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之《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

合集下载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提纲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7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提纲

干粉灭火器的反应原理: 2NaHCO3
Na2CO3+H2O+CO2↑
三、 爆 炸
二氧化碳灭火器内盛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使用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定义: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地燃烧,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 引起爆炸。
爆炸还包括物理爆炸,它们是物理变化。
除了可燃性气体能发生爆炸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等也能发生爆炸。
加入的物质
现象 水
SO2 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无明显变化
植物叶子或果皮变黄
镁条或锌粒
无明显变化
镁条或锌粒表面有气泡产生
大理石或石灰石
无明显变化
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并且变得粗糙
【实验结论】酸雨呈酸性,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
鼓气
粉尘爆炸实验
【实验操作】取一空金属罐和小塑料瓶,剪去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上部,并在金属罐和小塑料瓶的底
侧各打一个比橡皮管 外径略小的小孔。像右图那样连接好装置,在小塑料瓶中放入干燥的面粉,点燃
蜡烛,用塑料盖盖住罐。从橡皮管一端快速鼓入大量的空气,使面粉充满罐,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实验现象】“砰”地一声响,伴随一团火光产生;放热;塑料盖被掀起。 【实验分析】面粉被吹起后与空气充分接触,又被蜡烛点燃。在有限的空间内发生急剧燃烧并放出大 量热,产生的气浪将塑料盖掀起,说明可燃性的粉尘在有限的空间内急剧燃烧能发生爆炸。 【注意事项】 ① 面粉应该是干燥的; ② 气囊的作用: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混合。 ③ 鼓气球与金属罐之间的连接管可稍长一些,人距离该装置远一些,以防危险。 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的矿井内等地方必须做的安全措施:通风、严禁烟火。
第 7 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复习提纲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复习》_22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单元复习》_22

(注:图片拉大可看清内容)
(注:图片拉大可看清内容)
布置任务:
1、完成学案“达标检测”
2、教师用pad采集学生作答成果,
投屏到白板上实行展示、点评,最
终将学生作答准确工整的插入课件
作为标准答案
(注:图片拉大可看清内容)
二、燃料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1、引导学生建立本节知识点思维导图:
(注:图片拉大可看清内容)
教师巡视、指导、点评:
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的变
化,所以化学反应一定放热
B、生石灰遇水反应放出大量
热,生成熟石灰
学生作答,教师利用pad采集学生作答成果,并把采集的学生作答成果在白板上实行展示,实行批注、点评,把优秀的成果插入课件中作为标准答案。

限时3分钟完成
本课采用了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交流补充、设疑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前面所学实行归纳总结,同时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得到了锻炼。

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最后的体会与收获实行得较仓促,练习也没有完全实行。

所以,如果时间允许,本课应分成两课时实行,那样会有更多的时间增强巩固训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课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初三学生小明遇到的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相关的知识产生的疑问创设情境,寻求同学们的帮助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燃烧条件和灭火方法为明线,反思了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如何做到燃料充分燃烧及物质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的验证方法为暗线,进行知识的整合,用问题引领,通过师生、生生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系统。

二、教学目标:1.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自然资源。

2.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3.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性。

4.知道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和不完全燃烧的危害性。

四、教学难点:物质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的验证方法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播放视频【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与燃料是分不开的,你所知道的生活中的常用燃料有哪些?其中哪些属于化石燃料?请写出下列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1)煤气(主要成分CO)的燃烧;(2)天然气的燃烧。

(过渡)小明学习过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后,产生了疑问:二氧化碳气体一定能灭火吗?(演示实验:①燃着的木条伸入二氧化碳中②燃着的镁条伸入二氧化碳中)反思1:如何认识燃烧的概念?(1)请写出实验②中观察到的现象,根据实验现象,猜想生成物是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通过此实验,你对燃烧有什么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该实验加深对燃烧的认识,培养学生善于反思的品质。

