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案):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含答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作者简介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署名作者。

《别了,“不列颠尼亚”》选自《通讯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周婷、杨兴,实际上是新华社周树春、胥晓婷、杨国强、徐兴堂四位记者的合称。

这四个人是这篇新闻的创作者。

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

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

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撰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一)背景链接1.《别了,“不列颠尼亚”》屈辱的历史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英国两次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在这两个条约中,香港和九龙被迫割让给英国。

1898年,英国又通过《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99年,从而侵占了整个香港地区。

历经150年的沧桑曲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香港回归这一天。

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对中华民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离开了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位新华社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这篇佳作。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面积达40万平方千米。

由于有数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

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千米,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1947年7月2日,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被辟为殉难者纪念馆。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 (1).doc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 (1).doc

第四单元第十课一、课内双基1.下面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89950399()A.瞩.目(shǔ)易帜.(zhì)追逐.(zhú)B.沼.泽(zhāo)纳粹.(cuì)撰.写(zhuàn)C.步履.(lǚ) 复.原(fù) 废墟.(xū)D.长廊.(lánɡ) 窒.息(zhì) 祷.告(tāo)【答案】C(A项瞩:zhǔ,B项沼:zhǎo,D项祷:dǎo。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2~3题。

2.怎样理解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导学号89950400()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

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答案】 A3.对这篇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89950401()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

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

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C(“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不对。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2.任何人,任何企业,只要你在中国的土地上,就要接 受中国法律的( 权。(管制 管治) ),不要因为你是外资企业,就享有法外特
辨析 管制:①强制管理;②对罪犯或破坏分子施行强制 管束。管治:通过政权来控制管理。
3.先生的门前是一片小池塘,池塘里种满了荷花,池塘的 后面是翠翠的竹林,先生的书房便( )在竹林中。幽雅的环 掩映)
(2)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波兰南部的小 镇奥斯维辛建立的关押、屠杀战俘的一个集中营,被称为二战 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是20世纪种族灭绝主义的 象征。它建于1940年4月,所辖面积4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集 中营:主营、比克瑙集中营、莫诺维辛集中营。它不仅是苦役 犯的监狱,而且是一座规模庞大的杀人场。集中营内有 4座大 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 在集中营存在的三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 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初,德军为消灭罪 证,将集中营炸毁。
3.理顺结构
4.归纳主旨 (1)《别了,“不列颠尼亚”》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 道中显得别出心裁,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 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 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撤离 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 历史意义。

答案
có nɡ|zhǔ|suō|diāo|qiú|zhuàn|xū|chú|zhì
qī | xī zhǎo | o zhà n fé | n fà dǎo | u chó tuò | tà qiǎ | kǎ nɡ lià | nɡ liá
5.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 约翰逊 6.忘记历史的人将重蹈历史覆辙。只有吸取历史教训, 才能有未来的和平。——桑塔亚纳 7.鲜血不是甘露,用它灌溉的土地不会有好收成。—— 雨果 8.把世界拥抱在整个怀中,战利品太沉重了。——罗 曼· 罗兰 9.战争的形象是流泪、痛苦、死亡。——托尔斯泰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专题10短新闻两篇课件(基础版)新人教版必修1

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
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⑤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
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 的背景。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划分第一则新闻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堂探讨☆
注意新闻的结构和时间的变化。
你知道吗?
☆课堂探讨☆
你知道吗?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叙述了香港末 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 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作者按时间顺序, 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其中第4段交 代有关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最后一段用极其概括的语言 叙述英国在香港岛统治的开始与结束。
☆温故知新☆
改正一下
接载zài 凝重níng 旗杆gān 掩映yǎn 停泊bó 瞩目 zhǔ 易帜zhi 婆娑pósuō 噩梦è 嬉笑xī 沼泽zhǎo 撰 写zhuàn 废墟xū 实验shì长廊láng 隐秘bì 窒息zhì 祷告dǎo
☆课堂探讨☆
探究一下
找出第一则新闻的导语,体会其特点与作用。
第四单元 新闻
第十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结构,概括新闻的要点。
要学会 哟
☆温故知新☆
先学一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接载 凝重 旗杆 掩映 婆娑 噩梦 嬉笑 沼泽 长廊 隐秘 窒息 祷告

2019学年重难点一本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下):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2019学年重难点一本过·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下):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

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

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曾离开过新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要求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只是选取全过程中最富特征的一两个片断、场景来加以刻画,将它们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来。

