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寺观 祠庙的海洋文化内蕴_柳和勇
舟山民间文学的海洋特色

舟山民间文学的海洋特色
方长生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1999(0)2
【摘要】本文结合《舟山民间文学集成》的搜集整理,对舟山民间故事和渔歌、谣谚进行分类归纳与艺术诠释,并从地域环境、风土习俗、百姓好尚诸层面论证其产生背景及其海洋文学特色。
【总页数】3页(P6-8)
【关键词】民间故事;渔歌;谣谚;海洋特色
【作者】方长生
【作者单位】舟山市文联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7
【相关文献】
1.论舟山海洋文学特色及其在我国海洋文学中的地位 [J], 柳和勇
2.突出地域特色力求脱颖而出——舟山网打造海洋特色地方新闻综合网站 [J], 林上军
3.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着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健康旅游示范基地[J], ;
4.舟山贺郎调的海洋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色 [J], 费凡;胡璇琪
5.舟山贺郎调的海洋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特色 [J], 费凡;胡璇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舟山 宗教风情

舟山宗教风情舟山市在我国东部沿海,毗邻普陀山。
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之称,是著名的观光旅游胜地。
去过普陀山的人都知道,普陀山又称前山,是观看海上日出的好地方,而且山上大大小小共有300多座庙宇。
它们或依山而建,或跨海相望,有的金碧辉煌,有的典雅古朴。
舟山宗教气氛很浓郁。
一走进寺庙,便会看见供奉着的三大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和弥勒菩萨。
据说三大菩萨掌管世间的一切生灵。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这天,大批信徒都会来到寺庙为菩萨烧香祈福。
香火十分旺盛,信徒众多。
每逢观音成道日、出家日、得道日等重要佛事活动日,善男信女更是蜂拥而至。
此外,佛教徒还常在观音菩萨出生、成道等日举行纪念法会。
许多人除了到庙里拜佛祈祷外,还到岩石上采集一些观音灵签,以求心安理得。
“观音进香”是舟山民间的特色文化。
游客可以乘车来到普陀山后,步行游览百步沙,再从普济寺向左拐,经过一个院子就可以到达观音道场——百步沙,游客也可以乘坐缆车来到普陀山主峰——梅岑山,游玩观音洞,欣赏观音院等景点,从山脚下一直走到普济寺。
游客们大多数都到此膜拜观音,许愿、还愿,不少人手中都握着“平安符”,胸前挂着一串串“护身符”。
在他们看来,观音是慈悲的化身,许愿时,希望菩萨能保佑自己一生平安。
有的人还在观音面前请愿,只要虔诚就会心想事成。
海上观音在中国是最闻名的佛教胜地之一,无论你在何处,一眼望去都可以看到她那端庄秀丽的雄姿。
她面朝西方,象征着博爱与慈悲,拥有着精致高贵的形象,她那精美绝伦的雕刻技术和飘逸脱俗的超凡神韵,真可谓巧夺天工。
她微笑的面容让人一见就有种亲切感。
3。
观音桥观音桥在普陀山半山腰处,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这是全岛最大的一座石拱桥,是舟山跨度最大的石桥。
4。
南海观音寺位于普陀山顶的佛顶山,又称普济禅寺,是全山香火最旺的寺院,离岸300米远处,有两块酷似双膝下跪观音的岩石,故名“南海观音”。
山顶的观音寺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
海洋信仰与民俗的高度融合——以舟山“烧十庙·走十桥”习俗为例

【 中图 分 类 号】 9 92 【 标 识 码 】 [ 编 号 ] 0 8 8 1【 0 2 0 — 0 4 0 B 8. 文献 A 文章 10 — 3 82 1 )3 0 1— 5
第2卷第3 9 期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
V19N. o o . 2 3
Jn,02 ue21
21 年 6 J R LO HE I N 02 月 OU NA FZ JA GOC A NⅣ E I Y H MA I I S S I NC E NU RST ( U N T E C E E)
在 海 洋社会 里 , 宗教 信仰 与各 种 习俗之 间往 往呈 现密 不可分 的特性 。 在浙 江 的舟 山群 岛 , 遍性 存在 如 普
