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闻南朝三谢之一谢脁的个人资料及历史成就

合集下载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

论谢灵运,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谢灵运(385年-433年)和谢脁(459年-501年)是南朝宋时期的两位著名文学家和文化名流。

他们的文学才华和文化造诣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他们对于李白山水诗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山水诗以豪放奔放的笔触、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著称。

李白的山水诗多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诗人的感受和思考为主题,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诗人内心世界的交融。

谢灵运和谢脁为李白山水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融入了李白山水诗的精髓,将其发扬光大。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山水诗的创作家,他的山水诗以写景为主,注重描绘自然风光的细腻之处,同时也融入了李白诗歌中的豪放和激情。

谢脁是南朝宋时期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成功借用李白山水诗的诗人。

谢脁与李白不同的是,他更注重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李白山水诗的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山水诗风格。

谢灵运和谢脁的诗歌作品都展现了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们通过对李白山水诗的借鉴和发展,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李白山水诗的题材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总而言之,谢灵运和谢脁对李白山水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们将李白的创作风格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李白山水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文学成就为后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

谢眺诗歌的艺术成就入榜诗篇《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鬓不变?”选读诗篇《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徒念关山近,终知返路长。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

引领见京室,宫雉正相望。

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驱车鼎门外,思见昭丘阳。

驰晖不可接,何况隔两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

常恐鹰隼击,时菊委严霜。

寄言罻罗者,寥廓已高翔。

”选读诗篇《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江路西南永,归流东北骛。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

旅思倦摇摇,孤游昔已屡。

既欢怀禄情,复协沧州趣。

嚣尘自兹隔,赏心于此遇。

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

”选读诗篇《游东田》:“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诗俊”趣论:清代王士祯《戏仿遗山论诗绝句》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原篇“青莲才笔九州横,六代淫哇总废声。

白紵青山魂魄在,一生低首谢宣城。

”)。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谢脁倾心仰望,可读其名篇《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又有“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题东溪公幽居》);“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三山怀谢朓,水澹望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谢脁已没青山空,后来继之有殷公。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杜甫作诗感叹道:“谢脁每篇堪讽诵,冯唐已老听吹嘘。

”(《寄岑嘉州》)杜甫又有诗句:“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白居易“刘桢病发经春卧,谢脁诗来尽日吟。

”(《病中辱崔宣城长句见寄兼有觥绮之赠因以四韵总而酬之》)唐僧贯休有诗句:“小谢清高大谢才”;“有时鬼笑两三声,疑是大谢小谢李白来”。

[谢脁和谢灵运]谢脁

[谢脁和谢灵运]谢脁

[谢脁和谢灵运]谢脁谢脁篇(1):中国古诗词中的悲剧悲情心态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学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广阔而深厚的美学意义,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

中国古代诗词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心态,是其美学意义中最吸引读者的闪光点。

中国古代诗词的悲剧心态,就是中国古代诗词所折射出来的中国古代文人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及其悲剧结局的心理状态。

这种悲剧心态表明诗人在力所未及的地方,超前地觉察到一种人生的未来价值。

对于“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的评论,显然,这个结论是在跟西方悲剧相比较的前提下得出的。

所谓悲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鲁迅先生认为“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里所说的人生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合乎人类进步要求,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合理的东西。

悲剧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级形态的美,表现出一种人生价值。

它严肃地探索着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提出生命最深邃的问题,表现出对人的价值和命运的无限关切。

如此看来,悲剧者,悲而剧者也。

是一种非常悲伤、悲哀的心理状态。

这与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悲剧心态正好吻合。

所以,中国古代并非没有悲剧,只是中国古代的悲剧不是西方意义上的那种“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结局”式的悲剧,而是一种稀释了的、心灵上的悲剧。

这种“心灵悲剧”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最为明显。

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可望而不可即之悲包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集体情感与个体生命的冲突等等。

最典型的是《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谢脁篇(2):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诗人李白,他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清新自然,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和传诵。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大李杜”。

南朝三谢之一谢灵运的个人作品及人物评价

南朝三谢之一谢灵运的个人作品及人物评价

南朝三谢之一谢灵运的个人作品及人物评价>个人作品《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36卷,已佚,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

《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1卷),已佚。

北宋以后就已散佚。

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谢康乐集》2卷。

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均有辑录。

黄节有《谢康乐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曾据清华大学讲义本校订排印。

谢灵运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另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划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

谢灵运早年信奉佛教、道教,曾润饰《大般涅槃经》,撰写《十四音训叙》以注解《大般涅槃经.文字品》。

有《辨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

谢灵运还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但未成。

人物评价总评谢灵运曾自评“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其山水诗多集中笔墨于客观山水本身的精描细摹,往往末尾缀以说理议论,极少明显见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因而招致“寡情”之讥。

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论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题材方面的贡献。

