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哲学存在的基础_爱智慧的视阈

合集下载

人类智慧的进化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

人类智慧的进化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

人类智慧的进化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类智慧的进化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在不断发展和革新。

本文将探讨人类智慧的进化历程,并阐述古代哲学思想如何为现代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一、古代哲学的智慧1. 东方哲学的智慧古代中国哲学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为代表,这些哲学体系针对人类行为准则、道德观念和宇宙规律等问题进行思考。

儒家思想倡导仁爱、忠诚和孝顺,关注人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

墨家思想注重利益最大化和公平正义,奠定了社会公平与道德的基础。

2. 西方哲学的智慧古希腊哲学以柏拉图学派、亚里士多德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为代表。

柏拉图学派主张超越感知世界,追寻理念的真理,提出了“理念世界”的概念。

亚里士多德学派重视经验和实证,强调人类理性的发展和自我完善。

伊壁鸠鲁学派注重快乐和幸福的追求,提出了“快乐至善”的哲学理念。

二、近代科学的智慧1. 科学方法的革新近代科学的发展受到了实证主义和唯理主义的影响,科学方法也得到了革新。

科学家们追求客观事实、实证验证,并采用观察、实验和归纳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科学方法的革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2. 科学理论的突破近代科学理论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哲学思考的智慧。

伽利略的地动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理论,都是在哲学的思考基础上发展而成。

这些理论突破了它们所在时期的科学认知,推动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规律的理解。

三、现代科学与哲学的互动1. 科学思维的哲学基础现代科学不仅依赖于实践和技术,更离不开哲学思考的引导。

科学的范式、实证性与可验证性等特征,都是哲学思考的结果。

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哲学的智慧。

2. 哲学对科学伦理的影响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伦理观念很大程度上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伦理追求科学发展的公正和伦理责任,保护被试者和动物的权益,并提倡科学的透明和可复制性。

古代东方哲学在当代的思想价值与应用

古代东方哲学在当代的思想价值与应用
强调整体观念:古代东方哲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组织是一个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 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有助于企业全面考虑问题,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战略和决策。
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谐,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佛教思想:强调内心平静和超脱,促进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 古代东方哲学在当代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
提倡启发式教学: 古代东方哲学提 倡启发式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 思考能力和创造 力,这种思想对 当代教育也有很 大的启示作用。
重视知识与实践 相结合:古代东 方哲学认为知识 与实践应该相结 合,学习的最终 目的是应用于实 际生活,这种思 想在当代教育中 也有很好的体现。
强调自我反省和 修行:古代东方 哲学强调自我反 省和修行,认为 这是实现个人成 长和提升的关键, 这种思想对当代 教育也有很大的 启示作用。
强调伦理道德:古 代东方哲学强调伦 理道德的重要性, 认为道德是人的本 质属性之一,这种 思想有助于我们重 新审视当代社会中 的伦理道德问题, 并寻求更加符合人 类本质的解决方案。
古代东方哲学在当代的应 用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强调道德教育和 人格培养:古代 东方哲学强调人 的道德和精神追 求,注重培养人 的德行和品格, 这种思想在当代 教育中仍具有重 要意义。
古代东方哲学在全球治理中的运用与推广
东方哲学思想在全球 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 扩大,成为全球治理 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东方哲学强调的整体 性、多元性和自然性 理念,为全球治理提 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东方哲学倡导的道德、 伦理和精神追求,有 助于推动全球社会的 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东方哲学在教育、文 化、科技等领域的应 用不断拓展,为全球 治理提供了更加丰富 和深刻的资源。

探寻东方哲学的智慧与启迪

探寻东方哲学的智慧与启迪

探寻东方哲学的智慧与启迪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可避免地被西方哲学的思想所影响和占据。

然而,我们是否曾经思考过东方哲学的价值和智慧?在本文中,我们将探寻东方哲学的智慧与启迪,以期对东方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尊重。

I. 东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东方哲学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印度、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

