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1]

合集下载

月夜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月夜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月夜-月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

3.怜:想。

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鬓发。

5.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指云鬟里流溢出来的膏泽的芬芳。

云,形容鬟的稠密蓬松。

因为云鬟在夜雾笼罩之下,所以把雾说成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清辉:指月光。

6.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注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今夜:今天晚上。

鄜州:妻子和儿女暂住之地。

月:月亮。

全句意思是:此时此刻在鄜州的月光之下。

闺中:指妻子。

“闺中人”的省称。

只:副词,用于谓语或全句之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

可译为“只有”。

独看:一个人看。

全句意思是只有妻子一个人望月怀人。

○对面写起: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成妻子对月怀念自己。

“独”字为下二旬张本。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遥:远。

从长安至廊州相去甚远。

怜:怜悯。

小儿女:小孩子。

未解:不懂得。

忆长安:怀念长安。

意思是怀念身在长安的父亲(诗人自己)。

这里以“长安”代指身在长安的人。

○设想儿女不解母亲忆念之情,体贴入微。

杜甫《月夜》[1]详解

杜甫《月夜》[1]详解
月 夜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诵读、品味诗歌,体会诗人 内心的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 的主要情感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月夜
杜甫 (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断句
①闺中/只/独看 ③香雾/云鬟/湿 ⑤双照/泪痕/干
附: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 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 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文风开 始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 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代 表作:《月夜》、《春望》、《北征》、“三吏”、“三 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漂泊11年, 最终客死在旅舟上。代表作:《蜀相》《登高》《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 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 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 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独看”“双照”。 “独看”写当下,不仅是妻子在独看, 自己也在独看。浸透了对天下战乱离 散的悲哀。 “双照”既表过去也表将来,包含作者 渴望和平的愿望。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重点突破
1、鄜州望月之人是谁?为什么这样写?
诗人远在鄜州的妻子。首联的“闺中”,系指闺中 人。古代妇女多居于闺房之中。 抒写角度的转换,含蓄地表达诗人的 思念之情,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 子的一往情深。 曲笔:古人吟诗作词,常用婉转的方法抒情,即 通过想像,从对方着笔来曲折地表达。

杜甫月夜原文范文

杜甫月夜原文范文

杜甫月夜原文范文《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下面为大家了月夜原文及解析,希望大家喜欢。

作者:杜甫【唐代】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月夜》注释:⑴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ā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月夜》意思: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

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

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何时能并肩坐在薄帷帐下,月光照你我尽把泪痕擦干。

《月夜》写作背景:天宝十五载(756年)春,安禄山由洛阳攻潼关。

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潼关以北的白水(今陕西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陷落,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

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奔向灵武,不料途中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八月,作者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此诗。

《月夜》鉴赏: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文解释:今天夜里鄜洲的月亮,在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看见。

远远想起家中可怜的小儿女们,还不懂得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妻子站久了,雾气一定润湿了她的头发,清冷的月光照在手臂一定会觉得寒冷。

什么时候才能一同倚着轻薄透明的帷幔,月光一同照着我们两个人,把泪痕拭干。

词语解释:闺中:内室,这里指妾。

解:懂得。

清辉:月光。

双照:互相照见。

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怜:爱。

未解:尚不懂得。

3.夜雾本无香,香从妻子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妻子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

4.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诗文赏析: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

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

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

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

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

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笔,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然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

《月夜》杜甫唐诗鉴赏【作品介绍】《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悬念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

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明白如话,情真意切,深婉动人。

【原文】月夜今夜鄜州月⑴,闺中只独看⑵。

遥怜小儿女⑶,未解忆长安⑷。

香雾云鬟湿⑸,清辉玉臂寒⑹。

何时倚虚幌⑺,双照泪痕干⑻。

【注释】⑴鄜(f 口)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在长安。

⑵闺中:内室。

看,读平声k a n。

⑶怜:想。

⑷未解:尚不懂得。

⑸香雾云鬟(huán )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

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

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杨慎谓:“雨未尝有香,而无微之诗云:& squo; 雨香云淡觉微和。

’云未尝有香,而卢象诗云:&squo;云气香流水。

’今按:雾本无香,香从鬟中膏沐生耳。

如薛能诗‘和花香雪九重城’,则以香雪借形柳花也。

梁章隐《咏素馨花》诗:&squo;细花穿弱缕,盘向绿云鬟。

’ ”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⑹清辉:阮籍诗《咏怀》其十四:“明月耀清晖。

”⑺虚幌: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⑻双照:与上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

