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第一章

合集下载

中国书法史课件

中国书法史课件

元明清书法
明代书法早期以“台阁体”为主流, 中期主导书坛的是“吴门三家”(祝允 明、文征明、王宠),晚期代表是 “晚明四家”(董其昌、张瑞图、刑侗、 米万钟)。纵观明代书法,虽然也 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没有 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 王羲之出生于仕宦世家。七岁开始学书, 拜师于卫夫人(卫铄,晋女书法家,擅 长隶、正、行三体。)也曾从叔父王廙 学书法。学书于李斯、蔡邕。其楷书学 钟繇,草书学张芝。王羲之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质朴书风,创 妍美流便之体,遂臻神妙,自成一家。 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其成
就主要在楷书、行草,传世作品很多, 由于社会动乱,真迹无存,现在能见到 的均为摹本、临本。
中国书法史
书法字体发展历程
萌芽阶段 商
甲骨文
成长阶段

金文 大篆

小篆
大发展阶段 汉
隶书 章草
成熟阶段 魏晋南北朝 楷书 行书 草书
不断繁荣阶段 隋唐及以后
❖1.甲骨文 ❖甲骨文又叫卜辞或殷墟文字,是指
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用来记录占卜、祭祀等活动。1899 年王懿荣在一种称为“龙骨”的中 药材上面,偶然发现一些刻画符号。 “龙骨”,就是龟壳,而上面的刻 画符号,后来经考古学家和古文字 学家证明,就是“甲骨文”。
赵佶《穠芳诗贴》“瘦金书”代表作
元明清书法
元朝书法首推赵孟頫,他以全面 向古典尤其是晋唐学习的方式,在 楷、行、草、隶、篆等各个领域重 新建立严谨的法度,树立古典风格 的权威价值。他的书法思想、风格, 不仅主宰了整个元代的书法,甚至 直接影响了明代前中期书法的发展。
赵孟頫
《胆巴碑》
该帖通篇一气呵成,点画 精纯,无一笔有懈怠之气。 通篇基本为楷法,偶间行 书写法,且上下血脉相连, 自然流便,全是“二王” 正脉。其字形开张舒展, 点画精到沉着、神完气足、 萧散率真。字体秀美,法 度谨严,神采焕发。

中国书法讲义

中国书法讲义

中国书法讲义什么是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使用毛笔和墨汁在纸上书写汉字,表达情感和思想。

它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并且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中国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这些刻有汉字的古代骨骼和金属器皿是最早的书法作品。

随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书体相继出现,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风格和特点。

这种书法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中国书法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书法注重笔画的形态、结构、韵律和平衡。

每一笔都要求有力度、速度和节奏上的变化,这使得书法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此外,书法也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书法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艺术感悟能力。

中国书法的流派和名家中国书法有着丰富多样的流派,如汉隶、唐楷、宋真草等。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代表人物。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米芾等,他们的作品对后世的书法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中国书法的方法研究和练中国书法需要时间和耐心。

以下是一些研究中国书法的基本步骤:1. 了解不同的书体和书法流派;2. 研究基本的笔画和构图规则;3. 借鉴名家的作品,模仿其风格和技巧;4. 参加书法班或请教书法家进行指导;5. 坚持每天练,逐渐提高技巧和理解。

结语中国书法是一门独特而精美的艺术形式,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艺术才华。

通过研究和欣赏中国书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价值观,并且培养自己对艺术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

现在就开始研究中国书法吧!参考文献:- 张如梦, 中国书法发展史概论,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1996. - 吴可熙, 书法的艺术, 北京出版社, 2008.- 蒋勋, 书法的智慧,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中小学书法教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中国书法五体