它以独特的方式观察和解释世界,旨在揭示人类存在的真实意义。

受到这些哲学思想的影响,东方文化发展出了特有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II. 古代中国哲学的智慧古代中国有着众多著名的哲学家和他们的思想,如孔子、老子、庄子等。

这些哲学家的智慧观念仍然在现代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孔子的仁爱和社会秩序孔子的思想着重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

他的核心理念是仁爱,即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和善良。

此外,孔子也提倡遵守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以实现和谐的社会。

2. 老子的无为与自然老子的思想中,无为是一个重要概念。

他认为,通过放弃追求权力和成功的欲望,而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

老子的思想对于现代人寻求平衡和内心宁静的方式有着启示作用。

3. 庄子的游戏人生观庄子的思想强调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他认为人们应该像游戏一样看待生活,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被功利和压力所束缚。

他的观点提醒人们要学会放松、接受和调整,以适应不可预测的环境和人生变化。

III. 印度哲学的智慧印度哲学以其宇宙观和解脱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这些思想对于人的内心探索和宗教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婆罗门教的四大目标婆罗门教认为人类生活的最终目标是达到释迦、富强、幸福和解脱。

通过尊重司法和道德规范、实践奉献和牺牲的行为,人们可以追求这些目标,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成长。

2. 佛教的四圣谛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通过认识人生的苦难存在和痛苦的根源,通过从渴望和自私的欲望中解脱,人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IV. 东方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迪东方哲学的智慧不仅仅是一种古老的思想遗产,它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

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

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最高形式,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流派和主题。

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领域中,三大哲学被视为最古老和最重要的学派,它们为人类思维和哲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三大哲学分别是“东方哲学”、“西方哲学”和“非洲哲学”。

东方哲学东方哲学是指起源于亚洲的哲学传统,包括中国哲学、印度哲学、日本哲学等。

东方哲学强调整体性、宇宙观、自然观,并注重个体与宇宙的关系。

在中国哲学中,儒家、道家和佛家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学派。

儒家强调仁爱、礼仪、义和忠信,道家注重自然、无为而治,佛家则教导人们超脱痛苦,追求解脱。

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是指源自欧洲的哲学传统,包括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现代哲学等。

西方哲学强调逻辑、理性、个体尊严,并关注人类自由意志与道德价值观。

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探讨真理、美德与国家的关系;基督教哲学强调上帝、信仰与救赎等议题;现代哲学探讨自我、意识、存在等问题,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等思想。

非洲哲学非洲哲学是指源于非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包括传统非洲哲学和现代非洲哲学。

非洲哲学强调社区、自然、神灵与精神世界,并倡导尊重传统、弘扬智慧。

传统非洲哲学包括神祇崇拜、部落传统、口头传承等;现代非洲哲学关注权力、身份、现代性等议题,如西方哲学与传统哲学的融合。

在三大哲学中,东方哲学强调天人合一、自然调和;西方哲学强调理性、道德、民主;非洲哲学强调共同体、传统、神秘。

三者各有卓越之处,彰显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追求与哲学意识。

正如世界哲学史中所记录的,三大哲学为主的哲学在人类思维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世界哲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的启迪。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

西方哲学智慧与东方哲学智慧之比较简介:哲学是一门探索人类存在、知识、价值和意义的学科。

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是两个不同的哲学传统,分别源自西方和东方文化背景。

本文将比较西方哲学智慧和东方哲学智慧的不同特点和观点。

一、西方哲学智慧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起源,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

这一传统注重理性思量和逻辑推理,探索人类存在和知识的本质。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认为真理存在于理念世界中,人类通过思量和学习可以接近真理。

2.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意志。

人文主义者如伽利略和伊拉斯谟提倡人类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认识世界,反对宗教教义的束缚。

3.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8世纪欧洲的一场思想运动,强调理性和自由。

伏尔泰和康德等思想家主张人类通过理性思量来解决问题,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

4. 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两个重要学派。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和科学的重要性,认为惟独经验可证实的命题才具有真理性。

逻辑实证主义则将哲学看做是语言分析和逻辑推理的科学。

二、东方哲学智慧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传统,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

