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与开发——以三峡地区为例

( 地方特色饮食可满足旅游者求 二)
新 、 异 和 好 奇 的 心 理 求 旅 游 者 外 出 旅 游 , 希 望 得 到 一 种 是
类 社会发 展过程 中 , 食早 已不仅仅是 饮 简单 的物质存在 , 而是演变 成为一种 物 质 文明和精神 文明高度结合 的社会 文化
一
、
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功能
将客 观存在 于一定地域 , 对旅游 者具有 某种 吸引力 , 满足人们 旅游需 要 的饮 能 食产 品 以及 与之有关 的社会 文化现象 , 称之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 。饮食文化 的 旅游 资源功 能 , 及其对 当地旅游 产业发 展之意义 , 主要体现在 以下方面。
Th itr utr eo re h e r e e b n a tT e a eage t o ua t n se f lo c l tl, n ra au edea c l ersu c si T reGog s y u n Arai a u d n. h yh v ra p lr a dt t,ul fl a y e a dg et le s p i y a o s v
On t e T u im s u c l eo e a y Cut r n s De eo me t h o r s Re o r e Vau f Dit r l e a d I v lp u t n
—
- Ca e S u yf m r e Go g sRe in A s t d r Th e r e go O
v ro so u it’ e n sa dp o t h e eo me fl c l c n my a d i h sp a e n i o t n o ei h o rs d s y a iu f o r s d ma d n r mo e t e d v l p n o a o o , n a ly d a mp ra tr l n t e t u ti u t . t s t o e t i n r
三峡文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峡古栈道
三峡古栈道全长约五六十公里。栈道包括道路、 石桥、铁链、石栏等,高出江面数十米。 瞿塘峡段从奉节县草堂河口东岸起,至巫山县大 溪对岸的状元堆山,长约10公里; 巫峡段从巫山县对岸起,至川 鄂两省交界处的 青莲溪止,长30公里; 据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后,路面较为宽阔, 车来马往,纤夫可与轿工并肩而行,由于岩石的风 化,栈道才变得窄起来。
位置、特色
重庆巫山大宁河小三峡悬崖峭壁之上,有无数具悬 棺,有单棺,有群棺,有的似木船,有的似风箱。 大小三峡悬棺搁置分为二种:一是将棺木置于距地 面一定高度(大都在数十米以上)的天然洞穴之中。 二是在悬崖峭壁上凿一洞穴或数个洞穴,将棺木置于 所凿洞穴中。 棺木一般采用木质细腻、防水性强、不易腐烂的楠 木制作而成:把楠木剖成两半,将中间挖空,棺盖呈 半月形,棺盖和棺底结合处为子母扣套。 悬棺洞穴选在日照短(每天约一个时辰——2小时) 的峡江绝壁之上,岩穴倾斜,不积水,通风、避雨、 干燥的地方
Contents
神奇的
悬棺崖葬
古栈道
三峡悬棺崖葬
悬棺,在三峡一带,有的又叫做船棺、岩棺。瞿 塘峡的棺木峡、风箱峡。“船棺葬”是巴族的独特 风俗。对古人实行悬棺葬还有数种解释: 一说是借音“高棺”(高官)以保佑子孙后代富 贵; 二说是为了保护先人的尸体,不让人兽侵犯; 还有一种说法是濮人子孙为了尽孝,(在父母亡 故后)“尽产为棺,于临江高山半肋凿龛以葬之, 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三峡文化
Contents
山水景观旅游文化:峡谷、喀斯特地貌和河湖瀑泉 建筑旅游文化:传统民居、佛寺道观、水库大坝、现代桥梁 民俗旅游文化:巴楚文化 饮食旅游文化:川味、山野味、重庆火锅 名人旅游文化:古代文豪、美女、武将、政治家、军事家、学者 宗教旅游文化:佛教、道教、巫文化 颇具神奇色彩的悬棺崖葬,古栈道,古兵塞,奇石,根雕,盆景
三峡纤夫文化价值论析

三峡纤夫文化价值论析赖永兵三峡纤夫作为职业形态已走进历史,但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却能永续。
本文主要就三峡纤夫文化在历史、民俗和审美方面的价值展开论述,兼及三峡纤夫文化的保护传承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投入使用,纤夫)))这一在峡江两岸存在了千百年的特殊职业,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但是,三峡纤夫们以其简单而不失凝重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所展现的文化价值却值得我们铭记于心、永久珍藏。
一、三峡纤夫概况三峡纤夫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是长江人力木船航运时代在峡江两岸专以拉纤和划船为生的人,其主体来源是川江河谷沿岸的贫困土著山民,习水性、会游泳,较为熟识峡江险恶的地理环境,其存在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四千年前的巴人时代。
三峡纤夫的生活平凡而艰险,终年往来于峡江之间,独自为群,漂泊不定。
一般而言,体魄是否健壮及肩膀的骨头是否够硬,是衡量一位纤夫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因为纤夫在劳作过程中往往面对的是异常沉重而艰险的拉纤任务,湍急的江水、负重逆行的船只以及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都要求三峡纤夫具备过硬的身体素质;在此基础上,谙习水性和掌握娴熟的拉纤技术也是必备工作条件。
