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古的学术思想_阴证学说探讨
医学历史题库

1、《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布的第一部国家药典,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而且是一部动植物形态学著作,在生物学史上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还记载了用白锡、银箔、水银调配成的补牙用的填充剂,这也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补牙的文献记载。
2、《本草述》药学著作,三十二卷。
清·刘若金撰,刊于1700年。
作者依《本草纲目》的分类次序,编集691种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等30部。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共记载药物365种,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系统提出四气五味、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中药学理论。
4、《伤寒杂病论》又名《金匮要略》,被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为东汉“医圣” 张仲景(张机)所著。
《伤寒杂病论》叙述了六经辨证、杂病辨证、平脉法,特别是载有六气主客、伤暑病脉证并治、热病脉证并治、湿病脉证并治、伤燥病脉证并治、伤风脉证并治、寒病脉证并治等篇,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原则,且提出了药物炮制方法。
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确立腑脏辩证论治原则5、华佗,东汉末医学家,名旉,字元化。
1800多年前,华佗创造并应用了中药麻醉术和“五禽之戏”,曾用“麻沸散”施剖腹术,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
6、《庄子·养生主》是《庄子》全书的第三篇,属于内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写。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可不是现代意义的“养生”。
其意义应该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7、《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临证医方专书。
《五十二病方》以植物药为主,动物药次之,矿物药居末。
8、我国最早的病因学说是医和提出的“六气致病说”。
据《左传》记载:公元541年,秦国名医医和(公元前六世纪)为晋平公诊病,他认为晦淫过度可以使人发生内热盅惑之疾,而不是鬼神降灾.他明确提出了六气致病的理论。
议王好古论治阴证之特点

·中医中药·2012年9月第9卷第26期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金元时期易水学派著名医家之一,少时曾与李杲一同受业于张元素,而年辈较晚,洁古殁后,又随师兄李杲继续学医。
王好古博览群书,善取各家之长,又不囿门户之见,在其代表著作《阴证略例》中收集古人论阴证之文献,把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创立阴证学说,因其见解独特,自成一家,后世评价甚高,影响深远。
1阴证的病因病机1.1病因王好古认为阴证的发病原因,有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个方面。
外因多由过食生冷,误服凉药,或感受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认为此三者均可通过口鼻入腹,损伤脾胃阳气而导致阴证[1]。
并独具创见地阐述雾露雨湿不仅可袭人之肌表而致病,又因它与饮冷同为浊邪,病邪性质相同,亦可以口鼻为侵入途径,所引起阴证的脉证又极为相似,实为对“寒邪直中三阴”说的一种发挥,亦是对《内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的说明[2]。