(中小学书法教学课件)第一章绪论第二节中国书法五体

甲骨文
甲骨文象形象意的图画性比较强,质朴古雅, 结体活泼自由,不象后世字体那样法度严谨。但 它注意笔画的均匀平衡,大方自然,已具备中国 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和章法等。 金文: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 文”。始于商代,盛行于两周。金文的字形变化 多样,有的繁缛,有的简洁,字体风格众多。有 的圆转流畅,有的凌厉劲峭。宗白华先生说: “我们要窥见中国书法里的章法,布白之美,探 寻它的秘密,首先要从铜器铭文入手。”历代推 崇的著名作品有毛公鼎、散氏盘、大孟鼎等。
• 第二节 中国书法五体
第二节 中国书法五体
我国书法历经上千年的演变,大体可分为篆 书、隶书、真书、行书和草书等五种。
1.篆书
(1)大篆——甲骨文、金文和石鼓文, 统称为大篆。
甲骨文:考古学家论证,在殷周 时期,统治者们迷信鬼神。每有祭祀、 战争、狩猎、出行疾Ad病d y以ou及r te生xt育in 等her等e , 事无巨细,都要占卜以问吉凶。并把占 卜的内容和结果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后 来随商王朝的灭亡和商都变成废墟而长 期埋于地下。这些在Ad龟d y甲ou、r te兽xt骨in 上her刻e 画 的文字,便称为甲骨文。
石鼓
石鼓文局部
(2)小篆——又称秦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
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 宰相李Ad斯d y负ou责r tit创le i制n h的ere统一文字书写形式。一直流行 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篆书排列整齐 ,字形修长,行笔圆转,线条匀称。
Add your title in here
秦李斯泰山刻石局部
清邓石如篆书
2.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结体扁平 、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 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之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价值。隶书名碑有 :《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礼器 碑》、《华山碑》等。

中国书法史:书法史第一章

中国书法史:书法史第一章
12
(3)西周晚期
包括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公元 前887年~公元前771年)。这一时 期一方面是青铜器铭文发展的高峰,另一 方面,似乎也已经显示出分化的迹象。如 清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的宣王时的 《毛公鼎铭》,制作精美,器形完整。文 在腹中,凡三十二行,计有四百九十七字, 堪称宏篇钜制。其书法流溢秀美,笔划工 谨厚重,结构密丽庄严,气势雄浑博大, 为存世金器铭文较长而艺术水平较高的一 个。
20
3、春秋、战国金文
公元前770年,犬戎陷镐京,杀幽王,西周灭亡;
晋、郑等诸侯护送平王东迁,都于雒邑(今河南洛阳市), 史称“东周”,周王室由此衰落,中国历史进入诸侯争霸 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列国 割据兼并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

伴随这一历史大变动,文字的应用也形成了一些新的
19
西周中、晚期的作品,在笔划、结构和章 法上的处理,圆熟自如,能够充分利用工 具和铸造方法的特长来发挥创造性,使文 字的形式独具一种凝铸效果,端严肃穆、 气息高浑,令人观之而有如入庙堂、如对 至尊的敬畏感,然而却又有慈霭温婉、如 沐春风的亲切感,通常认为,这应该是所 谓“大篆”的特有气息。这种气息是非常 可贵的,在后世书家那里产生了很强烈的 共鸣,成为后来者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 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作品,也因此被认为 是西周金文的鼎盛之作,学习大篆的典范。
5
青铜器铭文产生于商代早期,多是器主的标识、族徽、 祖先名字等,一般只有两三个字,象形程度较高,有的甚 至接近于写实绘画。这大约因为受早期图画的影响的缘故。 它的形式仍然与早期甲骨文有相通之处。