儒家经典如《论语》和《大学》提倡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仁爱、孝道和道德行为。

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老子的《道德经》主张“道”是宇宙的根源,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

3. 佛教思想:佛教思想强调人类的苦难和解脱。

佛家经典如《金刚经》和《心经》教导人们修行慈悲、舍己救人,以达到解脱和超越苦难的境界。

比较:1. 知识和理性的重要性:西方哲学注重理性思量和逻辑推理,强调通过理性和科学方法来认识世界。

东方哲学则更强调内省和直觉,通过修身养性来提升自己的智慧。

2. 人类存在和意义的探索:西方哲学关注人类的存在和意义,探索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价值观。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分析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分析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分析哲学是人类最古老的智慧探究之一,其源于思考和反思人类存在和生活的本质。

哲学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而在中国,大约在同期出现了伏羲、老子、庄子等思想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哲学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色彩,反映出东方与西方人民对人类生命与社会理念的不同认可。

本文将探讨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比较分析。

一、哲学概念的不同认识在东方,哲学一词并没有像西方那样被制定为一个专业词汇,其始终是一种思想、文化和行为方式。

东方哲学强调以功德为中心的个人修养和道德原则,尤其是在印度佛教、中国道教中更为突出。

在东亚文化区,哲学中更多地强调“思维”的功能,人们习惯于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为中自觉思考。

东方哲学还强调“内敛”,即避免过于张扬个人情感和有限的经验。

而在西方,哲学强调的是对基本概念和道德原则的探究。

西方哲学注重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更加注重思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二、人性、自我和命运的认识差异东方哲学中,人性是一个深刻而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东方哲学通常强调人性中的善意和慈悲心,如中国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以我为终,而以众人为始。

”而在西方哲学中,人性更偏重于人性本恶的观点,例如托马斯·霍布斯所说的“人是人的狼”,这种认识直接导致个体之间的竞争和冲突。

同时,东方哲学不太注重抽象的自我觉察,而更强调通过行动和经验中的实现。

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个体的自我探究,包括自我思考、反省和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的观察。

命运也是哲学思考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东方哲学中常常将命运归于先天的因果循环,而西方哲学则注重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应该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尽管这种自由选择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三、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关系东方哲学中,理性和非理性之间没有较明显的分界线,这对于西方而言是一种独特的哲学观点。

东方哲学中常常通过非理性的方法、如冥想或吟诵经文等技术,来实现流露出“本真”的灵性、突破对物质世界、个人生命的局限性、达到“虚空、空色”等状态。

东方哲学经典解读

东方哲学经典解读

东方哲学经典解读东方哲学,作为人类思想的瑰宝之一,源远流长。

它不仅对东方国家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人类文明贡献了许多智慧。

本文将以解读东方哲学经典为主题,探索其中的思想内涵和哲学观点。

一、《道德经》中的道与德《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也是东方哲学中的经典之一。

其中最核心的概念就是“道”。

道在《道德经》中被描述为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它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道是一种超越人类理解的存在,它既是宇宙的本质,也是人类行为的准则。

与“道”相对应的是“德”。

在《道德经》中,德被视为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它强调了人们应当遵循道的指引,以达到和谐、自然的状态。

德的实践需要人们追求无为而治,即通过无私、谦逊的行为来实现自身的完善。

二、《易经》中的阴阳哲学《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著作,也是东方哲学中的经典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阴阳。

阴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它描述了宇宙万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哲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的极端构成的。

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它们的平衡与和谐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人们通过观察和理解阴阳的变化,可以获得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洞察。

三、《论语》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记录下来的言行录,也是东方哲学中的经典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个人修养和道德修行。

孔子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身,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以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只有通过个人的修身,才能有资格去影响和引导他人。

齐家,即家庭和谐和睦。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先修身,然后才能治家。

一个人如果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无法对外部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治国,即治理国家。

孔子强调,一个人要先修身齐家,才能有能力去治理国家。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有道德高尚的人来领导,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平天下,即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孔子主张通过合理的制度和公正的法律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东方哲学探讨东方哲学思想的智慧之道

