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19《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学设计 沪教版五四制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_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自主探究,体会人类为证实发现所体现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说明:本文选自《世界大发现》,是一篇科普知识文章。
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在介绍人类发现和证实“球”形地球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索者所付出的艰辛和此举在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探讨麦哲伦能成功证实“球”形地球所具备的多个要素,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
2、难点:学生能围绕文本探究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析疑能力。
说明:本文教学重点设计为对麦哲伦获取环球航行成功的要素的探究,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析疑能力。
[思路点拨]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教师以“麦哲伦能成功进行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要素有哪些?”这一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探讨。
感悟阶段可充分利用学生搜集的课外相关资料,让他们自己补充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过程中能体现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精神的细节描写片断,从而过渡到对本文的感悟。
[练习举隅]1、搜集整理古往今来为科学而献身的科学探索家的故事,在故事会上交流。
2、根据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航行取得成功的要素,谈谈我国要进行星际航行探索的话应具备哪些条件。
新航路开辟优秀教学设计

新航路开辟优秀教学设计新航路开辟优秀教学设计(表扬)我们四个旅行团都圆满结束了航程。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来直观感受一下当年航海的艰辛历程。
录像《新航路的开辟》一、讨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过渡)现在,我有一个问题,假如你生活在当年的西欧,你愿意加入航海的船队吗?(有人愿意,也有人不愿意。
)不愿意的同学可能考虑到航海的艰辛,九死一生;愿意的同学,你们勇气可嘉。
不过,光有勇气是不够的,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讨一下,哪些因素促成了新航路的成功开辟呢?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去探险,船上要配备哪些东西,才有成功的希望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三分钟的讨论,把你们认为最重要的原因和条件写在纸上,一人执笔。
)下面请代表发言,每位代表讲你们认为最重要的一两个因素。
(先四大组各请一个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再补充发言。
)(表扬)同学们讲得非常好,考虑得也很全面。
我想,如果生活在15、16世纪的西欧,你们中一定会出现象哥伦布、麦哲伦这样的航海事业的佼佼者。
那么,对于哥伦布、麦哲伦这些航海家,后人是怎样评价他们的呢?二、评价哥伦布(引子)1992年世界上许多国家对500年前哥伦布航行到美洲这一事件表现出强烈的、然而却是截然不同的反应。
发达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有人甚至要沿当年的航线再次航行,并准备在他所到之处立碑纪念,以表彰哥伦布的历史功绩,而美洲国家却同声对哥伦布发起了严厉的谴责和声讨。
我们应如何评价哥伦布呢?下面我们先观看有关哥伦布的几段录像。
(录像《哥伦布》)现在,我们请一、二大组同学代表当年殖民的西方发达国家,三、四大组同学代表当年被殖民的美洲发展中国家,采用你们准备好的材料,进行一场简单的辩论,并说明理由。
(双方各派三位同学发言,每位同学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表扬)双方的辩论都非常精彩,也很有说服力,看来一时难分胜负,下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哥伦布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又是殖民者、侵略者。
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语文书中的原文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在古代,由于受到了山岳、海洋的阻碍,人类只能活动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
凭着他们自己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上平坦的大地。
许多关于地球古老传说都把大地设想喂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像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像一块四方的棋盘。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则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观念来解释的。
当人们看到太阳天天从东方升起,然后横过整个填空,再落向西边,于是,产生了疑问:如果天空果真是与大海相接,那么太阳又是怎样穿过辽阔的大海,回到每天升起的地方呢?生产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进行更广泛的航海活动。
这时,人们又惊奇的发现,船离岸后,先是船身逐渐消失在波浪中,只剩下桅帆,继而桅帆有渐渐地消失。
当人们登上高一点的地方眺望时,船有重复出现在远方。
这种情况使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
古希腊的一些哲学家也开始认识到,大地并不像前人所说的是一块盾状的平地,有点根据粗略的天文观测,有点出自神学的需要,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说。
第一个公开发表“地球”概念的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
由于当时的古希腊人认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罪完美的,因此,柏拉图阐释了地是球形的,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许多天体环绕它做圆周运动的理论。
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不仅接受了老师的见解。
而且第一次用观察到的事实科学地论证了这个理论。
他在观察月蚀时,注意到掩住月面的地球的影子总是圆弧形的。
他还认识到,向北方旅行是,人们会发现各种星辰高处地平的高度在增加,这都表明大地是球形的。
亚里士多德由此成为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
