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歌剧鉴赏及对比(观后感)
歌剧作品鉴赏课收获感想

歌剧作品鉴赏课收获感想
歌剧是一种源自意大利的音乐艺术,以其宏伟的音乐、华丽的服装和戏剧性的情节而著称。
鉴赏歌剧作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种艺术形式,并从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在这门歌剧作品鉴赏课上,我学到了许多有关歌剧的知识,包括歌剧的起源、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
我还学会了欣赏歌剧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注意音乐和舞蹈之间的配合、理解歌词的含义和角色的背景等。
通过鉴赏歌剧作品,我也学到了许多音乐知识。
歌剧的音乐通常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包括管弦乐、合唱、钢琴和歌剧特定的曲目等。
我还学会了如何分析一首音乐作品,例如它的结构、节奏、和声和旋律等。
这是一门非常有用的课程,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歌剧的艺术,还能够提高我对音乐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歌剧的知识,还学到了音乐的魅力和复杂性。
歌剧欣赏观后感800字作文

歌剧欣赏观后感800字作文在这次的歌剧欣赏活动中,我有幸观赏了一场由意大利知名歌剧作曲家威尔第创作的经典作品《茶花女》。
这部歌剧描绘了一位卖艺女子为了追求真爱,与社会礼教和个人价值观的冲突与痛苦的故事。
我深受其情节和音乐的感染,在这次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的感受和思考。
这场歌剧始于创作者对于世俗荒淫和人性弱行的深刻揭露,艺术家通过张弛有度的旋律,逼真切身的民族风情,展现出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无情。
在高潮部分,茶花女通过悲惨的人生经历和自我救赎,达到了人性的价值的高度。
整部作品热情澎湃,婉转动人,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
在观赏过程中,我尤为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
那音乐简直是看得见的画笔,将令人震撼的图景画了出来。
场景中舞蹈演员的动作、唱词的情感都成了画面中的主角,震撼心灵。
当唱到主角茶花女的《Sempre libera》一曲,在乐音的律动中,使人仿佛跟随着茶花女自在快乐起来,由此可见音乐的魔力确实是不容小觑的。
当然,作为观众,我也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疑问。
首先,这部歌剧中很多场景缺乏自然流畅的过渡,容易令人有些困惑。
其次,虽然主角的情感操作卓越,但角色的性格呈现有点片面,让人感觉缺少了深刻的描写。
这次欣赏活动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首先,我意识到艺术往往是一种生命和思想的表达。
正如这部歌剧中呈现的,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
其次,我也更加明白了音乐的奥妙,以及作曲家如何利用音乐的力量来表达情感和人生的道理。
在总结方面,我认为这次观赏之旅增加了我对于歌剧的欣赏和了解,带来了很多的享受和感动。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更加注意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同时也更加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和价值观。
【精编范文】中外名曲欣赏体会和感受-范文模板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外名曲欣赏体会和感受篇一: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中外名曲欣赏结课论文通过本学期的音乐鉴赏课学习,我对我国民族音乐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以前我一直觉得民族音乐不好听,或者说是听不懂,不了解。
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我喜欢当今的流行音乐,我对港台流行音乐更是趋之若鹜,不喜欢民族音乐,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然而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优美、动人。
我被吸引了,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民族音乐风格上因地区差异而不同,这也是它们的魅力所在,因为只有这样,音乐的元素才会丰富起来,否则再有内涵的歌曲总有一天也会听“腻”的,歌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还是音乐元素的多元化。
