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19 诗词五首《相见欢》诗歌鉴赏练习 语文版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三语文词试题答案及解析1.阅读《相见欢》,完成后面小题。
(3分)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这首词上阙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案】深秋月夜清冷幽寂的景色。
【解析】根据所描写画面,概括出即可。
注意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对画线部分作简要赏析。
【答案】“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麻比喻离愁,将诗人无法排遣的离愁表现的具体形象。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根据感情的表达,作者表达的是离愁别绪,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辞,以丝麻比喻离愁,把抽象的化为形象的。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2.古诗文阅读(共16分)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①边,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③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④群芳妒,零落⑤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释】①[断桥]残破的桥。
②[无主]无人过问。
③[更著]又遭受。
著,同“着”,遭受的意思。
④[一任]任凭。
⑤[零落]凋谢。
【背景资料】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一生志在恢复中原,但却受人排挤,晚年隐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此词可以看成他的身世的缩影。
【1】词的上阕通过驿站.断桥.黄昏.风雨等意象,营造了的意境。
下阕则写出了梅花 . 的品质。
(3分)【答案】落寞凄清;高洁.坚贞(不慕名利.傲立风雪)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析】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
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此处上阕写出落寞意境,下阕赞美了梅花品质。
【2】“已是黄昏独自愁”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3分)【答案】拟人;“碾”原指将东西压碎.压平,在这里指梅花落地之后与泥土混合之后的情景。
相见欢李煜阅读答案附赏析

相见欢相见欢 李煜李煜 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李煜的两阕《相见欢》,完成78两题。
两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成汴京时所作。
【注】这两阕词均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被囚禁宋朝都成汴京时所作。
7、这两阕词里,作者选择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两阕词里,作者选择残月、梧桐、深院、朝雨、晚风等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8、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试结合词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愁和恨的?有什么表达效果?阅读答案:阅读答案:7、作者内心因亡国而产生的深重的忧伤。
、作者内心因亡国而产生的深重的忧伤。
8、都用了比喻来表现。
第一段中用剪不断,理还乱的丝麻写出了愁绪的纷乱与繁多;第二段中用往东长流的江水比喻人生长恨,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汹涌连绵。
第二段中用往东长流的江水比喻人生长恨,写出了亡国之痛的汹涌连绵。
(1)(1)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2)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3)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

《相见欢》《夜雨寄北》中考古诗词鉴赏专项训练附答案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所写的内容。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2.简析“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句中“别是”二字的妙处。
“别是”二字极佳,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情感。
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备受屈辱,尝尽愁苦,内心情感极其复杂,难以表达。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亡国离恨的惆怅和孤独落寂的情怀。
4.对李煜《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状。
“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5.这首词选自《南唐二主词》。
作者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975年李煜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此篇写于他降宋之后。
6.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写景,用寂寞清秋的夜色烘托作者沦为囚徒后孤寂愁苦的心态。
B.下片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抒写无从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亡国之愁。
C.首句“无言独上西楼”,活画出作者愁苦的神态及孤寂的身影。
D.末句意蕴极深,写出了作者对今昔天壤之别的境遇无法言说的情感。
B(下片没有使用夸张手法,只使用了比喻手法。
)7.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请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发内心一腔愁绪的。
此句写俯视庭院所见——挺拔的梧桐树在清秋中寂寞地生长,被高墙深院牢牢地禁锢,这梧桐树正如作者一样,显得落魄、孤寂、万般无奈。
《相见欢》阅读答案