的潮神崇拜 、 船神崇拜 、 网神崇拜 、 渔事禁忌等就是如此。一方面它们是海洋习俗 , 另一方面 , 这些习俗又具 有浓郁 的宗教 信仰 成分 。 过许 多海 洋信 仰性 习俗 都是零 散 的 , 有 制度化 的 , “ 十 桥 ” 烧 十庙 ” 动 不 没 但 走 和“ 活 却十分有规律 , 已经成为一种信仰 的仪式化呈现。“ 仪式是某些经验 的一种象征化转化 ,也许起初 ) ( 它只是 种 自 的行动 , 发 但后来却成了一种制度化的仪式 。 仪式的制度化 , 仪式的语言、 姿势和程序的模式化 , 都意 味着 信众 们最 初那 种 主观 自发 态度 的某 种泛化 和具 体化 。”1 十桥 ” “ 十庙 ” [‘ 走 ‘ 和 烧 虽然是 舟 山一种 传 统 的 民
【 稿 日期 ] 1— 2 1 收 2 2 0—2 0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海文化典故
舟山群岛地处东海之滨,拥有悠久的海洋文化历史,在这片蓝色的海域中孕育了许多富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典故。
1.舟山群岛众多
舟山群岛由舟山本岛、普陀山、嵊泗列岛等1390余个大小岛屿组成,素有"千岛万景"的美誉。
古人将其比作"鹫峰万点,铺陆重洋"。
2.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
舟山群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
自唐宋时期起,舟山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商帆云集,贸易兴盛。
3.普陀山佛教名刹
普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东土狮城"的美誉。
自公元618年开山以来,普陀山一直是海内外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4.嵊山岛渔文化之乡
嵊山岛素有"东海鱼仙岛"之称,是中国著名的渔文化之乡。
岛上流传着许多与海洋渔业有关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故事。
5.舟山海战阻止了日本入侵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军在舟山群岛海域同日本海军进行了
一场艰难的海战,阻止了日军入侵中国腹地。
舟山群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这些文化典故折射出舟山人世代同海为伴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
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

论舟山海洋文化的源流及其发展
赵利平
【期刊名称】《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7(024)001
【摘要】海洋文化是由海洋、海岛生产方式所生成的,而舟山海洋文化更是舟山特定人群内被传承的集体无意识,同时涵化了迁入的周边地区人群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的精神符号系统,并由原生与迁入的农业文化、原生的海洋文化、外入的西方海洋
文化以及奇异的观音文化融合涵化而成.舟山海洋文化的分层结构由精神、语言、
制度、技术等表现形式组成,其基本特征是价值取向的矛盾性、流变整合的缓慢性、表现形式的粗鄙性.舟山海洋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应是时代的、特殊的、历史的、开
放的,因而要倡导并弘扬开放性、开拓性、协作性的共同价值理念;同时,要加强海洋文化的制度建设,努力发展海洋文化产业.
【总页数】8页(P30-37)
【作者】赵利平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办公室,浙江,舟山,3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7.55
【相关文献】
1.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 [J], 叶
云飞
2.浙江舟山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J], 陈润
3.海洋旅游开发研究--兼论舟山海洋文化旅游和谐发展的策略 [J], 王大悟
4.产业融合背景下的舟山海洋文化产业新发展 [J], 李智;马丽卿
5.试论舟山海洋\"船\"文化元素特色旅游业发展现状与策略 [J], 安紫婷;钱娟娟;周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舟山渔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旅游管理舟山渔文化主题公园开发研究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动态国内一.渔文化研究方向渔文化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关于渔文化的研究,在国内主要集中在保护与开发两点。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柳和勇在其2006出版的《舟山群岛海洋文化论》中就对渔文化的理解做了详细的描述。