它所刻画的,是新闻事物的“横断面”,是“一串葡萄”中的“一个特别硕大的葡萄”,是“一串珍珠”中“一颗特别明亮的珍珠”。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在表现方法方面,新闻特写的主要手法是描写。

它采用细描为主、白描为辅的手法,对所要报道的事物、人物或景物进行精心刻画,再现新闻现场的具体情景。

它当然也使用叙述。

有时还采用议论手法,但这些手法毕竟处于次要地位。

《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这一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它不仅要把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或人物的概况、结果告诉受众,还要用生动具体的事实,详细地交代新闻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交代它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写出其完整的过程,使受众明了新闻事件到底是怎样发生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生动形象、具体感人──通讯对新闻事物或人物的反映,不能仅仅停留在结论上,而要以形象化的事实、情节化的描述来具体反映事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详细运动状态和人物活动的经过,给受众以形象感;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通讯不仅要记叙事实,写出新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经过,还要通过议论、抒情等手法,直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表明作者的立场和爱憎,从而比消息更有感情色彩、更有理论性。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短新闻两篇内容概览本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

新闻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法,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段和场面,形象地再现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的报道形式。

它不像通讯那样写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而是只选取全过程中最富有特征的一两个片段和场景加以描绘。

因此其报道面比通讯更为集中,更为细腻。

《别了,“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此类。

通讯是一种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详尽生动地报道新闻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体裁。

它的特点是:详细深入,过程完整;生动形象、具体感人;议论抒情并用,感情充沛。

《飞向太空的航程》属于这一类。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记者以眼睛为“摄影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报道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可有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选材和表现,而本文作者以高超的选材技巧,巧妙地抓取了英方撤离这一角度,以见证者与目击者的身份准确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时刻的真情实景,获得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描述了曾经是德国法西斯杀人工厂的地方如今却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的情形,似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出。

然而在这似乎平淡的事实之中,作者却以在独特环境中的见闻和感受,发现了不平静的风暴,感受到罪恶与善良的对立,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写出了没有新闻却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篇文章,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以确凿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评点,把劳动强度重、地位低、待遇差、苦难深重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不幸遭遇公布于众,有力地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

《飞向太空的航程》选取了“神州”五号飞船发射这一极具新闻价值的事件,并依此回顾了中国的飞天梦,透露出自豪与骄傲之情,突出了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10课短新闻两篇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基础巩固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嬉.笑(xī)窒.息(zhì)瞩.目(zhǔ)B.明媚.(mèi) 凋.谢(diāo) 绞.刑(jiǎo)C.惊惧.(jù) 撰.写(zhuàn) 步履.(lǔ)D.废墟.(xū) 恐.怖(kǒng) 婆娑.(suō)【解析】C项“步履”的“履”应读lǚ。

【答案】 C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________,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2)他们表情________。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3)当听到要写时传祥时,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________:“现在实实在在地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记者________。

A.木然黯然茫然默然B.木然默然黯然茫然C.黯然木然茫然默然D.茫然木然黯然默然【解析】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默然:沉默无言的样子。

(1)题根据“他们不晓得……”可知选“茫然”。

(2)句前一个空,据老人的话可知老人心里不高兴,应选“黯然”,随之可推断记者无话可说,故后一个空选“默然”,故本题应选D。

【答案】 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我们成为世界加工大国,却没有太多的发明创造,假冒仿制盛行就是主因之一。

劣质的假冒产品________,不仅使消费者利益受损,甚至会使一个国家的信用体系受损。

③目前家政市场从业人员________,矛盾纠纷层出不穷,保姆雇主孩子都很受伤,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业态,专家呼吁发展与管理规范需同步推进。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Word版含解析

第四单元第十课一、课内双基1.下面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导学号89950399()A.瞩.目(shǔ)易帜.(zhì)追逐.(zhú)B.沼.泽(zhāo)纳粹.(cuì)撰.写(zhuàn)C.步履.(lǚ) 复.原(fù) 废墟.(xū)D.长廊.(lánɡ) 窒.息(zhì) 祷.告(tāo)【答案】C(A项瞩:zhǔ,B项沼:zhǎo,D项祷:dǎo。

)阅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完成2~3题。

2.怎样理解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导学号89950400()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

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答案】 A3.对这篇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导学号89950401()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

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

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C(“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不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短新闻两篇(第02课时)1.作者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

