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用学案,邬德发原创)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土立地锥兼之并地。……故贫民常衣 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严重
──《汉书·食货志》
材甚众料而三青衣去:…匈…奴攻复当绝路和亲塞。,大往入往边上入境郡盗不、于─宁云汉─中边《各,史三不记万可·骑胜匈,数奴所。列杀传略》
如 何 解 决
“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 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 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到元气 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
三纲五常
限制兼并
缓和矛盾 制定规范
解决问题
边境不宁 诸侯割据 土地兼并 巩固统治
青 衣
设计意图:带领同学们深刻理解材料,认识 到董仲舒思想提出的目的及解决的实际问题。
汉武帝“尊儒”措施
思想: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人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 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教育被儒家 垄断。
子夫为仁(阴谊,4(夫)义为“)阳三礼,纲知妻(五为智常阴)。”信…五的…常伦王之道理道之,道三王德纲者,所可当求修于饬天也;五—者《修春饬秋,繁故露受·天基之义》
祐…… 青
——《汉书·董仲舒传》
衣
新儒学
目的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限田、薄赋、省徭役
司马光:“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的年评不价游,目让。同”学们去探讨董仲 程颢:“董仲舒曰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舒此新董儒子学所思以想度对越后诸世子的。影”响。
魏源:“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冒天下之道者,莫如董生。”
梁启超:“《春秋董氏学》等书,于新思想之发生,间接有力焉。”
第2课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预习学案高二年级二级部历史学科主备教师:陈兆磊2008 年 9 月 2 日Ⅰ、预习目标⑴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⑵知道与了解①汉代前期“无为”思想到“有为”思想的转变②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基本内容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④儒学在汉代教育中的地位⑶理解与运用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和实质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③“天人合一”和“大一统”的精神价值④汉武帝既独尊儒术又杂糅法家思想的实质Ⅱ、预习导航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 (1)原因: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
(3)表现:采取的政策。
2.有为(1)原因: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同时社会也潜伏着。
(2)目的:为了加强,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形成(1) 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2)在儒家思想中糅合进、和的一些思想,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1)提出“”和“”的主张。
(2)宣扬“”,提出“”和“”学说。
(3)提出“”“”“夫为妻纲”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3.作用:对于扭转的局势十分有利,被接受实行。
三、儒学成为正统1.表现(1)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3)公元前124年,兴办。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初步建立系统。
2.影响(1) 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
(2)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
Ⅲ.质疑问难(在预习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Ⅳ.预习评估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皇帝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且坑杀大批儒生的事件。
回答与这一现象相关的1~2题1.这一事件表明儒家学派受到了来自政府的沉重打击,这一事件应该发生在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2.这一事件发生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中,不正确的是A.中国文化遭受一场浩劫 B.儒家学说重新创立C.文化史家批判这一现象 D.儒学发展因此而进入低潮3.以下历史现象是促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思想主张最直接的原因A.西汉初年实行无为而治 B.西汉经历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C.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 D.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不断4.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A.经太学考试合格后 B.“举贤良对策”C.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入官 D.科举考试中进士以后5.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6.以下有关太学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124年,由汉高祖创立B.太学中的博士弟子不须考试就可直接做官C.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的重要标志D.与官员的选拔任用无关7.历史上开始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的目的是A.推行儒家教育B.促进学术繁荣C.与科学制度配套D.推行义务教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堂学案高二年级二级部历史学科主备教师:王小华2009 年 9 月 2 日Ⅰ.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前学习】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后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________家的_________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有为”:经过六十多年的______,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但也潜伏着危机。
_________的实力日益膨胀,_______严重,_______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目的:为了加强_________,适应______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新儒学的含义:_________把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思想。
2.思想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董仲舒认为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B.为了加强_____,董仲舒宣扬_________.提出_________和______学说,认为天使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C.为了巩固君权和维护统治秩序,董仲舒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五种为人处事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_______。
3.根本目的: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4.实质:以神学为外衣,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5.作用: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松外驰的局势十分有利,有利有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三.儒学成为正统1.采取的措施:A.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习目标
1.了解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原因。
2.分析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简述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预习内容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原因:
①。
②。
(2)表现:。
(3)影响:
①。
②。
2.积极有为
(1)背景:。
(2)目的:。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特点:。
2.主张:。
3.结果:。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政治方面:。
(2)教育方面:
①。
②。
③。
2.影响:。
合作探究
1.有人认为:就其实质而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的“焚书坑儒”是相同的。
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指出依据。
2.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消极成分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3.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4.有人认为没有汉武帝就没有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这一观点正确吗?。
学案12: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知识梳理】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黄老之学”),采取政策。
(3)措施:减轻、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有为”(1)原因(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内:诸侯王的势力日益膨胀,愈演愈烈,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黄老之学已经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董仲舒地位: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一书。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思想方面:肯定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政治方面: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方面:“”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兴办,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意义: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提高儒学的地位);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独尊儒术的影响(1)此后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逐渐成为多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随堂测试一、选择题1.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图是()A.加强思想控制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D.确立选官制度2.“天有春生夏长冬杀,人也有仁慈德爱刑罚,天有是理,人有此行”。