舟山群岛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和悠久的文化传统,使舟山群岛渔文化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在我国海洋渔文化中独树一帜。
渔文化是舟山群岛海洋文化的核心,舟山群岛海洋文化在全国海洋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柳和勇将渔文化分为五个大类:1.海洋渔业生产文化。
2.海洋鱼产品文化。
3.涉渔习俗文化。
4.渔审美文化。
5.渔文化史研究。
浙江海洋学院柳和勇教授和叶云飞研究员在《试论海岛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策略—一以舟山群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为例》一文中,提出了制约海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原因,并且就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出了六点对策。
二.主题公园研究方向曾光敏、王院成、张雪琼的《“本地式再现”民俗文化主题公园新发展战略探讨》一文中就民俗文化主题公园在拓展市场营销,挖掘特色文化,创新管理,加强政府主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强、陈一智、刘丽的《论体验旅游时代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以云南民族村为例》中对民俗文化类主题公园的特点和营销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一.海洋文化研究方向。
“海洋文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人黑格尔提出的,他将人类的文化划分为陆地农业文化和海洋商业文化,并将西方文化界定为海洋商业文化。
西方渔业高度现代化,相比之下舟山渔文化的保存完好,具有开发价值。
二.主题公园研究方向。
韩国济州岛民俗村博物馆(大长今迷你主题公园)完整的保存了1890年的济州风貌,共有117个传统家屋,渔村,宫衙,市集等,是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的一个代表。
(二)选题依据1.主题公园是现代旅游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所孕育产生的新的旅游吸引物,是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一个或多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的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内容、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海洋文化舟山对外交流使者

海洋文化:舟山对外交流使者发布时间:2011-10-26信息来源:中共舟山市委党校作者:邱波彤我市海洋文化建设正朝着“中国海洋文化品牌标志”的目标快步迈进。
目前,海洋文化已逐渐成为舟山对外交流的魅力使者。
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就进一步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作出部署。
结合舟山实际,我市提出重点要发展具有时代特征、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打响舟山海洋文化名城品牌,目标是要使舟山成为海洋文化的品牌标志,达到“看中国海洋文化,舟山是必看之地,首看之地”的效应。
我市海洋文化的基本内容为海洋历史文化、海洋宗教信仰文化、海洋民间文化、海洋景观文化、海洋节庆文化等,它们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气度恢宏,境界高远,风格豪放,有别于其他地域文化而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近年来,我市以艺术交流为平台,加大与各地的文化交流,对外宣传取得突破性进展。
特别是今年以来,我市在推进海洋文化建设上不断创新,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据市“里斯本丸”沉船事件历史研究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连续多年的酝酿准备后,“里斯本丸”沉船历史事件在今年形成了一个新闻焦点。
