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诗词鉴赏(整理)

合集下载

古诗欣赏:初三(九年级)古诗词大全

古诗欣赏:初三(九年级)古诗词大全

这篇关于《古诗欣赏:初三(九年级)古诗词⼤全》,是特地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初三(九年级)古诗词共计7篇,上册5篇,下册2篇。

上册:《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密州出猎》《武陵春》《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望江南》作者:温庭筠(唐代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悠悠。

肠断⽩苹州。

《渔家傲·秋思》作者:范仲淹(宋代诗⼈)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留意。

四⾯边声连⾓起。

千嶂⾥。

长烟落⽇孤城闭。

浊酒⼀杯家万⾥。

燕然未勒归⽆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不寐。

将军⽩发征夫泪。

《江城⼦·密州出猎》作者:苏轼(宋代诗⼈) ⽼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何妨。

持节云中,何⽇遣冯唐。

会挽雕⼸如满⽉,西北望,射天狼。

《武陵春》作者:李清照(宋代诗⼈) 风住尘⾹花已尽,⽇晚倦梳头。

物是⼈⾮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只恐双溪舴艋⾈,载不动许多愁。

《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作者:⾟弃疾(宋代诗⼈) 醉⾥挑灯看剑,梦回吹⾓连营。

⼋百⾥分麾下炙,五⼗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前⾝后名。

可怜⽩发⽣! 下册:《关雎》《蒹葭》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君⼦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钟⿎乐之。

《蒹葭》 蒹葭苍苍,⽩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蒹葭萋萋,⽩露未晞。

所谓伊⼈,在⽔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中坻。

蒹葭采采,⽩露未已。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赏析

课外古诗词赏析观刈麦①白居易【作者档案】【诗词详解】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②黄。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翻金浪。

妇姑③荷(hè)箪(dān)食④,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⑤去,丁壮⑥在南冈。

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到田里去送饭,小伙子们割麦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⑦(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⑧筐。

更有一个穷苦的村妇,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wéi)悲伤。

家田输税⑨尽,拾此充饥肠。

村妇诉说一番话众人听了都很悲伤。

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今我何功德,曾(zēng) 不⑩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dàn),岁晏(yàn)有余粮。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做官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三注释:①刈:割。

②陇:同“垄”,这里指灾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

③妇姑:这里泛指妇女。

④荷箪食:荷,肩挑;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⑤饷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⑥丁壮:年轻力壮的男子。

⑦秉:拿。

⑧敝:破。

⑨输税:缴纳租税。

⑩曾不:从未。

事:从事。

岁晏:年底。

晏,晚。

【诵读鉴赏】《观刈麦》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zhōu zhì)(今陕西西安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

诗人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

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九年级语文古诗词鉴赏分析专题(有答案)1.《登鹳雀楼》 - 王之涣- 题目:《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和自然风光。

通过形容楼前广阔的河流、远处的青山和附近的乡村田野,作者展示了自己在高处俯瞰大地时的壮美感受。

- 主题: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 感情色彩:作者经历到了山川河流的辽阔壮丽,体味了自然景色的美妙和伟大,并产生了敬畏和自省之情。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登鹳雀楼”来比喻作者所在的高处,突出其观察的角度和高度。

- 反问:通过反问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强调了自然界的广阔无边和永无止境的奇观。

- 对偶:通过对偶结构的运用,如“何必见庙墓,心中只有诗书间”,突出了作者对名利财富等虚无的态度,强调了内心追求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七律四十九字,平仄工整,较为优美。

2.《静夜思》 - 李白- 题目:《静夜思》- 作者:李白这首诗是李白在夜晚时刻的自省之作。

诗中写道,作者独自思索着远方家乡的事情,念及家人和朋友,感叹时间的匆匆流逝。

- 主题:表达作者在夜晚时思念远方故乡和重要人物的情感。

- 感情色彩:作者通过表达对远方家乡和重要人物的思念之情,展示了一种离别的伤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感。

