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遗传学研究小故事聪明的Watson和Crick

合集下载

科学家简介PPT-沃森与克里克

科学家简介PPT-沃森与克里克


这时,克里克读到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的一本书《生
命是什么》,书中预言一个生物学研究的新纪元即将开始,
并指出生物问题最终要靠物理学和化学去说明,而且很可
能从生物学研究中发现新的物理学定律。克里克深信自己
的物理学知识有助于生物学的研究,但化学知识缺乏,于
是开始发愤攻读有机化学、X射线衍射理论和技术,准备探
资料3: 1951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 。
资料4: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家查哥夫研究
•• 得出: (1)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A=T),
• 鸟嘌呤(G)的量总是等于胞嘧啶(C)的量(G=C)。 (2)同种生物体细胞中DNA的含量是相同的,不同种生物
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予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
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
结果经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
构模型。而且,克里克以其深邃的科学洞察力,不顾沃森
的犹豫态度,坚持在他们合作的第一篇论文中加上“DNA
的特定配对原则,立即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有的复制
• 的碱基含量是不同的; DNA分子呈双螺旋结构,A与T、G与C配对
• 195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发表关于DNA三链模型的研究报
告,这种模式被称为α螺旋。沃森与威尔金斯、弗兰克林等讨论 了鲍林的模型。当威尔金斯出示了弗兰克林在一年前拍下的DNA 的X射线衍射照片后,沃森看出DNA的内部是一种螺旋形结构, 他立即产生了一种新概念:DNA不是三链结构而应该是双链结构。 他们继续循着这个恩路深入探讨,极力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集中起来。根据各方面对DNA研究的信息和他们的研究分析,沃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遗传学的发展简史引言遗传学是研究遗传变异、遗传性状以及遗传机制的科学领域。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经过了一系列重要的发现和突破,成为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本文将回顾遗传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和科学家。

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在1860年代,奥地利修道士格雷戈尔·约翰·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观察,提出了基因与性状之间存在着特定的比例关系,并总结出了“孟德尔遗传规律”。

这个理论被认为是现代遗传学的起点,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染色体理论与核酸发现在20世纪初期,细胞学家沃尔夫(Waldeyer)提出了“染色体”这个概念,并认识到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结构。

随后,莫尔根(Morgan)等科学家通过对果蝇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了连锁遗传现象,并提出了染色体上的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单位。

在20世纪的早期,生物化学家费舍尔(Fischer)和赖斯特(Race)等人独立地发现了核酸存在于细胞中。

随后,赖斯特和奥彭海默(Avery)等人证明了DNA是真正负责遗传信息传递的分子,并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NA复制与基因组学在20世纪中叶,生物学家沃森(Watson)和克里克(Crick)通过对X射线衍射图像的分析,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并阐明了DNA复制的机制。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信息如何在细胞分裂时被复制并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关注整个基因组的研究。

1975年,萨尔泰拉根据细菌基因组大小和复杂性提出了“基因组大小假说”,认为生物体复杂性与其基因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理论为后来的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分子遗传学的兴起20世纪末,随着DNA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子遗传学成为研究的热点。

1983年,科学家库尔特(Kary 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这项技术使得DNA的复制和扩增变得更加容易。

随后,人们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因测序项目,并解析了多个生物体的基因组。

生物科学名人事例

生物科学名人事例

生物科学名人事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生物科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起源、演化、结构和功能等方面的学科,涉及到生物的各个方面,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里,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研究者,他们为生物科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整个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生物科学领域的名人事例。

1. 辛格-罗尔夫·扬森辛格-罗尔夫·扬森(Svante Pääbo)是瑞典籍的生物学家,以其在人类基因组学和古人类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而闻名。

他是著名的帕弗洛夫研究所的成员之一,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部分。

他的工作围绕着尼安德特人和其他古代人类的基因组学,通过研究这些遗传信息,揭示了人类起源和演化的故事。

2. 艾琳·格里克艾琳·格里克(Erin Brockovich)是一位环保主义者和公共卫生倡导者,她以揭露导致加利福尼亚州黑壤灾难的环境污染事件而闻名。

她的努力最终促使一家大型能源公司对其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赔偿和整改。

她的事迹不仅在于揭露环境污染问题,更在于激励和启发了无数人投身环保事业。

3. 简·古道尔简·古道尔(Jane Goodall)是一位英国的动物行为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她长期在非洲进行关于黑猩猩行为的研究。