6月16日至20日,为纪念中国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应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的邀请,我市“里斯本丸”历史研究会组织二战时期勇救“里斯本丸”遇难英军战俘的东极老渔民访问团赴港,在当地引起轰动。
8月17日至20日,市委宣传部邀请“里斯本丸”遇难英军幸存者和亲属,以及香港二战退役军人会代表、香港明星潜水队、香港大学生和高中生及海内外媒体记者共39人,与当年营救盟军战俘的东极老渔民相聚,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通过这些活动,“里斯本丸”沉船事件被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有力地提升了舟山知名度,对于促进舟山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10月29日至11月2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舟山‘海风’美术作品展”共60余件国画、油画精品在江西南昌展出,以较高的艺术水准、鲜明的海岛特色获得好评。
舟山普陀山海上观音圣地的灵性胜地

舟山普陀山海上观音圣地的灵性胜地舟山普陀山海上观音圣地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是观音信仰的重要聚集地之一。
这座灵性胜地以其壮观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佛教历史而闻名于世。
舟山普陀山海上观音圣地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备受瞩目。
它坐落在东海大陆架上,海拔约为286米,山势险峻,为南海诸佛之首。
这里环境清幽,空气清新,处处洋溢着一股宁静祥和的氛围。
站在普陀山巍峨的山巅上,可以俯瞰蔚蓝的海洋和壮观的群山景色,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惊叹之感。
在这片灵性胜地上,有许多佛教寺庙和文化遗址,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观音院。
这座寺庙建于东晋时期,历经多次修复和扩建,如今已成为一座规模宏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
观音院内供奉着海上观音,信众们常常前来祈福和朝拜。
尤其在佛教重要节日和年末之时,香火更加旺盛,人潮涌动,形成了一道壮丽的宗教盛景。
除了观音院,舟山普陀山还有许多其他的名胜和景点。
例如日光岩、九华山、南海观音等,都是吸引游客的热门景点。
日光岩是一座钟乳洞,洞内有壮观的溶洞景观,令人惊叹不已。
九华山则是普陀山的主峰,登上山顶可以远眺大海,观赏壮丽的日出和日落景色。
南海观音则又称南海大观音,是佛教南海观音圣像的主要展示地之一,体现了佛教信仰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舟山普陀山还是佛教学习和修行的重要场所。
每年都有大量的僧尼和信众来此修行和参与各种佛教仪式。
舟山普陀山的学术氛围浓厚,各种佛学讲座和研讨会也经常在这里举行。
这里的修行环境优美,远离尘嚣,有助于人们专心修行和探索内心的宁静。
总的来说,舟山普陀山海上观音圣地是一座独具魅力的灵性胜地。
它既拥有迷人的自然风景,又有悠久的佛教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里可以让人们远离尘嚣,感受宁静与祥和,同时也能够促使人们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愿。
不论是信仰者还是游客,都能在这片灵性胜地找到心灵的慰藉和指引。
前往舟山普陀山,无疑是一次对内心的短暂回归和重要启迪的旅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01 ,2 34567/08 9:5/0 ;07<5.=7>? ) @-A/05 B:750:5 *
一
寺观、 祠庙建筑是宗教信仰的重要物质载体, 是用来供奉神像, 聚集信徒, 举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场 所。尽管寺观、 祠庙的样式及构成有定式, 各地大同小异, 但其规模、 类型、 变迁及神像等各具特点, 与不 同历史时期各地域的社会经济、 自然地理及人们的心理因素密切关联。舟山的寺观、 祠庙充分反映了古 时舟山宗教信仰的具体特点及历史变迁, 并透溢出丰富的海洋文化特点和内蕴。 陆域面积仅 寺观、 祠庙众多, 这是舟山宗教文化的最显著特点。舟山市境域面积 !0 !! 万平方公里, 《 》 ( 人口密度虽高, 但人口总数较少, 据新修的 定海县志 记载, 至光绪 !6 年 *"%%) , 当时 *&&8 平方公里, 。 然而, 寺观、 祠庙林立, 弥漫着浓厚的宗教氛围。 