- 修辞手法:- 比喻:用“疑是地上霜”来比喻夜晚时地面上的露水,表达了作者寂寞孤独的心情。

- 借代:通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和露水来象征夜晚和离别的情感,增加了诗意的含蓄性。

- 韵律特点:本诗共五言绝句,四句皆押韵,节奏明快,抒情自然。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杜甫- 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杜甫这首诗是杜甫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作品。

诗中描绘了黄鹤楼的壮丽景色和离别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离散的思考。

- 主题:表达离别时的思念和友谊的珍贵。

- 感情色彩:通过描绘黄鹤楼的壮美景色和表达离别之情,作者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和对友谊的珍视。

初三语文知识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赏析

初三语文知识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赏析

初三语文知识点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赏析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情感和思想意境。

学习古代诗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下面,我们就来鉴赏和赏析一些常见的古代诗词。

1.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夜晚思乡的情感。

通过运用夜晚、明月和故乡等意象,将诗歌的主旨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欣赏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李白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命运的慨叹之情。

2. 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以壮丽的自然景色和深沉的思乡之情打动读者。

诗人通过描述戍鼓、边秋、雁声等景物,将自然环境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故乡和兄弟的思念之情。

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品味其中的深情和壮丽,体会杜甫的家国情怀。

3.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求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以壮丽的山河景色和豪放的情感来表达对人生追求的激情。

王之涣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突出人生奋进的主题。

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追求卓越、向上进取的精神,同时也体味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广阔。

4. 苏轼《江城子·十里春风送别人》十里春风送别人,才抵几回伤心,唤起花床梦不成。

葬花君莫笑。

又送王孙去,萦烟四溅,更无消息。

那堪寂寞无行路,一过江陵,人影相失。

霞映台门桃岁晚,青黛细梢嫩,问将谁与红尘暂别。

神完气减不远游,轧轧金奁妆正少。

这首词通过虚实结合、动静对比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痛苦和情感。

我们在欣赏这首词时,可以感受到苏轼深沉的思绪和割舍不下的情感,以及对生命转瞬即逝的感慨。

通过以上几首古代诗词的鉴赏与赏析,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艺术才华和深邃的思想,感受到他们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独特见解。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整理古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赏析是一项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任务,通过对古代诗词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对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进行整理,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

篇一:咏鹅《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作者郭沫若,他以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壮丽的景色。

语言简单朴素但意境深远,读者也能轻易地体会到壮观景色给人带来的宏大感觉。

篇二:登鹳雀楼《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此诗为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描写了鹳雀楼的壮丽景色和杰出人物,语言典雅华丽且富有韵律感,堪称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

篇三:赋得古原草送别《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岁月更替和人事离别的主题。

诗中的意象鲜明而富有生动感,给人以深刻的感悟。

篇四:江雪《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通过对江雪景色和独自钓鱼老人的描写,表达了孤独与寂静的主题。

诗歌简洁明了,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篇五:将进酒《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为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名篇,以豪情壮志和友谊为主题。

诗中用词凝练,朴实无华,意境宏大而深远,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以上是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的部分赏析。

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读者们能够深入品味这些诗词,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滋养。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人教版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

