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歌剧

合集下载

音乐鉴赏第8课 中外音乐剧鉴赏教学教案

音乐鉴赏第8课  中外音乐剧鉴赏教学教案

第8课中外音乐剧鉴赏【教师】展示鉴赏与分析(一)一、《猫》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于 1948 年出生于伦敦一个音乐世家,其父亲是皇家音乐学院教授,母亲是钢琴教师,从小的音乐熏陶加之很早就显露的音乐才华,为他成为当代最伟大的音乐剧作曲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是英国的音乐剧作曲大师,有“当代音乐剧之父”的美誉。

喜爱音乐剧的观众都知道韦伯的名字,他的名字似乎已与音乐剧连为一体。

在当今世界音乐剧舞台上四大名剧中的两部作品《猫》《剧院魅影》就是韦伯的杰作。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韦伯是当之无愧的当代音乐剧界的泰斗。

他的主要作品有《艾维塔》《猫》《剧院魅影》《万世巨星》《星光列车》《日落大道》等。

其多部音乐剧曾获得百老汇托尼奖、金球奖、奥斯卡奖等。

二幕音乐剧《猫》由韦伯根据英国著名诗人托马斯·斯托姆·艾略特的诗集《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而成。

这部作品于 1981 年首演于伦敦西区的新伦敦剧院,一炮走红,并凭难以打破的票房纪录在一段时间内成为英国有史以来最成功、连续公演最久的音乐剧(后被《悲惨世界》《剧院魅影》打破)。

1982 年《猫》登陆百老汇,再度获得巨大成功。

它随后在世界各地推出 40 个版本,在全球 150 多个城市上演,拥有 6500 万观众,取得超过 20 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到 2000年夏天音乐剧《猫》停演,它打破了百老汇连续公演最久而且次数最多的纪录。

至今《猫》被翻译成 20 多种语言,在全球30 多个国家演出,一度成为伦敦西区和美国百老汇的演出档期最长寿的音乐剧。

四大名剧之一的《猫》已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曾获得 7 项托尼奖,包括最佳歌剧奖,剧中《回忆》一曲则成为现代音乐中的经典,它的演唱者歌手芭芭拉·史翠珊、拜瑞·曼塔洛和茱迪·柯林丝成为享誉全球的明星。

图 8-1为《猫》剧照。

剧情简介:《猫》的剧情很简单,杰里克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部落舞会,挑选一只猫上天堂,获得重生。

中外歌剧分析考试参考资料叶甫盖尼

中外歌剧分析考试参考资料叶甫盖尼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俄国进步贵族青年的典型形象,他出生贵族,却厌恶上流社会的生活,力图改变自己的生活。

但又限于自身能力,一事无成。

剧本描写了奥涅金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来到乡间,受到了塔吉亚娜的爱慕和求爱信,却冷漠地拒绝了塔吉亚娜真诚的爱情,又在一次毫无意义的决斗中,杀死了诗人好朋友连斯基。

几年后,奥涅金回到莫斯科,在上流社会又遇到了嫁为人妇的塔吉亚娜,却一反过去的冷漠,燃起了对塔吉亚娜的热情,然而遭到了她的拒绝。

虽然塔吉亚娜是爱他的,可是,由于道德上的自尊心,她不能属于他了。

歌剧的本质是把文学勾画出来的人的感情译成纯粹的音乐。

柴科夫斯基在此剧中用大量的宣叙调直接刻画人物心理,着力于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用音乐细致地描绘剧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和心理状态,没有豪华的场面,也没有炫耀歌唱技巧的、冗长的咏叹调,力求使歌剧音乐接近普通人。

柴可夫斯基在该剧中全方位地使用民间歌舞曲的曲调,增强了浪漫主义色彩。

大众的音调与形象同音乐因素的结合拓宽了歌剧的生活画面,扩大了艺术表现内容的范围,同时,也解决了柴可夫斯基创作中的最主要的问题,即思维个性形成过程中人们的作用(如第一场中的群众场景)。

