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的认识从哪里来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 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通过实践来检验,“不唯 上,不唯书,只唯实”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反映了它
P45 主观
实践
客观
提示: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 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P46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 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 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 引向歧途。
基础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反作用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第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六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实践及其特点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 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 段。
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 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
油,所以脸上
痘印就是吃的
9%
原因。 会的,酱油
会色素沉淀。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会“吃酱油皮肤会变 黑”就是错误的吗?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 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 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方法论要求: 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判断】以下观点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哪一个观点:
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真金不怕火炼
4、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5、学以致用
目的
6、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7、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救人而输血失败的原因,直至发现人的 确定血型系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
但不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因此,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 实践
示:
亲身实践(直接经验)
认识的途径
书本学习(间接经验)
问题:“蛟龙号”等工具对深海认识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蛟龙号7000米下拍到的神秘生物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实 践 产生新问题和新要求
探测。这是我国“绕”“落”“回”探月计划的第二步,本次探月
成功是全体科研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也离不开党、国家和全体中
国人民的全力支持。
2、嫦娥探月实行“绕”“落”“回”2.三实步践走具计划说明这
一实践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有能动性
这一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创造出“嫦 娥三号” “月球车”等自然界中原来没有的新事物,在月球上 留下了人类活动的痕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康熙年间,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微服私访。途中,遇农民 在田 间劳作,农民请张英对对子。
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想了半天,无以言对。
回家后,张英与夫人谈起此事,被一侍女听到。侍女当即说出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必修4》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 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 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活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 遇到许多特殊复杂的实践问题。特别是第一 果——毛泽东思想的创立体现了上述哪 次国内革命以来的胜利、失败和王明领导的 些哲学道理? ① 的严重失败,迫使中国共 第五次“反围剿”③ 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 践相结合”及其“走什么道路”等问题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革命胜败 深刻思考。 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通过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理论联系 实际、明辨是非的能力,解决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 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根本方向问题,并把长期革命实践 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上述事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
体的能动的反映 观察与思考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人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
玻璃杯
实践对象(客体)
相互作用
实践手段
借助
实践主体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 谚语就是那些人们在长期 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只 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精炼的语言。—塞万提斯 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内 部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下列哲学家实践观的共同错误在于忽视了实践 的基本特点。他们分别忽视了哪些基本特点?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 认为实践是主观精神性活动, 否认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 界。 认为实践是纯粹个人的满足生 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 理需要的自然性活动,否认实 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 践是人类的社会性活动 。 主义”活动。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 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活动没有本质 区别,否认了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与动物适应环境活动没有本质区别。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1) 人能够能动地 认识 世界 (2)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 改造 世界 (意识的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4、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含义 原因
要求
做法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回答动 物的活动和人的活动有差别吗?
②实践有主观能动性
动物的本能活动是动物适应环境求生存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和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原因
实践是主观能 动性的活动
表现
实践主体 的能动性 实践主体 的创造性 改造社会 改造自然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是否矛盾? 1、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要体现了唯物 主义的观点 2、主观能动性主要体现了辩证法的观 点。(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 B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巩固练习
5、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问题,从而 突破了公有制只有国有、集体两种实现形式 的传统观点。这表明( A ) A.人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正确的认识来源于实践,错误的认识来 源于人脑 D.否定传统是事物发展必由之路
注意:
一是实践的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 二改造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 会之间的活动
三是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 在变为现实存在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 必修四哲学生活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
实践的基本要素
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主体
手段
对象

运 用
改 工具和设备 造
客观世界 (自然界或社会关系)
都是客观的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②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在改造自然中:创造出自然界原先没有的东西 在改造社会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
知识目标
1. 实践的含义及其形式(重点) 2. 实践的特点(重点) 3.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难点)
想一想
▲下列属于实践的有 ①医生治病 ②作家构思小说
①⑤⑥⑦
③蚂蚁搬家 ⑤教师上课
④厦门海湾型城市战略研讨会 ⑥防治甲型H1N1
⑦开采石油 ⑧学生看书
一、实践及其特点
(一)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形式多样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的特点
③ 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制约。
小试牛刀
浙江台州市的农民说,以前卖农产品是肩挑腿跑挨家叫 卖,后来有了专业批发市场,销量增加;现在有了网络, 通过网络可以把产品卖到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这些变化
1968年,科学研究发现大量喂食老鼠糖精,老鼠癌症发生 率增加。人们认为糖精会增加患癌风险,被禁用;
1998年,运用化学分析方法发现,老鼠患癌是因为尿液中 糖精导致的沉淀物,人类尿液中则没有,没有证据证明糖精对人 体健康有害,糖精被解禁。 思考:在1878、1968、1998年,通过实验得出关于糖精的结 论为什么都不一样?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不 同重量的物体下 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 量的物体下落速 度相同。
16世纪,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 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力 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
《庄子》里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说的是有个人, 去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都耗费光了。他学了3年 技术才得以精通,之后他学成归来、在众人面前充分展示了 他的技术。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主体、手段、对象——三要素)
实践
方式 对象