除了著名的 舟山群岛总人口不到 &( 万人 ) 不含嵊泗县) 普陀山有三大寺、 还有几百所寺观、 祠庙散布于群岛各处。 据清光绪年 :: 庵、 *!:" 座茅蓬的佛教建筑外, 几乎村村、 乡乡都有 间编纂的 《 定海厅志》 所记, 经当时实地采访, 有名可考的寺观、 祠庙约有 ,%% 余所, 宗教性建筑, 实为全国罕见。 多种类型的寺观、 祠庙同处共盛。 据《 定海厅志》 所列, 当时舟山群岛上的宗教性建筑主要有五大类: 其一, 佛教寺庙占大多数, 约 &%% 余所; 其二, 道教宫观约 &% 所; 其三, 供奉妈祖的天后宫约 !% 所; 其四, 海龙王宫约 &% 所; 其五, 约 &% 余所祭祀人物的祠庙。此外, 还有数量不少的体现民俗信仰的土地庙、 财 神殿等 。 每一种类型的宗教性建筑体现一种宗教信仰, 清晰地反映出当时舟山人在信奉佛教的同时, 还
二
地处海岛的宗教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与海洋文化有密切联系,渗透着一定的海洋文化 内蕴。 我们认为, 宗教建筑及其内置的神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体现了特定的宗教思想、 宗教意识和 宗教感情, 具有宗教文化功能。同时, 宗教建筑又不是一种抽象的文化符号, 而是具体的物质载体, 它需 要创造者根据自已的认识理解, 施展自身的技艺水平, 进行一定的创造, 给以具体化和形象化, 制造者所 处的自然环境特点、 社会人文因素及自身的人性品格, 都或多或少地渗入其中, 使宗教建筑符号具有一 定的世俗文化功能。从美学角度看, 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美学品格, 这不仅是因为宗教建筑有一定的独 特的形式美感, 而且也渗透着创造主体的美感心理内容, 使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互融汇, 从而构成独 特的文化景观, 让人们在直接感受到宗教文化存在的同时, 领略到一种独特的世俗文化内涵, 体验其独 特的美感。因此, 海岛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海岛的生产和生活特点, 都会影响着海岛人群的宗教信仰 活动, 影响海岛宗教信仰人群的文化心理构成, 从而对舟山寺观、 祠庙的兴盛及变迁产生影响, 并形成独 特的宗教文化景观, 从中体现一定的地域海洋文化内蕴。 地域海洋文化内蕴, 是指该地域滨海人们在长期与海洋相处并利用海洋资源的生产、 生活过程中所 形成的深层文化内涵, 主要包含涉海地域社会、 经济状况、 意识形态特点及人们独特的海洋文化心理构 成。 舟山寺观、 祠庙的建造及日常宗教活动的展开, 需化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这只有在舟山海洋经济较 为发达情况下, 才有可能出现。 古时舟山以种植旱粮为主, 大麦、 玉米、 番薯等是主要食物, 旱粮的商品价 值比较低, 难以变换现钱来采购物品。 但是, 舟山群岛独特的海洋地理优势, 使古时舟山人可以通过海涂 采捕和近洋捕捞获得丰硕的海洋水产品, 并把自食有余的海产品进行商品价值交换, 以支撑建筑寺庙及 “ 展开日常宗教活动所需。 晋初文学家陆云给车茂安的信中, 对当时舟山渔业作了如下的描述: ……若乃 锯齿比目, 不可纪名。……及其蚌哈之属, 目所希见, 遏回浦, 隔截曲隈, 随潮进退, 采蚌捕鱼, 鳣 鱼有赤尾, ” ( 《 》 ) “ ” 耳所未闻, 品目数百, 难可尽言。 见 舟山市志 可见那时 随潮进退, 采蚌捕鱼 , 所获海产品的品种已 “ 一丈以下者 !!&’ 艘, 连七郡出洋取 过数百。据宋代 《 四明续志》 载, 当时舟山船宽一丈以上者 #$% 艘, 之” 。以后随着海洋捕捞能力逐渐增强, 产量不断提高, 有更多剩余产品可供交换, 使古时舟山有足够的 财力支撑人们从事大规模的宗教活动。 古时舟山寺观、 祠庙的不断增加, 既反映出人们为礗避出海捕捞生产危险而萌生的乞安心理, 同时 也强化了敢于征服大海, 祈求丰收的意愿。 随着渔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出海捕鱼的风险也大大增加, 正如 “ ” 俗语所说, 出海捕鱼 一只脚踏在棺材里, 一只脚踏在棺材外 , 生死未知。而海洋捕捞的技术性要求高, 获得高产十分困难, 这些因素就自然地促使长居海岛的人们萌生对生死的无奈, 更趋于把实现内心意愿 的希望托付于神秘莫测的菩萨、 海龙王和妈祖, 祈求它们保佑平安并满船而归。加之舟山群岛多悬水小 岛, 人们居住分散, 只能借舟为车进行交往, 即使舟山本岛也因山陵交错, 无坦途可轻松往来。尤其是佛 教圣地普陀山, 位于远离舟山本岛的海中, 给古时舟山人朝香拜佛带来不便, 加之潮汐和大风影响等原 因, 人们很难随意前往, 最多只能偶尔前往普陀山赶香会, 大多数时间就只能在原地烧香念经, 保佑平 安, 祈求菩萨驱危赐福了。 其实, 对海龙王信仰的衰微虽然原因众多, 但是, 面对进一步开拓神秘的大海, 古时舟山人希望有比海龙王法道更大的神来保佑他们,于是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无疑是最佳选择。因