民间音乐因素因此成为其创作的丰富来源和有机的组成部分。

命运主题是音乐戏剧性的手段,也是该剧的特色,出现在戏剧作品的关键时刻,在决斗一场中,二重唱《仇敌》使音乐的进程由抒情范畴转入完全的戏剧范畴,而戏剧的结局——连斯基的死将咏叹调的主题转到命运形象上——这可以被称作歌剧的悲剧高潮。

同时,舞台表演体现了演员深厚的表演功底,表演者对塔吉亚娜形象的变化表现得入木三分,从一个胆怯的、充满诗意幻想的乡间姑娘,变成为坚强地对待自己生活义务的女人。

外国歌剧中女性悲剧形象的塑造研究

外国歌剧中女性悲剧形象的塑造研究

外国歌剧中女性悲剧形象的塑造研究摘要:《茶花女》是中外歌剧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优秀作品。

本文以歌剧中女性“悲剧”形象作为本文的切入点,通过对女主角人物形象塑造的分析阐明在歌剧中女性悲剧形象塑造,以促进读者更好的理解这部歌剧。

关键词:歌剧;悲剧;人物形象一、歌剧《茶花女》的创作背景《茶花女》这部歌剧是威尔第早期的歌剧创作,由于当时的意大利正处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之时,因此威尔第的创作也由爱国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

1852话剧的成功上演,激发了威尔第的创作灵感,他立即让好朋友皮阿威写出了歌剧《茶花女》的剧本,然后自己也开始为《茶花女》展开写谱工作。

该剧中的女主人公维奥莱塔是一名上流社会的交际花,但她的心里却渴望着真正的爱情,为了爱情,她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只为能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而非常不幸的是,维奥莱塔的爱情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并以悲剧告终。

二、女主角维奥莱塔的介绍《茶花女》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小仲马的作品。

故事發生在19世纪40年代的法国,一名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穷乡下姑娘为生活所迫而走进了交际场所,成为了一名交际花,并且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

她爱好文学,喜欢音乐。

小仲马偶然看到她咳血的一幕心疼无比,这使玛丽很感动,于是两人便坠入爱河。

后来两人的爱情从投入,分离直至玛丽·杜普莱西死亡,使小仲马感觉非常懊悔,写出了这部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茶花女》。

1852话剧《茶花女》的成功上演,激发了威尔第的创作灵感,他立即让好朋友皮阿威写出了歌剧《茶花女》的剧本,然后自己也开始为《茶花女》展开写谱工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写成此剧。

“女性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担当了不可替代的社会角色,《茶花女》正是以现实手法描绘现代社会。

它的问世,与当时的社会、时代密不可分。

”因此,女主人公维奥莱塔由此诞生,成为当时历史和时代的缩影。

三、歌劇取材和故事结局《茶花女》这部作品在创作期间,威尔第受到了当时浪漫主义思潮中现实主义的影响,他的作品题材由爱国主义题材转为关注现实社会问题方面,把一个社会底层,身份卑微却终生捍卫爱情的女性悲剧形象作为题材,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社会性。

歌剧鉴赏

歌剧鉴赏

咏叹调:即抒情调,是一种配有伴奏的一个声
部或几个声部,以优美的旋律表现出演唱者 感情的独唱曲,它可以是歌剧,轻歌剧,神 剧,受难曲或清唱剧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独 立的音乐会咏叹调。
声乐样式
宣叙调: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中类似朗诵
的曲调叫“宣叙调”。宣叙调是开展剧情的 段落,故事往往就在宣叙调里进行,这时角 色有较多对话,这种段落不适宜歌唱性太强 ,就用了半说半唱的方式,叫做宣叙调。
二 、 歌 剧 鉴 赏
王 永 波
Arkey Works
何为歌剧
歌剧(opera)是综合音乐、诗歌、 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 形式。 中国著名歌剧:《江姐》、《洪湖 赤卫队》;西洋著名歌剧《卡门》、 《费加罗的婚礼》、《图兰朵》等。
Arkey Works
《江 姐》
江竹筠
《卡 门》
《费加罗的婚礼》