商代末期,许多器物的铭文字数仍不多,如《司母戊
鼎铭》、《司母辛鼎铭》,但文字作风有变化,司母戊鼎

书法赏析-PPT演示文稿

书法赏析-PPT演示文稿

《里耶秦简》
二、西汉隶书
西汉隶书为隶书 的成长期。西汉初期, 书法文字基本继承秦 代传统,无论铭刻文 字,还是简牍帛书, 文字多保留篆书的遗 意。
西汉金文,基本承 袭了秦小篆书体风格, 为秦小篆的的忠实继 承者。但这种继承中 间发生了一个质的飞 跃,即化圆为方的应 用,要知道化圆为方 正是篆书隶化的表征, 这部分应属于早期的 隶书形态,从中不难 窥见西汉时期篆书到 隶书的演变
秦《峄山刻石》
《秦二十六年诏版 》
三 、汉代篆书
西汉《海内皆臣》砖铭
汉《亿年无疆》瓦当
新莽嘉量及其铭文
《袁安碑》
四、魏晋南北朝篆书
吴《天发神谶碑》
五、 唐、宋、元、明时期篆书
李阳冰《三坟记 》 赵孟頫、吾丘衍篆书印
赵宦光篆书《唐诗》
六、 清代及近现代篆书
邓石如,生于乾隆8年(1743年),卒于嘉庆10年 (1805年 )。初名琰,字石如,因避嘉庆帝(颙琰)讳, 遂以字行。后改字顽伯(意做人如顽石般,不象权贵低头)。 安徽怀宁人,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因此,也成 为后来徽派篆刻的代表人物。他终身不仕,以文为生,卖 字鬻印,一生布衣,人称“邓布衣”。邓石如是最善于吸 收、融合和消化古人的。他以秦刻石为本,吸收古篆篆法, 并广泛研习汉代诸碑刻、瓦当、金石铭文,乃至吴《天发 神谶碑》和《禅国碑》等碑刻的笔法,并将汉隶笔法融为 一体。他整合秦小篆的上紧下松和《石鼓文》浑厚开合的 体势结构;以汉碑额、瓦当等增其趣;以《天发神谶碑》 和《禅国碑》等壮其魄。变化古今,融通篆隶。形成了自 己独特的篆书风貌
《爨宝子碑》
《爨龙颜碑》
《好大王碑》
五、隋唐隶书
唐初时期,书法在隋朝基础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各种书体都达到空前的高度。唐太宗对书法更是情有独 钟,对王羲之书法更是推崇备至,广泛搜求其作品,并身体力行倡导学习。玄宗李隆基也喜欢书法,尤喜隶书,并 竭力规范、推广隶书,亲书《石台孝经》、《纪泰山铭》等隶书作品,掀起了一股学习隶书的新潮,使隶书在唐代 中期一度兴盛,“唐隶”由此而出。但“唐隶”求其规范、严整、追求装饰效果,少了自然变化之态,雍容华丽有 余,而自然质朴不足,难于汉隶比肩。较为著名的“唐隶”有欧阳询《房彦谦碑》、徐浩《嵩阳观记》、韩择木 《叶慧明碑》、《史惟则《大智禅师碑》等。

《中国书法史》教学笔记

《中国书法史》教学笔记

7、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刘恒著。
北京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分 配到首都博物馆陈列部工作 。1986年调中国书 法家协会编辑部。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篆刻作品获1983年全 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第二届 书法篆刻展、国际书法展;书法作品获全国第 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入选全国 第三届书法篆刻展 。
克罗齐(Benedetto
历史是活的历史,编年史是死的历
史;历史是当代史,编年史是过去 史;历史主要是思想行动,编年史 主要是意志行动。一切历史当它不 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 就变成了编年史。
Hale Waihona Puke 书法史的构建及存在问题 书法史是书法艺术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基础,
但迄今为止,这一基础的研究还很薄弱,存 在的问题也比较多。 1、只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叙作品 和书家,三千多年的书法史往往呈散断现象 的缀合、对现象的解说,很少能体现通史之 融会贯通的学术思想,也很少有史学意义可 言。
20 宋史 元· 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 张廷玉等 332 25 清史稿 民国· 柯劭忞 550
1、已有的书法断代史成果:
以历史年代分为先秦秦代、两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代七卷。近300 万字、1000余幅图版的双色套印文本中,完整、 深刻揭示了中国书法艺术三千多年间的嬗变轨 迹,论据详实、新见迭出,该套丛书涉及政治、 经济、文化、考古、艺术等许多领域。江苏教 育出版社对这一选题计划从1995年初立项,到 全套出版已经整整历时8年,投资费用高达150 万元。整套图书投资巨大,类似的例子在出版 社并不多见,该书所提供给读者的文化价值是 无限的。

中国书法发展史

中国书法发展史

吴昌硕 丙子(1876年)作 节临《石鼓文》 横幅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 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 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 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 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 块字的基础。 • 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 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 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启秦代小篆,金文的书体,一般称为大篆或籀书, 也有称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籀书即为他所写的字书
第一章:先秦的书法
• 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 弯笔多,团块多。 其主要内容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 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 • 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脱去板滞,变化多 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 金文的发展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 的书法艺术,向为书法史家所重视。它改写了长期以来认为的,谈书法 只能从隶、楷书始和魏晋南北朝以后才有真正书法艺术的传统认识,并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蔡邕 今河南省开封市圉镇) 人。 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 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 因官至左中郎将,后人称他为 “蔡中郎”。
第三章:汉朝的隶书
• 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位巨匠张芝, 张芝所创的“一笔书,张芝的草书 “劲骨丰肌,德冠诸贤之首”,从 而成为“草书之首”。 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 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 学者如云。王羲之对张芝推崇备至, 师法多年,始终认为自己的草书不 及张芝。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承从二张(张芝、 张旭)得益最多。唐朝草书大家孙 过庭在他的《书谱》中也多次提到 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而终生临习。 他的墨迹近两千年来为世人所宝, 寸纸不遗,他的墨迹在《淳化阁帖》 里收有五帖三十八行,为历代书家 珍视并临习,故张芝的书法艺术精 神至今仍鲜活在中国书法的血脉中。 张芝同时也是书法理论的开先河者, 曾著《笔心论》五篇,可惜早已失 传。

