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节水

合集下载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物生存的影响的实验结论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物生存的影响的实验结论

探究水分对植物生物生存的影响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植物生物对水分的需求非常重要。

缺乏水分会导致植物生物的负面影响,如叶片干燥、枯萎、生长受限等。

2. 植物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水分条件。

当水分供应充足时,植物生物会生长茂盛,叶片绿色饱满。

而在水分缺乏时,植物生物会采取节水策略,如收缩叶片表面,减少水分蒸发。

3. 过度的水分供应也会对植物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土壤或根系处于过度湿润的状态下,根系可能会受到窒息或腐烂,导致植物生物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和水分。

4.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需求有所差异。

一些植物种类能够耐受较为干燥的环境,而另一些植物则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水分供应。

综上,水分对植物生物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适宜的水分供应有助于植物生物的健康发展,而缺乏或过度的水分供应则会对植物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生物节水的详细介绍

生物节水的详细介绍

生物节水的详细介绍关于生物节水的详细介绍什么是生物水篇一:生物节水生物节水生物节水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使作物适应干旱环境,以生物机能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一、适水适作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作物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很大差异,碳4植物的水分利用率比碳3植物高2~3倍。

因此,在节水农业中,要适水适作,按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水利工程现状,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选用需水和降水耦合性好,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因地制宜压缩需水量大、易旱的作物,扩大雨热同步的秋熟作物,选择耗水少而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

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性高效种植制度。

在优化种植制度下,选用抗旱、节水、高产品种,一般可较原主栽品种增产15%~30%,水分利用率提高1.5%~2.55%。

若调整播种期,使作物生育期耗水与将水相耦合,可以提高作物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避免干旱的影响。

如在黄淮豫东平原,春夏播作物需和降水的耦合关系较好,生长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尤以棉花最高,达82%,其次是春播花生、红薯和高粱等。

二、选用抗旱品种品种间水分利用率和抗旱性能差距明显。

如优质小麦“高优503”的总根长可达18千米/平方米,一般品种总根长在10千米/平方米左右,并且在灌水量减少时深层根量明显增加,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深层储水度过干旱期。

因此,节水高产型作物品种是指具有节水、康尼、高产的作物品种。

不同光合途径(碳4、碳3、碳AM)类型和不同种类作物存在很大差异,碳4植物(玉米等)较碳3植物(小麦)高2~3倍。

作物品种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是对作物品种选择和布局搭配的重要依据之一。

冬小麦品种的主要筛选指标是:种子吸水力强,叶面积小、气孔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根系大多入土深,株高80厘米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生长发育冬前壮、中期稳、后期不早衰,籽粒灌浆速度快、强度大、穗大粒多,千粒重40~45克;抗寒、抗旱、抗病、抗干热风。

节水农业技术

节水农业技术

节水农业技术一、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相比,工程节水虽效益明显,但需要一定的投资。

在目前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形势下,应讲求经济效益,考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因水制定、量力而行,发展适合本地的节水工程措施。

目前我国采用的工程节水措施,包括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渠道防渗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等。

1.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低压管道是一种输水节水潜力较大的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投资少、易管理、节水、节电、节地和省工等优点。

其输水效率为92.1%,适合在广大农村大力推行。

“小白龙”技术费用低,输水效率高,能大大提高单井的灌溉面积,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2.渠道防渗技术。

这是我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节水工程技术措施通过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减少输水过程中水的渗漏损失,加快输水速度和提高灌溉效率。

与土渠相比,浆砌石块防渗减少渗漏损失60%-80%,混并行土护面可减少渗漏损失80%-90%,塑料薄膜防渗可关副省长渗漏损失90%以上。

3.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节水灌溉技术,既可灌溉农作物又可用于喷洒肥料、农药和防霜冻、防干热风。

在我国大面积推广的喷灌有固定式、半固定式和机组移动式。

试验结果表明,喷灌的输水效率为93%(其中水分漂移为4.5%,道路喷水等损失2.5%),比地面灌溉输水效率提高20.8%。

但喷灌投资耗能较大,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效作物和适宜土壤上优先推行。

二、生物节水生物节水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使作物适应干旱环境,以生物机能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据预测,随着节水工程和农艺节水措施的全面实施,生物节水将成为节水农业的核心和潜力所在。

1.适水适作。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作物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很大差异,C4植物的水分利用率比C3植物高2-3倍。

因此,在节水农业中,要适水适作,按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水利工程现状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选用需水和降水耦合性好、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
核心提示: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

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包括耕作保墒技术、覆盖保墒技术、优选抗旱品种、土壤保水剂及作物蒸腾调控技术。

目前,农艺节水技术已基本普及,但生物节水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

如采用保水剂拌种包衣,能使土壤在降水或灌溉后吸收相当自身重量数百倍至上千倍的水分,在土壤水分缺乏时将所含的水分慢慢释放出,供作物吸收利用,遇降水或灌水时还可再吸水膨胀,重复发挥作用。

