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诗词翻译及赏析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

李商隐《霜月》译文及鉴赏【导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化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读了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霜月朝代:唐代作者:李商隐原文: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鉴赏: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
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
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
”(《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本文是关于李商隐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这首诗抒写了秋夜登临近水楼台赏月的观感。
诗写霜里月色,构思不同一般。
诗人由霜、月明丽生辉的景色,想象出青女、素娥秋夜斗美的形象,不但写活了秋夜清静的美,还表现出了诗人对这种美的赞赏。
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
”《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
”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
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
”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
”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
”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
”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秋的颂歌。
秋风渐紧,清霜始降,长空刚传来南征雁阵的飞鸣声,树间已听不到凄切的蝉鸣。
一个霜月皎洁的良宵,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眼前是一片浩淼的秋水,在明月的映照下,金波荡漾,水光接天。
这接天的秋水漾起了诗人想象的涟漪,恍惚间,他也飞到了碧海青天,月地云阶。
呵!这寥廓的霜天,竟是这般的寒冷!然而,也只有在这霜天里、月宫中,才能看到青霄玉女、月里嫦娥不畏寒冷、争妍斗美得奇丽景象!让我们张开想象哦翅膀,追随诗人到这美妙绝俗的神话世界中去遨游吧!(注)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

李商隐《霜月》全诗翻译与赏析这首诗抒写了秋夜登临近水楼台赏月的观感。
诗写霜里月色,构思不同一般。
诗人由霜、月明丽生辉的景色,想象出青女、素娥秋夜斗美的形象,不但写活了秋夜清静的美,还表现出了诗人对这种美的赞赏。
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注释:⑴霜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
”⑵“初闻”两句: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
”《晋书·乐志》:“淮南王,自言尊,百尺高楼与天连。
”按:“水接天”之水,一说指霜月之光,即俗言月华如水。
则此句乃言秋空明净,月色澄清。
⑶“青女”两句:《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地气不藏,乃收其杀,百虫蛰伏,静居闭户,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高诱注:“青女,天神,青腰玉女,主霜雪也。
”素娥:谢庄《月赋》:“集素娥于后庭。
”李周翰注:“常娥窃药奔月,……月色白,故云素娥。
”婵娟:左思《吴都赋》:“檀药婵娟,玉润碧藓。
”吕向注:“檀药婵娟皆美貌。
”斗婵娟即比美。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这是一首充满浪漫色彩的秋的颂歌。
秋风渐紧,清霜始降,长空刚传来南征雁阵的飞鸣声,树间已听不到凄切的蝉鸣。
一个霜月皎洁的良宵,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凭栏远眺,眼前是一片浩淼的秋水,在明月的映照下,金波荡漾,水光接天。
这接天的秋水漾起了诗人想象的涟漪,恍惚间,他也飞到了碧海青天,月地云阶。
呵!这寥廓的霜天,竟是这般的寒冷!然而,也只有在这霜天里、月宫中,才能看到青霄玉女、月里嫦娥不畏寒冷、争妍斗美得奇丽景象!让我们张开想象哦翅膀,追随诗人到这美妙绝俗的神话世界中去遨游吧!(注)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
素娥:月神嫦娥。
霜月原文及赏析

霜月原文及赏析霜月原文及赏析1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初闻征雁已无蝉(chán),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译文及注释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冯《注》以为艳情诗。
这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

《霜月》的原文及翻译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鉴赏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初闻征雁已无蝉——李商隐《霜月》原文、译文及赏析

初闻征雁已无蝉——李商隐《霜月》原文、译文及赏析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
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鉴赏】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霜月》古诗词鉴赏

《霜月》古诗词鉴赏《霜月》古诗词鉴赏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霜月》古诗词鉴赏,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霜月》古诗词鉴赏1《霜月》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
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
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
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
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
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霜月原文及赏析

霜月原文及赏析霜月原文及赏析霜月原文及赏析1霜月唐代: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及注释初闻征雁已无蝉(chán),百尺楼高水接天。
(楼高一作:楼南 / 楼台)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é)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娟。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译文及注释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楼南:一作“楼台”。
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素娥:即嫦娥。
斗:比赛的意思。
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创作背景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冯《注》以为艳情诗。
这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赏析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诗词翻译及赏析《霜月·初闻征雁已无蝉》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前言】
《霜月》是李商隐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想像为主,诗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事本平常,景色也不过是月白霜清。
夜寒秋凉。
然而诗人将静景活写,栩栩然传达了一种生动而优美的景象。
在此诗中颇可看出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注释】
①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
此处指南飞的雁。
②无蝉:雁南飞时。
已听不见蝉鸣。
③楼南:一作“楼台”。
④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
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⑤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
《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
⑥素娥:即嫦娥。
⑦斗:比赛的意思。
⑧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翻译】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鉴赏】
此诗作年无考。
冯《注》以为艳情诗。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
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
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
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
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
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
这秋夜自然景色之美意味着什么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
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经得起寒冷的考验啊!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
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
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
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
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
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