九年级上下册语文古诗词鉴赏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九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一望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干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诗歌大意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千帆过尽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苹洲上.主题与赏析1.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夫归来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一个“独”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寥落之情.2.“梳洗罢”,三个字勾画了女子为迎夫归来而精心打扮;“过尽干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过长.她独倚江楼眼望江面对每一只船都寄予了深切的厚望.希望朝思暮想的爱人正在那驶过来的某一只小船上,但热切的希望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写出了思妇等待时间之长和失望之深.赏名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百苹洲”.示例:即景抒情,表面写水,实际上暗示望穿秋水的眼神——那每天不知疲倦的注目的眼神.这两句诗以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含情脉脉的样子,生动,形象,“白苹洲”更令人肝肠寸断,这两句抒发了思妇深深地相思之苦.练习1.望江南作者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姓名,_______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望江南作者是__晚唐__朝代温庭筠___姓名,_花间_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二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作背景一○三八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此词可能即作于知延州时.原有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欧阳修尝称为“穷塞外之词”,但流传至今的却只有此词.诗歌大意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边地特有的声音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远隔万里的家乡,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无法预计回归的时间.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和战士们愁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主题与赏析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而景中有情;下片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地风物的异样感受,并用“异”字统领全文,又从三个方面分别叙述:一是大雁南飞,二是边声四起,三是孤城落日,渲染了边塞荒漠的悲凉.次句“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这是托物寄兴.接着,“四面边声”三句,用写实的笔法具体展示出塞外风光,而着重渲染战时的肃杀气象.“长烟落日”,画面固不失雄阔,但续以“孤城闭”三字气象顿然一变,而暗示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过片后“浊酒一杯”二句,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之计又何从谈起“羌管悠悠”句刻划入夜景色,而融入其中的乡恋益见浓重.“人不寐”二句,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正是这种感伤之情.此词慷慨悲凉,写出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赏名句:“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示例:这两句写出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凄凉萧条的意境.练习1.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_______朝文学家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 .1.渔家傲·秋思作者是_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姓名.词中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的一句是:塞下秋来风景异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2.这两句写了塞外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出边塞的荒凉、冷清、豪迈的景致.3.渔家傲·秋思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写出了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表现了他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同时也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歌大意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风一般卷过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主题与赏析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1.上片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突出了一个“狂”字体现在一太守出猎的雄姿,二太守出猎的场面,三太守出猎的豪气;下片则表现了词人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2.引用典故“看孙郎”引用孙权“孙郎射虎”的典故,作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过人的胆略和勇气.“遣冯唐”以魏尚自比,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受到朝廷重用,让他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立功.“射天狼”的典故表现词人希望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绘诗境: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示例: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卷而过.“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练习1.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是_宋_朝_苏轼,字_子瞻_,号东坡居士________,与__苏洵____, 苏辙并称“三苏”.“江城子”是__词牌名____,___密州出猎___是词的题目.词中借用典故,表达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功立业的两句是:持节云中 , 何日遣冯唐2.简述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引用“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的意思.2.引“亲射虎”典故,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突出表现了他虽年纪已经不小,但仍有着少年的狂气.引“遣冯唐”典故,词人以魏尚自喻,表达了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引“射天狼”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3.“千骑卷平冈”一句中,“卷”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卷”是“席卷”的意思,极言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写太守率领众随从纵马狂奔飞快越过小山岗,突出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4.结尾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表达了作者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之情.四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作背景这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诗歌大意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主题与赏析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首句用笔极为细腻:其意不过是说风吹花落,却不从正面着笔,而落墨于“风住”、“花已尽”的结局.尘土因花落而香,说明落花遍地,而这又反照出风之狂暴.一句中有三层曲折,确是匠心独具.次句写日色已高,而犹“倦”于梳头,“日晚倦梳头”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想梳头却无力梳洗打扮来从侧面揭示情怀之苦、心绪之乱.三、四两句是漱玉词中并不多见的直抒胸臆之笔.之所以一改含蓄风格,当是因为汹涌澎湃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渲泄.“物是人非事事休”,说明她生活中原有的美好东西已尽皆丧失,无一留存,虽是放笔直书,却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赏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比作有重量的物体压在心头,连船也载不动.比喻新奇,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练习1.简要说说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1.作者先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的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能触摸.然后“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将看不见、摸不着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2.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为解国恨家愁.五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写作背景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激烈.诗歌大意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里回到响彻号角声的军营.把八百里牛名分给将士们烤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完成替君主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博得天下生前死后的美名.