东方哲学探讨东方哲学思想的智慧之道

东方哲学探讨东方哲学思想的智慧之道东方哲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囊括了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的哲学思想。

这些东方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之道。

本文将探讨东方哲学思想的智慧之道,并从中国、印度、日本三个国家的哲学传统中提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观点。

一、中国哲学的智慧之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哲学传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体系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强调以仁爱和礼义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思想的智慧之道在于塑造人的品格,倡导仁爱以及孝道和忠诚等美德。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由自在的状态。

道家的智慧之道在于“无为而治”,即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对于个人修身养性和社会治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墨家则主张兼爱和公平正义,强调以爱和公平为基础建立社会秩序。

墨家的智慧之道在于以兼爱为核心,通过推崇公平正义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二、印度哲学的智慧之道印度哲学包含了吠陀哲学、耆那教、佛教和吠檀多等多个流派。

这些思想系统都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吠陀哲学是印度古代最早的哲学思想,它注重宇宙的秩序和神圣的力量。

吠陀哲学的智慧之道在于通过牺牲和修行来与神灵沟通,以达到超越尘世的净化与解脱。

耆那教强调尊重生命,反对伤害任何生物。

耆那教的智慧之道在于推崇非暴力和慈悲为基本原则,以此实现人类和其他生命形式的和谐。

佛教是印度的一大宗教和哲学体系,其智慧之道主要体现在四大圣谛和八正道的教义中。

佛教倡导超越欲望和痛苦的境界,通过正知、正思维等方式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解脱与和谐。

吠檀多则主张象征着印度神话和神秘信仰。

吠檀多哲学的智慧之道在于通过神灵的祝福和仪式来获得吉祥和幸福。

三、日本哲学的智慧之道日本的哲学传统主要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哲学思想的影响,然而它也形成了独特的日本哲学思想体系。

日本的哲学思想融合了佛教、神道教和儒教等多种元素。

佛教在日本被广泛传播和接受,它对日本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6期2010年1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 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 I ON )Vo.l 12No .6 Nov .,2010本文的东西方,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学概念。

本文主要是根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 pers ,1883 1969)在!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一书中提出的#轴心时代说∃进行划分的。

对于这几大文化形态的划分,黑格尔、韦伯和汤因比也都有着与雅思贝尔斯一样的共识。

收稿日期:2010-09-05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09DZ XZ03);海军航空工程学院人文社科基金项目(HYR W 201010) 作者简介:黄小晏(1974-),女,山东海阳人,讲师,哲学博士,从事管理哲学原理和领导哲学研究。

东方哲学存在的基础爱智慧的视阈黄小晏(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管理系,山东烟台264000)摘 要:哲学就是爱智慧。

通过对东方如印度、中东和中国等的考察,尽管印度、犹太和中国等东方民族对#哲学是什么∃的理解有所差异,但对#哲学就是爱智慧∃,也即意味着不懈的、追根究底的、深刻的理性思考和追求,存在着较为广泛的认同和一定的家族相似性。

由此证明了哲学作为爱智慧不仅存在于西方,也同样存在于东方。

人们对哲学的理解能否达成共识,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哲学作出怎样的定位。

在东西方的相互对话中,澄清并确定哲学是什么,不仅推进了学术规范,而且也为哲学面对应用领域和具体学科如何自处提供了总体原则。

关键词:哲学;爱智慧;印度哲学;犹太哲学;中国哲学中图分类号:B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 1971(2010)06-0025-07东方通常是作为强调空间差异的地理概念,本文的#东方∃范围系指亚洲,尤以中国、印度、#中东∃和日本为主。

从历史上看,这些东方国家或民族中很多早期就步入人类文明史,并发展出灿烂的思想文化。

然而,在当今哲学的分析话语普遍引入西方哲学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范式并以其为主的情况下,东方是否只有思想,而无哲学(史)的质疑四起,包括中国哲学等在内的东方哲学如何确认其在学术体系中的话语权已成为近几十年来哲学界的重要话题。