女低音、次女高音、女高音。(抒情女高音 、戏剧女高音、庄严女高音、花腔女高音、 轻俏女高音。)
声 乐
声乐部分:独唱、重唱、合唱。
器乐部分:序曲、前奏曲、间奏曲。
声乐样式:朗诵调、咏叹调、小咏叹调
、宣叙调、重唱、合唱等。
声乐样式
朗诵调:西洋歌剧中具有叙述,吟诵性质的独
唱曲,用以代替对白的歌唱,节奏自由,曲 调接近于朗诵。
三、欣赏中外歌剧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审美体验。从不同 的作品中体会或品味其中各自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人 生境界、时代意识、哲理思考等理性内容,唤起优美 、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
Arkey Works
谢谢观赏
歌剧的起源
一、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悲剧; 二、中世纪时期的一些音乐形式也为歌剧的产生奠 定了基础。宗教剧 神秘剧 奇迹剧 田园 剧。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牧歌剧预示着歌剧的诞生。 四、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纪末的幕间剧。 五、歌剧于16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猎人合唱

☆猎人合唱
第二部分:则完全使用了衬词,旋律多采用分解和弦音,其节奏含有 马匹奔跑的节奏特点,因而给人以猎人骑马歌唱的印象。从这段音乐 上看,它显得粗犷、豪放,充满了热烈、欢快的气氛。
歌曲的音乐特点:
歌曲采用了合唱的演唱形式,增强了歌 曲的表现力。歌曲的节奏生动、活泼、旋律 流畅奔放,具有浓郁的德国民间音乐风格。
分析作品:
❖ 《猎人合唱》的歌词,翻译版本颇多。 尽管它们各具特色,但在内容上却是很 一致的。歌词充分地表现了猎人们坚毅 勇敢、勤于劳作的豪爽性格,也很好地 表现了他们热情乐观、热爱生活的精神 面貌。从音乐上看,歌曲的节奏生动、 活泼,歌曲的旋律流畅、奔放,具有浓 郁的德国民间音乐风格。
《猎人合唱》结构:
歌剧是一种以歌唱为主,融音乐、戏剧、文学、舞蹈、 美术为一体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起源于十六世纪末的 意大利。欧洲传统歌剧分为:正歌剧、意大利喜歌剧、法 国音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等几种体裁。
歌剧是西洋音乐舞台上最重要的综合艺术形式。西 洋歌剧的故乡是意大利,第一部歌剧《达芙妮》在那里产 生。
中国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戏曲,也有歌剧的性质。 五四以后特别是延安时期,音乐工作者开始尝试借鉴西洋 歌剧的创作方式来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参见新歌剧 条。
歌曲的思想内容、情感内容及其表演形式均富有中国特色。
中外歌剧作品异同点有哪些?
共同点: 歌曲都采用了咏叹调的形式。 不同点: 中国新歌剧: 现实主义,多以反映现实社会为题材
的为主,民族唱法、民族调性。
西洋歌剧: 浪漫主义,多以刻画人物形象的神话故事 、爱情故事为主,美声唱法、大小调。
合作探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小组合作完成《实践与创造》第一题(P20): 用急吸的方法、弹性的声音和轻快活泼的

中外歌剧——茶花女、费加罗

中外歌剧——茶花女、费加罗

茶花女《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的代表作,讲述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走进了名利场,成了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明星,开始了卖笑生涯;并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