只可惜现在已白发丛生主题与赏析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回忆边塞征战生活,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壮词”特色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练习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作者是朝爱国词人姓名,与并称“苏辛”.宋辛弃疾苏轼上阕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了喝酒后挑灯看剑的活动.梦见了自己已经置身于抗敌的前线.2.描绘上阙中描写军队生活的画面.2.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3.这首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词通过回忆边塞征战生活,来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以及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4.假如你是词人的好友陈亮,该怎样劝慰一下“可怜白发生”的辛弃疾附录一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歌大意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篮子送饭菜,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年底家里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主题与赏析本诗通过旁观农民刈麦、目睹农民艰辛的劳动场面,听了贫困村妇的悲惨诉说,表现了人民劳动的艰苦、生活的贫困,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也表达了对自己不事农桑而俸禄优厚的内疚.练习1.请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之一劳动场景,并体会这一劳动场景的作用.1.夜里刮起南风,麦子被风吹黄了,覆盖在田埂上.妇女们挑着盛满食物的竹筐,小孩提着装满汤的壶,去给在南冈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一些农民在南冈麦田埋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也不觉得炎热.这是第一个劳动场景,其特点是热火朝天,全家忙碌,就连本该乘阴纳凉,纵情玩耍的儿童也携壶送浆,奔波不停,足见这一家农民的艰辛不易.2.由“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你能联想到李绅的悯农, .2.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这与观刈麦中的 , 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比较,说一说它们共同的表达效果.3.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都写出了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心理,表现了百姓生活的艰辛、痛苦,饱含着作者对百姓的深切同情.4.“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农民怎样的生活状况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作者见证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痛苦,沉重赋税,无以为生,只好靠拾麦充饥.流露出对农民的怜悯和同情,也从侧面揭示出官家横征暴敛、赋税沉重的罪恶.附录二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诗歌大意夜半更深明月西挂照亮半边人家,北斗七星横卧南斗六星也已倾斜.今夜我忽然感到春天的温暖气息,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的窗纱.主题与赏析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这类诗是诗人对外界自然事物、气候加以精细体察而萌发于心的一种敏感、灵感凝成的景象.诗的首二句是写仰望,寥廓天宇,月色空明,星斗阑干,暗隐时辰流转;后二句是写俯视,大地静谧,夜寒料峭,虫声新透,感知春之信息.构思新颖别致,不落窠臼,用语清丽细腻,妙然生趣.赏名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示例:“偏”字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愉悦心情,“新”“绿”表现了早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练习1.描绘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日月夜图.1.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影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天上北斗星和南斗星都已横斜.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3.由“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可以使人联想到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描写早春的名句 , .3.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附录三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歌大意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主题与赏析此诗抒发了诗人的羁旅之愁.诗人选取寒秋时早行时于驿站中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此诗成名主要在于第二、三联的成功.诗人将十个名次一一排开,选材典型,抓住了最能表现羁旅之思景物组合成一个意境,有声有形,形象感极强.练习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通过作者对早行回乡途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和思乡之情.2.请结合诗歌内容描述颔联的景色.2.天边残月未落,房顶盖着茅草的山中小客店,传来报晓鸡鸣.村外,木板小桥上凝着一层白霜,桥上下一行疏疏落落的脚印.附录四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作背景陆游一生的政治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后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政治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诗歌大意驿站外的断桥边,寂寞地开放.已是黄昏时刻,她独自愁思,更加还有风雨摧残.她花开在百花之先,并非有意苦苦地争夺春光,听凭着群芳心生嫉妒.即使零落成泥,清香却如故.主题与赏析这是一首典型的“托物言志”的词章.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政治遭遇.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化为尘泥,依旧保持着清香.这首词上片写梅花在风雨交加的寒冬黄昏中孤独地开放着,这正是作者不幸遭遇的形象化.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其实也正是作者一生标格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故历来为后人称颂.全词用清俊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写出梅的品格、姿态,隐喻表达了作者矢志不移,坚持理想的高尚品质.练习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作者以梅花自喻,借梅花孤高正直、操节自守、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质,抒发自己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和炽热的爱国情感,也正是作者一生孤高,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不渝的铮铮傲骨的真实写照.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法2.托物寄意,物我相融.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3.“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的哪个字用的好,试作评析.3.一个“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但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为下句写梅花的高洁品质作铺垫.附录五破阵子晏殊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诗歌大意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清明节后梨花纷飞.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正惊疑着昨晚的春宵美梦,原来是今朝发现田中土肥草盛,不由得脸上生笑.主题与赏析用状物法写春景,春意盎然,清新朗润.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练习1.描绘“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所展现的美好画面.1.美丽的池塘边,星星点点的长出了碧绿的青苔,树上一只黄鹂躲在嫩绿的树叶后,清脆的鸣叫,春日白天见长,雪白的柳絮在漫天飞舞.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青春的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喜悦.附录六浣溪沙苏轼籁籁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诗歌大意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缲车的吱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主题与赏析这首词通过对途中细节的描写,绘成了一幅温馨、祥和、恬淡、和谐、清新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尊重农人、平等待人的品格,也折射出其喜悦的心情.练习1.作者为了渲染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选取了哪几个画面请将画面描绘出来.1.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簌簌飘落的枣花沾满衣巾,缲车的响声缭绕在上空.古柳树下,穿着牛衣的人在那里卖黄瓜.2.从下片看,作者是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百姓面前的这体现了苏轼怎样的特点试结合“敲”字加以分析.2.作者是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在百姓中的;为官的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例如“敲”字刻画了作者的动作自然谦恭,仿佛造访朋友,唯恐惊扰于他,表现出一方州官的平易近人、体恤百姓的特点.附录七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诗歌大意薄雾浓云笼罩着淡淡的哀愁,瑞脑香烟缭绕在金兽炉口,又度过了一个漫长的白昼.百无聊赖中又是重阳佳节,玉枕纱帐,半夜时候,已觉凉意浸透.黄昏后,在赏菊的东篱饮酒,只觉阵阵幽香飘漾在衣袖.不要以为饮酒赏菊就可以解忧,你看那西风卷动帘脚,露出个人儿来,比菊花还瘦.主题与赏析全词情景交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练习1.这首词作于何时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重阳节.抒发了词人在重阳佳节的寂寞相思情怀和浓浓的离愁别绪.。

