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doc

人教版语文七下《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得分一、填空题(共4题)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日扳仲永()不能称前时之闻()环谒于邑人()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答案】yìpānchènyèmǐnzú难度:中等知识点:字音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乞之()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答案】①属于②曾经③题上④完成⑤渐渐⑥有的(人)⑦四处拜访⑧相当⑨完全⑩承受⑾胜过⑿能够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评卷人得分【答案】(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
②代方仲永写的诗③这样④他⑤他的⑥他(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3)①引出对象,可译为“向”②在③表示比较④动词后缀难度:中等知识点:字义4.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宋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难度:中等知识点:作家作品二、语言表达(共1题)1.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答案】(1)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以宾客之礼待他的父亲。
(2)利:认为……有利可图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练习题1.文学常识:①本文选自《》。
作者是(朝代)。
他字,晚年号,是杰出的家、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宋朝的。
2.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3.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②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④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⑤世.隶耕古义:今义:⑥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4.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
②父利.其然也:。
③邑人奇.之:。
④父异.焉:。
⑤伤.仲永:。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语句翻译。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泯然众人矣。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7.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伤仲永练习题参考答案1.文学常识:①《临川先生文集》北宋(朝代)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②、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2.通假字。
“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3.古今异义。
①、古义:代词,此,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②、古义:有的,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③、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④、古义:渐渐。
今义: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⑤、古义:属于。
今义:奴隶,附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 )(4)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伤仲永》一文后,七年级(8)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吧!我的开场白:(2)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针对这种情况,你最想对方仲永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想对他说:(3)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 、、。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9.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伤仲永》训练试题(含答案)
5、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注释
伤仲永伤_____。
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
书具_____
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
之_____
父异焉异_____。
焉_____
借旁近与之_____。
旁近,_____。
与_____。
之____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
收族_____
收_____意_____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
就_____。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课《伤仲永》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 (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 ( )(4)忽啼求.之( )2.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尝/识书具B.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4.对文章有关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的作者是王安石,文中提到的“先人”指王安石的父亲。
B.本文叙事先扬后抑,文题中的“伤”字,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刻画了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
D.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使学”。
5.综合性学习。
学完《伤仲永》一文后,七年级(8)班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学生,请你参与这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吧!我的开场白:(2)天资聪颖的方仲永由于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针对这种情况,你最想对方仲永的父亲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我最想对他说:(3)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三个这样的成语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 、、。
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6~10题。
6.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异.焉 ( )(2)指物作诗立就.(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文:9.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最终“泯然众人”的事例,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5课《伤仲永》1.读准下列字音。
邑人( )日扳仲永( ) 不能称前时之闻( )环谒于邑人( ) 泯然众人矣( )卒之为众人( )2.解释加粗的字。
①世隶耕( )②未尝识书具( ) ③并自为其名( ) ④指物作诗立就( ) ⑤稍稍宾客其父( ) ⑥或以钱币乞之() ⑦环谒于邑人( ) ⑧不能称前时之闻() ⑨泯然众人矣( ) ⑩受之于天( )⑾贤于材人远矣( ) 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3.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4.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粗词的意思(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受之天也(⑥彼)贤也(⑤如此)受之天也(④)然也(③父利)文理皆有可观者(②)(……诗以养父母①)(其其其其其其⎪⎪⎪⎪⎩⎪⎪⎪⎪⎨⎧ 2)天也(⑥受)闻(⑤不能称前时)也久(④余闻)(③以钱币乞)(②借一乡秀才观)(借旁近与)(①忽啼求)(之之之之之之之⎪⎪⎩⎪⎪⎨⎧ 3)者不至也(④则其受于)材人远矣(③贤)舅家见之(②)邑人(①环谒)(于于于于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余闻之也/久B.借旁近/与之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父利其然/也6.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作者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题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父导焉________ ②其诗以……为意________③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 ④令作诗________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3.用“/”划出下句的句中停顿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伤仲永》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父利其然”中“其”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释义(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3)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3.解释下面每组加粗词的意思。
(1)A.父利其然也()B.泯然众人矣()(2)A.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自为其名()(3)A.余闻之也久()B.不能称前时之闻()4.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二、阅读理解再读课文,完成5~7题。
5.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6.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本文语言十分简洁,试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1)pān 同“攀”,牵,引。
(2)yè,拜访(3)chèn 相当(4)mǐn 尽,消失3.(1)A.代词,“这样”。
这里代“以钱币乞之”的做法。
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2)A.从B.自己(3)A.听说B.传闻4.不仅仅是。
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5.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
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七年级语文下册5《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含解析)新人教版

5 伤仲永同步练习(基础+能力)练基础一、双基积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世隶.耕()(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3)稍稍..宾客其父()(4)忽啼求.之()(5)泯然..众人矣()(6)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7)贤.于材人远矣()(8)彼其..受之天也()答案:(1)属于(2)文采和道理(3)渐渐(4)索要(5)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6)承受(7)胜过、超过(8)他2.下列各项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余闻之.也久D.不能称前时之.闻【解析】选D。
D项“之”是助词,其他三项“之”均是代词。
3.翻译下列语句。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县的人认为这件事很不寻常,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填空。
《伤仲永》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答案:王安石北宋二、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5~9题。
5.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
(只划一处)余闻之也久答案:余闻之也/久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10、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1.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12.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
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参考答案】
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2、⑴曾经⑵聚,团结⑶文采和道理⑷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3、⑴pān yè yì⑵chèn ⑶mǐn
4、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⑵“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5、略。
6、D
7、“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8、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
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9、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1、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
12、参考:①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