《中国书法史教案》

《中国书法史教案》

《中国书法史教案》第一章: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展1.1 甲骨文与金文: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1.2 先秦书法:掌握先秦时期各种书体的特点,如篆书、隶书等。

1.3 汉代书法:了解汉代书法的发展特点,如隶书的成熟、草书的兴起等。

1.4 魏晋南北朝书法: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的主要特点,如楷书的形成、行书的流行等。

第二章:唐代书法艺术2.1 唐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唐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2.2 唐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唐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严谨的结构、流畅的笔势等。

2.3 唐代书法的影响:探讨唐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宋代书法艺术3.1 宋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苏轼、黄庭坚、米芾等宋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3.2 宋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宋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婉约清秀、注重意境等。

3.3 宋代书法的影响:探讨宋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元代书法艺术4.1 元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赵孟頫、鲜于枢等元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4.2 元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元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雄浑奔放、奇崛古朴等。

第五章:明代书法艺术5.1 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文徵明、祝允明等明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5.2 明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明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严谨的法度、个性鲜明等。

5.3 明代书法的影响:探讨明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清代书法艺术6.1 清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王铎、傅山、张瑞图等清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6.2 清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清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古朴稚拙、个性鲜明等。

6.3 清代书法的影响:探讨清代书法对后世书法发展的影响。

第七章:近现代书法艺术7.1 近现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了解吴昌硕、齐白石、赵朴初等近现代书法家的代表作品及其特点。

7.2 近现代书法的风格特点:分析近现代书法的共同特点,如创新求变、兼容并蓄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甲骨龙蛇
(一)文字的产生与六书造字
2、汉字构型原理: 许慎《说文解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 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从“依类象形”的“文”,到“形声相益” 的“字”, 揭示了汉字由初创到成熟的过程。
鼎堂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 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 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 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 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 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 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 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 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 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 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 ,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 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
第一章 甲骨龙蛇
翰墨之道: 毛笔作为书写工具与竹帛作为书写载体出现 以后,文字的书写变得方便简单,不再受记录 方式的限制而一味追求精炼,写事不“如”其 事。事实上,真正意义的书法创作也是在毛笔、 竹帛广泛使用后才开始的,但是,作为镌刻文 字的甲骨文在用笔(用刀)、结体、章法等书 法基本要素上的都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体现 出一定程度的主观审美追求,可以说是“翰墨 之道”的最初滥觞。
第一章 甲骨龙蛇
第三期:廪辛、康丁时期 书风颓靡柔弱,镌刻者笔力稚嫩纤弱,颇多笔误, 少数作品别具优雅柔媚之美。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期 书风剪陋刚劲,尤其是文丁时期所刻阔斧大刀, 劲峭挺拔,大字气势逼人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 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都异常严密整 饬,卜辞段行分明,字字工整,形制统一,点画 恭而不浮,结字端庄威严
第一章 甲骨龙蛇
商代书法
第一章 甲骨龙蛇
(一)文字的产生与六书造字
1、关于汉字的起源 三种说法: a,仓颉造字的传说 b,神农氏“结绳”记事的传说 c,伏羲氏造八卦与文字出于八卦说 教材中支持仓颉造字的传说,古人对仓颉造 字也是确信不疑的。
第一章 甲骨龙蛇
1.汉字的起源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鬼夜哭。” ——《淮南子〃本经训》
彦堂董作宾


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 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 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 , 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 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 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 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 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 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 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中国书法史
绪论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 在漫长的生活和斗争中,我们祖先创造了极 其丰富的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在人类文化 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就是其中之一。
什么是“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是关于汉字书写的一门学问。 以这门学问为依据,为法则,书写出一些汉文 字,形成了一件作品。这件作品可能非常符合书 写的法度,可供别人以之为“法”,称之为“法 书”。可供别人欣赏,称之为艺术品。为此,我 们可以把汉字的书写看成是一种艺术活动。书写 取得了成功,便创作出了一种艺术品。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书法史”?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对自己的文 字如此自信。汉字本身就是一种科学和艺术的 结晶。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 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 法艺术。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汉字书法继承 与革新的历史。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中 华民族的骄傲。为了继承并发展我国的文化艺 术,溯源追流,研究汉字和汉字书法艺术的嬗 变演进,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雪堂罗振玉