结识了小仲马,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往的爱情故事。

《茶花女》是一部世界文学经典,曾被多次搬上舞台银幕。

剧本简介剧本。

法国小仲马作于1848年。

巴黎名妓玛格丽特为青年阿尔芒的真挚爱情所感动,毅然离开社交生活,与阿尔芒同居乡间。

阿尔芒之父责备玛格丽特毁了儿子的前程,玛格丽特被迫返回巴黎重操旧业。

阿尔芒盛怒之下,在社交场合当众羞辱她。

玛格丽特一病不起,含泪而死。

阿尔芒读了玛格丽特的遗书,方知真相,追悔莫及。

作者简介小仲马(1824~1895),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戏剧家。

他的父亲是以多产闻名于世的杰出作家大仲马。

在大仲马奢侈豪华而又飘浮不定的生活影响下,小仲马最初“觉得用功和游戏都索然寡味”。

20岁时,他就结识了一些有夫之妇,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另一方面,小仲马热切地期望着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扬名于文坛。

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素材。

《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

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

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走进了名利场,成了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明星,开始了卖笑生涯;并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

她爱好文学,音乐,谈吐不俗。

一次在剧院门口咳血时被小仲马看见,小仲马甚是心痛。

玛丽也非常感动,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往。

后来小仲马和玛丽的感情出现了问题。

一次小仲马回到巴黎时听说了玛丽的离去,异常后悔,愧疚,于是写出了这部文学史上的经典。

在一些版本里,您会看到这本书的第一页就是小仲马为玛丽·杜普莱西写的一首诗,名叫《献给玛丽·杜普莱西》。

此外,由于小仲马的母亲并不是大仲马的妻子,大仲马曾不肯相认。

中外歌剧鉴赏

中外歌剧鉴赏

中外歌剧鉴赏—我的观后感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外经典歌剧作品欣赏》,了解了歌剧的起源、发展、特征。

以前对歌剧的了解少之又少,对歌剧全面、正式的接触,就是这次《中外经典歌剧作品欣赏》的课程了。

虽然现在的我,仍然停留在单纯地欣赏歌剧的水平上,但这半个多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欣赏歌剧有了颇多的感触和思考。

那什么是歌剧呢?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简单来说,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朗诵、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

歌剧可分为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而中外歌剧也有不大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有:1. 都有故事、有人物、有音乐、有歌曲。

2. 角色上会都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等用以区分角色。

3. 都会有独唱、二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以丰富演唱方式。

不同点有:1. 中国新歌剧都受民歌影响,有大量的分节歌,没有西洋歌剧那样的咏叹调、宣叙调。

有许多对话。

2. 中国歌剧用汉语演唱;西洋歌剧用意大利语演唱。

3. 中国的歌剧对白直接说话;西洋歌剧用宣叙调唱出来。

4. 中国歌剧的音乐比较民族化,旋律比较简单,看完以后可能能够记住几句;西洋歌剧看后可能不知所云。

5. 总的说来,西洋歌剧气势比较大,音乐创作比较考究,比中国歌剧略胜一筹在古典歌剧、现代音乐剧、中国歌剧中,我更喜欢古典歌剧。

四幕歌剧

四幕歌剧

四幕歌剧《卡门》是梅拉克和阿莱维根据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这部歌剧是世界上最着名的歌剧之一,也是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

它以其生动鲜明的音乐语言、丰富巧妙的和声配器手法以及强烈感人的戏剧性发展,把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卡门》是一部生动的音乐文学,它用音乐鲜明地刻画出性格相异的人物形象,并且集中刻画了卡门热情泼辣、酷爱自由的性格。

《卡门》的音乐始终紧密配合着舞台动作,中间没有静止的音乐场景。

剧中进行曲、咏叹调、舞曲等交替出现,乐曲爽朗流畅,具有炽热的西班牙音乐特色。

所有这些音乐又通过严谨的戏剧逻辑组合为一体,紧凑而简练,表现了真实的生活,使其成为雅俗共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一部伟大作品。

这部歌剧还包含了许多首在音乐会最常见的选曲,最着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剀拉的咏叹调”、“花之歌”和“斗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剧文献中最精彩的部分。