15世纪初,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造船术和航海术的进步,使人们有可能进行远航。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3.能够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重点:1.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
2.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较长的句子和生词。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教材:《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三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环球航行”一词的了解,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
2.出示图片:展示当时的船舶和航海家,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呈现社会背景(10分钟)1.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历史背景,向学生介绍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要性和意义。
2.师生互动:给学生看一段视频,展示当时的航行装备和杰出的航海家。
3.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人类会尝试进行环球航行?环球航行有什么意义?三、阅读课文(20分钟)1.讲解生词:解释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并进行读音和例句讲解。
2.独立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四、课文分析(15分钟)1.师生对话: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讨论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2.课文解析:逐句分析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语言表达。
五、课文运用(10分钟)1.词汇运用:学生将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总结并进行归类,分组进行造句。
2.句型运用: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型,自己编写几个相关的句子。
六、展示交流(10分钟)1.小组展示: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2.学生互评:学生相互评价展示的同学,并给予建议。
七、课堂总结(5分钟)1.讲解重点:总结学生在本节课学到的重点知识,并进行提问。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外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一篇简短的文章,概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教学扩展:1.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更多关于环球航行的知识。
例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设计的思路

例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设计的思路作者:欧繁荣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21期一、以梳理文章脈络,理解文章内容为基点设计自读课《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有正标题和副标题。
根据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正标题突出“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这一最伟大的事件,副标题“‘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既表达出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也表达出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要历史意义。
因此正标题是文章要叙述的中心事件,副标题对正标题进行补充说明,从而告诉读者文章侧重点在于向读者介绍科普知识——“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
这一层关系的理解,是学生理解全文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全文的突破点。
因此我抓住文章标题的与众不同,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以学生自主阅读、交流分享为主要学习过程,从而实现梳理文章脉络、体会探索精神的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如下:1.导:新课导入,激发兴趣学生活动一:说说你所知道的欧洲航海探险英雄。
2.起:标题设疑,激发思考问:副标题“‘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有何作用?它和正标题之间有何关系?3.承:副标题导学:“球”形地球的发现学生活动二:阅读第1-7段的说明,选择出正确的排序,并指出其作用。
4.转:正副标题的关系导学:分析“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因素及其重要历史意义学生活动三:小组合作学习,填写出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主要时间、路线及其重要意义,并探究麦哲伦船队第一次环球航行成功的主要因素。
5.合:正副标题结合,突出中心事件及其意义学生活动四:合作交流,理解本文用正副标题的好处。
“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
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自求自得,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陈恒舒)可以说,自读课是课内精读与课外阅读的桥梁,是实现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环节。
因此自读课的教学设计应以梳理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内容为基本点,教师通过设计活动,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习阅读的策略,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新航路开辟教案(大全五篇)

新航路开辟教案(大全五篇)第一篇:新航路开辟教案第十四课新航路的开辟(教案)课堂导入(14、15世纪)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同学们知道分别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么?“人”被发现是指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世界”被发现就是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航路的开辟。
是什么推动欧洲人不顾一切地投向海洋,航海家们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我们先通过一段视频了解一下。