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 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 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 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 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 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 ,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 辞的通读;在考释文字上,他提出“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 以上窥卜辞”的方法,对一词的考释,必求其形声义的符合。这些都 给后来考释古文字者以启迪。
“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 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 形,故有画” 》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古人所谓的“书画同源”也只能从远古象 形文字与先民对一些具体事物的稚拙刻画 “同体而未分”的层面来理解。
第一章 甲骨龙蛇
仰韶时期彩陶
第一章 甲骨龙蛇
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于省吾先 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 ……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甲骨文刻写的过程
1
1.用钻在甲骨上钻出深而圆的孔。 2.在钻孔的一侧凿出枣核形的槽。
2
3
3.用燃炽的木枝或金属在钻凿处灼烧, 甲骨就会爆裂,出现兆纹——各 种形状的裂纹。
4.根据兆纹判断吉凶,把卜辞刻在兆 纹附近。
4
第一章 甲骨龙蛇
(二)甲骨文
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 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 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 全有这三种要素。 从此以后,中国的书法美便伴随着书写一直延 续到今天……
甲骨文字例二
龟[龜] 这就是画龟的侧面形状,有头、尾、及 背甲、和两只脚,古代用龟甲来卜吉凶,因 为它长寿,所以也叫灵龟、神龟。
春 上方是草木抽发的曲芽,下面那一部份 是一个计时的标誌,组合起来,表示草木滋 生开始的时序。
甲骨文字例三
舞 象一个人两手拿着犁牛的尾巴或羽毛在跳舞 的样子。
媚 上面是眉毛,中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眼睛,下是一个女 字。三部份组织起来,表示美女的眉眼 很动人。
观堂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 ,浙江海宁人,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917年,王国 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 考》一书,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 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 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 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 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 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 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创造并 完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学术贡献极大
六书的具体内容
第一章 甲骨龙蛇
初具“六书”特质的成熟文字最早见于商代 的甲骨刻辞,即所谓“甲骨文”,此后汉字虽 然不断“改易殊体”“靡有同焉”,但建立在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符号基础上的 单字字形始终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也使得 汉字字形本身便具有其他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先天装饰性效果和更自由的变形可能,由此派 生出的汉字书法艺术遂成为唯中国所独有的艺 术形式。
甲骨文字例一
万 [萬] 形如蝎子。安蝎子为胎生昆虫,母蝎产子, 每胎可达数十甚而百集幼蝎不等。幼蝎产出 后, 即自动攀附于母蝎身上,背部尤多,密密麻 麻若不可胜数,古人见之,即以蝎子之形喻 不可胜数之“万”字。
象 虽本属表示大象之象,然以其,大借喻 包容于天地间荦荦大者之种种形象,如山 川日月。再经转训为事物表象之象
第一章 甲骨龙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ang)之迹,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许慎作为严谨的文字学家从传说中分析了合理 成分,鸟兽足迹的“别异”说明天地万物均有 独立的属性与外形,将不同事物的外形进行符 号化描绘,这便是文字中最先出现的象形字。

第一章 甲骨龙蛇
第一章 甲骨龙蛇
关于于省吾先生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找 不到这些符号是用来记录语言的有力证据,尚不 能称其为文字。 考古与文字学界关于距今六千至四千年左右原始 陶器上的象形符号是否早期文字的论争,正反映 了如果文字仅仅停留在因物象形的初级阶段,不 但不能充分表意言情,也不具备为他人识读这一 必然要求。
第一章 甲骨龙蛇
2.汉字构形原理
许慎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六书”: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指示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会意者,此类合谊(同 “义”),以见指撝 (同 “挥”),武信是也。”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 也。”
仓颉
第一章 甲骨龙蛇
仓颉,也作苍颉,号史皇氏,姓侯冈,旧 传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荀子•解蔽 》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据《白水县志》记载,仓颉龙颜侈哆四目 灵光,上天作令为百王宪,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水之纳,灵龟负 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于是,穷天地之变, 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掌指而 创文字形成声。 ……于是而天地之蕴尽矣,天为雨栗,鬼 为夜哭,龙乃潜藏,文字备于以存乎,记注及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