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玄学思潮
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

魏晋玄学的主要思想
答案:魏晋玄学,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分析: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

03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个性化教育
个性化教育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强调尊重个体 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提倡因材施 教,根据每个人的兴趣、才能和 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尊重个体价值
魏晋玄学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 价值和意义,教育应该充分发掘个 体的潜能,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培养独立人格
魏晋玄学倡导培养具有独立思考、 自主精神的人,强调个体在教育过 程中的主体性,鼓励自主探究和自 我实现。
玄学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和佛家思想,强 调个体自由和内在精神追求,成为当时社会 的一种新思潮。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何晏
王弼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天地万物以自然为本, 无需过多干预。
提出“贵无”思想,认为万物资始,无极而 太极,无为而无不为。
阮籍
强调个体自由和内在精神追求,主张“自然之 性”,反对过度礼教束缚。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发展
总结词
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壮大,强调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然法则。
详细描述
魏晋时期,玄学教育思想逐渐发展壮大。这一时期的教育家如王弼、郭象等人提出了"贵无"和"崇有"等思想,强 调个体独立思考和自然法则。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世界,而不是盲目遵循传统观念和权威。 这种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对后来的教育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强调内在修养和人格完善,有助于个人提升道德素质和内在品质, 培养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态。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提倡和谐共生的理念,有助于个人在社会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实 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05
魏晋玄学教育思想的局限与不足
过于强调个体忽视集体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魏晋玄学的产生和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本文导读:玄学是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儒家经义后产生的一种哲学思潮。
玄学的含义是指立言与行事两个方面:立言玄妙,专门探讨“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行事玄远,远离具体事务。
因此,浮虚、玄虚、玄远之学可统称为玄学。
玄学家多是当时的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举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
一部分玄学家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依然维护着统治阶级的伦理观念。
玄学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正始玄学,以王弼、何晏为代表,是玄学发展的第一阶段。
由汉末才性问题的讨论演进到玄学本体论的范围。
尤以王弼对中国哲学的影响最大。
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为“三玄”,是魏晋玄学家最喜谈论的著作。
他们以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是世界的本体,“有”为各种具体事物的存在,是本体“无”的表现。
王弼还从哲学上探讨自然与名分、尊卑、名教的关系,宣称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结果,应当反映自然。
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注《周易》、《老子》,著有《论语释疑》,皆以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企图齐一儒家,调和自然与名教的矛盾。
王、何等玄学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哲学问题问难析理,反复辩论,称为“清谈”,这是玄学发展的独特方式。
王、何等人出身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于老庄,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既能辩护世家大族放达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所以短时间内玄学蔚然成风。
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为代表,为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哲学上嵇康、阮籍与向秀利用了王弼体系的内在矛盾分别发展了王弼“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的思想,使正始时期的玄学向两个方面发展。
嵇康、阮籍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乃是宇宙本来的状态,是一个有规律的和谐的统一整体,其中没有任何矛盾冲突。
而人类社会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本应是一个无利害冲突的和谐整体。
他们认为名教破坏了这种和谐状态,因此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独特而深刻,因此,在这个时期的人们的思想里涌现了各种奇思妙想。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
一、概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史上的玄学思想的盛行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思考的主要问题是关于生命的本质、死后的去向以及宇宙的运作等等。