面对桀骜不驯的滔滔江水,处身变幻莫测的峡谷环境,三峡纤夫在与大自然的搏击中不时会出现意外伤亡。
酷暑严寒,冬去春来,峡江上沿着纤绳一字排开的一个个赤条条的三峡纤夫,背对着船头,在岸边、在水中,在惊天动地的齐整号子声中奋力前进,那悲壮场面、浩大声势令人震撼。
与三峡纤夫的拉纤劳作如影随形的是那响彻苍穹的峡江号子。
峡江号子是三峡纤夫们在拉纤时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专门的号工领唱,其余纤夫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0的民间歌唱形式。
在险滩急流中,峡江号子雄伟浑厚而高亢,短促有力,使大家精神集中,全身心投入拉纤和划船工作。
除了峡江号子,纤夫石也是三峡纤夫艰辛劳作的见证,民间有/纤夫泪石0的说法。
纤夫石是三峡纤夫们不可或缺的劳作器具,每当拉纤时,纤夫们总要匍匐行进在纤道岩石上,粗大的纤绳在峡江边矗立着的纤夫石上艰难滑动,配合着纤夫们铿锵有力的号子节奏,在湍急的江水中的沉重船只由此得以缓慢地向前行驶。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doc

三峡文化主要内涵探究[摘要] 三峡文化源远流长,其内涵博大精深。
研究三峡文化,必须首先把握其内涵,本文着重从山水文化、史前文化、民族文化等方面探究了三峡文化的主要内涵。
[关键词] 三峡文化;内涵;探究三峡文化,是以三峡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和归趋性的文化体系,即三峡地区的一切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合。
要研究三峡文化,必须先认识和把握其内涵。
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其内涵博大精深,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神奇的山水文化发源于唐古拉山各拉丹东峰的万里长江跌落四川盆地后即呈巨龙腾飞之势,一泻千里,切开巫山山脉,形成了壮丽的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峡各擅其美,瞿塘峡以雄伟险峻闻名,巫峡以秀丽幽深著称,西陵峡则以险奇峻美取胜。
三峡不仅有极具观赏价值的山水文化,而且有饱含科学价值的山水文化,如西陵峡陡山沱岩层,是世界上震旦纪、奥陶纪岩层最典型的剖面之一。
奉节的天坑和地缝、世界上最大的岩溶竖井云阳“龙缸”、中国最大的溶洞利川腾龙洞等,无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
二、悠长的史前文化三峡文化始于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三峡地区是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遗址的重要地区之一,重庆巫山大庙龙骨坡的“巫山人”,时代距今约万年以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人类化石;湖北长阳大堰钟家湾的距今约200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是长江流域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
三峡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数百处之多,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科学发掘和精心研究,揭示了在时间、区域、文化内涵等方面不无联系而又互相区别的古代文化的不同类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新石器文化的发展谱系,即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史前时期原始先民生存劳作的重要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三峡地区是古代巴人生活的主要地区,公元前8世纪左右,今川东和重庆一带出现了巴国。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始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
湖北三峡人家的导游词(2篇)

湖北三峡人家的导游词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你们到三峡人家来做客,我叫____,非常荣幸,能担任大家本次行程的导游,同时我将全程陪伴你们,为你们的游览提供热诚的服务,有服务不到之处尽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胡金滩码头,是我们景区的始发站,我们将乘坐渡船到达对岸的三峡人家风景区。
三峡人家风景区位于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南岸,是长江三峡最美丽的景区,也是环坝集团历经十多年精心打造的创新型景区。
三峡人家一肩挑两坝(一个是世界第一大坝的三峡大坝,另一个是亚洲第一大坝的葛洲坝),一江携两溪(分别是可以体验军事漂流的杨家溪和美丽胜景龙进溪),保留着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三峡唯一的三峡原始风貌和自然生态环境。