泪痕:隋宫诗《叹疆场》“泪痕犹尚在。

”【白话译文】今夜里鄜州上空那轮圆月,只有你在闺房中独自遥看远在他乡怜惜幼小的儿女,还不懂得你为何思念长安染香的雾气打湿你的鬓发,明月的清光使你玉臂生寒。

【古诗三百首】《月夜》译文注释_《月夜》点评_杜甫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月夜》译文注释_《月夜》点评_杜甫的诗词

【古诗三百首】《月夜》译文注释_《月夜》点评_杜甫的诗词月夜[唐]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烫,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漉州:今陕西省富县。

【沃苏什卡】:本诗于天宝十五年(756)八月写于长安。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也寄托了对战乱平息后幸福团聚的渴望。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入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亡至?州(今陕西富县),借住羌村。

七月,肃宗即为坐落于灵武(今属于宁夏)。

杜甫易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往灵武,为平乱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收缩至?州以北,他启程没多久,就被叛军杀掉,送至陷落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出了这首千古传颂的名作。

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

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客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

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已经透过一层。

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婉”字,“忆”字,都不必轻而易举滑过。

而这,又必须和“今夜”、“独看”联系出来予以special。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够看见。

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存有往日的“同看看”和未来的“同看看”。

未来的“同看看”,要待结句代普雷。

往日的“同看看”,则隐含于一二两联及之中。

“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野透漏出来他和妻子存有过“同看看”?州月而共“忆长安”的追忆吗?我们晓得,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超过十年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遗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杜甫《月夜》古诗词

杜甫《月夜》古诗词

杜甫《月夜》古诗词杜甫《月夜》古诗词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月夜》古诗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云鬟:妇女的鬓发。

2、清辉:指月光。

3、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4、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阒莨胫腥粗荒芤蝗硕揽础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评析】: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阒荩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拓展:《月夜》赏析【作品简介】《月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

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

望月怀思,自古皆然。

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又以儿女(因为年幼)“未解母亲忆长安”之意,衬出妻之“孤独”凄然,进而盼望聚首相倚,双照团圆。

反映了乱离时代人民的痛苦之情。

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写离情别绪,感人肺腑。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站”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月夜》作者: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月夜》杜甫

《月夜》杜甫

《月夜》杜甫《月夜》杜甫《月夜》杜甫1[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1】舍弟:家弟。

杜甫有四弟:杜颍、杜观、杜丰、杜占。

【2】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

【3】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4】边秋:一作“秋边”,秋天边远的地方,此指秦州。

【5】一雁:孤雁。

古人以雁行比喻兄弟,一雁,比喻兄弟分散。

【6】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7】分散:一作“羁旅”。

【8】无家:杜甫在洛阳附近的老宅已毁于安史之乱。

【9】长:一直,老是。

【10】不达:收不到。

达,一作“避”。

【11】况乃:何况是。

【12】未休兵:此时叛将史思明正与唐将李光弼激战。

【注解】:1、戌鼓:戌楼上的更鼓。

2、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境。

3、长:一直,老是。

【韵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起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故乡月儿更圆更明。

可怜有兄弟,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打听?平时寄去书信,常常总是无法到达,更何况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评析】:诗作于乾元二年(759),这时安史之乱尚未治平,作教师于战乱中,颠沛流离,历尽国难家忧,心中满腔悲愤。

望秋月而思念手足兄弟,寄托萦怀家国之情。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结构严密,环环相扣,句句转承,一气呵成。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句,可见造句,的神奇矫健。