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2.了解奥斯维辛奥斯维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

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

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

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1.罗森塔尔普利策新闻奖2.纳粹德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作祷告,无非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是求得上帝的保佑。

但是在这个“人间地狱”里,作祷告的地方是没有的,正是“没门”,因为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2.这篇荣获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在写作上有什么独特之处?新闻的特点在于及时地捕捉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事件,客观地报道出来。

记者对于一般新闻报道的事件参与有三种情况:一种作为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一般为第一种、第二种,本文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的报道。

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悲凉之情。

继续运用反衬点题,也是对人们的提醒。

解析:此处写景显然是“以乐景写哀情”,典型的反衬手法。

4.理解这些话的含义。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运用描写手法造成巨大的感情落差,寓含着强烈而深沉的愤慨之情: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

这样写,突出文章主题。

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写出了布热金卡的现状。

结尾也有一句类似的话,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地狱。

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对法西斯不可遏制的憎恨之情。

(3)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们已经了解很多,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即使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枯萎.(wěi)旅.(lǔ)游致.(zhì)意纳粹.(cuì)相隔.(gé)B.规模.(móu)抑.(yì)制撤.(chè)退焚.(fén)烧玻.(bō)璃C.砖砌.(qì)牢.(láo)房踉跄.(qiàng)呆滞.(zhì)恳.(kěn)求D.笔墨.(mò)窒.(shì)息甜.(tián)蜜回顾.(gù)清楚.(chǔ)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凝重隐秘折磨阳光明眉B.嬉笑凋谢绞刑终身难忘C.残状接载颠倒心智健全D.废墟噩梦复原蒙蒙细雨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__________在南海的夜幕中。

②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__________的。

③导游也__________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④参观的人们一个个心情__________,他们一声不响地走出陈列室。

A.消逝序幕无需凝重B.消失帷幕无须沉重C.消失序幕无须沉重D.消逝帷幕无需凝重4.下面的句序已被打乱,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

④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

⑤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A.③①②④⑤ B.⑤②①④③C.②①⑤③④ D.④②③①⑤5.怎样理解《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的标题?下面解说最恰当的是A.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有事情是众所周知的,没有新鲜的内容了,所以说“没有新闻”。

但作者却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否则,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B.作者熟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事情,所以说对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新闻”,但其他没到过这里的人并不知道奥斯维辛,有必要让人们了解这里发生的可怕的事情。

C.奥斯维辛的现在是一个充满阳光,人们过着幸福生活的城市,没有二战期间作为集中营时可怕的事情发生,所以“没有什么新闻”。

D.“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新闻标题融入作者愤怒的感情,使作者不愿把更多可供报道的新闻报道给人们。

6.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尾遥相呼应,突出文章的主题,也显得文章浑然一体。

B.本文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

C.在写集中营的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和绞刑室时,渲染了阴森恐怖的环境气氛,使人读了心里也随着紧张起来。

D.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专程到奥斯威辛来,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写,这对于这儿的受难者来说,实在是一种不友好、十分不.可.理喻..的行为。

B.整幅画面气吞山河....,既显示出意境的深邃,又给人以昂扬向上的感觉。

C.在冲绳岛北部,人们把甘蔗装上船,千里迢迢....,运往祖国各地,四面八方。

D.有些党员对有辱于党格国格的言行若无其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政治身份。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只有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

B.据贵州省文化厅官员介绍,少数民族比例占到该省人口三成以上,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其中尤以苗、布依、侗族特色鲜明。

C.大开发势必带来投资,投资必然拉动市场需求,必然会为中部及东部地区带来大量的商机。

D.上海团干部认为青少年的社会生存靠什么?健康的人格,全面的素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

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

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

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

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

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

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

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

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

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

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

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1.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里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3.引用“长条盒子”“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和“数以千计的照片”的中间的一张有什么作用?4.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有什么作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马萨达永不再陷落毕淑敏①马萨达是以色列死海边高昂的头颅。

②马萨达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希腊文手抄本中,在亚拉姆语中是“堡垒”之意。

它位于死海西岸边的峭壁上,看不到丝毫绿色,和周围充满盐土气息的绵延小丘,没有大区别。

马萨达山脚下的沙石大地上,绘有粗糙的水纹状痕迹,这位不拘一格的大手笔涂鸦者,乃是死海日复一日的咸浪。

想当年,这世界上最低的咸水湖,面积比现在要大,波涛汹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