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整理
苏教版语文八上《诗歌赏析》知识点汇总

八上《诗歌赏析》《古诗四首》《春望》P581.说说“草木深”的含义。
表面上是写草木茂盛,实际上写的是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景象。
2.赏析颔联感伤时事,看到美丽的花儿反而落泪,怅恨离别,听到清脆的鸟鸣反而心惊。
这里运用“使动用法”,以花鸟反衬了作者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3.作者写“花”和“鸟”的作用?国破家亡(感伤时事、怅恨离别),看到美的事物反而落泪,触目心惊,更加加重了悲剧色彩。
这里写“花”和“鸟”,更加反衬出了作者忧国思家的痛苦心理。
4.描写“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在长安城中,一位老人颤巍巍地站在街边,看着长安城一片萧条的景象,不禁心生悲伤白发增添了许多。
他焦急地用手搔头发,想要把白发全部搔掉,结果头发越来越少,连簪子都插不进去了。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连三月”写出战祸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难得。
体现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的痛苦心情。
6.这里的“国”是指国都长安。
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痛苦心情。
8、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泊秦淮》P601.第一句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体会“寒”字的作用。
一个“寒”字不仅让人想到时值深秋,而且让人心头掠过一丝寒意,渲染出一股迷茫冷寂的氛围。
3.描绘第一句所呈现的画面。
薄薄的烟雾笼盖着秦淮河冰冷的河水,冷冷的月光笼罩着秦淮河冰凉的沙滩,构成了一幅迷茫冷寂的画面!4.最后两句是在指责商女吗?他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写《后庭花》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后两句运用议论,名为指责商女,实际上是在指责那些点歌的人,表达出了自己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借古讽今。
5.《后庭花》是指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世人称为亡国之音。
苏教版八上册诗词赏析全集

八(上)诗歌赏析一、《七律长征》押an韵首联:统领全诗,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远征难”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颔联: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比喻、夸张、对偶,反衬手法,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颈联: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暖”字既写出了五月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大渡桥横铁索寒”:a.“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b.“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c.“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尾联: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二、阅读《春望》1.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2.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借景抒情,深沉真挚:描写破败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泪,鸟亦惊心,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3.试分析首联中的“破”和“深”的作用。
“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虽是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苏教版】2017年语文八年级(上)诗词赏析汇总

八(上)诗词赏析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烽火连三月”中的“烽火”这里借指战争。
(2分)2、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分)答:表面写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写因战乱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景象。
3、解释“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分)答:感伤时事,看到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5、《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体会“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笼”和“寒”的妙处。
答:两个“笼”字,“笼罩”的意思,把烟、水、月、沙融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渲染迷蒙中透着悲凉的气氛,寄寓诗人忧愁的情感。
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2、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答: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慨和忧虑。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三、《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意思: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运用比喻的方法, 描写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以“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 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时起时沉。
2、“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古诗也是儿童在早期教育中最先接触的文体之一,学生对很多古诗都能熟读成诵,且对它有浓厚的兴趣。
古诗一般都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音乐节奏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便于感悟、领会语言文字。
另外,八年级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都是佳作名篇,小编整理了关于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苏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古诗1【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春望】(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宋)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5【过零丁洋】(文天祥·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己亥杂诗】(龚自珍·清)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8【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登飞来峰】(王安石·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1【雁门太守行】(李贺·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鉴赏苏教版

八年级上册古诗鉴赏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所见:春城败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所感:触景生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所盼:心念亲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所思:充满离情)1.翻译:略2.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或杜少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代表作有《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3.题目:“春望”即春天所见,“春”点明时间,“望”是诗眼,也是全诗的线索。
4.问题探究:⑴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
①“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②“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杂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⑵请对颔联做简要的赏析。
诗人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从小处落笔,情因景生,景随情移。
诗人为国家残破和亲人离别而伤愁,所以看见繁华烂漫,反而痛苦流泪,听到鸟鸣也感到心惊,写出了战乱给诗人带来的忧伤之情。
⑶颈联赏析。
“连三月”写出战祸时间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这两句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⑷尾联赏析。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里通过搔头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老态龙钟的情状,含蓄,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及思家的思想感情。
5.主题归纳: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忧国思家的情感,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恋诗人的美好情操。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翻译:略2.作者:杜牧,字牧之,号攀川居士,唐代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作《山行》、《赤壁》、《江南春》、《清明》。
3.题目:泊,停船靠岸的意思。
苏教版八(上)诗词鉴赏

苏教版八(上)诗词鉴赏一.《春望》 [唐] 杜甫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歌一二句写春望所见,其中“破”字写出了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字写出了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本诗触景生情,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
4.借花鸟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作者思念家乡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将一位白发稀疏、孤立于长安城头的老诗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6.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7.“感时”和“恨别”是诗的核心内容。
第一句,写国都沦陷,国家残破,只有山河尚存但只要山河还在,就有希望!后四句,时局动乱国事危急造成骨肉分离,烽火不息致使家书断绝,这些都使诗人忧心如焚,而又无可奈何,只能整天抓挠头皮度日如年,以至头发变白而且又越抓越少,难以胜簪了。
也隐含一种厌倦战争,思念亲人之情。
8.诗中的“草木深”表面上是写春天来临,草木繁茂,实际是写都成沦陷,草盛人稀,荒凉萧条的社会现状。
9.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0.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11.分析“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句诗中所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12.对这首诗的字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城春草木深”是说国家虽残破,但山河之美依然存在。
暮春时节的京城依然草木葱绿,生机盎然。
花草的鲜艳与社会的破败形成对比。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周围的环境事物与自己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了。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古诗词