她的工作揭示了黑猩猩的复杂社会结构和智力,对我们理解人类的进化和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也是全球环保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提倡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 詹姆斯·沃森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是一位美国遗传学家,他与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合作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发现赢得了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对于遗传学、生物化学和医学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朱莉安娜·华生朱莉安娜·华生(Juliana Huxley)是一位英国生态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她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事例]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

][事例]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

沃森与克里克:互补的一对陈蓉霞DNA结构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传奇性的“章节”之一。

关于这段历史的科普书已数不胜数,而创造历史的两位主角的自传,无疑是其中最不容错过的。

所有的科学家传记都不会像明星传记那样吸引公众的眼球,但DNA双螺旋发现者之一沃森的传记《双螺旋》却是个例外。

所有的科学家传记都不会像明星传记那样吸引公众的眼球,但DNA双螺旋发现者之一沃森的自传《双螺旋》却是个例外。

初读此书,我就像读侦探小说那样将它一口气读完了,可见情节之吸引人。

其中没有枯燥乏味的公式,没有艰深难懂的推理,有的只是戏剧化的情节和人物:克里克(双螺旋发现过程中的另一主角)因其滔滔不绝的大嗓门而遭人嫌;鲍林、查伽夫等精英科学家轮番登场,他们全都在为DNA而暗中较劲;还有一个孤傲的独身女科学家富兰克林,她似乎是这个团体中的另类;此外,还有各类轻松的晚会、异国情调的旅游和美貌女郎的出现作为陪衬。

科学发现原来是如此轻松愉悦,科学家也不是只会在实验室里摆弄仪器、在大街上走路一不小心就会撞到电线杆上的“老古董”。

相反,他们也像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一样,怕苦怕累且笨手笨脚。

沃森公开坦承,在芝加哥大学念书时,他尽力不去选修任何有点难度的化学或物理学课程。

而当用一只煤气灯直接加热苯以后,他从此便远离了化学,因为比起再来一次爆炸,驱逐一名无知的博士要安全得多。

借学术会议之名而享受豪华旅游的经历使沃森悟出一个与科学有关的真理,即科学家的生活不仅在智力活动方面丰富多彩,而且在社交活动方面也可能趣味盎然。

尽管科学高深莫测,但科学家毕竟也是人,这样的描述也许有助于公众理解科学家“人性的”一面,但我更欣赏克里克的这一补充:在这里,“人”这个词偏重于描述人的动物属性,而不是诸如数学研究这类人类特有的行为。

此语出自克里克的自传《狂热的追求》。

想当初,他俩以掷硬币的方式决定两人的排名顺序,但如今沃森自传的知名度却要远远超过克里克。

有很多次,热情的崇拜者告诉克里克,他们是如此喜欢他的书——当然,那是指沃森的《双螺旋》。

命运的DNA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

命运的DNA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

命运的DNA双螺旋——沃森与克里克沃森(James Dewey Watson,1928出生)与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1916出生)是二位杰出的分子生物学家。

并由于对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结构的研究,而同时荣获诺贝尔奖。

沃森在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动物学的研究,克里克则是一位对数学和物理十分感兴趣的科学家,一段时间的偶然合作,使得沃森和克里克在剑桥大学对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结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经过周密、细致的研究测算,提出了“沃森、克里克双螺旋模型”。

根据沃森一克里克的双螺旋模型,人们马上便可说明DNA是怎样既作为一个稳定的晶体分子而存在,同时又为变异和突变提供足够的物质、结构基础。

沃森和克里克对DNA双螺旋结构的阐述,被公认是20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并导致了许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新发现、新成就。

欧洲第一峰阿尔卑斯山每年夏天都要吸引大批登山者。

它的巨大的冰川,白雪皑皑的峰顶,悬崖峭壁上的婉蜒曲折的小路,处处都是对人类意志和能力的挑战。

1955年的一个夏日,沃森和同伴越过冰川,艰难地攀登着位于秦纳尔的阿尔卑斯山峰。

没有人会特别注意他,可不是吗,登山季节里每天都有这样的年轻人经过这里,何况他的衣着又那么随意。

只有同伴知道,这位年仅27岁的沃森和比他仅年长IO岁的克里克己在两年前携手登上了当代世界科学的高峰。

他们在1953年4月25 H通过著名的“自然”(“Nature”)杂志向全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空间结构,即DNA双螺旋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它象征在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到来。

