备人:王玉红【学习目标】:1.复习理解并掌握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背诵并默写。
2. 复习理解并掌握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掌握部分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一、八年级上学期古诗文默写练习(一)识记续接(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请填写相应的古诗文。
)1.五岭逶迤腾细浪,。
2 ,甲光向日金鳞开。
3.浩荡离愁白日斜,。
4 ,夜泊秦淮近酒家。
5.城阙辅三秦,。
6 ,干戈寥落四周星。
7.白头搔更短,。
8、,谁家新燕啄春泥。
9.飞来峰上千寻塔,。
10、,灵旗空际看。
11.僵卧孤村不自哀,。
12、荡胸生曾云,。
1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14.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15.,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实味不同。
16、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
”(二)理解识记1.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两个诗句是:,。
2.在《春望》中,春天的花开鸟鸣反而使诗人杜甫生出忧国和思亲之情,即所谓的:,。
3.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句子是:,。
4.《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明作者文天祥以死明志的两句诗是:“,。
”5.《七律·长征》一诗采用夸张手法的诗句是:,。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已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7.《己亥杂诗》中表达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的诗句为:,。
.8.《泊秦淮》一诗中,表现诗人的忧患意识的诗句是:____ __ ,_ 。
9 、《雁门太守行》中哪一句诗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10、《别云间》中哪一句诗表达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
1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更应亲近传统文化。
让我们走近陶渊明,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无题》)的执著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登飞来峰》)的坚毅与无畏。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一,《春望》,。
,。
,。
,。
1.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4.《春望》抒发了诗人,的痛苦心情。
5.5、“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的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抵万金”言。
8、“搔”通过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之情。
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写到。
10.重点字词理解国古义:,诗中指。
今义:。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
抵(dǐ):。
浑(hún):。
胜:。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
,。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最新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训练答案优秀名师资料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全部古诗训练答案1、雁门太守行?“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开”字写出了守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
?本诗叙述了一次边城保卫战的整个过程,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别云间?一语双关,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从内心是把自己比天上的一条龙,至此从云间消失。
?颈联是无限伤感和低沉的,而尾联却显得壮烈而高亢。
3、望岳?“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
“割”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登飞来峰?眼前的挫折、障碍、困难。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扰,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钱塘湖春行 5?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造影争暖树、心眼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蓬勃的生机。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处不在的。
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积极人生态度。
?作者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7、己亥杂诗?“舍”的是当时的黑暗和腐朽,“不想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赏析:以新奇的比喻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作者以“落红”自喻,移情于物,是对新生命的赞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虽然仕途失意,但不不甘沉沦,仍要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
哲理: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就像“落红”一样,似乎无用,但它又能化作春泥,仍有价值和作用。
因此“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关键是从什么角度看问题。
8、春望?烽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是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修正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复习班别姓名分数1.《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下面对诗文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总领全诗,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B、颔联两句紧承首联,具体写山。
选择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来写,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
C、颈联两句具体写水。
正面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险恶情景,充分体现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慨。
D、尾联两句是写三军翻越千里积雪的岷山后的喜悦之情,表现了红军将士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对偶借代 B.比喻对偶夸张C.对偶夸张拟人 D.夸张拟人借代3.这首诗高度概括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请你仿照第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各用4—5个字概括出另外四幅画面。
腾越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将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放在一起写,这样合适吗?为什么?5.“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中用到“暖”“寒”二字,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6.这首诗提到了笑:“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笑的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2、《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苏教版语文八上古诗词专题复习训练及答案

八上古诗词部分姓名:一、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完成下列练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试分析“风烟”和“望”的作用。
3、试分析颈联的含义。
4、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有什么不同?二、阅读《己亥杂诗》,完成下列练习。
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浩荡”形容什么?3、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试分析三、四两句的妙处?三、阅读《望岳》,完成下列练习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锺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试分析颔联的修辞及作用。
3、从锤炼词语的角度分析“凌”字的作用。
4、尾联为什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四、阅读《钱塘湖春行》,完成下列练习。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突出一个“春”字,处处透出早春的信息。
说说诗中哪些词表现了“早”字?答: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颔联和颈联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早春景象的?答:颔联:;颈联:。
4、“争”“啄”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答:五、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列练习。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和“最高层”的寓意分别是什么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
六、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下列练习。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及文言文试题答案.doc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学期古文复习试卷及文言文试题答案=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0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
楚王赐晏子酒。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圣人非所与熙也②齐人固善盗吾欲辱之,何以也?④晏子避席对曰酒酣左右对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吏二缚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
③啖:吃。
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
7 -11 共18分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苏教版八上古诗复习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请从练字的角度赏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妙在何处。