这种思想的源泉其实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易经易经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玄学文化之一。
据说这个文化的创始人是黄帝,当时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预测天意。
但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易经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哲学思想。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人以及宇宙的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易经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弼和韩愈。
王弼认为易经描述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同时也阐述了人生的本质。
三、道教道教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种重要的玄学文化。
道教的基本教义是“无我”,也就是说,人要像自然一样无私无我。
在道教的思想中,人和宇宙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此,无我是实现这个整体的关键。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一个诗人,他用诗歌来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理解。
他认为,人和宇宙之间有一种秩序,这个秩序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们保持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就可以享受自然的美好。
四、佛教佛教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种重要的玄学文化。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涅槃”,也就是说,人必须跳出六界的束缚,才能真正地体验到幸福。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思想影响了很多人。
其中最著名的是慧远和慧度。
他们教导人们应该摆脱一切的束缚,去尝试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和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主题。
其中包含了易经、道教和佛教等多个方面。
这些文化在这个时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也影响了中国未来的历程。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深入了解这些玄学文化。
魏晋玄学的繁兴-----用道家自然净化儒家名教的思想主旨

魏晋玄学的繁兴-----用道家自然净化儒家名教的思想主旨用道家自然净化儒家名教的思想主旨玄学思潮的中心议题是名教与自然之辩,而所谓本末、有无、体用、心性、宗意和才性等等概念范畴都是对这一论题的展开或深化。
抹讨名教与自然之辩,有助于把握玄学思想的精神实质。
魏晋时期,与“名教”相对应的所谓“自然”,有这样几重含义:其一,指宇宙万物的本体或万物非人为的本然状态,自然而然;其二,指无目的、无意识的自然情感;其三,指必然、命运。
汉代以后,所谓“名教”,主要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伦理道德,即礼教。
其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汉末蔡邕在论议宗庙之礼时即曾云:“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
故尊卑永固,而不踰名教。
”(28)南朝郑鲜(先)之亦曰:“名教大极,忠孝而已。
”(29)“名教”的功能或特征是“以名为教”,即把宗法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伦理通德观念立为名份、名目、名号、名节,如举贤良方正、茂才孝廉,设《五经》博士、置弟子员等。
,以政治手段来推动道德教化。
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说:或问曰:“夫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蜕皮,兽远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对曰:“劝也。
劝其立名,则获其实。
且劝一伯夷,而千万人立清风矣;劝一季札,而千万人立仁风矣;劝一史鱼,而千万人立直风矣。
……四海悠悠,皆慕名者,盖因情而致其善尔。
”然而,汉代统治者推崇名教,行“以名为教”的道德教化,其结果造成的却是如上所述的名实脱节的伦理失范、道德危机的状况。
这就引起了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辩。
玄学名士们认为,道德危机是由于“矜名”、“尚名”使然,故提出以“不言之教”取代“以名为教”。
王弼谓:“以无为而居,以不言为教,以恬淡为味,治之极也。
”(30)“不言之教行,何为而不威如?”(31)向秀、郭象云:“道之所以流荡者,矜名故也;知之所以横出者,争善故也。
”(32)“绝学去教,而归于自然之意也”,“任其自行,斯不言之教也”。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文明以及存在的人类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支思想潮流便是玄学思想,虽然这一派思想存在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对之后的思想传统、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与内涵。
一、魏晋时期社会的背景想要深入理解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首先要了解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
魏晋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个剧烈的变革期,这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都出现了重大变化。
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动荡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面对着新的政治、宗教、文化问题,人们开始寻找新的思想和信仰。
二、魏晋玄学思想的基本内涵魏晋玄学思想是一种承袭了先秦诸子思想、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综合性的思想体系,它的出现是在先秦时期的诸子思想、道教、墨家、名家等等多种思想相互触发的结果。
具体来说,魏晋玄学思想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1. 把握精神和物质的关系玄学思想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