这个时代也许将延续几个世纪,在这个时代里,一切生命科学问题都不可能与分子特别是DNA分子分开了。

DNA结构的发现是生物学的奇迹,因为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主要是由两位年轻人完成的,也因为这两位年轻人当时并不是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领域的资深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到提出DNA结构模型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因此有关DNA双螺旋的发现过程就成为启迪生物学工作者的极好典范。

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过程中的趣闻

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过程中的趣闻

双螺旋——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过程中的趣闻双螺旋克里克既不是理论家,也不是实验家,他介于这两种类型的科学家之间。

他偶尔也做点实验,但更多的是埋头思考蛋白质结构的理论问题。

他常常会由于什么新发现,变得非常激动,立刻逢人便说。

过了一两天他经常会觉得他的理论站不住脚可,于是又回到实验中去,一直到百般无聊之中又产生了对理论的新想法为止。

克里克的理论已经远远超出了蛋白质晶体学的范围。

任何重要的食物都能吸引他。

他也常常到其他实验室去串门,为的是看看完成了哪些新的实验。

对于这点他毫不隐瞒,尽管一般说来他是彬彬有礼的。

他掌握别人的资料并使之条理化的速度之快,常使他的朋友们吸一口凉气。

大家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他会成功,并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在谨言慎行、温文尔雅的风度掩饰下的智力迟钝。

当然有些科学家认为DNA决定遗传性状的证据没有说服力,因而宁愿相信基因是蛋白质分子。

克里克对这些怀疑并不介意。

许多人是庸人自扰的笨蛋,他们总是押错了赌注。

相当多的科学家不仅气量小、反应慢,而且简直是愚蠢的。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科学家。

我再次遇到威尔金斯的时候,我察觉到我很可能快要交上好运了。

因为他已经注意到我姐姐非常漂亮,很快他们就在一起吃午饭了…如果威尔金斯真的爱上了我的姐姐,那么我将免不了跟他的DNA的X射线工作密切结合在一起了。

我尽力忘记威尔金斯,但忘不了他的DNA照片。

我深信传统的生物化学不能告诉我基因是如何起作用的,所以我打算放弃学习他。

我如今知道X射线晶体学是遗传学的关键。

从我到实验室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我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离开剑桥。

我发觉和克里克谈得很投机。

在佩鲁茨的实验室里居然能找到以为懂得DNA比蛋白质更重要的人,真是三生有幸。

因为我就不必话费很多时间学习蛋白质X射线分析技术了。

我和克里克每天至少交谈几个小时,这件事并没有遭到非议…当他的一些公式不得其解的时候,常常向我问及噬菌体方面的知识。

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两条多核苷酸链形成螺旋WatsonandCrick

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两条多核苷酸链形成螺旋WatsonandCrick
— double helix — two antiparallel strands of nucleotides
linked by covalent bonds — complementary base pairs form hydrogen bonds
antiparallel
5'
3'
rotate
(2) Describe the main features of DNA structure.
11
免疫学信息网
Draw a labelled diagram of a section of DNA.
Markscheme • four nucleotides shown in diagram with one nucleotide clearly labelled; • base, phosphate and deoxyribose (shown as pentagon) connected between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 DNA molecules make up the genetic material of living organisms.
- The subunits of DNA are ed nucleotides.
three parts of nucleotide - a sugar (deoxyribose), a phosphate group, a nitrogenous base
3'
5'
double helix
antiparallel
c c
base pair
Homework
1. (1) Outline DNA nucleotide structure in terms of sugar (deoxyribose), base and phosphate.

医学遗传学研究小故事聪明的Watson和Crick

医学遗传学研究小故事聪明的Watson和Crick

第四章聪明的Watson和Crick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是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Wilkins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有多少人记得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50年前,她率先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Franklin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

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

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

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得这么好的外国人。

”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

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

就在这时,Franklin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

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

同事Wilkins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

他把她看做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

当时的剑桥,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

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

Franklin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

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

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人体,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

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衍射图形。

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聪明的Watson和Crick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是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有人还可能知道他们与Wilkins因此分享了196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然而,有多少人记得Rosalind Franklin (1920~1958)在这一历史性的发现中做出的贡献?50年前,她率先拍摄到的DNA晶体照片,为双螺旋结构的建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但“科学玫瑰”没等到分享荣耀,在研究成果被承认之前就已凋谢。