其内因为人体“本气虚”。
不内外因则为房劳过度,耗伤真元精气,亦可导致阴证。
王好古认为阴证的发病,无论外感或是内伤,都仅为条件,而“人本气虚”和“内已伏阴”才是阴证发病的关键因素,认为“重而不可治者,以其虚人,内已伏阴,外又感寒,内外俱病,所以不可治也”。
说明外感寒,内饮冷都只是外在的条件,而人本气的虚实才是内在的根据。
1.2病机王好古在对仲景伤寒三阴证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阴证的病机。
认为“内伤三阴”的病机,实际为“元阳中脱”[2]。
这一病机又有“阳从内消”和“阳从外走”的不同,前者表现一派虚寒证,其临床表现与其病机一致,辨之为易;后者出现内真寒而外假热之证,其外在的表现与其内在的病机相反,临床辨别较难。
故王好古特别重视对伤寒阴证谵语、发斑、出血等假热证的辨别,最为重视。
具体病机则又有三阴经阳虚之不同,或先见太阴证,或先见少阴证,或先见厥阴证,但均具有“元阳中脱”的病机,说明“内伤三阴”的病机所在,实为肝阳虚损、肾阳虚损、脾阳虚损,其中又以脾阳虚损为病机之重点,受病之源。
杏林圣贤 -王好古

—王好古
第六小组制作 主讲人—毛益屏
目录
简介 主要成就 医疗经验 学术思想
2
简介
•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 老人,元代赵州人。进士 出身博通经史,广览医籍。 先师从张元素,后又受业 师事李杲,尽得二位之传, 成为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家, 也是易水学派的中坚力量。 曾 以进士官本州教授, 兼提举管内医学。晚年退 居草堂,杜门养拙。
1、调治阴证经验:着重于保护肾气,曾强 调治阴证经验:
学术思想
LOGO
1、王好古论伤寒为病,非常重视内因的作用,认为不论内伤外感, 其所以为病,总由人体正气之虚所致。 2、还说明了出现三阴证的病机,与人体内已伏阴有十分密切的 关系。从体质角度分析病机,强调体质从化观点,颇有实际意义。 3、王好古重视伤寒三阴证的研究,提出了“阳证易辨而易治, 阴则难辨而难治”的认识,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前人研究《伤寒论》 的不足,也是王氏将李杲的温补思想在《伤寒论》中灵活的运用, 颇有独到之处。使内伤外感阴寒病证的讨论走向深入,提出了阴证 学说的系统认识,其虽师承张元素、李东垣之学,然又为之一变, 为后世虚损病证的辨证治疗别开了法门。
• 《此事难知》刊于公元 此事难知》刊于公元1308年,系编辑其师 年
李杲之医论,包括脏腑、经络、气血、营卫、 李杲之医论,包括脏腑、经络、气血、营卫、诊 脏腑 病因病机、天人相关、治法等。 法、病因病机、天
• 《汤液本草》初稿成于公元 汤液本草》初稿成于公元1298年,至公元 年
1308年定稿。主要阐述药物治病机理、用药要点 年定稿。主要阐述药物治病机理、 年定稿 及炮制等内容。对张元素、 及炮制等内容。对张元素、李东垣药学理论进行 了阐发,反映了金元时期药物学理论发展成就。 了阐发,反映了金元时期药物学理论发展成就。
王好古的学术思想——阴证学说探讨

故脚肿如脱 - 风湿上犯阴滞清阳则头眩 ; 湿邪阻滞气 机, 胃气失于和降, 故短气 , 温温欲 吐。总由正气先 虚, 风湿偏胜 , 久不解 , 日 化热伤阴, 风湿上犯 , 中阻,
下流 , 乃生诸症 。治当祛风逐湿 , 阳宣痹 , 通 寒热合 用, 阴阳并调。仲景用 附子桂枝通 阳宣痹 , 温经通 络, 散寒 止痛 ,麻 黄 , ; 防风 , 白术 , 姜 祛风逐 表 里之 生 湿; 甘草 , 芍药 , 知母滋阴清热 , 缓急止痛 。 3 现 代 临床运 用 桂枝加附子汤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 , 动脉炎 , 静 脉炎 , 心律不齐之心阳虚弱 者; 桂枝 附子 汤 , 甘草附
JA X OU INC IJ RNA L OF R T ADI I AL cH| TON NEs C NE E ME I
王好古 的学术思想——
★ 张铁 甲 (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9 ) 0 13
摘要 : 通过 对《 阴证略例》 的研 究 , 阐述 阴证学说之 产生与j 王好古的学术思 想—— 阴证 学说 。 关键词 : 王好 古 ; 阴证略例 ; 学术思想 ; 阴证 学说