另外外国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发展在器乐方面成绩比较显著,它完善了一套纯器乐的大型曲式,如独奏奏鸣曲、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室内乐、协奏曲、交响曲。
它的主要特点是:作品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感;曲式结构规范,主题乐思发展严谨,功能和声完善,配器细腻,音色力度变化丰富;作曲技法上创造了动机展开的发展手法,用旋律模进、变速度、变节奏、变调性、变和声织体等,造成乐曲发展趋势。
并规范了奏鸣曲式和奏鸣交响套曲。
此外,在古典主义时期还确定了交响乐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完整的双管编制乐队。
而在此之前的乐队里,只有弦乐组是完整的。
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及打击乐有组织的充实到乐队后,加强了乐曲的和声效果,乐队演奏时能产生浑厚、均衡、色彩丰富的音响。
这种乐队组织形式一直影响着以后的音乐发展。
中外歌剧鉴赏

中外歌剧鉴赏—我的观后感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外经典歌剧作品欣赏》,了解了歌剧的起源、发展、特征。
以前对歌剧的了解少之又少,对歌剧全面、正式的接触,就是这次《中外经典歌剧作品欣赏》的课程了。
虽然现在的我,仍然停留在单纯地欣赏歌剧的水平上,但这半个多学期的学习,让我对欣赏歌剧有了颇多的感触和思考。
那什么是歌剧呢?歌剧是一种独特而华美的艺术形式,它是一门综合艺术。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接受各种经典歌剧作品的欣赏教育,对提高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简单来说,歌剧,就是以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将戏剧、诗歌、音乐、朗诵、舞蹈和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高雅、古典、浪漫的情调,精美的舞台场景,优雅的唱腔,跌宕起伏的情节等因素,使之成为音乐艺术中的瑰宝。
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中世纪以宗教故事为题材,宣扬宗教观点的神迹剧等亦香火缭绕,持续不断。
但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的近代西洋歌剧,却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世俗化而应运产生的。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
近代西洋歌剧产生于十六世纪末的意大利,后逐渐流行于欧洲各地。
歌剧可分为中国歌剧和外国歌剧,而中外歌剧也有不大相同的地方,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相同点有:1. 都有故事、有人物、有音乐、有歌曲。
2. 角色上会都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等用以区分角色。
3. 都会有独唱、二重唱、对唱、合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以丰富演唱方式。
不同点有:1. 中国新歌剧都受民歌影响,有大量的分节歌,没有西洋歌剧那样的咏叹调、宣叙调。
有许多对话。
2. 中国歌剧用汉语演唱;西洋歌剧用意大利语演唱。
3. 中国的歌剧对白直接说话;西洋歌剧用宣叙调唱出来。
4. 中国歌剧的音乐比较民族化,旋律比较简单,看完以后可能能够记住几句;西洋歌剧看后可能不知所云。
5. 总的说来,西洋歌剧气势比较大,音乐创作比较考究,比中国歌剧略胜一筹在古典歌剧、现代音乐剧、中国歌剧中,我更喜欢古典歌剧。
中外歌剧二重唱赏析

中外歌剧二重唱赏析歌剧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和戏剧的艺术形式,它通常以歌唱和管弦乐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和唱腔,将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歌剧中的二重唱,是指由两位歌手共同演唱的合唱曲目,通常用于表达两个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对话。
在中外歌剧中,二重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不仅展现了歌手的演技和声乐功底,更是歌剧中情感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通过对中外歌剧中几首著名二重唱的赏析,来探讨歌剧二重唱的魅力和艺术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外歌剧中的经典二重唱之一——《茶花女》中的《花之二重唱》。
《茶花女》是法国作曲家威尔第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以19世纪法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一位风尘女子茶花女玛格丽特与年轻贵族阿尔弗雷德之间的爱情故事。