此外,喷施黄腐酸(抗旱剂1号),可以抑制作物叶片气孔开张度,使作物蒸腾减弱。

生物节水—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生物节水—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6.花生 花生适宜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一般在5000~7000m3/hm2,
花生种子吸水达自身的50%左右才能萌芽。土壤水分低于田间 持水量的40%,则幼苗出土缓慢,水分过多,易引起烂种。苗 期需水量占全生长期总需水量为16%~31%(北方普通型大花 生)或19%~20%(南方珍珠型小花生),水分过多可造成主 茎徒长,推迟开花结荚。营养生长前期缺水,对花生的生长影 响较小,豆荚开始形成(出现第一个果)到豆荚出全,这一阶 段包括开花、下针和果仁生长的大部分时间内,是花生需水的 关键期。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1.小麦 冬小麦每公顷生产5250~7500 kg的需水量为3000~5250
m3。冬小麦需水量是由叶面蒸腾量与棵间土壤蒸发量组成。前 者为生理需水,而后者为生态需水。从节水角度讲,棵间蒸发 所占的比例越小越好,关键是如何提高栽培技术水平,降低棵 间蒸发量,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据农田灌溉研究所测定,不 同产量水平棵间蒸发比例不同。667 m2产193.3 kg麦田棵间蒸 发量占总需水量的 32.8%;产365.7 kg占总需水量的21.27%; 产 463.7 kg占总需水量的19.3%。棵间蒸发量所占比例随着产 量水平的提高在逐渐降低。当产量水平达到 667 m2产400kg时, 棵间蒸发量所占比例基本上稳定在20%左右,如产量再增加棵 间蒸发量所占比例基本上不变。从全生育期来看,初期所占比 例在60%~90%,而后期逐渐降低,一般在10%以下。
第八章 生物节水
第一节 农作物需水规律与需水量
4.水稻 水稻田需水量包括叶面蒸腾、棵间蒸发和稻田渗漏量。水
稻的需水量随地区、品种和水文年份而异。水稻在返青、拔节、 抽穗到乳熟前期,对水分反应敏感,其中孕穗期和抽穗期是水 稻一生中需水的高峰期,是需水的关键期。因此,在水稻生长 的各个时期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或排水技术,以调动水稻自身 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可以达到节水高产的目标。

再谈生物节水

再谈生物节水

键 还 是 要 加 强 节水 意 识 和 观 念 的 转 变 冷 , 同时因为冬小 麦需要灌溉量大 , 因 制 约 天津 市 养 殖 生 产 的最 大 问题 ,发 此 不 宜 扩 大 冬 小 麦 种 植 , 而 玉 米 生 长 展 节 水 型 水 产 养 殖 业 势 在 必 行 。 天 津
物 节 水 学 科地 位 日趋 上 升 。 为 突 破 重 点 和 主攻 方 向之 一 ,生 物 节
近年来 ,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在开 水 研 究 虽 方 兴 未 艾 , 任 重 而 道 远 。 但 目
辟 和 提 倡 生 物 节 水 研 究 方 面做 了 大 量 前 ,生物 节水应当主攻 发展和 建立生
产量 高 , 经济效 益好 。因 市 发 展 节 水 型 水 产 养 殖 业 , 由淡 水 养 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 ,目 与雨热 同步 、
前 我 国农 业 用 水 占总 用 水 量 的 8 % , 此 ,有 专 家 建 议 种 植 抗 旱 节 水 型 玉米 殖 向 淡 化 海 水 养 殖 展 开 ,通 过 水 资 源 0 其 中水 稻 用 水 量 占农 业 用水 的 7 %。 是北京 农业生物节水之首选 。 0 循环 利 用 ,可 以有 效 解 决 水 产 养 殖 自
体 中的生态系统 处于一 种动态的平衡
另 外 , 麦 品 种 里 就 有 旱地 小 麦 、 状 态 , 小 以达 到 水 质 不 易污 染 恶 化 , 殖 养
节 降 作 物 ,二 是 要 发 展 和 建 立 生 物 节 水 型 水 地 小 麦 、 旱 兼 用 型 小 麦 之 分;还有 产 品 质量 安 全 可靠 、 约 养 殖 用 水 、 水 的 蔬 菜 果树 和 经 济 作 物 的 种 植 业 。 许 多抗 旱 节 水 蔬 菜 和 果树 ,种 植 这 些 低 生 产 成 本 、提 高 经 济 效 益 的 一 种 养

农业用水占比,农业用水节水措施

农业用水占比,农业用水节水措施

农业用水占比,农业用水节水措施2005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3.6%。

2006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3.2%。

2007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1.9%。

2008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2%。

2009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2.4%。

2010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1.3%。

2011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1.3%。

2012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3.6%。

2013年,我国农业用水占比为63.4%。

一、农业用水占比我国在2005-2019年期间,农业用水量及占比如下:1、2005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633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580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1285.2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为675.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为92.7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占比为63.6%。

2、2006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79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64.4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1343.8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为693.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占比为63.2%。