【简析】:在思乡人的眼里,故乡的月色格外明亮;兄弟们因离乱也久已没有得到他们的音讯,连想要写卦信去都没办法,怀念之情一层一层递进。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 乡怀人之感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杜甫《月夜忆舍弟》 张九龄《望月怀远》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②未解/忆/长安 ④何时/倚/虚幌
作者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青少年时期,怀有远大理想,但他仕途 不得志,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曾经在长安困顿 十年,安史之乱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是我国唐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其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提供 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在诗歌创作上 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 后人称为“诗圣”。 • 其诗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合称“李杜”。
附: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 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 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文风开 始走向现实主义。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45——48岁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 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代 表作:《月夜》、《春望》、《北征》、“三吏”、“三 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漂泊11年, 最终客死在旅舟上。代表作:《蜀相》《登高》《春夜 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 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
——(李白《赠汉阳辅录事二首》其 一)
·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司马迁《屈原列
传》)
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此诗艺术构思巧妙,以“月”为线索,采 用借景抒情、曲笔手法望月怀人,通过写 诗人对妻子的思念,反映了战乱时代人民 的痛苦,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当堂检测
1、对下面这首《月夜》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B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A、首联,诗人身在长安(被囚)却从鄜州写起,以对 方写自身。 B、颔联、颈联写儿女的幼稚与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 苦的心情。 C、尾联,想象妻子在重逢之日的情态,反映现实,令 人情凄然,心欲碎。 D、全诗诗人起笔到结束,都是从对方角度叙述的。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独寂寞的 情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张继《枫桥夜泊》 白居易《琵琶行》
2、《月夜》中有两个字既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 湿 寒 这两个字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
布置作业 巩固拓展
以“我心中的杜甫”为题写一篇小文章
要求:①运用杜甫相关的诗句
②适当运用修辞手法
③字数不限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 旷达的情怀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六月,诗人把妻儿安置 在鄜州的羌村。八月,听到肃宗即位灵武的消息 后,杜甫自鄜州只身投奔,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 为,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jiè)到长 安。诗人身陷囹圄(lí ng yǔ),心悬妻儿。八月 的一个晚上,月光皎洁,夜凉如水,怀人之情又 在他心里汹涌起来。他痛苦的思念着鄜州的妻儿, 于是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柳永《雨霖铃》 姜夔《扬州慢》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 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 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 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为什么会 “湿”,为什么会“寒”?
联想妻子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 夜深不寐,鬟湿臂寒。 “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 和联想,其实是写诗人看月之久,忆 妻之深的痛苦现实。明写妻子思夫之 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
4、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期盼? 由于诗人怀妇情殷,更想到妻对他的关注之 切,于是他自然而然地在尾联中表达了他个 人的愿望:将来在什么时候,最好是在安史 之乱平息以后,夫妇二人能共倚薄幔,同庆 团圆,共诉离情,让月光照干他俩脸上的泪 痕,那该是何等的欢乐啊!表达了诗人渴望 战争早日结束,渴望早日与亲人团聚的愿望。 虽然事实上杜甫日后回到羌村和妻儿重聚, 战乱尚未停歇,但这两句里还是隐含着他对 国事的关心。
朗读诗歌,品味诗歌,重点突破
1、鄜州望月之人是谁?为什么这样写?
诗人远在鄜州的妻子。首联的“闺中”,系指闺中 人。古代妇女多居于闺房之中。 抒写角度的转换,含蓄地表达诗人的 思念之情,辞旨婉切,更显出诗人对妻 子的一往情深。 曲笔:古人吟诗作词,常用婉转的方法抒情,即 通过想像,从对方着笔来曲折地表达。
2、从诗歌可以看到,在家里的不 仅有妻子,还有儿女。为什么作者 却说是闺中“独”看呢?
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 “忆长安”,儿女还小,他们不懂得思念 远在长安的父亲,也不理解母亲对父亲的 思念的凄苦心情,因此虽有儿女在旁,但 并不能分解妻子的忧愁。所以,妻子只能 “独看”。这里用小儿女的不解忆衬托妻 子 的“独”, 更突出了妻子看月时的孤独 感。
精读诗歌,合作探究
古代诗话有“诗眼”的说法,认为“一字 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 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 指出这首诗的诗眼来? “独看”“双照”。 “独看”写当下,不仅是妻子在独看, 自己也在独看。浸透了对天下战乱离 散的悲哀。 “双照”既表过去也表将来,包含作者 渴望和平的愿望。
月 夜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诵读、品味诗歌,体会诗人 内心的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 的主要情感
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
月夜
杜甫 (唐代)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断句
①闺中/只/独看 ③香雾/云鬟/湿 ⑤双照/泪痕/干
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 的情怀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三、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寂寞的情怀。 四、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五、以月象征高洁的品质。
月亮是古诗歌中常见并且常用的意象, 常用月亮烘托情思,那么本文中“月”传 达什么信息?(同学们开动脑筋,运用所 学的知识谈谈吧!)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望月怀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