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合集下载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

张念瑜:关于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的解读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结束语中指出:“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康德,2010e,p.169)。

这段话后来被作为墓志铭镌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显然,作为宇宙学家和哲学家的康德,把道德法则看作是宇宙规律一样来敬畏与研究。

康德有关道德的著作主要有:《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1785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道德形而上学》(1797年)。

在康德看来,“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到宗教。

”(康德,2010f,p.7),《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4)也涉及到人性和道德问题。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一书是康德整个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奠基,同时也为《实践理性批判》打下了基础。

加之康德对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视。

因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康德的三大道德命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了道德的三大命题。

第一命题:“不是出自编好,而是出自义务来促进他的幸福,而且在这时,他的所作所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

”(康德,2010d,p.406)这个命题的核心是“义务”。

简单地说,只有出于义务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价值的。

同时明确,出于偏好而追求幸福的行为不能确定为是符合道德价值的行为。

在此,涉及到偏好、义务、幸福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的问题。

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解读:1.偏好(Preferences)偏好被认为是美学、经济学和道德学说评价的价值基础。

在经济学中,偏好概念没有什么争论。

1963年,冯·赖特(Von Wright)首先对偏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他学者对此也做过重要贡献。

在经济学中,偏好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或“内在的”偏好,表示某人对某事的偏好超过另一事。

它是主观的。

但一个主体的纯粹偏好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又是相对的。

二是“外在的”偏好。

一个外在的偏好是通过一个客观的判断(理由)连接于一个内在的偏好。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主要哲学思想康德的一生对知识的探索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

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哲学方面伊曼努尔·康德提出了三大批判,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康德把这个问题彻底给颠倒了。

在此之前,人们让认识向外部事物看齐,而康德说,如果我们颠倒一下,让事物向我们的认识看齐,该会如何?康德把这一思维方法与哥白尼的”日心说”相比较:哥白尼以前,人们认为一切星球围着我们地球转,哥白尼却说,我们地球是在围着其它星球转。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

该书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它把人的主体性问题突出出来,强调了人格的尊严与崇高,表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

康德三大批判康德哲学三大批判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理论理性低于实践理性,科学知识应该让位给宗教信仰。

实践理性批判:人在绝对服从道德律令的情况下,不应该只是去寻找快乐,而应该去寻找上帝赐予人们的幸福。

判断力批判:寻求两个分隔的世界的沟通,认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现实世界实现出来。

判断力批判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之作。

它对费希特、席勒、谢林、黑格尔、叔本华等人,乃至整个欧洲和后世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实践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为近代哲学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哲学思路,对洪堡特的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纯粹理性批判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这部书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并与其后的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并称为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哲学的核心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就是以理论理性的限度揭示出过往形而上学探索的虚妄,并从实践出发为形而上学重新奠基。

康德哲学的历史贡献,就是为一个时代的人类精神开辟了一座可以暂时安歇的冰山。

回顾康德的一生,人们会觉得,康德的生活是那种非常典型的德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呆板、准时、不合潮流,还经常有些乖僻。

但在这并不显眼的一生中,康德却完成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贡献。

在他发言之后,后人就不能继续像他那样在同一意义上进行哲学思辨了。

他的学说代表了哲学史上的转折点。

对此,谢林曾在他的悼文中写道:“不管那些打着注释家和追随者旗号的人怎样简化或误解他的学说,不管那些苛刻的对手们如何攻击他,康德的精神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它将以其完美的无与伦比的形式照亮哲学世界的未来。

”康德哲学的意义康德哲学对于中国人来说就具有巨大的启蒙意义。

这种启蒙意义,首先就表现在对理性的运用上。

康德对启蒙的定义是:“启蒙就是人们走出由他自己所招致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对于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的知性无能为力。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知性,这就是启蒙的箴言。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

康德的三大批判究竟讲了些什么邓晓芒伊曼努尔康德,著名德意志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俄罗斯加里宁格勒)。

哥尼斯堡大学毕业。

1755 年起在母校执教,1770 年升教授。

其思想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在前批判时期,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并进行哲学探究。

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康德是我最敬佩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梁启超先生称他为“近代第一大哲”。

对他的由衷敬佩不仅是由于他所建立的哲学体系和不朽贡献,而是他本人的治学态度和矢志不渝。

康德活了80岁,放弃了哈佛大学对他当美学教授的聘请,一辈子没离开他的居住地一哥尼斯堡,每天规律地生活,下午三点出去散步,以至于哥尼斯堡的人们都拿来对表,唯一一次没有下午三点去散步是因为头天晚上通宵达旦、秉烛夜读卢梭的《爱弥儿》,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了追求他的终生目标一“未来形而上学”。