而其中的《花之二重唱》正是表现了玛格丽特和阿尔弗雷德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首二重唱以柔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两个角色之间的爱恨情仇,歌唱者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演绎,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剧情之中,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痛苦。
这首二重唱不仅展现了威尔第的音乐才华,更是展现了歌剧中情感交流的魅力,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角色之间的情感纠葛。
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二重唱——《白毛女》中的《牛郎织女》。
《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剧以陕北农村为背景,讲述了白毛女杨丽华与青年农民田福贵之间的爱情故事。
而其中的《牛郎织女》正是表现了杨丽华和福贵之间的情感交流。
这首二重唱以朴实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展现了两个角色之间的真挚情感,歌唱者通过真情实感的表演和情感演绎,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和纯真。
这首二重唱不仅展现了中国歌剧的艺术魅力,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以上两首经典二重唱之外,中外歌剧中还有许多优秀的二重唱作品,如《图兰朵》中的《花之二重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那天晚上》等,它们都以精湛的音乐和动人的歌词展现了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浅谈欣赏中外艺术歌曲之感想

浅谈欣赏中外艺术歌曲之感想艺术歌曲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在西方音乐文化蓬勃发展时期产生的一个重要音乐品种。
是19 世纪欧洲音乐社会生活中最为短小、抒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它融诗歌、音乐、钢琴伴奏为一体。
诗歌因音乐的表现使内涵、意境得以升华,音乐因诗歌的启迪而更能引发作曲家和听众美妙的遐想,而钢琴伴奏则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它的艺术表现力。
这种“三位一体”的创作方法,已成为中外艺术歌曲的主要创作特征。
艺术歌曲创作水平的高低,在当今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时代,是衡量一个国家歌曲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回顾西洋艺术歌曲进入中国的过程,是一个从徘徊到交融、根植、结果的过程,是西方音乐文化为中国音乐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近百年来,经过几代作曲家的不断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一个非常丰富的艺术歌曲宝库。
最近,一个提倡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及欣赏艺术歌曲的热潮正在兴起,大家崇尚高雅艺术,更需要作曲家们创作出适应时代需要的艺术歌曲。
在热情的听众面前,鉴借先进的,摒弃落后的、运用创新的技术手法写作艺术歌曲就成为当前每一位词、曲作家应重视的问题。
下面,我从歌曲创作的角度谈谈中外艺术歌曲名作中做融合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
一、旋律中的民族主题" 民族,是我们的理想。
"---勃拉姆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对后世中、外作曲家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与当时德国民族诗人的诗歌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与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有着血缘关系。
在舒伯特最优秀的歌曲旋律中,融合了奥地利、德国民族音乐音调的主题,并把它们纳入到作品中去,使富有民族特点的抒情性旋律成为当时音乐会上的主要抒情形式。
同样,与舒伯特同时代的舒曼、勃拉姆斯、以及所有从事艺术歌曲创作的作曲家都喜爱运用本民族音调作为旋律主题进行创作,用以表达他们的民族情怀。
如勃拉姆斯的艺术歌曲《去看望爱人的路上》,就是根据莱茵河下游的民歌主题创作的;《徒劳小夜曲》的主题旋律则取自波西米亚民歌音调;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别唱,美丽的人儿》是一首充满了格鲁吉亚民歌风情的艺术歌曲。
中外歌剧观后感(一篇)

中外歌剧观后感(一篇)中外歌剧观后感 1刚开始,我还是个菜鸟。
但因为音乐的感染力实在太强了,因此我很快认识了各种古典音乐体裁、流派、风格等以及数不尽的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等。