3、2007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818.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599.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140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为710.4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为105.7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占比为61.9%。

4、2008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91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63.5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1397.1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为729.3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为120.2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占比为62%。

5、2009年,我国用水总量为5965.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723.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1390.9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为748.2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为103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占比为62.4%。

6、2010年,我国用水总量为6022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量为3689.1亿立方米,工业用水量为1447.3亿立方米,生活用水量为765.8亿立方米,生态用水量为119.8亿立方米。

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和水稻生物技术节水措施的利用

我国水资源短缺状况和水稻生物技术节水措施的利用
二 、 用生 物技 术节 水具有 工程措 施 无法替 明 . 国 水 资 源 基 本 情 况 是 : 量 较 大 , 布不 均 我 总 分 衡 . 位 面 积 与 人 均 占 有 量 低 . 发 难 度 大 与 利 用 效 率 低 。水 单 开 利 部 在 8 代 对 2 资 料 进 行 评 价 的 结 果 表 明 ,我 国 水 资 0年 4年 源 总 量 为 2 14亿 n , 河 川 径 流 量 计 算 为 2 l5 , 世 界 82 按 7 l 排
减 少 了 6 % , 使 得 土 地 承 载 能 力 减 弱 , 土 流 失 严 重 , 态 0 这 水 生
环境恶 化 =据 初步 估算 ,我 国近 年缺 水的保 守数据 为 4 0~ 0
60亿 , 旱 面 积 20 ~20 0 受 0 0 7 0万 } 。 果 以农 业 发展 规 划 如 扩 大 30万 hd灌 溉 田 计 算 ,需 水 3 0亿 ,工 业 城 镇 需 增 7 r 0
亿 n ,进 一 步 测 算 到 2 1 的 有 效 需 水 为 74 亿 .2 3 f 0 0年 02 00 年 为 l 10亿 , 增 加 水 的 有 效 供 应 量 4 2 亿 . 务 更 l7 需 18 任 为 艰 巨 ,当 然 .这 严 重 的 缺 水 状 况 又 集 中 在 西 部 地 区 和 农 业
19 9 2年 .灌 溉 面积达 4 4 90万 hn,占同期 全部 耕地 93 r 2 50万 Il lf的 5 . %, 中机 灌上 升至 5 . %,粮食 总产也 由 1 1 | 18 其 74 .3 亿 t 至 4 4 亿 t 出现 了全国灌溉 面 积 以 3 4 增 .7 , .%的增 长 , 而

我 国 水 资 源 的 短 缺 已 成 为 阻 碍 社 会 生 产 力 发 展 的 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节水
生物节水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使作物适应干旱环境,以生物机能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一、适水适作
大量研究表明,不同作物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很大差异,碳4植物的水分利用率比碳3植物高2~3倍。

因此,在节水农业中,要适水适作,按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水利工程现状,合理调整作物布局,选用需水和降水耦合性好,耐旱、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品种,以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

因地制宜压缩需水量大、易旱的作物,扩大雨热同步的秋熟作物,选择耗水少而水分利用率高的作物。

通过调整作物布局,建立适应性高效种植制度。

在优化种植制度下,选用抗旱、节水、高产品种,一般可较原主栽品种增产15%~30%,水分利用率提高1.5%~2.55%。

若调整播种期,使作物生育期耗水与将水相耦合,可以提高作物对降水的有效利用,避免干旱的影响。

如在黄淮豫东平原,春夏播作物需和降水的耦合关系较好,生长期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尤以棉花最高,达82%,其次是春播花生、红薯和高粱等。

二、选用抗旱品种
品种间水分利用率和抗旱性能差距明显。

如优质小麦“高优503”的总根长可达18千米/平方米,一般品种总根长在10千米/平方米左右,并且在灌水量减少时深层根量明显增加,有利于根系吸收土壤深层储水度过干旱期。

因此,节水高产型作物品种是指具有节水、康尼、高产的作物品种。

不同光合途径(碳4、碳3、碳AM)类型和不同种类作物存在很大差异,碳4植物(玉米等)较碳3植物(小麦)高2~3倍。

作物品种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性是对作物品种选择和布局搭配的重要依据之一。

冬小麦品种的主要筛选指标是:种子吸水力强,叶面积小、气孔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根系大多入土深,株高80厘米左右,分蘖力中等,成穗率高;生长发育冬前壮、中期稳、后期不早衰,籽粒灌浆速度快、强度大、穗大粒多,千粒重40~45克;抗寒、抗旱、抗病、抗干热风。

玉米品种的主要筛选指标是:出苗快而齐,苗期生长健壮;中后期光合势强,株型紧凑;籽粒灌浆速度快;耐旱、抗病、抗倒伏,如四川省推广的主要耐旱粮食高新品种是:玉米新品种“农大108”、“达玉2号”、“东单60号”、小麦的“嘉陵5号”,“甘薯28号”,油菜“黄杂1号”、“秦优5号(杂油52)”,“贡豆119号”等品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