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

九年级(上册)诗词赏析一、望江南·温庭筠[评析]:词写一个女子盼望意中人归来的心情,以“望”字贯串全文望的结果是肝肠寸断后写了楼、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就人物情感变化来说,由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2、.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两句写景抒情,生动含蓄地刻画了思妇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过尽千帆”可见思妇望江时间之长,“皆不是”三个字包含了多少情思,“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夕阳西下,江水持续东流的自然景象,江水悠悠,预示着明天、后天还要不停地等下去。

[评析]:描绘了萧瑟肃杀的边塞秋景,体现了雄奇壮阔的边地风光;写出了宋军将士因边乱未平、长期戍边不能还乡而产生的浓郁乡愁,而其中又蕴含着作者希望剿平敌寇、保境安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风格豪放苍凉1、赏析范仲淹的《渔家傲》并答题①词的上片写景,以"异"字统领以下背景: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既渲染了西北边地的荒漠,又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②词的下片抒情,“将军白发征发泪”一句诗就强烈抒发出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将士虽思家但更愿报国之心。

2.这首词中描写边地荒凉冷落景色的句子是: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3.发挥想象,用一段话来表现“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景致: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下阕写(思乡之情),笔力雄健,感情沉郁5、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三、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并答题①本词上片以叙述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了作者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②词中体现“苏词”豪放风格的动词有:擎卷挽射③全词的点睛之笔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2、词中典故出自《史记》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意思?词人以古人自比,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使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抒发了渴望立功报国的豪情壮志。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

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学习初中的古我们不应该还停留在背诵阶段,我们应该学会赏析古诗。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初中九年级古诗词赏析(一)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上片着重写景。

“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

“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

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

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

“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

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

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

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

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

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

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复习专题:9上诗词鉴赏
九()班姓名:
1.李白《塞下曲》(其一)
(1)诗歌开头两句,抓住环境、气候的特点,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为下文作了铺垫,表现诗歌的主旨。