学者们围绕着东方哲学的合法性论证、东方哲学何以可能等展开激烈的争议。

这些争论背后的本质,主要集中于如何理解哲学,或者说能否在哲学的界定上达成共识。

一、哲学就是爱智慧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哲学的面目并非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无论是关注的问题,还是论说的形式,哲学的表现形态常常各有差异。

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最宽泛的层面,对#哲学是什么∃加以澄明。

应当回到哲学就是爱智慧这一古老的判断上。

从概念起源上来看,#哲学∃(ph ilosophia)一词在古希腊语中就是由#爱∃(philos)和#智慧∃(soph i a )两个词合成的。

1.智慧之爱是何种爱在古希腊,爱有多个名称。

#例如eros(两性间的爱)、ph ilia(对朋友和同胞的爱)、agape(普遍的仁慈)、浪漫的爱、神圣的爱(对上帝的爱)、同志友谊、同情、关怀和关心。

%尽管爱这个词受到种种滥用,但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它没有失去它的感情上的力量,无论何时用到它时,它都会引出温暖、热望、幸福或满足的情感。

&∃[1]但古希腊哲学层面上的爱是#ph ilia ∃,它是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

当代哲学家弗洛姆也把爱视为人自身所具有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理性。

他指出只有#爱是对他人的积极洞察。

在爱中,我们希望了解秘密的欲望通过结合得以平息。

在融合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对方,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所有人∋∋不是通过我们的思想所能给予的知识,而是通过融合的体验对人唯一适合的方式,去了解人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

∃[2]可见,西方哲学中的爱,本质上是一种集中于广泛探求中的理性沉思,是一种不懈的追寻,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背后恒定的不变的憧憬与向往。

在本文中,我们将爱智慧之爱界定为一种喜欢和追求。

作为一种理性,它与漠不关心完全相反,而与希望、信念一起构成了人的生存意义。

之所以要去爱,是因为爱的对象被判断为好的,或者说是重要、重大的,值得去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有一种理性反思在里面,也即意识到自己需要它。

此外,还隐含着一种奉献的精神,即为了得到爱的对象,可以付出甚至是自我牺牲。

#爱必须是为某种价值而奉献出自己的意志。

∃[3]103爱是一种给予,一种基于善意的献身。

得到了,就是一种满足;得不到,也是一种憧憬,仍然要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它。

进一步来讲,#人是一种没有爱就无法生存的存在;∋∋所谓人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即面对这个世界的不完善,为不懈的爱而挑战的存在。

或者说是为了爱而不怕受伤,对这个世界的状态进行挑战的存在。

确实,人是通过爱来预感超越的一种形而上学之存在。

∃[3]123所以,爱就意味着理性的不懈追求。

爱者在追求被爱者的过程中,双方达到融合与统一,由此也就更好地把握了被爱者。

2.被爱着的智慧是何种智慧将智慧作为爱的对象,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

他在哲学层面上对#智慧∃进行了解读,认为#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

∃[4]后来的苏格拉底也曾这样说过:#我年轻的时候,克贝啊,对于研究自然的那种智慧怀有极大的兴趣。

我觉得,知道每个事物的原因,了解它们怎样生成、存在和灭亡是一件很崇高的事情。

∃[5]而对智慧作了深入、详细的分析当属亚里士多德。

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 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又再次强调#智慧是知识的最精确的形式。

∃(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智慧的观点代表了古代西方人对智慧的认识。

智慧主要是指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知识,它与根据事物的现象所获得的认识即意见是针锋相对的。

在中国,智(慧)最初与知识同义(#智者,知也∃!尔雅∀)。

但多数思想家只是谈到了智慧(或知识)的特点、功能等,却没有对#智慧∃给予直接的界定和解释。

直到后汉初的贾谊才第一次对#智慧∃作出明确的界定:#深知祸福谓之智,反智谓愚;亟见窕察谓之慧,反慧谓童(蒙昧)。

∃(!新书)道术∀)也就是说,智慧是指人们对未来祸福的深刻预见和敏捷把握。

现代汉语对智慧的解释基本与英语一致,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智慧理解为知识学问,或者是见识、创见(此种含义具有知识的性质);二是把智慧定义为一种洞察、辨别、预见、创新的能力(才能)[6]。