(过渡)小明学习过燃料的燃烧给环境的带来的影响的知识后,产生了疑问:小区正在将家用燃料煤气(主要成分是CO)改为天然气,他家应配合做些什么?反思2:如何使燃料充分燃烧?小明家改用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消耗空气的体积将(填“增大”或“减小”),因此小明家的灶具必须加以改造,如果进燃气管的直径不变,改造后的燃气灶与原来的相比,进空气管的直径应(填“增大”或“减小”)。

初三化学 第七单元复习课 燃料及其利用 教案

初三化学 第七单元复习课  燃料及其利用  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氢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课件】化学反应都伴随
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
热量变化,引导学生归纳。

要求学生能准确书写常见
吸热和放热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

六、合理利用和开发新能

乙醇
车用乙醇汽油
乙醇汽油是混合物
优点:
①节约石油资源,
②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的
污染
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
氢气
氢能是理想的清洁、高能
燃料
氢气的实验室制法
反应原理
发生装置
归纳总结:
放热反应
1.所有的燃烧反应
2.金属和酸的反应
Mg+2HCl ===
MgCl
2
+H
2

3.生石灰与水反应
CaO+H2O===Ca(OH)2
吸热反应
例:二氧化碳和碳在高
温条件下的反应
高温
C+CO
2
〓〓2CO
Zn + H
2
SO
4
= ZnSO
4
+
H
2

解释日常生活
中常见的化石
燃料的用途及
燃烧对环境的
影响,理论联
系实际,进一
步理解不可再
生能源的知
识。

让学生感
到学有所用的
喜悦。

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环保意
识。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复习

九年级化学燃料及其利用复习

氢气是一种绿色能源,科学家们最新研制出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 光使海水分解得到H2的新技术,其
中海水分解可用方程2H2O ()
2H2T激 ↑i+O光O2 2↑表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水分解产物不污染环境
B.TiO2是催化剂 C.该技术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
D.在海水分解过程中应不断添加TiO2
我国使用的燃料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含有硫的煤炭燃烧时排放出污染空
气的有毒气体主要是SO2,它遇到雨水成为酸雨降落到地面会带来很大危害,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举出三个方面的危害实例:

,②
,③

(1)腐蚀建筑物;污染江河湖海;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影响农作物和森林的生长
(2)许多植物有抗御污染空气的有毒气体的能力,在常见植物中对这些
气体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的是夹竹桃 (填写植物名称); (3)当SO2污染严重时,目前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即用直升机喷洒碳酸
钙粉末,脱硫效果可达85%,其化学方程式为:
2CaCO3+2SO2+O2==2CaSO4+2CO2。实验证明石灰浆[Ca(OH)2]在空气中可吸 收SO2生成CaSO4和其他物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不行,因为装置对调后无法证明乙醇燃烧的产物中是否有水
(4)使燃料充分燃烧(或有足够多的空气,或氧气)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太阳能、水能、风能是可持续发展的能源 B.煤、石油、天然气三种矿石燃料是永不枯竭的能源 C.地下水资源不能无限量地开发利用 D.大量排放SO2、NO2等气体,会形成酸雨
…-CH2- CH2- CH2- CH2- CH2- CH2-…
(4)开发和利用清洁高效而又用之不竭的新能源,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复习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乙醇:俗称____酒__精_____,化学式为__C__2_H_5_O__H__。
(3) 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有__太__阳__能____、 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
5.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1)煤燃烧对空气的影响:
思考 : 煤中的碳、硫元素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课堂总结
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 烧
和方法