-东 东传游 精 ()诸 与 垣所后 研元之复 曾 医杲 ,张 思 以 豸 垣 ,)学 洁 轩 来 学 (学于 极 岐 , 李尽同乃 古素门
成为金 、 著名医家之一。其 生平著述颇多 , 元 现
翻 ∞ 有 : 阴证 略例》 《 《 医学元戎》 《 、 、 汤液本草》 《 、 此
篱难证 之等 知学产。 1、萃与 《 英建 阴说 生立 》论 》 癍
子汤 , 桂枝 芍药 知母 汤 中桂 附相 用 可 治 疗 风 湿 性 关 节炎 , 类风 湿性 关节 炎 , 坐骨 神经 痛等 。 …
中国医学史分类模拟题1-(1)

中国医学史分类模拟题1-(1)A型题1. 世界上最早开办管理药事的药局是在我国的A.隋代B.唐代C.宋代D.明代E.清代答案:C2. 世界上最早关于龃齿的记载见于我国的A.甲骨文B.《尚书》C.《左传》D.《易经》E.《山海经》答案:A3. 我国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是在A.隋代B.唐代C.宋代D.明代E.清代答案:D4. 对疾病认识的最早记载见于A.甲骨文B.《易经》C.《山海经》D.《周礼》E.《尚书》答案:A5. 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A.甲骨文B.《周礼》C.《诗经》D.《山海经》E.《易经》答案:B6. 确立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著作为A.《黄帝内经》B.《难经》C.《五十二病方》D.《伤寒杂病论》E.以上都不是答案:D7. 出现中医临证医学专科化发展特点的时代为A.由晋代至唐B.商周时代D.秦汉时代E.以上都不是答案:A8. 中医外伤科始于A.商代B.周代C.南北朝D.唐代E.宋代答案:B9. 下列各项中利用动物垂体激素的是A.用全兔脑制作药物以催生B.人工体外转胎术C.利用狂犬脑浆免疫狂犬病D.外科缝合曲针E.人工提炼纯白结晶乌头碱答案:A10. 最早的、有效的脏器疗法是用鹿的甲状腺制成“五瘤丸”,记载于A.《肘后备急方》B.《僧深集方》C.《伤寒杂病论》D.《外台秘要》E.《诸病源候论》11. 最早记载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的尿检验法、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的著作是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诸病源候论》D.《肘后备急方》E.《外台秘要》答案:E12. 将酒应用于医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早在商代甲骨文载有A.“鬯其酒”B.“仪狄造酒”C.杜康造酒D.“汤液醪醴”E.“百药之长”答案:A13. “干支纪日法”最早出现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E.战国答案:B14. 相传创制汤液的医家是A.仪狄C.扁鹊D.伊尹E.华佗答案:D15. 最早见于病历记录和死亡报告的记载出自A.《诊藉》B.《周礼》C.《尚书》D.《山海经》E.《史记》答案:B16. 根据诊治病人的疗效判定等级:“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
中国医学史_参考试题四_及答案 2

中国医学史参考试题四及答案一、名词解释1、校正医书局2、五毒3、麻沸散4、水苗法5、灸法6、太医署7、三三医书8、《存真图》9、寸口脉法10、疾年二、填空1、皇甫谧编纂《甲乙经》主要参考了____、____、____等三部著名医书。
2、现今流传的《____》和《____》,实际上就是《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编成的。
3、《____》是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
4、《本草发挥》的作者____。
5、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____。
6、《周礼》和《左传》关于“藏冰”和“变火”的记载探讨的是____的方法。
7、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____社会末期。