《相见欢》阅读答案《相见欢》阅读答案「篇一」纳兰性德《相见欢?微云一抹遥峰》原词、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相见欢【清】纳兰性德①微云一抹遥峰,冷溶溶,恰与个人清晓画眉同。
红蜡泪,青鲮被,水沉②浓,却与黄茅野店听西风。
(选自《饮水词》)①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词人。
康熙帝器重的藏身近臣,但他无心功名利禄,却对早亡的妻子难于忘怀。
此篇作于出使途中。
①微云一抹:即一片微云。
②恰与二句:意谓那一抹微云的远山恰似清晨那人(指闺中人)所画出的眉毛。
③水沉:即水沉香,沉香所制成的香。
这里指香气。
宋周邦彦《浣溪沙》:“金屋无人风竹乱,衣簧尽日水沉微。
”④黄茅野店:即黄茅驿。
参见《蝶恋花?散花楼送客》【翻译】:遥远的山峰上飘着一抹微云,那一抹微云的远山像极了她清晓画的`眉形。
妻子一人孤独凄清着盏着红蜡,盖着青菱被,任那香气沉晕。
但此时自己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感到凄迟伤感。
【赏析】:见到了冷溶溶的远山便联想起她清晓所画的眉形,于是不免怀念起她来。
故于下片待以“红蜡泪”三句描绘想象中妻子正孤独凄清的情景。
但此时身在远方,停宿黄茅野店,耳畔是西风猎猎,又怎能不凄迟伤感,孤清寂寞呢!从词中所绘之情景看,此篇大约作于出使之途中。
【阅读训练】:(1)“微云”这一意象有什么妙用?请简要赏析。
(3分)(2)词中,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简要赏析。
(3分)【参考答案】(1)(3分)词人由远望中萦绕远山的这抹微云,自然联想到心爱的妻子的画眉(1分),体现出他对亡妻的难以忘怀(1分);而把微云与亡妻在世时清早的画眉相似写人词中,更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深切怀念。
(1分)(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2)(3分)词人写了微云、远山、野店、西风等眼前所见的凄冷景象(1分),又通过红烛、青绫被、沉香等回忆起昔日美好的生活(1分),虚实结合,表达了词人在旅途中内心的凄凉、孤独,寄托了对亡妻凄婉缠绵的怀念。
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朱敦儒的《相见欢》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扬州:当时为抗金前线。
金陵:南京。
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
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
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收:收复国土。
靖康之难,汴京沦陷,朱敦儒南逃金陵。
倩(qìng):借助。
一:1.请从景中藏情的角度鉴赏这首词的上阙。
(4分)2.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3.上片中“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5分)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一句中“簪缨”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指什么?此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参考答案:1.上阙写景,但景中藏情。
千里清秋,夕阳垂地,万里长江,滚滚东流,这些是眼前景物,但“清秋”“夕阳”“逝水”渲染出极其肃杀、悲凉的气氛,暗含着山河残破、国运衰落的气象,寄寓着诗人悲凉抑郁的心情。
(4分)2.表达了诗人的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以及对朝廷不图恢复的愤懑、对沦陷人民的同情。
(4分)3.景象:黄昏时分,万里大地都笼罩在苍茫的暮色中,滚滚长江水向东逝去,一派衰败的景象3分。
作用:一是象征南宋的国势日渐衰微;1分二是奠定全词苍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1分4.借代;(1分)代指达官贵人(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在头上)。
(1分)“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作者忆及中原沦陷,士族南逃往事,抒发了沉痛之情;(1分)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1分)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
(1分)二: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5分)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相见欢 答案版

4、板书设计
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
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
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
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
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
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
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
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
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
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
(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
)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
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
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
“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长歌当哭。
3、再来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抒发了深切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
4、词人是怎样表现他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
①分析上阕所绘之景。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

相见欢李煜赏析_《【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诗歌阅读答案【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
这首小令写于后主被掳之后,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小令,每一首都如泣如诉地述说着他心中的孤独、苦闷、哀愁和悔恨,其中《相见欢》是他小令中最为凄婉的作品。
《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写道“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此句运用了白描,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
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
下片抒发诗人的离愁。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这样贴切的比喻,将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脍炙人口的词句。
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
以滋味喻愁,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只能让它始终围绕在心上久驱不散。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
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
词以情胜,造就了不朽之词作。
《相见欢》《如梦令》作业和答案解析

《相见欢》《如梦令》作业一、默写填空。
(1),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2)微动涟漪,。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3)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中写景色迷人,乐不思“宿”的句子是:,。
(4)崔颢的《黄鹤楼》中表现了浓浓乡愁的诗句是:?。
(5)自然的风景往往触动诗人的情怀。
微雨拂面或骤雨敲窗,都能被诗人听出无限的诗意。
请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词:,。
二、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下列各题。
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①,簪缨②散,几时收?试倩③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释】①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
汴京沦陷,二帝被俘。
朱敦儒仓猝南逃金陵。
②簪缨:当时官僚贵州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
③倩:请人代自己做。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2)分析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相见欢》《如梦令》作业一、默写填空。
(1)无可奈何花落去(2)惊起沙禽掠岸飞(注意“禽”的写法)(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注意“暮”的写法)(5)示例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示例②: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示例③: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注意“阑”的写法)【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词中画线句所表现的画面。
2.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是由于它对“离愁”所做的真切、深刻的描写。
试举例说说这一特点。
3.这首词上阙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5.这首词上片写,下片抒发。
6.请简要说说作者用“月如钩”作词的意象,希望传达什么意思?全词又表达了诗人何种情感?
7.上阕中的词语,既点出了时令,又写出了词人的心绪。
8.“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作者的心头是怎样的滋味?
【答案】
1.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2.以丝麻比喻离愁,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将诗人无法排遣的离愁表现的具体形象,写出纷繁,难以理清,难以摆脱的特点,表达得如此贴切、自然;现在常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或心情特别烦乱。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道出了愁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人之常情。
(举一例即可)
3.深秋月夜清冷幽寂的景色。
4.表现了词人寂寞忧伤的亡国之痛。
5.庭院中的清幽景色,词人的“离愁”。
6.企图传述一种孤清与不圆满的遗憾意境,表达的思想感情:亡国之痛,流离之苦(亡国的悲苦,必须说到“亡国”)
7.清秋(秋)孤独、寂寞、凄凉等
8.对故国的思念,对国破家亡的悔恨,对昔日美好生活的追忆,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与无法排遣的痛苦。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