易燃物、易 火
爆物的安全
知识



燃料 合
及其
理 利
利用 用



化学反应中的 能量变化
化石燃料的利用
使用燃料对环境 的影响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磨成煤粉。
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燃烧条件的探究
①薄铜片的作用:_导__热___、支撑可燃物。 ②热水的作用:提供热量、_隔__绝__空__气___(或__氧___气__)_。
➢实验设计与现象:(控制变量法)
对比实验 小石头、小木块 薄铜片上的白磷、红磷 薄铜片上的白磷、热水中的 白磷 向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
(2)石油:—— “工业的血液” 主要含__碳__、__氢___两种元素。
溶剂油 航空煤油 柴油
石蜡
石 油 炼制
汽油
煤油 润滑油 沥青
讨论: 石油分馏过程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3)天然气 天然气和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 回忆:甲烷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①甲烷是一种无色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②极难溶于水。
实验现象 小石头不燃烧、小木块燃烧
白___磷__燃__烧__,__红___磷__不__燃__烧__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 中的白磷不燃烧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总复习

初三化学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总复习

核能利用技术
1 2
核裂变发电
利用重核裂变释放的能量,通过一系列转换过程 驱动汽轮机发电。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核能利用 技术。
核聚变发电
利用轻核聚变释放的能量进行发电。具有燃料来 源丰富、污染少等优点,但目前仍处于实验阶段。
3
核能供热
利用核反应堆产生的热量,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 传递给供热介质,用于供暖或工业加热等领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
研发先进的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等, 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
04 化学实验:燃料燃烧探究
实验目的与原理
实验目的
01
02
探究不同燃料的燃烧现象及产物
了解燃料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03
04
实验原理
燃料燃烧是化学反应,通常伴随着发光、 发热现象
05
06
燃烧过程中,燃料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 物并释放能量
太阳能光热发电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产生高温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具有效率高、 成本低等优点。
风能利用技术
风力发电
利用风力驱动风轮机旋转,进而驱动发电机发电。是一种清洁、可 再生的能源利用方式。
风能泵水
利用风力驱动泵水机械,将地下水或地表水提升到地面或高处,用 于农田灌溉、人畜饮水等。
风能制热
利用风力驱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加热,用于供暖或干燥等领 域。
04

主要成分为碳,燃烧时产生大 量的热能和二氧化碳。
石油
由多种烃类化合物组成,燃烧 时产生热能和二氧化碳、水等

天然气
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时产生 热能和二氧化碳、水等。

7-03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PPT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精品讲义(

7-03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PPT课件)-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化学同步精品讲义(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面粉发生爆炸,塑料盖被炸飞
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遇到明火急剧燃烧,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的空间内迅速膨胀,引起爆炸
鼓入大量空气
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常见的易燃物
固体:硫、磷、面粉、棉絮、木炭等;液体:酒精、石油产品(汽油、柴油、煤油);气体:液化石油气、氢气、乙炔、沼气、一氧化碳、甲烷等。
常见灭火器
一般失火,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不留痕迹,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
汽油、柴油,木材、棉布等
火灾自救措施1. 如果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或灭火器灭火。 2. 如果火势较大或有蔓延趋势,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墙壁逃离火灾现场。 3. 若是燃气炉灶失火,应迅速关闭燃气阀门,再灭火。 4. 电器或线路失火,要先切断电源,再灭火。 5. 救火时,不要贸然开门窗,以免空气对流加速火势蔓延。
《燃料及其利用》单元复习
实验现象
①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② 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③ 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 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结论
1. 清除或隔离可燃物2. 隔绝氧气或空气3.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1. 可燃物2. 氧气(或空气)3. 温度达到着火点
4. 乙醇(C2H5OH)俗称酒精,是一种有机物,属于可再生能源。 ① 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② 化学性质 在空气中燃烧,火焰为蓝色,放出热量:C2H5OH + 3O2 ==== 2CO2 + 3H2O③ 制取 高梁、玉米、薯类等粮食经过发酵、蒸馏制得。
燃烧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41《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氢氧化镁在温度达到380℃时,能够分解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和水蒸气,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建筑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所以,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根据灭火原理你认为氢氧化镁能做阻燃剂的原因是()A.氢氧化镁是一种碱B.受热分解的产物能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C.氢氧化镁不溶于水D.可以降低易燃性建筑材料的的着火点2.燃着的酒精灯不慎打翻可用湿抹布盖灭,湿抹布在灭火中不能起到的作用是()A.隔绝空气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降低温度D.防止火势蔓延3.镁不但能在空气中燃烧,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燃烧一定要有氧气参加B.燃烧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C.镁等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来灭火D.镁在空气、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都是放热反应4.一种新型绿色电池—燃料电池,是把H2、CO、CH4气体和空气不断输入直接氧化,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它被称为21世纪的绿色发电站,这三种气体可以作为燃料电池所需燃料的理由是( )A.都是无毒无害气体B.在自然界都大量存在C.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D.燃烧产物均为CO2和H2O5.汽油加油站必须贴的标志是()6.在下列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实验1中蜡烛火焰逐渐熄灭B.实验2白瓷板表面无明显变化C.实验3外焰部分的火柴杆最先炭化D.实验4烧杯内有气泡生成,蜡烛火焰熄灭7.世界上每年有上万家庭发生火灾,造成了极大损失,如果掌握一些家庭安全知识和紧急灭火措施,就能避免火灾。