这种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相对矛盾,而是一种更加深刻的联系。
因此,玄学思想中的“道”不仅仅是一种精神实体,还具有物质基础和内在的本质。
2. 探索存在意义的问题玄学思想深入探讨了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认为存在是一种绝对的存在,而非相对的存在。
它关注的问题并不是现象的外在表象,而是存在的根源和内在的本质。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在物理世界之外追寻存在的本质。
3. 一种超越凡俗、悟性的思想魏晋玄学思想认为,人的精神是可以升华的,超越于世俗、形式化知识和经验的层面。
与此同时,玄学思想也强调了超越凡俗的通途——悟性,意目于人的悟觉冥思的能力,以实现超越物质世界的归依。
三、魏晋玄学思想发展的历程魏晋玄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对复杂,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清习天人清习天人思想是魏晋玄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纯粹的内在的冥想,即通过冥想来探求魏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扭曲的产物:风靡百年的魏晋玄学

时代扭曲的产物:风靡百年的魏晋玄学引言中国历史渊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也产生出无数璀璨的文化。
而这些文化中普通人最为难以理解的,便是各个时期哲学思想!从夏商时期的“巫术”再到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之学,这些哲理对于普通人莫不是艰难晦涩。
然而这些哲学思想却在上层统治阶级手里,运用的炉火纯青。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其中的一种,时代扭曲的产物~风靡百年的魏晋玄学思潮!魏晋玄学士人玄学的产生东汉时期,统治阶级流行“以神释儒”的经学思想。
东汉提倡的经学经过时代的发展,显得十分僵硬固化。
例如有些儒学生对于几个字的理解,往往写出几万字的个人见解。
后人评价这种做法“幼童而守一艺,自首而能后言。
”因此这种徒增繁琐的经学,已经不适用与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
由此东汉这种以神学解释儒学的经学思想,被后来的王充……等人经过无数次批判早已经没有了当初迷惑天下之人的作用。
而曹魏与司马氏等不同豪门世族,他们之间的权利争夺也越演越烈。
因此当时的社会极度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工具,用来适应纷乱的时局,也为了防止人民再度暴乱!由此玄学,便在这种混乱的时局下诞生了!魏晋玄学者关于玄学玄学,是一种风靡魏晋时期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关于“玄”的最早记录,则出现于老子《道德经》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话!玄学始于三国时期的曹魏,创始人是曹操的驸马何宴、王弼……等人。
后来发展到西晋年间,以竹林七贤为代表。
鼎盛时期则在永嘉年间,以向秀、郭象等人为代表。
这些人物都生活在魏晋时期,因此玄学也被我们后世称之为~魏晋玄学!竹林七贤玄学的本质,就是所谓的深奥之学说。
它是一种以精神上的“无”作为主体核心,强调“以无为本”的唯心思想。
魏晋时期的玄学之人觉得,世间万物这些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都是“有”(实际存在的)。
而这些“有”,则全部都来源于心中的“无”(精神世界)!关于这个“无”它本身十分的玄妙,可以说它无法用言语形容、也无法为它命名、甚至看不到也听不见它!可以看出“无”本身就是,一个精神世界想像出来的一个虚无的存在。
关于中国魏晋时期的玄学资料

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一般特指魏晋玄学。
“玄”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人注重《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魏晋玄学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背景。
简言之,它是在汉代儒学衰落的基础上,为弥补儒学之不足而产生的;是由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而来的;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化的产物。
综观魏晋玄学,其基本特点是:①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老子》、《庄子》注解《易经》。
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贵无派把“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崇有论者裴頠则认为有是自生的,自生之物以有为体。
③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的基本内容。
贵无派把“无”当作“有”的存在根据,提出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郭象则主张独化说,认为“有”是独自存在的,不需要“无”作为自己的本体。
④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
王弼用以老解儒的方法注《易经》和《论语》,把儒道调和起来,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是自然的必然表现,两者是本末体用的关系。
郭象提出了名教即自然的理论,认为道家的自然与儒家的名教是一致的。
阮籍、嵇康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表现出反儒的倾向。
⑤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针对汉儒支离繁琐的解释方法,王弼、郭象等强调在论证问题时应注意把握义理,反对执著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寄言出意”的方法。
⑥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的思维形式。
玄学家重名理之辨,善作概念的分析与推理,辨析名理是其思维形式的基本特征之一。
玄学就其哲学范畴来讲,可称其为行而上学,“行而上”简单来说既是抽象出来的意思,玄学也便是对一些抽象内容以生动的方式方法进行解说和发展。
而就其盛行时代玄学亦可称其为魏晋玄学,玄学产生于魏晋盛行于隋唐,这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魏晋说白了就是三国演义那段时间,我们看着三国鼎立一会你打我,一会我打你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学,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为魏晋时代思想主流,与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当代新儒家皆为中国哲学史之重要脉络。
两汉时期,经学尤其是以公羊传为代表的今文经学独尊,汉武帝时被列入官方意识形态作为朝廷入仕干禄之门;而步入东汉,虽今古文逐渐弥合趋同,但由於光武帝刘秀本身便以谶纬立国,遂使经学日益谶纬化,以白虎观会议为经学国教化,神学化之标志。