8、难经》所记诊法以___ _为主。
9、《素问?举痛论》载“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是最早涉及到____的记载。
10、最早的中医杂志为____。
11、刘完素,字____,号____,后世称为____。
三、单项选择1、最早记载水银治疗皮肤病的文献是()A.《五十二病方》B.《神农本草经》C.《刘涓子鬼遗方》D.《肘后备急方》E.《诸病源候论》2、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A.方有执B.刘完素C.孙思邈D.王叔和E.成无己3、营养缺乏所致的“脚气病”最早载于()A.《肘后备急方》B.《千金翼方》C.《诸病源候论》D.《本草拾遗》E.《脚气治法总要》4、朱丹溪师承于()A. 刘完素B. 张从正C. 罗天益D. 罗知悌E. 李杲5、“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倡导者是()A. 李明之B. 张元素C. 王好古D. 罗天益E. 张壁6、现今能看到最早写到“辨证施治”术语的文献是( )A.《医门法律》B.《中风论》C.《医藏目录》D.《周慎斋遗书》E.《洗冤集录》7、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介绍科学文化知识最早、最著名的是( )A.邓玉函B.利马窦C.汤若望D.艾儒略E.巴多明8、我国发明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外科缝合用的缝合曲针是在( )A. 隋代B. 唐代C. 宋代D. 元代E. 明代9、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流传做出重要贡献者是()A.方有执B.刘完素C.孙思邈D.王叔和E.成无己10、“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意义( )A. 兄弟姐妹不许通婚B. 婚配要遵守社会道德风俗C. 避免近亲婚配,利于优生D. 同姓男女不能通婚E. 以上都不是四、多项选择1、甲骨文中有关疾病的记载有( )A. 疾首B. 腹疾C. 疫疾D. 疾自E. 疾耳2、金元医家中对药物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者有( )A. 张元素B. 李杲C. 王好古D. 朱震亨E. 许叔微3、我国对尿甾体性激素“秋石”的提炼为世界最早,它记载于( )4、明清时期日本医学学派有( )A.后世派B.经方派C.古方派D.折衷派E.考古学派A.《炮炙论》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 D.《苏沈良方》E.《本草衍义》5、《难经》在脏腑理论上作出新的发挥是()A.肾B.命门C.心D.三焦E.脾五、简答题1、唐代太医署的职能是什么?2、王孟英的代表著作及主要内容是什么?3、王好古的学术思想与李东垣有何异同?4、《神农本草经》有哪些成就?5、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有哪些特点?六、论述题简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论王好古对阴证学说的贡献

元 代 著 名 医学 家 王 好 古 , 进 之 , 海藏 先 字 号 生 , 州 ( 河北 省 赵县 ) 。 赵 今 人 师承 于 张元素和 李 东
” 本气虚 多与 脾 肾有关 。所 以, 肾阳素 虐 骑人 , 外
垣。 王好古 的学术 思想 渊源 于《 内经 》《 、伤寒论 》 等 经典 , 到历 代 医家 如 王 叔和 、 奉仪 、 受 朱 许叔 微等 影响 , 别 是 其 师张 元 素 的脏 情议 病和 李 杲的脾 特
5 3
论 王 好 古 对 阴 证 学 说 的 贡 献
王 玉 风
( 福建中 医学院中医系 , 福建 福 l 3 00 ) 州 5 0 3 关键词 : 阴证学说 { 王奸古 学术贡献 中宙分类 号 : 4. R29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r0 45 2 ( 02 0 —0 30 10 —6 7 20 ) 105 ・2
阴肾经 、 太阴脾经的三阴证不屙的症状表现 因 此. 王氏论述阴证 , 在张元素所说的三阴பைடு நூலகம்证可 下 之法 的 基础 上 . 引证 了《 寒论 》 阴 虚 证 的可 补 伤 三