Franklin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5岁就立志要当科学家,但父亲并不支持她这样做。

她早年毕业于剑桥大学,专业是物理化学。

1945年,当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她前往法国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

她深受法国同事的喜爱,有人评价她“从来没有见到法语讲得这么好的外国人。

”1951年,她回到英国,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取得了一个职位。

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了脱氧核糖核酸(DNA)可能是遗传物质,但是对于DNA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在生命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甚了解。

就在这时,Franklin加入了研究DNA结构的行列———然而当时的环境相当不友善。

她开始负责实验室的DNA项目时,有好几个月没有人干活。

同事Wilkins不喜欢她进入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他在研究上却又离不开她。

他把她看做搞技术的副手,她却认为自己与他地位同等,两人的私交恶劣到几乎不讲话。

当时的剑桥,对女科学家的歧视处处存在,女性甚至不被准许在高级休息室里用午餐。

她们无形中被排除在科学家间的联系网络之外,而这种联系对了解新的研究动态、交换新理念、触发灵感极为重要。

Franklin在法国学习的X射线衍射技术在研究中派上了用场。

X射线是波长非常短的电磁波。

医生通常用它来透视人体,而物理学家用它来分析晶体的结构。

当X射线穿过晶体之后,会形成样一种特定的明暗交替的衍射图形。

不同的晶体产生不同的衍射图样,仔细分析这种图形人们就能知道组成晶体的原子是如何排列的。

Franklin精于此道,她成功地拍摄了DNA晶体的X射线衍射照片。

此时,Watson和Crick也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进行DNA结构的研究,Watson 在美国本来是在微生物学家指导下从事噬菌体遗传学研究的,他们希望通过噬菌体来搞清楚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遗传。

派他出国学习并没有生硬地规定课题,甚至他从一个国家的实验室到另一个国家的实验室也能得到导师的支持或谅解。

当他听了Wilkins的学术报告,看到DNA的X射线衍射图片后,认定一旦搞清DNA的结构,就能了解基因如何起作用。

于是他不等批准,就决定先斩后奏从丹麦去伦敦学习X射线衍射技术了。

至于Crick,他是个不拘小节又相当狂妄的聪明人,不太受“老板”Bragg欢迎,甚至一度有可能被炒尤鱼。

但是,当因为学术问题引起的误会消除后,老板照样关心他的工作,在那篇划时代的论文写成后,Bragg认真修改并热情地写信向《Nature》推荐。

这种现象在一个以学术为重的研究机构应该是正常的。

人际关系对研究事业的干扰是轻微的。

Watson擅自选择,后来和Crick一起在那里做出划时代贡献的研究机构,在当时已经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单位—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创立于1874年,麦克斯威尔、卢瑟福、玻尔等一批物理学大师都在这里工作过。

创立至今,先后造就了近3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早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汤姆森领导这个实验室时,就形成了一个“TeaBreak”习惯,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一个聚在一起喝茶的时间,有时是海阔天空的议论,有时是为某个具体实验设计的争论,不分长幼,不论地位,彼此可以毫无顾忌地展开辩论和批评。

历史证明这种文化氛围确实有利于学术进步,所以这种习惯现在已经被国外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仿效,就连国际学术会议的日程安排中,这个节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近十几年来,国内个别大学和科研单位的领导人也在试图推广这种做法。

如果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必有收获。

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里,Watson遇到了物理学家Crick,又得到机会向Wilkins、Franklin等X射线衍射专家学习,还有包括著名蛋白质结构专家的儿子在内一批科学家和他经常交换各种信息和意见,又得到实验室主任Bragg等老一辈的指导和鼓励,这些都是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

而直接导致Watson集中精力从事DNA结构研究的契机,则是他得到美国主管部门资助去参加在那不勒斯召开的学术会议,在那里他看到了Wilkins 的X射线衍射图片。

创新者必须破除迷信,敢于向权威挑战。

1953年的Watson和Crick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37岁的Crick连博士学位还没有得到。

受到前人的影响,他们原来按照3股螺旋的思路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工作,可是既构建不出合理模型,也遭到结晶学专家Franklin的强烈反对,结果使工作陷于僵局。