石(灯影石、石令牌)、瀑(黄龙瀑、琴鹰瀑)、洞(灯影洞)、泉(天下第四泉)等多种自然元素在四平方公里内完美组合;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柔媚,洞有洞的神奇,瀑有瀑的壮丽,石有石的气质。
极致大自然之天工造化,这里有洪荒之美、这里有苍凉之美、这里有阴柔之美、这里更有雄浑之美。
它又是大型三峡文化主题公园,古老的地质文化、巴人文化、楚国文化、土家文化、码头文化、军事文化构成三峡的历史人文景观;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蒙的文化梦幻洗礼。
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
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
当博大与神秘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新三峡旅游的古老传奇。
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枯藤老树喜鹊窝,机枪碉堡旧战壕,奇石溶洞古城堡,当您进入景区的一刹那,您的心注定将永远留在这里,徜徉在仙境般的梦幻景致,这里的美让你心悸,这里的美更让人窒息。
三峡人家,一网打尽三峡的自然元素和文化旧梦。
常言说,百闻不如一见,让我带领大家一起去体验一场充满梦幻色彩的大型生态文化之旅吧!湖北三峡人家的导游词(2)尊敬的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北宜昌市著名景区——三峡人家。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作为一种有着悠久历史传承而又特征鲜明的历史文化形态,三峡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性,这些特性充分表现在三峡文化的内涵中。
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三峡地区的人口与社会几经变迁,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文化内涵却一直延续。在三峡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移民。例如秦汉时期,大批中原、北方移民进入巴蜀及三峡地区。明初及其后期,战争连年,民舍成墟,人口锐减,于是政府鼓励湖广民众迁入巴蜀及三峡地区等,形成“湖广填四川”的人口迁移高潮。在抗日战争中,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工厂、学校、企业及其人员、家属随之迁移到重庆及三峡沿江区域。在重庆市区,人口由1937年的47万,飙升到1945年的124万,8年间增加了近80万人,是过去的三倍。这种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必然影响到社会与文化结构的改变。一方面,大批移民植根三峡地区,带来了许多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但另一方面,由于三峡独特的生态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自古以来,长江流域就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据考古材料与文献记载,位于长江中上游的三峡地区,则是长江文明与我国南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正是在这一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峡文化。
在三峡地区的,雾峡霭、云霞缥缈、峡峭壁高的高山峡谷中,随着时间的积淀,三峡文化孕育出灿烂多彩的文化特色与文化现象。例如移民文化、航运文化、军事文化、巫文化、诗词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石刻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现象既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也包含着三峡文化共通的三大文化要素在内:即三峡所具有的大河流域人文走廊的文化要素,神妙奇幻、险峻莫测的山水文化要素和盐丹资源文化要素。正是这些文化要素的相互融合与同构,使其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有着三峡文化独特的内涵和特质,形成并构建了三峡文化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传承又特征鲜明的文化形态。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文化积累

《三峡》文化积累1.作者作品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平东将军郦范之子,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博览奇书,喜爱游览,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神话传说。
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记载了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
郦道元于是给《水经》作注,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
《水经注》共四十卷,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