之法 , 行 了补 充 , 进 阐述肝 、 、 脾 肾三 脏 的阳 虚 证 ,
等 都 做了 详细 的分 析和 系统 的阐述 。 2 本 虚感 寒导致 内伤三 阴病证
论述 的补 充 , 也是王 氏提 出的新 观点 。
虚 损 又受李 杲擅 治脾 胃气 虚的影 响 , 合个 人 他 结 丰富的 临床 实 践 , 汇集 前 人对 阴证论述 的精 要 , 创
立 了王 氏阴证学 说 。 为洁古 既有三 阴可下 之法 , 认
必 有 三 阴 可 补 之 法 . “ 举 此 内伤 三 阴可 补 之 今 欲 荆 , 见仲景 药”] 未 _ 。然 而 三阴 虚证是 临床 常 见之 ]
王好古三阴证理论临床应用体会

北京……101100;:收集临床运用王好古三阴证理论进行治疗的3则医案,分析发现以王好古三阴证理论指导临床,取得了厥阴三阴证辨治,以脾胃虚寒证、心肾阳虚证,以及寒热胜复,干姜、肉桂为核心药物。
医师仍有重要指导作用。
笔者跟随邓国兴老师学习,运用上述理论指导临床诊疗疾病疗效良好,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对王氏三阴证理论的认识王好古专注于《伤寒论》的研究,在张元素脏腑辨证学说和李杲脾胃内伤理论的影响和启发下,独重人体本气不足导致阳气不足的伤寒内伤三阴阳虚病证,即太阴、少阴、厥阴三经的证候,系统地提出阴证学说,自成一家。
三阴经证多属虚寒证候,太阴为脾胃虚寒证,证见腹满,腹痛自利,口不渴,食纳减少,或见呕吐,四肢欠温,脉沉缓而弱;少阴证为心肾阳虚证,证见无热恶寒,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脉微细;厥阴证为寒热胜复,上热下寒证,证见手足逆冷,身如被杖,色青黑,手足踡而卧,昏昏欲寐等。
王好古认为三阴证的病机为元阳中脱,即“阳从内消”和“阳从外走”,故治疗上重视肾气虚寒,善用附子温阳回阳,如霹雳散(附子、腊茶),正阳散(附子、皂荚、干姜、甘草、麝香),火焰散(硫黄、附子、腊茶),返阴丹(硫黄、玄精石、消石、附子、干姜、桂心),回阳丹(硫黄、木香、荜澄茄、附子、干姜、干蝎、吴茱萸)等,都是以附子为主药的温肾方剂。
并且注重脾肾双补,运用附子、干姜、肉桂等为核心主药,温补脾肾,以制阴寒,如附子散(附子、桂心、半夏、干姜、白术),白术散(川乌头、桔梗、附子、白术、细辛、干姜),肉桂散(肉桂、赤芍药、陈皮、前胡、附子、当归、白术、),天雄散(天雄、麻黄、当归、白术、半夏、肉桂、川椒、生姜、厚朴、陈皮)等,则为脾肾双补之剂。
王氏还讲究服药方法,如夜半之后服温热药,可得自然界生发阳气之助;热药凉服之法,防止病药格拒之吐药,颇具临床实用价值。
2…医案举隅2.1…便秘案…吴某,男,72岁,2017年12月3日初诊。
主诉:大便干结6个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探讨●王好古的学术思想———阴证学说探讨
★ 张铁甲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300193)
摘要:通过对《阴证略例》的研究,阐述阴证学说之产生与建立及其对病因病机、鉴别辨治、遣药制方等的认识,探讨元代医家王好古的学术思想———阴证学说。
关键词:王好古;阴证略例;学术思想;阴证学说
中图分类号:R249.47 文献标识码:A
《阴证略例》,元・王好古著。
王好古,字进之,号
汝庄,晚年退居草堂,号海藏老人,金・承安———元・
至大(约在1200———1308年)时赵州(今河北赵县)
人。
王氏博通经史,以进士官本州教授,广览医籍,
曾与李东垣(杲)同游学于张洁古(元素)之门,复从
东垣学医,尽传所学,后乃精研极思轩岐以来诸家,
成为金、元著名医家之一。
其生平著述颇多,现存
有:《阴证略例》、《医学元戎》、《汤液本草》、《此事
难知》、《癍论萃英》等。
1 阴证学说之产生与建立
人之为病,医之诊病,必本于阴阳,其理之详而
可考者,莫早于《内经》。
岐伯论述阴阳脉曰:“人迎
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
以上为格阳。
”《灵枢》亦有∶“阴阳俱盛,不得相营,
故曰关格,非止吐逆、不得溺而已也。
”至汉代张仲
景所著《伤寒论》问世,则对于阴阳的论述可谓趋于
完备了。
其后历代医家皆奉为经典,深入研究者甚
多。
然因《伤寒论》所述多详于三阳而略于三阴,后
世诸医家之立论阐述则亦三阳者多于三阴,且承平
之时,“贵人挟朔方鞍马劲旱之气,加以高粱肥浓之
养,故 以刚剂,往往而中。
”致使医者临症“皆不言