在发现正确的双股螺旋结构前2个月,他们看到蛋白质结构权威Pauling一篇即将发表的关于DNA结构的论文,Pauling错误地确定为3股螺旋。

Watson在认真考虑并向同事们请教后,决然地否定了权威的结论。

正是在否定权威之后,他们加快了工作,在不到两个月内终于取得了后来震惊世界的成果。

两位年轻科学家没有迷信权威,而且敢于向权威挑战,这需要勇气,更需要严肃认真的实验工作和深厚的科学功底。

在科学界经常遇到的是年轻人对权威无原则的屈服,甚至Watson在开始知道鲍林提出的是三螺旋模型的一刹那,也曾后悔几个月前放弃了自己按三螺旋思路进行的工作。

不过他们没有从此打住,而是为了赢得时间,加快了工作。

因为他们相信这是智者Pauling千虑之一失,很快本人就会发现错误并迅速得出正确结论。

Wilkins 在Franklin不知情的情况下给他们看了那张照片。

根据照片,整日焦虑于DNA结构发现的Watson和Crick立即领悟到了现在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两条以磷酸为骨架的链相互缠绕形成了双螺旋结构,氢键把它们连结在一起。

他们在1953年5月25日出版的英国《Nature》杂志上报告了这一发现。

双螺旋结构显示出DNA分子在细胞分裂时能够自我复制,完善地解释了生命体要繁衍后代,物种要保持稳定,细胞内必须有遗传属性和复制能力的机制。

这是生物学的一座里程碑,分子生物学时代的开端,怎样评价其重要性都不过分。

其实,在1953年2月底,33岁的Franklin已经在日记中写道,DNA具有两条链的结构。

这时她已经确认这个生物分子具有两种形式,链外面有磷酸根基团。

1953年3月17日,当Franklin将研究结果整理成文打算发表时,发现Watson和Crick破解DNA结构的消息已经出现在新闻简报中。

4月2日,Watson、Crick和Wilkins的文章送交《Nature》杂志,4月25日发表,接着他们在5月30日的《Nature》杂志上又发表了“DNA的遗传学意义”一文,更加详细地阐述了DNA双螺旋模型在功能上的意义。

1953年初,Watson 和Crick构建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而此时Franklin对这一进展并不知情。

她更不知道的是,Watson和Crick曾看过她拍摄的能验证DNA双螺旋结构的X射线晶体衍射照片,并由此获得了重要启发。

Franklin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分辨出了DNA的两种构型,并成功地拍摄了它的X射线衍射照片。

Watson和Crick未经她的许可使用了这张照片,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

Watson在1968年出版的《双螺旋》一书中坦承,“Franklin没有直接给我们她的数据”。

而Crick在很多年后也承认,“她离真相只有两步”。

目前,科技界对Franklin的工作给予较高评价,对Wilkins是否有资格分享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殊荣存在很大争论。

1962年,当Watson、Crick和Wilkins共同分享诺贝尔奖时,Franklin已经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患乳腺癌英年早逝(1958年)。

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些伤感。

按照惯例,诺贝尔奖不授予已经去世的人。

此外,同一奖项至多只能由3个人分享,假如Franklin活着,她会得奖吗?性别差异是否会成为公平竞争的障碍?后人为了这个永远不能有答案的问题进行过许多猜测与争论。

那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再看一个故事: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一直坚持这样的规定:每天下午六点整,老资格的研究人员来到实验室,宣布时间已到,要求每个人停止工作。

如果谁不遵守,他们便引用Rutherford的话加以劝导。

Rutherford说过:“谁未能完成六点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就没有必要拖延下去,倒是希望各位马上回家,好好想想今天做的工作,好好思考明天要做的工作。

”那是一天深夜,Rutherford披着外衣,又来到实验室检查,惊奇地发现有人还在做实验。

由于低头,又十分专心,那学生没发现Rutherford站在他的身后。

Rutherford轻声地问道:“你上午干什么?”学生回头一看,是Rutherford,他马上站起来,小心地回答:“做实验。

”Rutherford又问:“那么,下午呢?”学生回答:“做实验。

”Rutherford 提高了声调,再问:“晚上呢?”学生以为老师在表扬他,得意地回答:“还是做实验。

”Rutherford极为严肃地问:“你整天做实验,还有时间去认真思考吗?!”那学生低下了头。

临走,Rutherford告诫他:“别忘了思考!”从此,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人记住了Rutherford 的忠告:“别忘了思考!”(张咸宁左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