下列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C.电器着火用水扑灭D.室内起火时打开门窗通风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所有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都伴随着热量放出B.人类应更多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C.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D.人体活动所需能量与食物在体内的化学反应有关9.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10.现已探明我国南海海底深处蕴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甲烷水合物(CH4·xH2O)。

若x=8,则关于CH4·8H2O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B.它完全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C.其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0∶8D.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为1∶811.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用煤制焦炭B.工业上制氧气C.石油蒸馏得汽油、柴油D.用活性炭除去冰箱异味12.节能减排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下列图标为我国节能标志的是()A B C D13.科学合理的使用燃料,可有效地防止环境污染。

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错误的是()A.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B.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可使煤的燃烧更加充分C.天然气是比煤、石油更加清洁的化石燃料D.石油分解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一系列产品14.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开发使用新能源,是解决城市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下列与新能源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研制、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能真正实现“零排放”,是解决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措施B.晶体硅不仅是电子和信息工业的基础材料,也是研制太阳能电池的基础材料C.核能不属于清洁能源D.风能、水能、地热能均属于清洁能源15.实现“低碳经济”是一种策略是节约能源。

如图所示的四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最节能的是()A.①B.②C.③D.④二、填空题16.各种事故的处理方法是不同的。

如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_____并开窗通风;电器着火应先_____,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当家中天然气、煤气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___________,以防发生爆炸。

17.“低碳生活”是指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从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下列符合“低碳生活”这一主题的做法是___________。

①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物;②使用节能灯泡,提倡节约用电;③大力发展风能,减少火力发电;④增加私家车用量,提高生活质量18.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燃烧均能看到火焰②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有能量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③原子失去电子后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阳离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变成原子④任何可燃性气体跟空气充分混合后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20.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混浊。

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___________。

①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②可能只有氢气;③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④可能只有甲烷041《燃料及其利用》全章复习与巩固(提高)【答案与解析】1.【答案】B【解析】氢氧化镁分解时需要消耗能量,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同时,分解生成的氧化镁会附着在可燃物的表面,以及分解生成的水蒸气,都能够起到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的目的。

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变的,“降低着火点”的说法错误。

2.【答案】B【解析】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性质。

3.【答案】A【解析】镁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4.【答案】C【解析】燃料电池主要是应用化学变化的能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A不正确,因为其中CO是有毒的。

自然界中不含H2,故B错。

C“都可以燃烧并放出大量的热”,三种燃料都具有这样的性质。

D“燃烧产物均为CO2和H2O”,只有甲烷符合。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消防安全标志、交通安全标志和药品安全标志。

消防安全标志有:禁止烟火、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禁止放易燃物、当心爆炸——爆炸性物质、当心火灾——易燃性物质等。