(视频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经历了狂风巨浪的洗礼,航海家们到达了了欧洲人从未发现的新大陆,但也有人认为课堂探究一偶然还是必然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那么你认为15世纪末美洲大陆的发现是欧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材料: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货币的需求量增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狂热的寻金热,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3)商业危机:传统商路受阻,寻找前往东方的新航路(4)宗教因素:狂热的宗教情感(“为上帝和陛下服务,将光明带给那些尚处于黑暗中的人们”——迪亚士)(5)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思想驱使人勇敢的追求财富,大胆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5)技术条件的具备和地理知识的进步(罗盘、多桅帆船、普遍流行的地圆学说和绘制地图技术的进步,出现标明海岸线及港口位置的航海图)(6)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为了获取财富对远洋航行的大力支持探究成果:一般人认为新航路的开辟是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商业危机、宗教情绪以及各种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但是对于哥伦布来说,新大陆的发现就是一种偶然,他坚信地圆学说,坚信向西航行也能到达富有的东方,他的想法在葡萄牙遭受了长期的冷遇,幸运的是西班牙女王的慧眼识珠,资助他完成远洋航行;在因长期的航行船员接近崩溃时,他做出再航行再三天的决定,第三天果然发现了的陆地;哥伦布的梦想是到达富有的东方获取财富,却意外地发现了欧洲从未到达过的新大陆失望而归,这一切的巧合对于哥伦布而言,难道不是一种偶然么?对历史现象的解读我们应该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这样就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所以新大陆的发现既是欧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航海家们的偶然发现。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自主探究,体会人类为证实发现所体现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说明:
本文选自《世界大发现》,是一篇科普知识文章。
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在介绍人类发现和证实球”形地球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索者所付出的艰辛和此举在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讨麦哲伦能成功证实球”形地球所具备的多个要素,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
2、难点:学生能围绕文本探究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析疑。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教学设计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龚侃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掌握在说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本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理解科普小品文依据科学性和入门性的文体特点安排详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在说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本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科普小品文依据科学性和入门性的文体特点安排详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一、导入
1、古人对地球形状想象的图片——“地球是圆的”背后,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充满艰辛、勇气的漫长科学史
2、一同了解“地球”成为“球”形的.科学史的同时,学习科学史类科普小品文的写作方法
二、麦哲伦旅行在文中的作用
1、阅读课文,依据文中信息在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航线,验证麦哲伦的航线是否成为了“环形”?他的航行能否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2、你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史实中能吸取哪些经验和启示?
3、从全文的角度看,写麦哲伦航行的事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我们应当学习他在科学探索中反映出的可贵的品质吗?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放在整个科学史中来看麦哲伦航行的意义
三、科普小品文的详略安排
1、阅读课文1-7小节,说说人类发现地球是“球”形的,前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在介绍人类发现并证实地球是球形的整个科学史的过程中,作者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略安排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详,次要略;
代表性强详,代表性弱略;
重大转折详,中间过程略;
实验证实详,理论阐释略;
3、结合文体特点和写作目的,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科普小品:向大众普及科学常识,需要兼具科学性和入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体会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自主探究,体会人类为证实发现所体现的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
说明:
本文选自《世界大发现》,是一篇科普知识文章。
文章语言朴实、条理清晰,在介绍人类发现和证实“球”形地球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探索者所付出的艰辛和此举在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意义。
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通过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从而自悟自得、主动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讨麦哲伦能成功证实“球”形地球所具备的多个要素,体会人类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