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
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水经》记录河流137条,而《水经注》则记录河流1252条。
《水经》只有1.5万字,而《水经注》竟达30万字)。
此书开创了我国古代“写实地理学”的历史,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注》也可称为我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
2.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游记散文。
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散文概念是狭义的散文,即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分类: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点梳理随着知识的累积,我们发现三峡已经成为了初中地理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从地理位置、历史渊源、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我们不断地探索着三峡的奥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涉及到的三峡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一、地理位置三峡位于中国的长江中游,包括巫山、秀山、石柱、奉节、万州五县区,总长度约为193公里。
三峡的上游是重庆市合川区,下游是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三峡的主要地理位置如下:1.西陵峡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和秀山县之间。
2.巫山峡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和湖北省巴东县之间。
3.小三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至巫山县之间的阳泉山大峡谷。
4.大三峡包括巫峡、瞿塘峡、西陵峡三条峡谷。
二、三峡的历史渊源三峡是一个历史文化名胜区,被誉为中国文明和优美景色的杰出代表之一。
下面就是三峡的历史渊源:1.三峡大坝三峡大坝建于1994年,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坝。
它位于长江沿岸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境内。
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为了缓解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和缺电问题。
2.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水利工程包括主坝、左右岸建设、坝下电站等各项工程。
建设这样一个巨型水利工程,是因为三峡长江段是长江流域最具有水能资源的地区,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水能开发和水资源利用中心。
3.三峡翻译计划三峡翻译计划是伊苏·楠尼斯基设计的一个人工开挖计划,旨在使三峡大坝在游船和商船通行时更加安全。
三、环境保护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三峡水库工程施工期间,为保障环境生态,国家实施了严格的生态保护计划。
三峡大坝的蓄水过程中,也要求按照严格的水质监测标准进行监测,确保水质温和、透明度高。
四、旅游资源三峡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拥有着许多独特的景点和特色饮食。
从建筑风格到风景,从文化内涵到历史渊源,三峡的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1.青山映照瞿塘峡瞿塘峡地区的山水秀美,因而当年成为人们神往之地,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他们的诗篇歌赋,其中不乏当代一些文艺明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具特色的三峡饮食文化华夏之地,地大物博,东西南北,气候有异,物产各殊。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地因地理条件、物产的不同而演变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特色及差异,于饮食、宗教、节庆、婚丧、歌舞、劳作等等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这些极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也从来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历史的战争、迁徙、行商、游历等活动又使得它们相互之间交流融合、兼容并蓄。
三峡饮食文化作为根植于峡江地区的文化现象,既是中华饮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因峡江地区独有的地理、经济、社会条件,而显现出自己的地域特征。