他认为,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

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历代评价谢玄: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钟嵘《诗品》: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萧纲《与湘东王书》: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批评当时文坛“酷不人情”之弊,说是源自谢灵运的影响。

谢朓简介_谢朓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谢朓简介_谢朓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谢朓游东田谢朓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

②寻云涉累榭,随山望菌阁。

③远树暧阡阡,生烟纷漠漠。

④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⑤【作者】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大康)人。

曾任宣城火守,尚书吏部郎,世称“谢宣城”。

齐东昏侯永元元年,遭始安王箫遥光诬陷,下狱死。

其诗学谢灵运,风格清新秀逸,为当时人所爱重。

梁武帝称:“不读谢诗三日觉口臭。

”有《甜宣城集》五卷传世。

【注释】①悰:乐。

②行乐:指游东田。

③累:重叠。

榭:台上有屋曰“榭”。

菌阁:高阁形如芝菌。

④阡阡:即“芊芊”,盛。

漠漠:散佈貌。

⑤青山郭:近青山的城郭。

末二句是因游赏而有所怀,所以不对春酒而望青山边的城郭。

【品评】本篇写游束田时所见初夏景致。

“东田”,齐惠文太子立楼馆于锺山下,名为“东田”。

诗人以清新流媚的笔触描绘了山水自然美景。

“远树”二句写远景:只见树影轻淡,烟云朦胧。

“鱼戏”二句写近景,诗人巧妙地运用初夏特有的风物,写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气。

鱼戏荷动,既见出鱼儿的活泼神态,又活画出嫩荷的婀娜风姿。

鸟散花落,展示了众鸟欢鸣,落英缤纷的景象。

荷之为“新”,花之为“余”,都点出是春末夏句。

“远树” 二句用疏淡之笔写阔大之背景,“鱼戏”二句则工笔点染出精美的细部,远近相衬,构成一幅意境淡远而生意盎然的画面。

此诗的章法精严。

诗的开端称出游的原因是:“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而诗的结尾则说:“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显然,诗人似乎在山水自然中找到了足以清除内心烦闷的东西,他忘却了眼前的美酒,悠然眺望着远处的青山,若有听思,若有所悟。

南齐最牛诗人谢宣城是怎样的

南齐最牛诗人谢宣城是怎样的

南齐最牛诗人谢宣城是怎样的南齐最牛诗人谢宣城是怎样的唐代诗人李白,被人称为“诗仙”,粉丝自古至今都有。

然而,“诗仙”也有自己的偶像,有一名诗人让李白毫无保留地倾倒折服。

这个人就是谢朓。

清人王士祯《论诗绝句》有两句云:青莲才笔九州横,一生低首谢宣城。

“青莲”是指青莲居士李白,“谢宣城”就是谢朓,因为他曾任宣城太守。

灵心秀口诵名句李白曾经写过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有一句这样写道:“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

”诗句中的“小谢”,正是大名鼎鼎的南朝才子谢朓。

诗坛上著名的“大小谢”,“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都是山水诗的开创者。

李白诗中题目的谢朓楼,正是以谢朓的名字命名的。

李白对他推崇备至。

李白还曾写过《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写道“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他说:“我吟谢朓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

”(《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

当登上九华山落雁峰时,李白还想着谢朓:“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座矣,恨不携谢朓惊人诗来搔首问青天耳。

”可知李白随时随地都很想读谢朓的诗。

李白一生有不少诗歌点评历史文化名人,但其中流传下来的有15篇都是吟咏谢脁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对其诗风及其人赞赏或怀念。

崇拜、欣赏谢朓的不止李白一人,诗圣”“ 杜甫,也是谢朓的粉丝之一。

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朓每篇堪讽味”。

“ “而和谢朓同时的沈约也称许道:“二百年来无此作也。

”梁武帝萧衍则更是称赞谢朓说:“三日不读谢诗,即觉口臭。

”沈德潜《古诗源》说:“灵心秀口,每诵名句,渊然泠然,觉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

”何义门评谢脁诗云:“(谢)化艰为易,去重就轻,以其略浮词为取真色,所琢炼者在意象、物情之间耳。

”谢朓楼就谢朓任职宣城太守期间,在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自建一室,名唤高斋,作为办公起居之所。

唐初高斋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朓楼。

政治联姻埋伏笔谢朓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宫廷政变不断。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指的是谁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指的是谁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指的是谁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小谢指的是谢朓。

他在当时诗坛上声誉很高。

作为东晋后期著名的山水诗人,其成就虽不及陶渊明和谢灵运,但是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诗在风格上没有沿袭东晋玄言诗风气,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性,这在南朝文学史上颇为少见。

谢朓,南朝齐梁间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

少好学,博涉文史。

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永明十一年(493年),出为宣城太守,故后世称“谢宣城”。