2、难点:学生能围绕文本探究重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析疑能力。
说明:
本文教学重点设计为对麦哲伦获取环球航行成功的要素的探究,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立足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析疑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比方说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同学们,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第一次。
比如说人类第一次使用火,人类第一次环绕地球航行,那么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是谁?他为什么要环球航行?那么今天我们就学习《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资料助读
(1)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的几十年里,先后七次下西洋,比哥伦布航海探险早了87年,他所到之处带去了中国人的友谊与文明,被后人称为世界航海第一人。
(2)西班牙著名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是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他在1492年到1502年间四次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也因此成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3)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是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通往印度的地理大发现家,他实现了从西欧经海路抵达印度这一创举而驰名世界,并被永远载入史册。
(4)世界航海家费尔南多·麦哲伦,葡萄牙人,他率船队历经千辛万苦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从而最终证明了大地球形说。
(5)英国航海探险家詹姆斯·库克进行了3次探险航行,他在太平洋和南极洲的伟大的航行为世界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是第一位绘制澳大利亚东海岸海图的人。
三、整体感知
1、看拼音,写汉字
浩hàn(瀚)无垠miù(谬)说
无可biàn bó(辩驳)tuí(颓)废
diàn(奠)基chǎn(阐)释
2、对形近字或易混淆的字进行辨识。
例:揣(chuāi)端(duān)
踹(chuài)喘(chuǎn)
瑞(ruì)湍(tuān)
桅(wéi)跪(guì)
诡(guǐ)脆(cuì)
3、文章结构网络:
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远古的错误认识与对此的怀疑——质疑。
第二部分(第6-7段),提出“地圆学说”——发现。
第三部分(第8-14段),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证实。
第一层(第8-9段),写麦哲伦第一次航行开始。
第二层(第10-11段),回顾麦哲伦制定环球远航计划的过程。
第三层(第12段),写麦哲伦航海的艰难经历。
第四层(第13-14段),写环球航行的重大意义。
本文围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展开,叙述了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的壮举,使人们不仅了解了“地球是球形”的科学结论,而且体会到探险家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四、研读课文
1、思考:“球”形地球的发现和证实的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1)古代传说:盖天说和盾牌说
(2)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
(3)古希腊哲学家中出现各种学说。
a)柏拉图从理论角度阐释了地是球形;
b)亚里士多德用事实进行论证,成为地球概念的真正奠基者。
(4)15世纪初,葡萄牙人胜利进行西非航行
(5)麦哲伦第一次环球远航,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2、说说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这种情况使人们发现,大地在大范围内不可能是平直的。
不能。
“在大范围内”指在较广的地域内,删去后就变成在短距离之内地面也不平直,不符合事实。
(2)第一个公开发表“地球”概念的人是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
不能。
“公开”指向大众告知,因为持“地球”概念的人可能早已有之,而删去后就变成柏拉图是第一个有这观点的人,不符合实情。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加点词语的涵义是什么。
(1)“我们时代的航海家,给了我们一个新的地球。
”
“新的地球”是指人类对地球的新认识,对宗教谬论的颠覆,对人类未来的深远影响。
(2)“你首先拥抱了我!”
“拥抱”是指航海家们环球航行的勇敢行动,借地球之口,以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麦哲伦船队勇士们由衷的赞美。
“我”指地球。
4、在环球航行中,麦哲伦经受了那些艰难困苦才证实“地圆学说”?
⑴进海峡是经受苦难
①自然考验:波涛汹涌、水流湍急
②人员考验:船员哗变、给养船被叛离去
⑵出海峡后面临的生死考验:
①断粮。
②坏血病死亡。
③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而惨遭杀害。
5、文章为什么要写我国及古希腊等地方关于地球形状的传说?
通过传说引出下文人们产生的疑问和发现。
同时也暗示了科学探索者要推翻千百年来人们对地球错误认识的不易。
6、人类第一次航行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什么?
勇于质疑、敢于实践、不惜献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7、麦哲伦能成功进行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要素有哪些?
五大要素:
要素一:前人基础(第7、8节)
要素二:物质基础(第9节)
要素三:自身基础(第10节)
要素四:敢想敢做(第10、11节)
要素五: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第12节,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经受的艰难困苦。
)8、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麦哲伦的事例?
麦哲伦率领船队第一次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重大,他“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大突破,主观偏见和宗教谬说让位了,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至此宣告结束了”
五、科普作品的特点:
科学性(科学知识、科学精神)
历史感(科学技术、认识发展的历史过程)
内在美(文字规范简洁、思路严谨)
六、作业
1、制作一张介绍一个伟大航海家事迹的电子小报(包括文字、图片资料)。
2、片段描写:发挥合理的想象,描写庆祝麦哲伦船队胜利归来的欢迎仪式的场面,重点突出不同身份的人(国王、官员、关心航海事业的有识之士、家人、老百姓……)对第一次环球航行的肯定。
(3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