具体而言,三峡地方饮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地理环境《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云:“东风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民嗜酸而食胕…”这段文字,其实是说明了气候、物产、地理条件等因素对饮食习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三峡地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貌以丘陵为主,尤以峡江两岸地区,山势陡峭,连绵不绝,虽不比成都平原与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但仍然具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再土壤肥沃,雨量充足,一年四季分明,温差较大,但平均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适于亚热带植物生长。
因此,三峡地区农业自古就较为发达,在陈文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稻作起源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了在大溪文化考古中发现有13处新石器时代的稻谷遗存,这说明三峡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始种植稻谷等农作物,而遗存有13处之多,也说明当时的农业文明,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峡地区群山环抱,水汽不散,秋冬尤为阴冷潮湿,久处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或可使气血不畅,进而产生风湿等疾病。
因此,三峡地区的人民,多喜食辛辣等刺激性食料,嗜好饮酒,以兹促进血液循环。
加之峡江地区地势不平,夏日炎热,平日劳作,于体力和盐分损耗颇大,而辛辣的食物和白酒正可解乏,味重的食物可以补充身体盐分。
二、悠久的制盐历史在三峡地区多处,皆有渗涌不决的天然盐泉从地下冒出地面。
凭借得天独厚的盐资源和较为发达的制盐业,三峡地区的先辈们较远其他地区的人们幸运,他们很早就活的有滋有味。
丰富的盐产,悠久的制盐历史,给厨师和主妇们提供了积累用盐经验的极大机会,川菜号称百菜百味,素以味道变化繁杂、得体可口显著于世,其中用盐的技巧,功莫大焉。
盐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那就是制作各种腌渍食品。
中国制造腌渍食品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古时称这种制作食物的方法为“菹”,腌渍蔬菜的为菜菹,腌渍肉食为肉菹。
随着饮食文化的精细化,“菹”有进一步划分为“菹”和“齑”,即大块腌渍的为菹,而讲食物剁碎后腌渍的齑。
在三峡地区,最为知名的和独具特色的腌渍食品,当属泡菜,腌菜和腊肉。
而近来风行于世的重庆江湖菜,大量的使用泡海椒,泡姜作为主要调料。
重庆江湖菜究竟为何物,一百个人会有一百个答案。
有的人说它是无门无派的“迷宗菜”;有人说它是叛经逆典的“搞怪菜”;有人说它肤浅,是只晓得“黑起”放海椒|、“黑起”放花椒、“黑起”放味精鸡精、“黑起”放油、“黑起”装的“五黑菜”;还有人说它如古之侠士行走江湖,兴之所至,不羁常理,潇洒放荡,是为江湖菜。
且不论江湖菜之本源、宗派、是土是洋,近十年来重庆江湖菜在全国各地迅速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自酸菜鱼始,毛血旺、泉水鸡、辣子田螺等等菜品如过江之鲫,纷纷涌现,令人目不暇接之余,却又爱不释口。
所谓江湖菜,其实并不神秘,它就是来自于乡野市井的民间菜。
相对于受过系统培训的厨师而言,普通家庭在做菜时更为写意,食材之搭配,味道之调和,完全是依照自己的喜好,率性而为,不循陈规,这样就于传统经典的菜式里创造出许多新的品种来。
创新,正是江湖菜对川菜体系最大的贡献。
其次,川东之人性喜食香辣,既是写意创新,那自是大把撒海椒,大瓢舀花椒,大坨扔泡菜,味重,是重庆江湖菜味型的主要特点。
再次,巴渝之人豪爽质直,既是民间菜品,于刀工、盛器,花色造型自是不甚在意,只要实惠就好。
于是材料切坨坨,装菜用大盆大碗,在重庆江湖菜里非常普遍。
在三峡地区,逢年过节,腊肉是必备品之一,就是在平时,也喜食以腊肉为主要原料的菜肴。
三峡腊肉的制作非常讲究,在腌渍肉时,除了用到盐巴以外,还要辅之于花椒八角等香料。
待肉入味晾干后,就要用松柏树枝燃烧成烟后进行熏制,或者将肉挂在灶上用煮饭的柴草烟细细熏制。
可以说熏制一步,对腊肉的味道、口感、香型最为重要,是腊肉制作中的关键工艺。
城口、巫山、奉节一带的老腊肉,通体漆黑,入口清香,软硬适宜,熏制有方,是三峡腊肉中的佼佼者。
综上所诉,可见在三峡地区,腌菜品之丰富,食法之多样,地位之重要,在全国都很有代表性,这和三峡地区久远的制盐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社会经济条件饮食习惯的形成,除受到地理条件和物产的制约外,还和当地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
三峡地区农业虽然发端较早,农作物品种丰富,但总体而言,受地形所限,其发展水平低于同期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低于川西成都平原。
特别是在高山边远地区,山势险峻,取水不便,农业生产条件较为恶劣,多以种植耐旱作物为主,单位产量较低,生活尤为艰难,但却使得这里的人民养成了格外吃苦耐劳、朴素善良的品质来。
在三峡地区,食物的制作,远不比蜀地和楚地那么精细,如楚地的代表食品鱼圆、鱼线等,品种繁多,加工复杂,技术要求高,而在三峡地区,对刀工却不甚讲究,大块大坨最为常见,要的就是个实惠。