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邬德发原创)(新人教版必修3)

D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从“无为”到“有为” 二、过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儒学成为正统 △汉武帝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的措施是( ) A.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B.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C.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 ,兴办太学 D.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汉代是怎样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呢?让我
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2课。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D
)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思想来源:道家的“无为而治” ④政策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大量复员士兵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从“无为”到“有为” 二、过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2、儒学成为正统 △下列关于儒学成为正统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张,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 付诸实行,是儒学成为正统的关键 C.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其根本原因是它迎合了封 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意愿 D.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并成为历代统 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它学派思想都消亡了
A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 ——可能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指出上列原因中的必要性原因和可能性原因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从“无为”到“有为” 二、过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汉代新儒学中糅进了其它学派的思想,不包括( A.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B.法家思想 D.阴阳五行家思想
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学习要求】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重点难点】重点: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结构】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汉初经济凋敝,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采取了“”政策;2.汉武帝的“有为”(1)原因:①国力强盛:经过六十多年的,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②潜伏危机:、和,都威胁着西汉安全。
(2)措施: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的发展形势,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内涵1、新儒学的形成董仲舒是汉代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和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主要内容(1)内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和“”的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宣扬“”,提出了“”和“”学说。
③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和五种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并大力提倡孝道。
(2)特点:外内,思想专制,又带有神学倾向。
3.结果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于是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三、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评价:(1)“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维护,加强有积极作用,但易于形成,牵制了其他思想发展。
(2)“君权神授”,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但也有限制君权的目的。
(3)三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批判;“五常”去除其封建成分,就是中华民族的。
适应了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条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了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为汉武帝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发展,光大了儒学,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后,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垄断了教育;的兴办,开辟了培养、选拔人才为官的新路;的初步确立,使儒学在民间得以推广,以上这些又为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创造了条件。
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2、过程与方法: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武帝以前的儒学思想:(1)秦统一六国以后,“”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3)但是,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思想逐渐恢复。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汉朝儒家代表人物。
(1)他是西汉时期人。
(2)他应汉武帝的“”,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赏识。
(峨嵋文化、峨嵋月考收集整理)(3)晚年著有《》一书,把诸子百家中、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体系。
2、主要思想:(1)针对中央集权提出“”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
(2)为了加强君权,宣扬“”。
他提出了“”和“天人感应”学说。
(3)针对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提出了“”“”“夫为妻纲”和、、、、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汉代是怎样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第2课。
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下列关于汉初“无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思想来源:道家的“无为而治”④政策措施:与民休息,减轻田租、大量复员士兵等
⑤结果: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变“无为”为“有为”
△汉朝后来变“无为”为“有为”的原因, 主要包括()
①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
②土地兼并剧烈性
③匈奴为患
④经济发展,国力日盛——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指出上列原因中的必要性原因和可能性原因
二、过程: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董仲舒创立新儒学
△汉代新儒学中糅进了其它学派的思想,不包括()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阴阳五行家思想
△阅读“学思之窗”的材料,回答思考题:
①汉武帝即位后,迫切需要加强和巩固 , 凡符合其需要的思想, 他都会。
②董仲舒糅合阴阳家的思想,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观点,有利于加强 。
③法家主张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这有利于加强 和巩固 。
2、儒学成为正统
△下列关于儒学成为正统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董仲舒创立新儒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儒学成为正统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是儒学成为正统的关键
C.儒学之所以能够成为正统,其根本原因是它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意愿
D.从汉武帝开始,儒学处于“独尊”地位,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它学派思想都消亡了 △下列不属于汉武帝使儒学成为正统的措施的是( )
A.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并接受其建议
B.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C.教育上,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兴办太学并下令各郡县设立学校
D.收缴并焚毁其它学派的书籍
△汉武帝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的措施是( )
A.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B.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
C.设“博士”专门研究和传播“五经” ,兴办太学
D.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
△本课知识网络
△作业:《步步高》第2课课时作业 罢提出儒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中央设立太学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黜百家,独尊儒术特点: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入儒家思想中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君权神授”和“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提出“三纲五常”学成为正统措施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各郡县设立学校影响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