第 #" 卷
信仰道教, 崇拜妈祖、 海龙王及敬奉儒教等。 舟山五类寺观、 祠庙形成的历史悠久。从方志记载看, 道教是舟山最早出现的宗教。从被称为“ 千岁 翁” 的安期生不愿为秦始皇下海采长生之药的传说中, 已可以看出道教影响的痕迹; 现今普陀山的梅福 庵, 相传原为汉代梅子真炼丹之处; 舟山方志中有关三国时期葛仙翁在普陀山和老石契小山上修道炼丹的 记载, 应较为可信。这些都是道教在舟山兴起的佐证。关于佛教的兴起, 据新修的 《 普陀山洛迦山志》 所 , 有人已发现普陀山系观音大士应化圣地, 当时, 每“ 岁奔赤县神州之民, 载, 虽然晋太康年间 ( #$" % #$&) 至有梯山万里, 逾溟渤, 犯惊涛, 扶老携幼而至者不衰” 。但观音道场的真正兴起, 则在唐朝咸通年间, 清 《 代达于全盛。 对妈祖的信仰约于明清之际传入舟山, 定海厅志》 中多处记载许多天后宫为定居舟山的福 建、 温州籍人氏所建。最近, 舟山市文物办公室在沈家门鲁家崎发现一木刻妈祖像, 考证认定为清代所 雕。 舟山对海龙王的信仰起源较早, 大致与佛教、 道教经典中关于龙王的称谓及事迹有关。 从南宋宋孝宗 下令在舟山定海的海神庙祭东海龙王的记载中看, 舟山始建龙王宫的历史不晚于宋代。 而为祭祀有功的 文武官员而建的祠庙, 则具有儒教倾向, 据查, 宋代就有此例, 以后历代都有, 明清为盛。 安置一些世俗色彩强烈的神像是舟山寺观、 祠庙中又一特殊的宗教文化现象。这些神像, 是宗教信 众们崇拜的对象, 也是他们心理依赖的主要物化形象, 这是长期历史文化传承、 发展的结晶。 供奉不同神 像乃是宗教信仰差异的最直接而明确的体现, 也是体现地域宗教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但同一宗教信仰 会也受地域文化影响而供奉不同的神像。 正如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各供奉不同的菩萨, 这虽与佛教经典有 重要关系,但也与不同地域文化及其信仰需要相关。因此,寺庙中神像的供奉带有较强的世俗人文因 素。 古时舟山一些寺观、 祠庙所供奉的神像有着明显的世俗特点。其一, 尽管佛教寺庙大多供奉观音菩 萨, 但有的寺庙却不然, 最令人惊奇的是, 建于清代的定海万峰寺供奉的是太阳菩萨和月亮菩萨, 此两菩 萨是药师如来的二胁侍, 虽形象无定型, 但根据 《 大藏经》 等佛典所载, 太阳菩萨身呈赤红色, 左装安日 轮, 右手则持蔓朱赤花; 月亮菩萨身呈白色, 左手握拳当腰, 右手持月光形, 或持莲花, 花上安半月。可是 “ ” “ 在万峰寺供的太阳菩萨和月亮菩萨却是一对人间的中年男女, 手中分别持有 日 和 月” 二字, 最近有人 考证认为, 是借宗教的菩萨之名塑明代崇祯夫妇之像, 暗示复明之志。 普陀区沈家门有一个朱天庙, 供奉 朱天菩萨, 实也是供奉崇祯皇帝像。 其二, 平民化的菩萨神像。 普陀东极岛上流传着“ 青浜庙子湖, 菩萨穿 龙裤” 的故事。 说的是, 为纪念一位名叫陈财伯的渔民舍身为渔船导航的感人事迹, 渔民们按照陈财伯的 模样和穿着, 塑了一尊身穿直襟布衫, 腰着渔民常穿的百褶裙似的龙裤的神像。 其三, 泛人化的东海龙王 像。 舟山位于东海, 其居民一直崇拜东海龙王, 各处与龙有关的称谓和传说不下百则, 展现了古时舟山人 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海龙王的神像创造也是如此: 龙王宫中塑的东海龙王像, 头戴紫金龙冠, 身穿金 龙皇袍, 脚踏乌龙靴, 手执玉如意, 俨然是人间帝王, 所区别的只是木雕或彩雕而已。 其四, 神化的人像。 或建庙塑像, 或置像于寺庙中, 据记载, 古时舟山曾为近 !" 位在舟山任过职并有功于地方的文武官员, 接受人们的祭祀和朝拜, 此类塑像虽保留人物原貌, 但已被人们着意美化, 或高大威武, 或端庄慈祥, 并 随着时光的流逝, 传说的神化, 而具有人格神的某些品格。如在祀明参将徐一鸣的碑记中, 说其祈祷降 “ 雨, 甘霖立降, 农获有秋” 。 随着舟山海岛生产、 生活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舟山寺观、 祠庙建筑也发生了一定变迁, 这种变化的特 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 龙王宫数量的急速减少。 古时舟山对东海龙王的信仰一直十分兴盛, 明清为鼎盛时期, 据清代 编纂的 《 定海县志》 所记, 在舟山的寺观、 祠庙中龙王宫占有较大的比例, 数量可观。当时舟山 #’ 区共有 龙王宫 #& 个, 超过一区一座, 可见龙王信仰之盛。到了民国年间, 可查实的龙王宫仍有 #( 座, 而今日龙 王宫已所剩无几, 基本上被供奉观音的佛教寺庙所取代。人们对龙王的信仰程度也急剧减弱, 很难再看 到以往兴盛的祭龙王仪式。 其二, 不同宗教寺观、 祠庙混杂相处。早期舟山不同宗教的寺观、 祠庙一般都是单独建置, 只是在一 定地域内同处。后来, 舟山多种宗教建筑共处在一所寺观、 祠庙中, 相安无事地供奉不同神像, 凭信徒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