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心内科临床护理相关论文范文

心内科临床护理相关论文范文

心内科临床护理相关论文范文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工作专业性强、难度大、患者起病急、发展快、病情突发复杂多变等特点,因此心内科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较其他科室具有更高的风险,对患者病情的发展和医院的整体形象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心内科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心内科护理论文范文一:心内科护理安全管理【摘要】探讨心内科患者的安全管理策略。

论文对患者采取的护理管理措施包括:意外事故的防范、躯体合并症处理、院内感染的防控、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通过对重点人员、重点时段、重点环节、特殊药物的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订护理安全应急预案,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思想教育和专科技能培训,增强护理安全意识,掌握心内科患者的疾病特点和生活习惯。

有效规避了心内科护理安全的风险,降低了护理差错,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心内科;患者;安全管理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7-01患者的安全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护理的过程中避免由于意外而导致的不必要伤害,主要强调降低医疗护理过程中不安全的设计、操作及其行为。

心内科患者大多为年老、多病、心肺功能差、听力视力弱、生活自理能力差、易发生摔倒、坠床、烫伤、体位性低血压等意外。

采取切实的措施监控医疗差错和患者的安全问题,加以相关研究,以切实保障患者的安全。

为保障患者的安全,我科多次组织全科医护人员进行讨论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使护理工作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的安全得到大大提高。

1 存在的不安全因素1.1 患者因素由于我科患者多属年老多病、行动不便、心肺功能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冷热感觉不灵敏,部分患者治疗效果较差,易发生跌倒、坠床、冻伤、烫伤。

环境因素:如摇床的摇手使用后未及时归位、地面不干燥、床旁椅放置不妥、光线过强、过暗等均易使患者受到伤害。

药物因素:我科病员常使用强心、扩血管、镇静等特殊药物,如使用不当或宣教不到位易使患者受到伤害。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论文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论文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摘要】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362例老年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护理资料。

护理人员掌握老年心血管患者的疾病特点,加强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加强出院指导,可以改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201-03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作为老年人口总数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数据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达到12%;2050年,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将超过30%,因此,我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极为严峻的挑战。

心血管疾病是60 岁以上老年人主要患病率之一,也是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现代社会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85%的老年人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27%的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这些不良心理情绪能够刺激刺激肾上腺素能神经分泌儿茶酚胺及交感神经兴奋,收缩血管,提升血压,左心室负荷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加[1],加重了心血管病情。

护理人员应当掌握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护理重点及健康指导,做好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对于改善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病死率意义重大。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收录了笔者医院2007年1月~2010 年12月的36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男240例,女122例,男女之比约2 ∶1 ,患者年龄在59~93岁,平均年龄75.6岁。

患者入院后经全面检查,确认了病情属于心血管疾病。

患者的病情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等,2 年以上患者203例。

1.2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1.2.1 心理特点老年患者自身各器官组织机能衰退,临床症状不典型,敏感性差,反应迟钝,就诊时对自己的症表达不清。

心血管疾病论文心血管内科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心血管内科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心血管内科论文:6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摘要] 目的分析血管疾病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缩短患者住院日期,使患者早日康复。

方法抽取60例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心理分析,并对其患者进行相对应的心理护理。

结果6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没有得病前多数都性情暴躁,紧张情绪,有不良的生活规律的人;在没有进行心理护理的老年患者多数出现心理忧郁,失望悲观,自卑,猜疑等心理问题,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各项心理问题发生率均低于护理前。

结论对心血管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可以缩短患者的出院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21-01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就是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居老年人发病率的第1位,一般都占老年人住院人数的18%以上。

由于心血管疾病症状不典型,加上心血管病患者病程都很长,反复住院的机率高,所以老年人患者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如果只重视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而去忽视心理护理和心理治疗,会导致老年患者住院时间加长和不良后果。

因此,心理护理对老年心血管患者尤为重要。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60例患者,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62岁~80岁,平均年龄70.3岁;心肌梗死型3例,缺血性心肌病型27例,心绞痛型30例。

农民5例,教师7例,工人14例,个体经营者16例,机关人员18例。

1.2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被调查的患者均神志清醒,言语功能存在,问卷内容包括姓名、年龄、职业、患病前生活方式和性格特点,患病后的心理状况及护理后的心理变化。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2 结果2.1 老年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表1)表1 患者患病前的性格特点2.2 老年患者进行护理前后心理反应比较(表2)3 讨论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及其护理方法如下:3.1 忧郁型心理患者的心理护理因为老年血管疾病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服药,给家人带来了一定的经济负担,而导致心理压力很大,所以,经常出现头晕、脑胀、心悸等症状,使患者对疾病忧心,产生被动依赖、心境低沉、绝望、悲观厌世等情绪[1]。