后因事被贬为宣城太守,在任内颇为政绩。

后为始兴内史,卒于任所。

今存诗二百余首,其中五言诗一百六十首。

多为应制、奉和之作,内容以游山玩水、宴饮酬唱为主,亦有述志写景之作。

其诗善于刻画描绘山水景物,讲究对仗和辞藻。

由于诗中多写自然景色,且常常以山水景物为意象,故举以为例。

此外还有部分描写爱情生活的诗篇。

谢朓诗歌的特点:1、“谢朓文字,清便宛转。

”(《南史·谢朓传》)“清便宛转”即清丽流畅;“清”,是他诗歌的总的风格特征;“便”,指其作品形式多样化。

两者合起来说,那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清丽”。

这个总的评价,对我们理解谢朓诗歌艺术风格,确实有很重要的帮助。

2、多用典故,诗句含蓄,表现了诗人的儒家思想,《登池上楼》全诗如下:登池上楼“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四句诗选择了“望”与“怀”两种相互映衬的动态视觉角度,构成画面优美,境界开阔的艺术效果。

第三联,则把读者引向悠远深邃的无限空间,从而感受到诗人心中蕴涵着的豪迈情怀。

尽管由于篇幅的限制,诗人未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然而诗人那极富激情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3、体裁比较齐整,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如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姓谢的历史名人

姓谢的历史名人

姓谢的历史名人姓谢的历史名人众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东汉末年的谢安和唐代的谢朓。

谢安是东汉文学家、政治家,其治下有道,政绩显著;而谢朓则是唐代著名文学家,以其豪放不羁的作风和超凡脱俗的文学才华而为后人所传颂。

本文将分别从谢安和谢朓的生平事迹、人物形象、主要成就等方面进行介绍,展现这两位姓谢的历史名人的不同魅力。

谢安(141年-208年),字安世,汉族,南阳宛人。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曹魏政治家、将领。

谢安少年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勤奉自学。

他以精通史书、修身好学而出名,早年游学历代名士,师承鲍阳、郗超等名流,精通经义。

谢安曾应用自己的学识为政,主张持之以恒,缓步稳进,不求速胜,从而取得了不俗的政绩。

他担任丞相后,推行法治,实行宽容政策,推崇明哲经世的治政理念。

在谢安的领导下,曹魏国力逐渐恢复,社会秩序得以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谢安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撰有《谢宣城文集》等著作,以其文学才华在当时备受推崇。

相比之下,唐代文学家谢朓(710年-765年),字朱温,号邛州,祖居陇西成纪(今陕西省志丹县)。

他性情奔放,独具一格,不拘于时俗,创作出许多豪放不羁的作品。

谢朓写诗传世,《谢氏春秋》是其代表作之一,以其开阔的胸怀和卓越的才华为时人所称颂。

谢朓还以其鲜明的文学风格和独特的创作思路在唐代文坛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所传颂。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富有才情,以超凡脱俗的文学修养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总的来说,姓谢的历史名人中,谢安以其治国有道、才思敏锐而备受推崇,谢朓则以其文学才情、奔放豪迈而为世人传颂。

两位名人在各自领域展现出了不同的魅力,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对谢安和谢朓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两位姓谢的历史名人。

他们的生平事迹、成就和人物形象都展现出了古代名人的风采和魅力。

让我们铭记这些杰出的历史名人,传承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不断弘扬他们的正能量,以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努力奋斗,谱写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
南朝三谢之一谢脁的个人资料及历史成就

导语:
谢脁简介 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南朝萧齐文学家。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
文章清
谢脁简介
谢脁(464——499年),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萧齐
文学家。少有文才,《南齐书》本传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
先后做过豫章王萧嶷太尉行参军、随王萧子隆的文学,又是竟陵王萧
子良的八友之一。明帝时曾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495)任宣城太守,
世称“谢宣城”。后任尚书吏部郎。东昏侯永元元年(499)始安王萧遥光
谋取帝位,谢脁遭诬陷,下狱死。谢朓出身名门贵族,与著名山水诗
人谢灵运同为陈郡谢氏一族,祖母是《后汉书》作者范晔的姊妹,祖
父谢述,为宋初宰相刘义康的亲信重臣;父亲谢纬,官至散骑侍郎,谢
朓的母亲则是刘宋的长城公主。谢朓世代高门甲族,故以甲族资格的
太尉行参军为起家官。
成就
谢脁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 他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
四 声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问题,提出了“八病”之说,开创了
永明体,对近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诗歌创作上的主要成就是
发展了山水诗。 谢脁的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世称二谢;又因谢脁与谢
灵运同宗,故又称大小谢。大谢(灵运)的山水诗尚未脱离玄言诗风的影
响, 模山范水后总留有玄理的色彩;小谢(脁)的山水诗则完全是自然山
水的描绘,玄理成分已消除殆尽。谢脁的诗语言精美、音韵和谐,体
现了永明体诗歌的特点。如“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
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