“凄凉”“弃”写出了诗人长年被贬偏远之地,寂寞虚度年华的情形,表现了诗人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意思对:6。
即可。
2分)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①对已故老友的怀念;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意思对即可。
一点1分,共2分) 3请任选一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分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表明自己不为寂寞、蹉跎而忧伤,表现出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示例二:这两句诗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或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的哲理。
(意思对即可。
2分)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
(2分)示例: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
(符合诗意即可。
2分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①被贬谪被弃置的无限心酸的愤懑不平②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八上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YW:土)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是千古名句,请你说说它的妙处。
(2分)示例一: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示例二:“压”“摧”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敌军来势的凶猛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渲染了战争的紧张气氛,也衬托出将士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意思对即可。
2分)2请用自己的话描述“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现的画面。
(2分) 示例:迎面而来的敌军,就像乌云压近,城池将要被摧毁,守城的将士身穿铠甲,铠甲迎着太阳闪着耀眼的光芒。
(符合词意即可。
2分)3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015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文诗词复习练习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文诗词复习练习八年级语文诗词练习(诗歌复习)一、《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和颔联。
二、《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首句写景。
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句。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
“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四、《七律长征》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春望》,。
,。
,。
,。
1.诗中点明时间和地点的句子是,。
2.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
4.《春望》抒发了诗人,的痛苦心情。
5、“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6.“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7、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的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抵万金”言。
8、“搔”通过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之情。
9.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写到。
10.重点字词理解国古义:,诗中指。
今义:。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
抵(dǐ):。
浑(hún):。
胜:。
1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
,。
,。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2分)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9、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10.全诗以“”为线索,从“”起,到“”终,以“”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
最后两句中的“”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三,杜牧《泊秦淮》,。
,。
1.“烟笼寒水月笼沙”首句写景。
笼,即笼罩的意思,两个“笼”将轻烟, , 寒水、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 , 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说说两个“笼”字写景的妙处。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品析。
5.“夜泊秦淮近酒家”在全诗结构中起什么作用6、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的是社会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7.重点字词理解:泊:bó动词,。
pō名词,。
笼:。
犹:,。
商女:。
《后庭花》:歌曲的简称。
南朝陈皇帝陈叔宝终日沉溺于声色,不务国事,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至亡国,所以后人以此曲为。
四,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1. 陆游:诗人,号。
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
2,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
后两句诗写,表达自己为、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3. 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作:;大作:,指。
僵卧:躺着不动。
描绘出,,的诗人形象。
哀:。
自:。
尚思:。
阑:;夜阑:。
五,《过零丁洋》文天祥,。
,。
,。
,。
1.文天祥(公元1236—1283),男,,汉族,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吉水人,(今江西吉安)。
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
《过零丁洋》选自。
这首诗是宋帝赵禹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在五坡岭(在广东省海丰县北)兵败被俘后囚禁时写的。
2.《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惶恐”“零丁”用于双关,有两层含义,一指,二是和。
诗句的意是:,。
3.《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这两句诗慷慨激昂,采用的方式,表明诗人的决心,崇高的和的爱国情怀。
4.《过零丁洋》诗中借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特点是:以形象的比喻描写。
诗句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这两句连用,暗示。
5.这首七律诗的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有关的哪两件大事(1)(2)6.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举二例说明:答:(1)人物事迹(2)人物事迹7.“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汗青:指。
(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
)丹心: 。
干戈:泛指。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
,。
1.本诗出自作者是______(朝代)的_______(诗人),他和,,并称为“初唐四杰”。
2.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答: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的人生态度、的志趣和的胸怀,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
3.此诗是一首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之情,体现出作者。
4“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上任路途的。
“”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联系起来。
5、颈联蕴含了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这一句成为的不朽名句。
6.词语积累:之:城阙(què):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
这里指唐朝都城。
辅:以……为辅佐,这里是的意思。
津:。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
宦(huàn)游:。
海内:,即全国各地。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
比邻:并邻,。
无为:。
歧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意思是。
七,《己亥杂诗》,。
,。
1.《己亥杂诗》选自,共350首。
作者,号定庵,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2.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答:这里的“离愁”不仅是愤然辞官回家所产生的之情,更是离别京城,离别,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4.作者拿自况,表达了5.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
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6.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是:,。
这一句,运用,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为培育人才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的情怀。
后人也常用此来比喻。
7.古诗中写花的名句不少,请写出二句你积累的有关“花”的诗句来(1),。
(2),。
8.“吟鞭”指。
落红:。
八,《望岳》,。
,。
,。
,。
1、本诗作者是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自号“”,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衬托。
4、“钟”在这里是“”的意思,用一“钟”字,将大自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与王安石的“,”和孔子“,。
”有异曲同工之妙。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答:9.这首诗写景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10.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1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岱宗_____齐鲁_____造化_____阴阳_____荡胸_____会当_____夫______青______钟______入______眦______凌______览______曾______12、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13、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