天人、阴阳、符应等观念大盛,使学术依附政治,而流於荒诞,深受王充、仲长统、荀悦等人批判;而古文经学虽偏重实证训诂,但经过贾逵等人的政治调和,日渐谶纬,流於支离。
在士人集团中,经历了党锢之祸,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还有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使得玄学成为一种新思潮,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至汉末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然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逐渐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讨论张本,喜好讨论有无、本末等玄理,论辨深具理致。
魏晋玄学的核心内容牵涉哲学上各个领域,其中包括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前人未有触及或未能深入控探讨的问题。
其主要讨论内容有:(一)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三)言与意的关系问题,(四)圣人有情无情的问题,(五)才与性的关系问题,(六)声无哀乐的关系问题。
魏晋玄学可分前后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于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
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曹魏正始时期(240-248年)的何晏与王弼是玄学的倡始人。
何晏的《论语集解》、《道德论》,王弼的《易注》、《老子注》,都是玄学的重要著作。
他们论证了有无、本末、一多、动静等哲学范畴,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的客观唯心主义本体论。
又说“无”即为“道”。
无与道虽然是无形无名,不可为象的,然而却是一切有形有象物体的本源,是地道的客观唯心主义。
他们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名教(封建等级制度、礼乐教化)出于自然(玄学的道和无)的主张,以证明名教是宇宙的本体“无”或道的产物,而且是有其必然性的。
这样,就将儒家的名教同道家的“自然”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论证了名教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可见玄学是以曹魏的时政需要为依据的。
正始以后,掌权的司马氏为了篡夺曹魏政权,标榜名教,主张以儒学治天下。
一些拥曹派士大夫不满时政,又无力公开反抗,乃以玄学为工具,对司马氏标榜的名教进行侧面攻击。
代表人物有嵇康、阮籍。
他们与王弼、何晏不同,认为名教与自然是对立的,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阮籍为了反对司马氏假意提倡的“孝”,在母丧时饮酒食肉。
他笑骂遵守礼法的伪君子为裤裆里的虱子,讽刺他们如同虱子一样循规蹈矩,“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却专以“咬人”为生。
阮籍等人攻击名教,排斥礼法,是公开同司马氏宣战。
司马氏实权在握,终将阮籍软化,并杀死嵇康。
阮、嵇冲击儒家的教条,揭露司马氏提倡名教的虚伪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是,他们思想颓废,以攻击礼教宣泄个人对司马氏的不满,并非真正反对礼教,仍然属于玄学家。
西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为向秀和郭象。
他们与阮、嵇不同,是通过为《庄子》作注的
方式阐发自己的思想。
他们修改了何晏、王弼的“贵无”主张,认为“有”是自然存在的,并不生于“无”,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的理论。
向、郭把这个理论运用于政治上,认为一切现存的事物,诸如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都是合理的、自然的;认为“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这就是要让人民听其自然,遵守名教,安分守己。
他们还认为“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种说法就是使统治者既有清高之名,又得剥削之实,完全是替士族门阀既享有高官厚禄,不理政事,又要假装清高的行为进行辩护。
向、郭是司马氏西晋政权的拥护者,他们宣扬的理论,是完全代表士族地主利益的哲学。
到达东晋时候,玄学有了新的变化主要是在学术思想上的玄释合流。
代表人物是僧肇,其代表作是:《肇论》,核心思想是万物是亦有亦无,有无双遣而并存的。
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中观学的思辨理论,旁取儒学,玄学思想,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他把中,印两地的思想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初步实现了佛教哲学的中国化。
他生时玄学的鼎盛期已经过去,他通过对佛学界一些不合佛学原义思想的澄清,把般若学从依附玄学的局面中摆脱出来,使佛学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
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以后中国化佛教宗派的产生。
魏晋玄学是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到魏晋时期的主流形态。
它像一条清澈的大河,在历史的潮流中流淌,生生不息。
魏晋玄学及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与先秦、两汉相比,魏晋玄学的根本特征,可以说是从经验直观走向了理性思辩,哲学思辩的外在手段或形式是逻辑和理性。
因此,魏晋玄学从早期中国哲学宇宙论向哲学思辩的转变,内在地表明了理性原则的确立。
魏晋玄学在自然观上也发生了深刻的、整体的变化。
老庄等先秦哲学以及汉代的宇宙论,到魏晋哲学本体论的转变,表现在自然观上,就是把对于自然之理的根源性考察,从超自然的造物主以及宇宙创生的普遍法则(道),转入到自然事物本身的生成、发展及死亡的法则的考察。
并且承认,自然存在物的存在根据或理由,是其本身的,即内在的。
这就明确地承认自然存在物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魏晋玄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它为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其思辨形式又对佛家思想传入中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弘扬道家的哲学思想,并从侧面发展了儒家思想。
魏晋玄学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总的来说,玄学是当时一批知识精英跳出传统的思维方式(修齐治平),对宇宙、社会、人生所作的哲学反思,以在正统的儒家信仰发生严重危机后,为士大夫重新寻找精神家园。
南北朝时,佛教以玄学语言阐述佛理,玄学家也有以谈佛理见长者,玄佛合理。
东晋后,玄学已与佛学合流,做为一种时代思潮的玄学也就"笑渐不闻声渐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