B项是禁止烟火标志。

A项是前方危险,注意安全的交通标志;C项是剧毒药品标志;D项是禁止左转弯标志。

6.【答案】B【解析】白瓷板下表面会出现黑色固体,即炭黑,由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

7.【答案】A【解析】A、用锅盖盖灭,隔绝了氧气使油熄灭;故A对。

B、用明火检查液化气罐是否漏气极易引燃液化气而发生火灾;故B错。

C、电器着火若用水扑灭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灭火;故C错。

D、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D错。

8.【答案】A【解析】任何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但有些是放出热量,如碳在氧所中燃烧,也有些是吸收热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A是不正确的;由于化石能源(如煤、石油等)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人类应更多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B是正确的;乙醇可利用高粱、玉米和薯条发酵制得,因此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C是正确的;食物中含有有机物,它在人体中可被氧化产生能量,以满足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D是正确的。

9.【答案】C【解析】烧杯中的热水除起提高温度的作用,还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②中的白磷不能够燃烧,就是因为热水隔绝了氧气所致。

10.【答案】D【解析】由可燃冰的化学式CH4·8H2O可得,其中CH4与H2O 的分子个比为1∶8,其中CH4与H2O的质量比为1∶9,故答案为D。

11.【答案】A【解析】用煤制焦炭,是煤的干馏过程,在此过程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工业上制氧气是根据空气中各气体组分的沸点不同,分离液态空气而得到氧气的,属于物理变化;石油蒸馏得到汽油、柴油也是根据汽油、柴油等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而在不同的温度下将其分离出来的,属于物理变化;用活性炭除异味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将产生异味的微粒吸附在活性炭疏松多孔的表面上,也属于物理变化。

12.【答案】D【解析】我国的节能标志为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由“energy”的第一个字母“e”构成一个圆形图案,中间包含了一个变形的汉字“节”,寓意为节能。

缺口的外圆又构成“CHINA”的第一字母“C”,“节”的上半部简化成一段古长城的形状,与下半部构成一个峰火台的图案一起,象征着中国。

“节”的下半部又是“能”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N ”。

整个图案中包含了中英文,以利于国际接轨。

整体图案为蓝色,象征着人类通过节能活动还天空和海洋于蓝色13.【答案】D【解析】石油分馏后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不能叫石油分解)。

因石油为混合物,可利用沸点的不同将各组分加以分开,属于物理变化。

14.【答案】C【解析】氢气燃烧后生成水无任何污染能真正实现“零排放”,故A正确。

晶体硅的特殊性能在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故B正确。

核能无污染既清洁又环保属于清洁能源,故D正确。

15.【答案】C【解析】由图示知,方法①、②、④中需要加热或通电,消耗热能或电能;而③中只用催化剂,不用耗能,故选C。

16.【答案】关闭阀门切断电源火源、火星17.【答案】①②③【解析】所谓“低碳生活”就是把生活作息中所耗用的能量尽量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用布袋代替一次性塑料袋购,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能减少白色污染,减少化工生产产生温室气体,故①正确。

使用节能灯泡是节能减排的重要体现,故②正确。

发展风能,减少火力发电,从而减少煤的燃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故③正确。

增加私家车用量,消耗了大量的燃料产生了大量的汽车尾气,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很高,故④错误。

18.【答案】①②④【解析】①白色污染是指废弃塑料造成的污染,因果关系正确;②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入空气中,和水反应会产生酸雨,因果关系正确;③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而不是大量植树造林,因果关系错误;④水资源污染的途径主要是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的大量排放,因果关系正确。

19.【答案】①②③【解析】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叫燃烧,但燃烧不一定有火焰,A错误;能量的变化包括吸收和放出,B错误;阳离子得电子后不一定都变成原子,如C错误。

20.【答案】①③④【解析】根据现象可判断该气体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而②选项中氢气燃烧只生成水,故②不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