(2)第五、六句运用对仗,选取了一天的军旅生活进行具体描写,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紧张和战士奋勇杀敌报国的精神面貌。

(3)这首诗借用戍边战士的身份和化用“楼兰”这个典故,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杀敌的满腔豪情和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4)诗歌中“折柳”一词语意双关,请作具体分析。

“折柳”既指《折杨柳》这首曲子,又指内地那杨柳依依的春天景致。

将士们常年驻守在边关,根本见不到内地那种常见的春风杨柳的景致,所以只能奏起《折杨柳》的曲子。

2.王之涣《凉州词》
(1)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请描绘出来。

参考:“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了云端,在高达万仞的崇山峻岭之中,一座孤零零的边塞小城巍然屹立。

(2)“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春风”有双关意义,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3)“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怨杨柳”一词暗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分析。

(思家怀乡之情)
解析: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城”里还看不见一点春色。

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3
(1)1—2两句极富暗示性,你从中体验到什么,请分点写出。

答:“月黑”与以下“夜”“雪”互补,暗示敌人可能趁机出逃;
月黑雪猛,非雁飞之时,却见大雁高飞,暗示已有敌情;
将军一见雁飞,迅即作出“单于夜遁逃”的判断,暗示敌人被围已久,已无力夜袭;将军雪夜严密注视敌情,也暗示了将军极富作战经验。

(2)诗后两句写法独特,请作简要赏析。

答:后两句不正面描写轻骑远追及其辉煌战果,却用“大雪满弓刀”烘托跃跃欲追的场景,故留悬念,扣人心弦,引人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4.《惠崇<春江晚景>
概述:春江鸭戏图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天来到,寒冰消融,只要水温升高,群鸭好像最早感觉到了春天的信息,就急不可待地到江水中嬉戏游玩了。


(1)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景物有:桃花盛开、春江溶漾、竹外桃枝、鸭群戏水、蒌蒿之密、芦芽之短。

(2)“春江水暖鸭先知”富有哲理,试分析。

展变化,发现新生事物的萌芽。

(3)这首诗的写法“妙”在何处,请分析。

诗的前三句咏画面景物,“春江水暖鸭先知”和“正是河豚欲上时”两句中由画面景物引起的
联想,《春江晚景》图整个画面点活,使画中的景物变得生机勃发,情趣盎然。

5.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完成第1—5题。

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出于此诗的成语有:窈窕淑女、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4)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答: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6.阅读《蒹葭》,完成下列题目。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
答: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2)诗的句式特点: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7.南唐后主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上阕中的“锁清秋”的“锁”字最是绝妙。

请简析这一“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绝妙之处。

“锁”个人认为是写实和写虚的完美结合。

写实是被软禁,写虚就是惆怅无处发泄。

国破家亡,又在悲秋的季节,再想想以前是何等风光,现在尽然连忧愁都无处发泄。

(2)下阕中,作者怎样抒写“离愁”?试简析。

分析: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丝缕喻离愁写得很形象,写出其滋味,写出一种非常深切亡国的人生感受。

“别是一般滋味”也就是说不出是什么一种滋味。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最真切的感受。

8.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诗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夕阳、落花、归燕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答案:①1、2两句话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情感浓郁,发人深省。

②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的感伤,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③“无可奈何”写出了诗人的惋惜,“似曾相识”写出了欣慰,诗人在这惋惜和欣慰交织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人事兴衰,无往不复。

9.曹操《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
以昂扬慷慨为基调,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

10.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雪花给树木坡上银妆,仿佛突然刮起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

(2)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上一段赏析的话。

①以梨花盛开比喻北方大雪,景象极为神似,联想奇妙,比喻生动,一片冰雪世界变成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颇有浪漫色彩。

②使用美妙的通感手法,让人仿佛置身于大好春光之中,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③一个“忽”字,给人一种惊喜之情,新奇的比喻、美妙的通感,充分展示了作者乐观、开朗的情怀。

(3)结尾两句较出色,说说你的看法。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最后两句写出行人身影已经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跃然纸上,极为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