我第一次听到歌剧其实是在看动画片时偶然听到的。
有一次我看动画片《猫和老鼠》,__一集的情节很有意思:猫是一个歌唱家,有一天到剧院开音乐会。
而老鼠住在那个歌剧院的舞台地板下。
猫的演唱影响了老鼠的休息,然后老鼠跟猫展开了一场以音乐为线索贯穿全集的战斗。
最终老鼠把猫整垮了,老鼠赢得了胜利。
挺有意思的一集。
我看完这一集后觉得其中的音乐很好听。
虽然听不懂意大利语,但我还是上查到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原来这一集中贯穿全集的曲子就是《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的《快给忙人让路》。
第二次接触歌剧是在大二上学期,那时候我选了公选课“八孔竖笛”。
最后的考试曲目老师说我们可以吹《北风吹》。
其实那时我并没有注意这是《白毛女》选段,直到这次选了“音乐鉴赏”这门公选课。
一次上课,老师讲歌剧,让我们欣赏了《白毛女》。
我乍一听,发现很熟悉,这才知道原来我们以前用笛子吹的《北风吹》就是歌剧《白毛女》选段。
这次上课老师还给我们听了歌剧《卡门》,__一小段我一听就又想起了公选课“八孔竖笛”。
我记得一次上八孔竖笛的课,老师吹给我们听《哈巴捏拉舞曲》,原来这就是歌剧《卡门》中的一段。
另外,我还听到了《卡门》中有一段就是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__方块”中的音乐。
原来歌剧与我们的生活相距并不遥远。
听歌剧是一种享受,虽然我永远也听不懂他们唱的内容,但是我可以从音乐的节奏、高低、速度等特点中感受到歌剧中的气氛。
我最喜爱的古典音乐是古典钢琴音乐,因此在我第一次听真正的歌剧之前,我早就听过了李斯特由歌剧改编的很多钢琴曲。
比如,歌剧《弄臣》由李斯特改编成《弄臣改编曲》,歌剧《唐璜》由李斯特改编的《唐璜的回忆》,有很多人认为《唐璜的回忆》是世界上最难的钢琴独奏曲。
在课后,我上网听了歌剧《阿依达》和歌剧《魔笛》,加深了对歌剧的理解。
中外音乐剧赏析

音乐剧《音乐之声》观后感何林唏104130512《音乐之声》是我初次接触音乐剧的音乐剧作品,它不仅是经典传世的音乐剧,也是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自《托普家族的歌手》,由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翰墨斯坦合作创作,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
在纽约首演后反响强烈,之后被改编拍为同名电影《音乐之声》音乐剧《音乐之声》主要讲述了一个活泼率真且热爱生活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院长派到特拉普的上校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她的性格使她和七个调皮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唤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
最终,上校与玛利亚相爱并结合在了一起。
然而,此时正是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上校被要求参加纳粹。
借着参加萨尔茨堡民谣音乐节,特拉普家庭逃往瑞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音乐感受《音乐之声》正是通过如此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经典且广为传唱的歌曲。
音乐剧一开始便由音乐带领我们掠过美丽的奥地利的山脉,河流,民居和草原,最后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幽幽绿草地,修女玛利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经典的《音乐之声》。
这首歌表达了玛利亚对祖国,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
而当镜头转向修道院时,修女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不收规矩的种种行为。
于是,这首《玛利亚》便由几位修女唱出,但却表现出院长不愿意束缚玛利亚追求热爱自由的本性。
最终将玛利亚派到特普拉家作为家庭教师。
在前往特普拉家的途中,玛利亚演唱了《我有信心》,歌曲表达出她既担心又期盼的内心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做好家庭教师的信心。
来到上校家后,玛利亚与上校和每个孩子见了面,晚饭时,上校的大女儿丽莎偷溜出去与邮差洛夫在花园约会,期间,他们欢快地唱起了《今年16岁马上17岁》,表达了这对年轻的恋人对长大的向往以及对恋爱的美好期待。
正在歌唱之时,突然电闪雷鸣,很快大雨便下了下来,丽莎翻进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她,而是帮她隐瞒,并让她更换湿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外名歌剧的鉴赏和对比
罗曼罗兰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不是一种单纯的消遣,他或是对于心灵的一种理智上的裨益,或者是镇定灵魂的一种抚慰。