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2100字_心血管内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2100字_心血管内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2100字_心血管内科护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心血管内科护理论文2100字(一):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论文摘要:目的:探究在心血管以及呼吸内科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效果,以及风险管控的实际价值。

方式:医院在2019年3月到2020年3月期间进行救治的100名患有心血管病以及呼吸内科病的病患作为研究群体,分为两个研究小组,最后对比两个研究小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中病患的满意程度显著较高,同时意外的发生几率也明显降低,医护争议的发生率也显著较低。

结论:高水平的知识对于临床应用来讲,拥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对比实验;应用价值;风险管控所谓的临床护理风险就是指,在现实进行护理工作的过程中,诸多随机条件,对相应的病患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这些随机性的风险就是临床护理风险。

在心血管以及呼吸系统方面,急诊病患很多,由于不稳定因素较多,进而会有极大的可能性,发生意外事件。

处于危险状态的条件很复杂,例如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已经心肌梗塞等都是心血管疾病病患的高风险因素。

本研究对心血管和呼吸系统药物的应用价值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一、材料与方法1.1一般信息将该研究群体按随机规则均分为两组,每组50例。

每个护理团队的成员在他们管理的病患之间保持平衡,并且50位病患和护理团队成员的数据相似。

1.2研究方法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入院和教育、检查和指导病患的基本技能,例如适当的评估和护理。

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仅强调技术管理,实验组加强护理风险评估和预防干预措施,全面评估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病患的特定疾病类型、特定条件、年龄等因素,并提供临床护理。

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加强病房检查,针对可能的风险提出对策并加强对风险应对的具体措施护理风险管理在测试组中将其应用于病患的救治以加强训练,管理和学习抢救设备等,并且比较两组病患在护理管理效果方面的数据差异。

1.3研究指标问卷用于调查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计算两组风险事件和护士和病患纠纷的发生率,并评估护士对护理质量管理和护理操作的掌握程度。

老年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40-01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住院患者日趋增多。

由于老年疾病病程长、症状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所以住院的患者容易产生精神抑郁状态,发生心理障碍,从而加重生理功能的衰退,不利于慢性疾病的治疗。

护士要了解住院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我科于2010年1~3月对所收治的40例老年患者实施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我科于2010年1~3月中共收治内科疾病老年住院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其中高血压20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5例,肾功能不全5例在40例老年住院患者中有5例发生精神抑郁状态。

2 护理方法2.1 心理调查:心理调查是十分细微的工作,首先要取得患者信任,通过真诚交谈,了解患者状态,如何出现过焦虑、失眠、悲观、烦躁、忧愁等,并做好记录。

2.2 使用礼貌语言:礼貌待人是我们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交谈的基本态度,也反映了护士的职业道德。

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注意使用“您好”、“请”、“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在与老年患者交谈时,要以友善的态度,从理解患者的角度出发,说出的话语使老年人感到欣慰。

称呼老年患者时,可以以下级或晚辈的身份称呼,会使老年人产生一种亲切感。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待老年患者要认真耐心,态度和蔼。

老年人对各种反应相对迟钝,作为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4 创造良好的护理环境:为患者创造轻松的恢复环境,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引导患者找出自己的心理问题及技能,以正确的方式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解决自己的痛苦。

2.5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家属、亲友来院探视,给患者提供精神经济保证。

消除或减轻患者的失落感和孤独感,使患者产生归属感。

3 典型病例患者,女,67岁,患糖尿病已2年,每年住院2次以上,其经济状况较差,每次住院都有为医院药费发愁,而出现焦虑、失眠、悲观症状,往往加重病情的恶化,病情的恶化更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182-01【摘要】目的:目前内科疾病的病因相对比较复杂,病人也偏老龄化,护士在与老年患者的交往中,应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以及气质、风度等内在特征的魅力去影响病人。

提供对方了解自己的机会,与病人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合作的平等关系,以得到病人的充分信赖,使病人乐于接受心理护理,并取得最佳效果。

方法:通过对内科住院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实际的心理干预。

结果:证明对内科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后,能使老年患者处于一个最佳护理状态,对待疾病的一个积极的心理状态,纠正了其在疾病中的某些不良情绪及行为,调动了患者对治疗疾病的一个积极态度,从而可以促进了疾病的好转和(或)康复。

结论:在对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加强对其的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有很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2010年6月2011年5月, 对400例老年住院患者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发现有340例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首次住院的老年患者在入院的第一周最为明显。