在本文中,智慧指真知和才能的统一。

得到了智慧,就意味着对事理的通达、本质的洞察和远见的明晓,从而能够正确地去行为。

只有得到智慧,才能清醒地了悟世情,提升人生的精神境界。

获得智慧并非易事,是否拥有智慧与自身的禀赋和后天的追求有关。

3.何谓爱智慧传统西方哲学,无疑是发源于古希腊。

∗古希腊将哲学理解为爱智慧,即哲学所关心的是那些并非日常生活层面的内容,它所提供的绝非经验、技艺的学问,与哲学相关或者以哲学为乐趣的人都是基于一种对智慧之爱。

philosophia(哲学)由ph ilos和Sophia(智慧)合成,且philos是动词ph ile i n(爱)的形容词形式。

在关于爱智慧一词的使用上,古希腊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较早地认为自己是一个爱智者。

因为只有神才能拥有智慧,人只能去热爱和追求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是由于惊奇,才从现在开始并且也从最初开始了哲学思考∃,+哲学不仅能使人摆)26)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a1-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41a16虽然希腊哲学的诞生地米利都位于小亚细亚地区,地理上属于#东方∃的地域,其历史分期也与世界历史的历史分期并不完全一致,但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意识形态,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都有其相对完整的自身延续和演变的历程。

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西方哲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区别于印度、中国等的独特哲学形态。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982b15.脱无知,特别是当人们在获得生活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安适的物质事物之后,哲学还能引导人们关注具体的功利目标以外的东西,如探寻宇宙最根本的原理和人生的意义等。

柏拉图曾在其!斐德诺篇∀中,把车手比喻成理智,两匹马分别喻指意志和情欲一样,强调理性的主导作用。

因此,尽管在古希腊,哲学与科学等一切知识领域都是水乳交融的,古希腊的#哲学∃的范围比较广,几乎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被纳入哲学的范围,但哲学的本质就是爱智慧,是一种深入的理性思考和不懈的追求,这在古希腊那里确证无疑。

当代哲学家们对哲学的认识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究其实质而言,这些差别仅仅是表层意义的,并没有脱离哲学就是爱智慧的框架。

当代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就认为,#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7]5。

胡塞尔也主张用哲学的反思去认识生活的真谛和意义,他在忘我的哲学思考中严格地#面对实事本身∃,#被看做是哲学的基本思想或基本态度,即不断地从头开始,追问最原本的问题,尝试最直接的回答。

∃[8]其弟子海德格尔也认为#沉思执著于追问。

追问乃通向答案之途。

∃[9]因为即使是最精美的情感,在哲学中也没有任何地位。

#哲学不仅是某种理性的东西,而且是理性的真正指导。

∋∋人人都认为哲学是理性的事情这个说法是正确的。

∃[10]589换句话说,哲学就是#思辨的认识∃[10]597,它意味着一种孜孜不倦的、深入的理性思考。

分析哲学的创始人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绪论∃中对#哲学∃作过这样的解释:#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11]即使对语词的分析,也是一种不断深入的理性思考,因为语词和概念都是关于指涉这个世界的。

总之,哲学就是爱智慧,是一种深入的理性思考和不断的追问,体现了主体(人)的一种主动自愿的、积极的追求,是一种追根究底的深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哲学就是爱智慧∃,它#并不能给予,它只能唤醒它能提醒并帮助人去获取和保存。

我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中理解他以前所实际知道的一切。

∃[7]34二、爱智慧在东方哲学就是爱智慧,是具有普遍性的,这不光体现在西方,在东方也同样存在。

在此,我们将主要对中国、印度和中东(犹太)构成的东方哲学形态进行分析,论证东方哲学也是爱智慧。

印度虽然地处南亚,但其哲学思想却影响了古希腊 和中国(,因此就让我们先从印度开始考察。

1.爱智慧在印度印度的地理环境宜于耕种和放牧,印度人的生活相对富足和安详,有利于人们冥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