这部歌剧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比才通过对女主人公卡门独立不羁的性格刻画,强烈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满腔热情地讴歌了自由,体现了他对全部生活的坚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卡门》虽然描写的是爱情、欲望、嫉妒、仇恨的悲剧,但因为剧中有大量的对话,所以它的体裁是喜歌剧,可见当时的歌剧和喜歌剧之间的区别并不是从内容来考虑,而完全是单纯的技术问题。

比才的最大优点,也是他最深刻的独特性,就是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因素:民间因素、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并成功地将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点。

然后,悲剧因素再渐渐主宰整部歌剧,最后并吞了其他两个因素。

从序曲开始,这个极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预告了卡门的命运。

《卡门》的旋律紧凑,节奏充满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写逼真细腻,因而造成许多戏剧高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剧性。

比才的和声也很富想象力,音域也很宽广,很能表现卡门紧张、激动的悲剧情绪。

这部作品的音响结构也很完整,它的丰富感来自于配器法与伴奏中精致的对位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歌剧卡门赏析》
源于对音乐的喜爱,本学期我选修了中外歌剧这门高雅的艺术类选修课。

歌剧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起源于西方,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主要或完全以歌唱和音乐来交代和表达剧情的戏剧。

歌剧的演出和戏剧的所需一样,都要凭借剧场的典型元素,如背景、戏服以及表演等。

一般而言,较之其他戏剧不同的是,歌剧演出更看重歌唱和歌手的传统声乐技巧等元素。

选修课堂上我们欣赏到了许多高雅的歌剧。

课外,通过老师的推荐,我也观看了一些美妙的歌剧。

其中,歌剧《卡门》最令人难忘。

歌剧《卡门》讲述了在遥远荒凉的波西米亚,强盗头子独眼龙在一次行动中被俘,关在地牢里,他美丽而淘气的十五岁妻子卡门,带着丈夫的属下,前来营救他,她利用几次浪漫神秘的邂逅勾引了警察霍赛,成为他的情妇,利用他对她的迷恋,骗他去一夜情,从而为同谋们劫狱制造了机会,救出了自己的丈夫。

而霍赛因为失职,被嫉恨他的同僚举报后关押在地牢,卡门设法营救他,但他出于原则和尊严,拒绝了卡门的帮助,被贬为将军的看门官,此间卡门又在强盗丈夫的安排下,勾引了将军府邸上作客的英国军官,希望借此敲诈勒索,抢上一笔。

霍赛妒忌之下,杀死了英国军官,破坏了他们的计划,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强盗头子为了报复,带人马堵截要杀他。

美丽淘气的卡门再次向走投无路的霍赛伸出双手,劝他入伙他们的队伍,4人一起过着抢劫的生活。

但霍赛再次出于妒忌,杀死了卡门的丈夫,当上了强盗头子,并娶卡门为妻。

之后,他严厉禁止卡门和陌生人说话,并打算带卡门远离江湖,过隐居的生活。

生性自由的卡门感到很拘束,她比较喜欢以前那种随心所欲的生活,就在旅馆里和一个斗牛士私奔了。

霍赛一路追杀他们,他在半路上遇见了气急败坏的斗牛士,他说卡门前些天一个船长私奔了。

霍赛将他杀死后,继续追杀卡门。

当他找到卡门时,卡门正准备等她的新情郎——私奔,霍赛在半路上解决掉那个船长的性命,然后威胁卡门,他说自己愿意原谅她过去的罪过,只要她跟他走。

卡门高傲地拒绝了,她说宁可选择自由,也不要过那种压抑的生活,于是霍赛用匕首杀死了卡门,痛哭着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

歌剧中,各人物通过独特的声音,生动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塑造了人物各自的特色。

歌声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低沉忧伤,时而轻快悠扬,我们的心也跟随着她的节奏跳动着。

歌剧注重声乐的表达,能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的感觉,对世事油然而生一种淡然的心态,陶冶人的情操。

歌剧的确是一门高雅而又亲切的艺术,值得更多人去欣赏和体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