民间做菜,强调的是有盐有味分量足,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亲朋来访,则肥肉必备,且以大块为美,酒管够,且以大碗喝为佳,至于平时,则省吃俭用,有泡菜粗粮即可,宁亏待自己不亏待亲友。
美哉,三峡人民,其质朴好客如斯!羊肉格格是三峡人民的最爱。
这里所说的“格格”,是三峡地区对竹制小蒸笼的称谓。
三峡腹地两岸山地,向有养殖山羊的传统,羊肉食法也颇具变化。
做格格时,先将羊肉剁成坨,拌之以玉米面及辣椒面、花椒面等调料,入味后在格格中垫红苕或者芋儿等辅料,其上在放上羊肉。
铁锅注水,中间放一块有洞之木板,将蒸笼格格放置于木板圆洞之上,以旺火蒸之。
格格内不仅可以盛放羊肉,还可以肥肠、排骨等作为主料,相应即为肥肠格格、排骨格格。
羊肉格格麻辣爽口,细嫩醇厚,是老饕们过瘾的绝佳选择。
三峡地区的格格,以万州最为出名。
四、发达的酿造业手工业在三峡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对三峡饮食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除前诉的制盐业以外,另一个就是酿造业了。
巴人酿酒和制酱的水平相当发达,在全国都有着个很高的知名度。
据《水经注.江水》有这样的记载:“有巴乡村,村人擅酿,故俗称巴乡清,群出名酒。
”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录了巴地的四首歌谣,其中一首为:“川崖惟平,其稼多黍;皆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为阜丘,彼稷多有;嘉谷皆酒,可以养母。
”这首歌歌谣的大意是说,在三峡两岸的台地上,在野外的山冈丘陵上,都种植者许多小米,小米既是上等的好粮食,又可酿造出美酒,可以用来奉养我的父母。
可见巴人不仅酿酒的历史极为久远,并且久在巴人社会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是奉养长辈的不可或缺的物品。
巴人酿造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制作鼎鼎大名的蒟酱。
蒟酱最早为川南僰人所做,僰人所居住之地大部分位于巴国境内,因此蒟酱的制作方法在明代便以失传,对制作的原料究竟何物,目前观点颇多,莫衷一是,但从各种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蒟酱应是一种用某种植物的树叶或果实加工而成的调味酱,辛香而有辣味,味美,入菜调味,或者单独食用,皆为上品。
南朝萧该《汉书音义》言其为“酢美,蜀人以为珍珠。
”梁武帝更是感叹其“味美,与肉何异”!“太白酒”产自于重庆万州,始酿于1918年,其名来自于李白“大醉西岩—局棋”的民间传说。
诗仙太白酒以高粱、粳米、玉米和小麦五种粮食为原料,与“五粮液”配料一致。
其酿造方法独特,是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引泸州老窖之老窖泥,大曲母糟,综合贵州茅台的高温制曲法而来。
其水取自歇凤山深涧泉水,清凉甘冽。
故专家评议诗仙太白酒“酒体丰满,窖香浓郁,醇和绵软,甘冽净爽,回味悠长。
”有宜宾五粮液的头,泸州特曲的尾,中带茅台的酱香。
诗仙太白酒于1959年被评为国宴用酒,其后多次获得荣誉奖励,是中国名酒,也是重庆市政府的接待专用酒。
五、历代移民三峡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潮,外来的移民,给峡江带来了异乡的农作物和饮食习俗。
这些作物在三峡地区扎根开花。
这些习俗和三峡地区原有的习俗交流融合,给三峡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在这些移民浪潮中,清代前期的湖广移民和抗日战争时期的下江移民对三峡饮食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最为巨大。
辣椒约在400年前传入中国江浙、两广地区,但起初却是作为观赏和药用,清初湖广移民携辣椒入川、贵之后,才使得辣椒作为食料名声大振。
巴蜀之人自古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惯,兼之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外来移民入乡随俗,与土著居民们一道逐渐开发和深化了辣椒的食用价值。
峡江人民不仅喜食辣,更善食辣,除了利用原生形态的辣椒调味外,人们还对辣椒进行加工,制作出各种复合味的辣椒调味品,如干辣椒、泡辣椒、辣椒酱、油辣椒等。
峡江地区最不可少的食物为重庆火锅。
如若将用鼎等盛器煮食食物的烹饪方法看作火锅的雏形,那么火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但现在所谓的重庆火锅,则大抵发源于清末。
一般认为,诞生于重庆码头街边的毛肚火锅,是现代重庆火锅的原型。
传统老火锅牛油分量很重,以突出其鲜香,新派火锅则以健康为口号,少放牛油辣椒。
有的新派火锅还添加保健药品,突出食疗功效,甚至还有以泡椒泡姜入锅底的。
至于其他海鲜火锅,粥底火锅之属,或为引进,或为迎合南人而做,已经离传统火锅距离颇远了。
现在的重庆火锅,已是风靡全国。
“山城火锅”、“重庆火锅”的招牌,随处可见。
火锅已成为了重庆的名片,成了重庆吸引游客,推销自己,展示魅力的重量级武器。
在未来的三峡旅游中,重庆火锅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而言之,受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特定的历史事件等因素的影响,三峡人民沿袭至今,形成了热情好客、豪爽质朴的食风,养成了味重、嗜食辛辣的口味偏好,在饮食文化中具备了博彩众人、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