”排除现代商业元素的融入,单纯来讲我认为音乐其实本身是一种可以让人肃静的艺术,一种可以让人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的载体。
如果生活中还需要加入一种基调,便是戏剧性。
音乐的戏剧,戏剧的音乐,这便是我对歌剧的理解。
简单地说,歌剧即是用演唱的方式来表演某个戏剧故事,其间往往带有连续不断的音乐。
因为变幻的歌剧有其音乐和戏剧综合形式的本质属性,所以含有歌曲、戏剧、文学、舞蹈甚至舞台美术等许多门艺术贯穿其中。
正是这种特色的综合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使歌剧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的一种重要的音乐载体并不断得到新的进步和发展。
纵向观察,歌剧的地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区别和特色。
由于笔者对歌剧艺术的理解仅停留在课堂,故无力长篇奇谈,仅选用中外歌剧经典之二——法国歌剧《卡门》和中国歌剧《江姐》进行赏析,通过对这两部歌剧的每幕经典桥段进行分析,浅谈作者对中外歌剧的各自特点的理解,共同和不同之处和个人启示,并对未来歌剧发展过程的初步见解,望与君共勉。
《卡门》是我接触的第一部完整的经典歌剧,无论从逼真完美的舞台艺术和演员服饰,还是从表演者的歌剧表演,都深深地触动我对音乐的理解:最原始的心声当由半说半唱形式表达出来更显淋漓尽致,更显音乐艺术与现实生活的水乳交融。
四幕《卡门》讲述一名生性无拘束的吉普赛女郎卡门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中,先后爱上士兵豪塞和斗牛士吕卡,最终当她为斗牛士胜利而欢呼时,却死在了豪塞的剑下。
歌剧的序曲《斗牛士之歌》耳熟能详,是一首在音乐会上经常被单独演奏的曲目,主题选自歌剧最后一幕斗牛士上场时的音乐。
虽然整体给人产生华丽、紧凑和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同样也为整部剧情的跌宕埋下伏笔,暗示着未来未知悲惨的结局。
每当卡门遭遇紧张局势或由暗转名时总会响起,交相呼应,明暗对比,给整体话剧蒙上一层神秘的跌宕气势,不仅让每一个人心情随其起伏跌宕。
第一幕主要是士兵豪塞和卡门的出场和见面。
最著名的就是卡门表达内心悸动的那首咏叹调《爱情像一只自由的小鸟》,散漫的步伐加上婉转而有力的声音,将卡门的热情、奔放、神秘魅力的天性暴露无遗。
与之后其在引诱豪塞而唱的另一曲咏叹调衔接恰到好处,后者节奏更浓烈,像是一种西班牙舞蹈曲,热情和野气将卡门的直率和泼辣性格自然流露出来。
第二幕之前的间奏曲基调依旧停留在洒脱和富有活力的氛围之中,第二幕将之渲染浓烈,吉普赛女郎的酒店欢歌纵情的场面,喧闹的人声刻意夹杂在紧凑的音乐中,将所有人的期待落在欢悦的氛围中,为下一幕做出了坚厚的铺垫。
二三幕间奏曲属于一个过渡,将热烈分为转为温柔抒情,行情脉脉的温情,或许是这段轻柔优美的旋律,将故事由扬转抑,带到了转折的地方,同时也预示着卡门悲惨的人生以及坚强的内心之间的斗争,卡门悲剧人生略显端倪。
第三幕,最经典的便是中心曲《斗牛士之歌》,凯旋式的歌声节奏感突出,声音浑厚有力,把吕卡的勇敢和百战百胜的英雄魅力表现得恰到好处。
之后还有一曲重唱的音乐给人不祥之兆,正是这种狂欢的场面,最终走向悲伤的第四幕。
第四幕,其中脍炙人口的西班牙舞曲的喧闹中转到两位主人公最终死亡的可怕悲剧结局。
提到法国歌剧《卡门》,作者比才功不可没。
真实是其最大的特点,正是这种对人类善恶的真实体现,才对之后的歌剧发展创造了灵感。
同时,比才运用的民间元素众多,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同时热情奔放更易表达感情。
全剧以女工、农民和群众作为主人公,在当时的歌剧作品中实属罕见,作者的刻意创新初演时并不为观众接受,巴黎上流社会无法容忍这
种歌剧的题材,但是今天,《卡门》可以与莫扎尔作品相提并论,我认为这种创新不但对法国产生影响,甚至促进了19世纪歌剧真实化的转变吧。
所以至今,其才会更加长盛不衰。
接下来说一说我对中国歌剧《江姐》的鉴赏。
《江姐》改编自小说《红岩》,讲述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地下党员江姐在完成党的指令途中惨遭叛徒出卖,最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牺牲的悲壮故事。
整体风格相对于西洋歌剧更容易让我们产生艺术共鸣,不论是艺术风格,民间特色的体现还是人物的种种举动更容易让我们理解和接受。
下面仍旧从剧中的经典桥段表达我对这部歌剧的种种理解和鉴赏。
《江姐》共分为六幕,由于唱腔方面以咏叹调为主,故在这里我仅以咏叹调桥段介绍为主,并对《江姐》中的伴唱伴奏及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做出一些个人鉴赏。
其中《红梅赞》十分著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脍炙人口,“江姐”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展示出了如红梅傲骨的情怀,在歌剧的开始就充分表现了自己全心全意为党为人民付出的满腔热血,更是为之后的壮烈牺牲做铺垫。
同时,《五洲人民齐欢笑》也是歌剧中富有代表性质的一首咏叹调,其占篇幅之长,我认为可以算的上是塑造江姐形象的一个十分主要的大咏叹调吧,快慢自如表现出她机敏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被捕入狱,严刑拷打,到剧情的高潮部分,那高亢的“云水激,卷怒潮,风雷震,报春到”及之后的拷问环节咏叹,将其坚定的意志充分表达了出来。
真可谓声中有字,字中有声啊!