他们对自己所患何病,严重程度,何时才能治好等还不清楚,因此焦虑不安,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

因此,加强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对提高护理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资料: 2010年6月2011年5月, 对400例住院老年患者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男性老年患者230例,女性老年患者170例;年龄6088岁;平均年龄55岁,方法:自编问卷调查表,采取面对面方式。

发放问卷调查表400份,收回400份,有效率100%。

2 结果:400例住院患者中,340例存在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主要表现有焦虑不安、孤独寂寞、悲观消极、恐惧紧张、疑病、情绪不稳定及依赖过分等7种心理问题。

其中焦虑不安276例(69% ),孤独寂寞246例(61.5% ),悲观消极288例(72% ),恐惧紧张226例(56.5% ),疑病14例(3.5% ),情绪不稳定10例(2.5% ),过分依赖3例(75% )。

4245例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分析及护理

4245例老年住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分析及护理
分 析 及 护 理
赵新 娜 马 小青 靳 建宏
【 关键词 】 老年人 ; 心血管疾病 ; 护理
随着我 国人 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 , 会的发展 以及 生活 社 方式 的改变 , 老年心血管疾病 ( V 日益突 出, C D) 老年 C D患 V 者 的护理显得尤为重 要。现对我 院心 血管 内科 20 20 0 1— 0 9 年住 院的 44 2 5例老 年住 院 C D患 者 临床情 况进行 回顾 性 V 总结分析 , 提出护理特点 。 并

1 72 ・
21 o o年 1 第 4卷 第 1 0月 9期 C i No mgA o Oc 0 0. 14. . 9 hnJ dD p 1 t 1 v0 . N0 1 2

胎心 、 胎动情况 , 注意患 者神 志是否清 晰。硫 酸镁 治疗妊 娠 期高血压疾病 , 降低孕 妇血压 、 防治疗 子痫有 肯定 的作 对 预
用 。使用硫 酸镁解痉 , 要注意 : ①滴速 为 1 / ; 定时 —2gh ②
检查膝反射是否减 弱或消失 , 呼吸 ≥1  ̄mi, 量每 小时 60/ n 尿 >2 l 2 160m 。并准备好钙剂以防出现中毒反应 。 5m 或 4h 0 l >

如发现血压 ≥101THg 脉搏 ≥100/ i , 8 II , / I 1  ̄m n 呼吸 ≥2 0次/ m n 应注意早期心力 衰竭 , i, 及时报 告 医生 , 配合做 好相应 并 的护理措施 。
行救治 。吸氧 , 口中置开 I器 防止 口舌 咬伤 、 : 1 窒息 , 防止坠地
受伤 , 并保持病房安静 , 量减少 刺激 , 尽 密切 观察生命征及 神
智 。抽搐 控制 后根据 患者情 况决 定终 止妊娠方 式 。如为 产 后子痫 , 医嘱用药治疗 , 按 密切观察病 情变 化。

【护理论文】老年心力衰竭急诊内科优质护理应用

【护理论文】老年心力衰竭急诊内科优质护理应用

【护理论文】老年心力衰竭急诊内科优质护理应用目的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实施急诊内科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80例,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观察组使用急诊内科优质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

结果两组护理前BNP、LVEF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护理后观察组BNP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P<0.05)。

结论将急诊内科优质护理用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老年;急诊内科优质护理;总有效率冠心病、高血压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心血管系统疾病,常见于老年群体。

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发病率逐渐增多,因此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越来越多[1]。

心力衰竭指因为机体心脏功能及结构不全,降低心排血量,造成的综合征,致使脏器缺氧缺血,循环淤血。

将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用于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护理中,可有效降低患者残疾率及病死率[2]。

此次研究中,选择我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对其实施急诊内科优质护理,观察临床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此次研究,例数为80例,时间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

排除标准:①具有肝肾功能异常、甲状腺疾病、心肌梗死、严重心绞痛患者;②具有精神方面疾病及语言功能障碍患者。

纳入标准:①符合重症心力衰竭疾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60岁以上者。

患者对此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观察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60.56±5.68)岁;扩张性心肌病1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肾衰尿毒症8例、高血压11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5岁,平均年龄(60.52±5.54)岁,扩张性心肌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肾衰尿毒症8例、高血压10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隐患并制定相关护理对策。

方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大于65岁,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并进行安全宣教。

实验组同对照组方法,然后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加强宣教及管理。

结果:对照组6例发生跌倒,实验组无一例发生。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安全护理方法,要求患者卧床休息,并进行安全宣教。

实验组在传统安全护理方法基础上,对每位住院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进行登记并书写护理记录,床尾设立防跌倒标识,加强宣教及管理,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