七律·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w ēi 迤y í腾细浪,乌蒙磅p áng 礴b 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m ín 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春望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 āo 更短,浑欲不胜簪z ān 。
泊秦淮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hu àn 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己亥杂诗 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赏析整理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整理一、《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唐)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比喻事物发展的趋势无法阻挡或者说明人的思想感情是日无法斩断(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所激起的愤怒,似水难断的愁思)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2眷恋岁月飞逝难留的句子是(弃我去者,昨日之不可留。
)3感叹人生的烦恼的诗句是(乱我心者,今日之多烦忧。
)4李白在行路难中最能表现他面对挫折积极向上,对理想执着追求的诗句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却又表现出他面对困难消极避世的思想。
5诗中最具忧愁、苦闷之意的名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二、《渔家傲》(北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与“衡阳燕去无留意”想照应,写将士们因为没有建功立业,击败敌人而无法回家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抒发征戍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3上阕写了哪些景,有何作用?(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
“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凄凉,和边塞将士时刻御敌的情况。
也暗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4“将军白发征夫泪”表达将士们什么样的感情?(抒发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5主题:这首词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所作,表现他(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守边战士的思乡之情)。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整理
第 1
页共 6 页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整理一、《七律
长征》生动形象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1、“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题目。
2、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江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3、”;腾”突出了五岭的奔腾气势,“走”突出五岭的疾驰状态,衬托了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4、”;暖”既写出了 5 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了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
“寒”烘托了泸定桥环境的险恶,战争的激烈,反衬红军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二、《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1、”;破”描绘了国都被占,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景象;“深”描绘出了草木繁密而又荒芜,人民离散无人整治的景象,刻画了诗人痛苦的心情。
2、”;溅”“惊”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颔联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
3、颈联真切的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是心情。
它能引起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
”;连三月”写战祸之长;“抵万金”言家书难的。
4、”;搔”通过细节写出了诗人无法排解的忧国思家之情。
第 2
页共 6 页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联和颔联。
三、《泊秦淮》抒发了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1、首句写景。
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句点明环境,在结构上起枢纽作用。
3、后两句以形象化的议论,运用曲笔,讽刺了只顾贪图个人享受而不顾国家安危的晚唐统治者。
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4、”;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5、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首句。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欲望。
1、“僵卧孤村”描绘了诗人年老久病,无所作为的处境。
2、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
“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3.”;风吹雨”既指
,又指。
五、《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1、“干戈寥落”包含了诗人很多的辛酸和遗憾。
2、颔联的特点: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雨打萍”是文天祥政治生涯的写照。
意思是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第 3
页共 6 页 3、颈联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极为巧妙、新奇。
意思是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里悲叹孤苦零丁。
4、尾联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成为爱国志士激励民族气节的警句名言。
5、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如何看待国家和个人命运的关系的?
六、《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
1、“风烟”突出了杜少府任所的卑湿荒远,上任路途的艰险。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
2、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
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这首诗不同于其它送别诗,开辟了送别诗的新意境。
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字里行间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七、《己亥杂诗》 1、“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
2、一、二两句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忧虑、怨恨及失落的心境。
2、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诗人以”;落花”自比,以“花”比作新生命,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的追求。
3、三、四两句有什么现实意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诗句?
第 4
页共 6 页
八、《望岳》以”;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的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1、首联写出了远望中的泰山的山势。
2、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运用拟人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运用夸张写出了泰山的高峻绵长。
3、颈联写凝望之景。
意思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时已薄暮。
4、“凌””;览(俯视)”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
5、尾联取《孟子》入诗,具有象征性和启发性,既写出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也表现了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九、《钱塘湖春行》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着眼点,写出了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1、首句点明春游的地点,次句写诗人瞭望湖面。
2、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的景象。
这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景色给予人的感受。
3、“争暖树””;啄春泥”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4、“渐欲”野花渐开渐多,”;没马蹄”点出草浅。
5、“行不足”是爱的体现,同时也照应了题目。
6、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颔联和颈联。
第 5
页共 6 页
十、《登飞来峰》抒写自己在山上最高层时心中的感受。
1、鸡鸣日出是传闻之景,同时也是诗人美好前程的象征。
2、”;不畏”道出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3、“浮云”既是实写,也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
十一、《雁门太守行》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1、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2、首句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次句写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黑云”和”;日光”是想象之词,不一定是实写。
3、三、四两句描绘激战中壮美的边塞风光,创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4、五、六两句表现了将士们的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七、八两句运用典故称颂了天子和将士。
6、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前四句。
十二、《别云间》诗人诀别故乡,表现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1、
“羁旅客”是诗人自谓。
”;又”充满感叹之情,极为悲苦。
2、“难”难在抗清事业未成,再难见到故园和亲人。
第 6
页共 6 页 3、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颔联。
五、20__ 年沈阳市对《己亥杂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A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归乡路上根据见闻感受写的组诗中的一首。
B 首句极力渲染了诗人辞别京师返乡时无边的离愁别绪。
C”;落红”即落花,诗人以“落红”自喻,咏物抒情。
D 诗人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对生活的厌倦之情。
六、湖北省十堰市 20__ 年阅读《望岳》一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每小题 2 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3.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字,二是诗句中的“
”一词。
24.请你从语言或内容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进行品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