三阴”,“黜阴候不论”。
而王好古在临床实践中深
主之。
”汗出恶风不欲去衣,是表阳虚;短气、小便不
利、或身微肿,是里阳虚;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
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说明风湿并重,已由肌肉侵
入关节。
仲景取附子、桂枝、白术并用,兼走表里,助
阳祛风化湿,且重用甘草缓急止痛。
2.6 桂枝芍药知母汤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
证并治第五》:“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风湿
相搏,阳气痹阻,气血不行而肢节疼痛游走;久病游
走,关节肿大为身体魁赢之义;湿流于脚,湿胜则肿,
故脚肿如脱;风湿上犯阴滞清阳则头眩;湿邪阻滞气
机,胃气失于和降,故短气,温温欲吐。
总由正气先
虚,风湿偏胜,日久不解,化热伤阴,风湿上犯,中阻,
下流,乃生诸症。
治当祛风逐湿,通阳宣痹,寒热合
用,阴阳并调。
仲景用附子桂枝通阳宣痹,温经通
络,散寒止痛,;麻黄,防风,白术,生姜祛风逐表里之
湿;甘草,芍药,知母滋阴清热,缓急止痛。
3 现代临床运用
桂枝加附子汤可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动脉炎,静
脉炎,心律不齐之心阳虚弱者;桂枝附子汤,甘草附
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桂附相用可治疗风湿性关
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
[1]
4 小结
素有“方书之祖”之称的《伤寒论》在运用“药
对”方面堪称典范。
张仲景在众多方剂中应用桂附
配伍: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
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虽各自主症不同,但在
方药组成和功能效用上都存在着共同点,桂枝温通
心阳,附子温壮肾阳,伍用温补心肾,可用于阳气虚
弱,寒气内生诸证。
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
芍药知母汤三方均治风湿相搏肌肉关节疼痛,同为
祛风通阳胜湿之剂,也都包含桂枝附子药对,其中桂
枝温经散寒,通利关节,附子温壮阳气,散寒止痛。
同用通达经气,驱散阴寒,祛风逐湿,走肌表调和营
卫,入关节温煦津血,取效于肌肉关节筋脉疼痛诸
证。
通过桂附配伍可见,药对从微观角度反映组方
原则和配伍理论,随证添减即可产生相应方剂。
因
此研究这些具有独特稳定疗效的药对组合的运用规
律、法则及原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学习张仲景的
理法方药,继承发展中医学。
参考文献
[1]王付.伤寒论现究丛书2经方药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6
-7.
(收稿日期:2008211210 责任编辑:周茂福)
J I A NGX I JOURNAL OF T RAD I TI O NAL CH I N ESE ME D I C I N E
●
学术探讨●
感“伤寒,人之大疾也,其候最急,而阴证毒为尤惨,阳则易辨而易治,阴则难辨而难治。
”并且“病者虚实互见,寒热交分,……苟或圭黍之差,已有云渊之失。
”因此,他耽嗜数年,总前圣之嘉言,验之以临床,十年三易其稿,虽治伤寒,独专阴例,列古于前,评今于后,区别余三十条,收拾过二万字,著成《阴证略例》,由此阴证学说建立。
2 阴证之病因与病机王氏受《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以及李东垣的“饮食失节,劳倦所伤”等理论的影响,将阴证的病因归结为内外两方面:内因责之于纵欲、劳倦、平素体弱等所致的“本气先虚”;外因有三:一是过食冷物;二是误服凉药;三是感受霜露、山岚、雨湿、雾露之气;三者均可损人阳气而造成阴证。
而其关键在于内因,认为“有单衣而感于外者,有空腹而感于内者,有单衣空腹而内外俱感者,所禀轻重不一,在人本气虚实之所得耳。
”其所指的“本气虚”多与脾肾有关。
所以,肾阳素虚的人,外感寒邪或过食冷物,则内因与外寒相合,形成阴寒过盛的病证。
至于阴证的病机,王氏在张仲景《伤寒论》三阴证治的基础上论述了“内伤三阴”。