1.3 原因分析跌倒是老年住院患者比较常见的安全问题,跌倒的因素包括如下原因。

1.3.1 环境因素病区内的环境因素是引起患者跌倒甚至损伤的重要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的各项功能逐渐下降,环境所起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老年患者行动不便,对所处环境不熟悉,环境光线差或者过于刺激,病床的高度不符合患者状况,病房地面状况差,地面湿滑,缺少把扶及呼叫等设备,座椅不稳等各项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出现跌倒。

1.3.2 生理因素心内科老年患者年龄偏大,各项器官的生理机
能出现退行性变化,所以老年患者的反应迟钝,再加上平衡能力的下降,导致跌倒等意外事故的发生率增加。

临床研究表明,老年女性患者的跌倒几率是男性患者的2倍,这是由于女性患者绝经后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出现骨质疏松及代偿性骨质增生,极易引起患者跌倒[3]。

1.3.3 药物因素心内科老年患者经常服用药物,包括各种控制血压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扩张血管药物、强心利尿药物等,有许多药物可影响老年患者的神志状况、精神、听视觉、身体平衡等,增加了患者跌倒的风险。

据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跌倒等危险状况与直立性高血压、饭后低血压、药物相关性低血压密切相关,控制血压的老年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几率是健康人的2倍[4]。

1.3.4 病理因素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平衡能力较差,骨质疏松,感知觉能力下降,对外界反应的应激能力降低,容易发生跌倒骨折;心血管老年患者迷走神经的兴奋性会在夜间增强,夜间变换体位或起床时可能引起一过性的脑供血不足,使患者跌倒[5]。

1.3.5 其他因素老年患者在排便时用力或长时间卧床改变体位,可能引起一过性脑缺血,使患者跌倒;部分老年患者自理能力较差,无陪护人员护理极易发生跌倒。

1.4 护理对策
1.4.1 利用《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记录单》进行有效评估,对于跌倒危险因素评估≥10分,进行登记并书写护理记录,在患者一览表、床尾设立防跌倒警示标识,加强宣教及管理,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

1.4.2 安全的环境介绍病室环境,在走廊及厕所、浴室设置把手,厕所安装垂直扶手取代水平扶手或使用坐式马桶更为安全。

将患者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得的地方。

病房内及患者出入场所光线应保证充足,且有夜间照明设施;地面保持清洁干燥,防滑无积水,患者活动场所避免放置危险障碍物;病床的高度符合患者的状况,适合老年人的起居,可安装防护栏,要固定好床脚刹车;病房内容易出现积水的地方放置防滑垫,并设置提示标志。

1.4.3 疾病宣教针对患者疾病,告知可能会跌到的危险,如病态窦房结终合征、颈椎病等。

让患者了解该疾病会引起跌倒的危险。

向生活无法自理患者的家属陪护加强安全教育,协助患者生活。

1.4.4 药物指导特别是镇静催眠、抗忧郁、抗心律失常、血管扩张、利尿、降糖、降压等药物,易引起跌倒,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告知用药的注意事项,并注意用药后心率、血压、血糖等情况。

1.4.5 活动指导患者在活动、锻炼时,应有人陪伴。

改变体位欲活动时应遵守“三步曲”,即平卧30 s→双腿下垂30 s→行走,或者醒后30 s再起床,起床后30 s再站立,站立后30 s再行走。

长时间休息后应缓慢活动,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排便后缓慢站立等。

出现头晕、双眼发黑、下肢无力、行走不稳等,立即原地坐下或靠墙,呼叫他人帮助。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对实验组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分数≥10分的老年患者共52例,占实验组人数的22.61%。

实验组老年患者无一例出现跌倒;对照组230例老年患者中,有6例出现突然跌倒,占总人数的2.6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中2例因药物不良反应出现跌倒,3例因卧床时间过长,起床时出现跌倒,1例因陪护原因不慎从病床跌落。

6例患者经及时处理后均好转。

见表1。

表1 两组跌倒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例)跌倒例数(例)跌倒比率(%)
实验组 230 0 0*
对照组 230 6 2.61
*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老年患者无一例出现跌倒,对照组230例老年患者中,有6例出现突然跌倒,占总人数的2.61%。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内科的护理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并对导致老年患者跌倒的各项因素及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并执行各种防范患者跌倒的措施,最大限度保证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并促进患者的尽快恢复,保证了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班玲玲.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
[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3):197-198.
[2] 梅静,郭小平.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2):126-127.
[3] 马文霞.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原因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10):231.
[4] 潘旭.护理干预对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30(8):37.
[5] 张莉.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78-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