除此之外,剧中的伴奏伴唱很有特色,洋乐队变民族乐队,加入了中国的锣鼓等乐器,在细节微妙之处渲染出浓郁的民族色彩。
例如第一场结束时老奸巨猾的沈阳斋决定要处理甫志高时吹牛打火机前轻轻的一下打击乐,便把这个刽子手的黑心肝透视出来。
伴唱更是随处可见,简短的对唱、合唱以及重唱结合剧情和人物特色使用,使歌剧创新出来。
尤其是那段江姐、华为和甫志高各有心思时三人的对唱一句接一句,节骨眼突然加入一句幕后的伴唱作为转折,更显思想深刻。
其实中国歌剧至此最具特色的,我认为还应该是地方戏曲和民歌的介入。
例如江川号子,还有民歌《山尖尖》以及杨二嫂唱的几段小曲都带有口音,加入四川民歌甚至是地方的戏曲精华,使歌剧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更加浓厚大大加重了生活性和时代特征。
中西歌剧对比之我见
中国歌剧和西方歌剧真的有很多不同之处,我认为这主要是由地域和文化的差异,还有汉语本身的某些发音决定的。
最终导致在题材上,思想上,表达上面都出现差异,但是我认为,这种差异不会阻碍中国歌剧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在唱法上面,中国如果死搬西方教条的话,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为什么我们唱不出西洋歌剧“原汁原味”呢?在宣叙调的讲解中我了解到,中国许多话用宣叙调是唱不出来的,唱出来会非常难听,所以干脆改为对白,其实是我们取长补短的一种好的措施。
其次在表达方面,西方歌剧的感情表达都是十分的直白炽热,《卡门》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主人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反而中国歌剧不这样,抒情和诗意非常多,例如《江姐》中的《红梅赞》,对象没有直接表明,既有江姐对老彭某种意义上的赞扬,同时也有对自己的信仰的坚贞不渝,同时我认为还有可能带有对全体共产党人的赞同和鼓励吧,表达感情十分的含蓄和委婉。
而且中国歌剧更喜欢表达喜怒哀乐而西洋歌剧更侧重心理变化描写,《江姐》中的人物心理活动刻画比起《卡门》就十分的少了。
最后是在格局本身的结构上有很大差别,中国歌剧内容多元化,而西洋就比较单一。
《江姐》中穿插的四川民歌、方言和一些地方戏曲,在《卡门》中类似其西班牙舞曲主旋律一致
的形态是找不到的、所以我认为,中国歌剧含有的特色剧种十分多,更突出了我们多民族的性质和特色,而西洋歌剧就很单一了,一步歌剧中,基调和文化背景是不会变化的,其实我看来这未必就不好,这恰恰就是西洋歌剧中的那股“原汁原味”吧。
其实我认为,歌剧的发展没有一条最准确的道路,求同存异的世界里,每一种好的题材风格都会拥有一定的发展和受体,即使西洋歌剧单一,但是这并不影响其向体式的自我完善方面发展。
中国歌剧虽然达不到西洋歌剧的那种用歌声唱出戏剧的效果,但是但结合我国自身引以为傲的地方特色民歌和方言,加以融合改造,不就可以开辟一个更由中国特色的歌剧模式吗?
就像我们大家都认可的那条真理说的一样:艺术是不分国界的。
歌剧无论是在西洋还是中国,只要是敢于创新和发展,都是可以看见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