《伤寒论》中所论三阴证,多以外邪传变和直中立论,王氏则秉承张元素的脏腑辨证论和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并例举了阴盛格阳、内阴外阳、阴证似阳、下虚戴阳、阴阳易等用以说明其本质在于“大抵阴毒本因肾气虚寒,或因冷物伤脾,外伤风寒,内既伏阴,外又感寒,或先外寒而内伏阴,内外皆阴,则阳气不守”这个病机。
其独创思维,为后世医家治疗阴证开辟了新思路。
3 阴证之辨治与鉴别
王氏认为阳证易辨而易治,阴证则难辨而难治。
他搜集前贤有关阴证的记载,如引《活人书》:“假冷身体微热,烦躁、面赤、其脉沉而微者,皆阴证也。
”“阴毒之为病,初得病手足冷,背强咽痛,糜粥不下,毒气攻心,心腹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下利,体如被杖。
”《外台秘要》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宜以热药治之。
仲景少阴证,面赤者,四逆加葱白主之”等等,来详阐阴证之辨证。
鉴别诊断对于阴证诊治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方面王氏重视四诊合参,在许学士阴证例中有“始得阴毒候:见头痛腰重,眼睛疼,身体倦怠而甚热,四肢厥逆冷,……不甚觉重。
诊之六脉沉细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大(六脉俱浮大,或沉取之大而不甚疾
者,非阴证也。
)”在“阴毒渐深候:见或寸口小而尺脉微大,……四肢逆冷,……爪甲面色青黑,六脉沉
细而一息七至以来。
”而阴毒“沉困之候与前渐深之
候皆同,而更加困重。
六脉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无,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数”;且尤重视色脉诊,如引《活人书》“大抵阳毒伤寒,其脉多弦而洪数;阴毒伤寒,其脉沉细而弦疾,不可不知也。
”又如“若面青黑,脉浮沉不一,弦而弱者,伤在厥阴也”;“若面红赤,脉浮沉不一,细而微者,伤在少阴也”等等。
并认为脉诊反映了疾病的本质,如:“大抵前后证变之不同,以脉别之,最为有准,不必求诸外证也。
”
治疗方面,重视温养脾肾。
提出“洁古既有三阴可下之法也,必有三阴可补之法。
”辨治阴证王氏遵从仲景,在韩祗和温中例有“今举仲景论中数条,最是治三阴病之良法”的说法。
又十分推崇韩衹和、李思训治疗阴证的经验,有“二公虽不足为汉之仲景,亦足以为今之仲景也”之喻。
但考虑“今世之用,尚有未尽证者。
”因此,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制新方与古方配合,充实了阴证的治疗手段与内容。
4 阴证之制方与遣药
王氏调治阴证,极力反对使用寒凉之品,提出“药当从温,不可速热”。
因此,治疗阴证选方用药,一般多温热甘辛,少有苦寒。
书中载方58首,温中散寒和破阴回阳者有46首之多。
选方上除四逆、理中、吴茱萸、姜附、真武、白通诸仲景方及其加减外,其所载正阳散、霹雳散、火焰散、回阳丹、返阴丹等均是以附子为主药的温肾方剂;同硫磺并用的附子散、白术散、肉桂散等,则为脾肾双补之剂。
王氏最喜用附子、干姜。
所载医案8例中有5例为姜附并用,而且对姜、附的适应症、服法皆有详细的说明。
指出“若里寒身表大热者不宜用,以其附子味辛热,能行诸经而不止,身尚热,但用干姜之类,以其味苦能止而不行,只是温中一法。
若身热消而变凉,内外俱寒,姜附合而并进,温中行经,阳气俱生,内外而得可保康宁,此之谓也。
”充分体现了治疗阴证的宗旨———温养脾肾。
5 结语
王好古上溯岐伯、伊尹,遵从仲景法则,博引王叔和、朱肱、许叔微、韩祇和、成无己等历代名家所述,著成《阴证略例》,创立了阴证学说。
其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并突破了《伤寒论》对阴证的论述,可谓旁开蹊径,独树一帜。
其治疗阴证温补脾肾的主张,对明清温补学派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是中医学理论在金元时期的一大发展,给后世研究阴证的医家以莫大的启发。
(收稿日期:2008211212 责任编辑:周茂福)
江西中医药2009年5月第5期总40卷第31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