区 别
改造客观世界 区 别
一切物质性活动 表 明
动 物
主观认识
形式多样
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1.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活动 √ 2.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3.大猩猩用树枝钩食白蚁 × 4.教师讲课 √ 5.《2016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6.学生在教室里听课 × 7.小行星撞击地球 ×
黄鼠狼偷鸡?
用权威人士 观点检验
用多数人的 观点检验
用客观事物 自身检验 用实践 来检验
上述观点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
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自己是否正确,认 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会说 “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 黄鼠狼吃。”。那么,谁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为什么? 呢?——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后来华佗听说吃了洋金花会人事不省。他 亲自冒死尝试,经过不同配方炮制,麻醉药试 制成功。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 更好。华佗给它起个名字--叫麻沸散。
华佗对麻醉药的认识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 (共26张PPT)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1 2
立德树人 创立情境
教学中增设环节,体会实践中的勇气与不易
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历史长河中关于真理追求的孜孜不倦
例如:
设置问题
知难行易,知易行难,“知”与“行”孰难?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认识”?
有哪些如今只道是平常,却得来不易的 “认识”?
将习得的知识作为工具,进行自我检验 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
下列内容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动物界最高超的纺织工织布鸟正在编制精美的鸟巢 2.为满足换乘需求,对地铁5号线站台进行了加宽改造
属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属于生产实践活动 属于变革社会实践活动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
一直在寻找“一例贯穿”
从金银花到山银花
从千金方到本草纲目
各种食品添加剂的研究拓展 ……
从标题入手,回归哲学命题本身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初步定位
1打破教材原有的知识排序——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前移
2模糊“例”的地位,凸显哲学本身的思辨性,用哲学思维
来引领教学设计
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再认识
目录
1教学设计的萌芽
2教学设计的成型
3结合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材知识结构
人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的含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特点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原理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 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 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 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 归宿。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 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 起着阻碍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 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 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 的认识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 向歧途。

注意搭配 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⑵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⑶物质决定意识(精神),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⑷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⑸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 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

(4)为救人而输血失败,直至发现人的确定血型系 统,从而最终解决输血问题,说明实践是认识 的目
的和归宿。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
答: (1)漫画中农夫的观点是正确的。(1分)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3分),实践是认识 的来源。人的认识、经验和才能归根结底是从 实践中来,只有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才 能获得真知,增长才干。(3分) (2)漫画中的老者的观点是错误的。(1分)这种观 点把“学”与“干”割裂开来,认为认识决定 实践,是认识论中的唯心主义。(3分)
方法论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 事求是。
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 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认识和 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真理。
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发挥主观能 动性),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 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 误的思想意识。 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 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 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坚持理论 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一议:对比人和动物的活动, 回答动物的活动也是能动性的实 践活动吗?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性 历史性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农夫的观点是对的)
(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船夫说:“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全部。”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掌握知识、必须实践哲学道理 。
(看书3分钟)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3、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中国第一艘航母瓦良格号改造
农业生产
汽 车 生 产 线
1、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这些活动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 在改造世界? 3、 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 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科学技术在实验室不如在实践中发展快
C、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
D、发展科学有功的主要不是知识分子,而是 人民群众
3、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 在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这一 观点否认了实践的( )。
从哲学上讲为什么选药得看疗效?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因为:A. 认识本身不能回答 B. 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 C. 实践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 只有实践, 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 物是否相符合,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 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概括地说:实践是联系主客观的桥梁,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 一)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1、实践的含义: 体 主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性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对象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补充(P43) 实践活动有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科学实验
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 A、蜜蜂筑巢 B、学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D、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变革社会的实践 E、科学家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 科学实验活动
讨论:
2、实践的特征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医生看病
实践主体
实践对象
实践手段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
A.客观物质性
C.主观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 渊,不知地之厚也。”这段话说明 A.人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到的 B.人的意识具有创造性 C.认识有时是独立于实践之外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有 ( )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寓 言 故 事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 懂哲学吗?”“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 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 会游泳吗?”“不会,不会!”
A . ① ② ③ B . ① ② ④
C . ② ③ ④
D . ① ③ ④
综合提高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 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生纷纷 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 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19世纪80年代,北美 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 起死回生。医学界再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 带来惊人的死亡。直到1901年维也纳医生莱 因茨坦发现了人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 输血的大门。
(二)实践是认识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镜头三:走进生活
泻痢停的广告词: 得了痢疾拉肚子怎么办, 关键在于选好药,选药也得 有绝窍,别看广告!看什么? 看疗效啊!
可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镜头四:走进社会
课堂探究:(看46页虚框中的内容): 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总结: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 决 动力 础,实践观点 反 定 作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是辨证唯物主义 用 基 认识论首要的 理性的唯一标准 础 认)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和基本的观点 识 和归宿 /
实 践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不同性质的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不同。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知识梳理
人 含义 的 认 实践及 特点 识 其特点 从 何 基本形式 而 来
来源
动力
实践是认 识的基础
检验 标准
目的、归宿
名言评析: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来源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答案: (1)第一次输羊血成功,从而发现输血可以救 治病人,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从输羊血到终于解决输血问题,表明实践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输羊血的成功以及大量受血者死亡和输 人血的再次成功以及又一次输血医疗热带来惊 人的死亡,直到终因发现血型系统而使输血问 题得以成功解决,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4)为救人而输血,并探寻输血失败的的原因, 直到发现人的血型系统,从而解决输血问题,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来源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标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标准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 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目的
实战演练
1.毛泽东指出:“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 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 这说明( ) A.瞎子和聋子是没有认识的 B.人们要获得知识只能通过听和看 C.亲身实践是获得每个知识的唯一途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 指 导 改造 客鸡“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 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 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 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 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 狼吃了老鼠。直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 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 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 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 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 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 益处。
(即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体现在四个方面: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
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镜头一:走进文学
相传唐朝名画家戴嵩善于画牛。他精心绘 制了一幅《斗牛图》,被人们视为珍品。一次, 藏画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恰巧被一个牧童看 到了,牧童不禁哈哈大笑。藏主问他为什么发 笑,牧童答道:“牛在角斗时,尾巴总是夹在 两腿中间,决不会翘起来。这画上的牛尾巴翘 得像一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观点一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认识的来源有多个: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实践、书本等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
观点二
启 思 示: 考:
镜头二:走进科学 2006年8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 投票决议,部分通过将冥王星列入“矮行 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 “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 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 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 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道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