康德最出名的著作是他的三大批判一《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构成了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提起康德,除了“哥白尼式革命”,还有我们熟知的一句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它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也刻在了康德的墓碑上。

一、《纯粹理性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要理解《纯粹理性批判》,就要了解它产生的那一段历史,至少要了解康德时代的哲学环境。

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欧洲哲学在那个时候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当时对康德的哲学思想影响最大的是休谟,他说休谟打断了他的独断论的迷梦,也就是说,打断了他的教条主义的迷梦。

什么是独断论呢?独断论,我们也翻译为教条主义,就是指当时德国流行的理性派哲学,我们称之为唯理论。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邓晓芒: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拂晓探索2016-11-21分享保存“既然我看到的这朵花是美的,那么一切看到这朵花的人,都应该觉得是美的。

「它有这样一种断言,这种断言是先天的」,只要是人,只要有情感,那么这个情感就有共同性,为什么?这就是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判断力批判》所要探讨的核心内容。

”康德《判断力批判》主要在讲什么?它和前两大批判的关系是什么?■ 邓晓芒主讲部分《判断力批判》是康德在晚年才发现的一个领域。

他早年的设计是这样的:一共两大批判,一个是理论理性的批判,一个是实践理性的批判;相应地,将来要建立的未来形而上学有两种形而上学,一个是自然的形而上学,一个是道德的形而上学。

本来这样就很平衡了,也很完美了。

自然界也讲了,道德也讲了,“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通过两个批判,建立起来两个形而上学。

康德那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本来他可以休息了。

但是康德看来这还不行,两个批判中间还有一道非常深的裂痕。

当然这就是两个批判本来讲,这道裂痕好像没有什么关系,各讲各的就是了;但是实际上,表明这两个批判还有一个最终的根基没有打牢。

康德就是要对整个形而上学奠定新的根基嘛。

奠定来奠定去还是有一个没有奠定牢固,在什么方面没有奠定牢固呢?这两个批判之间应该有个过渡的东西,作为两者的共同的支撑点,这个支撑点应该就是判断力。

所以到了晚年,康德在写完了《实践理性批判》以后,刚刚完稿还没有出版的时候,他在写给他的一个朋友赖因霍尔德的一封信里讲到,我现在正在进行鉴赏力的批判。

鉴赏力的批判是什么样的批判呢?康德说,我发现人类有三种能力,一种是知识能力,一种是欲望能力——欲望能力就是意志,还有一种就是情感能力。

我们通常讲知、情、意,知、情、意这个体系是康德在1795年——他的晚年才发现的。

是他早年还没发现的,早年已经有些想法,但是他认为像鉴赏力这个东西不是属于哲学研究的对象,而是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构成康德哲学体系的

构成康德哲学体系的

构成康德哲学体系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我们能知道什么?——研究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真”。

2)、“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研究人类的伦理道德的问题,“善”。

3)、“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研究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自然之美”和“壮丽之美”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

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辞海》:“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

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

人文是指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蒙太奇"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

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

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

后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即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电影《色,戒》从片子一开头,就充满了强烈的悬疑紧张氛围。

李安成功地运用了两种语言的加成,一种是快速剪接、局部特写的电影镜头语言,一种是尔虞我诈、各怀鬼胎的华文牌桌文化语言。

只见易公馆麻将桌上一阵兵慌马乱,玉手、钻戒、闲话交锋的影像杂沓,一时间难以分辨是谁的手拿着谁的牌,搭着谁的话,碰了谁的牌,吃了谁的上家,胡了谁的庄。

这种电影语言与文化语言的完美搭配,让《色,戒》从一开场就引人入胜,让观众立即进入悬疑片的心理准备状态──不确定中的焦虑与兴奋,也让《色,戒》同时拥有了电影语言、电影类型的“全球性”与特定华文殊异文化的“在地性”。

哲学家康德

哲学家康德

哲学家康德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1.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2.观点: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1“纯粹理性批判”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2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3“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3.主要哲学思想: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

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4.影响:在西方哲学史中,如果要选出三个最重要的人物,那么除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外,康德毫无疑义应是其中之一。

在今年康德逝世200周年之际,学术界要搞一系列的活动来纪念,这反映了中国学者认识到了康德哲学对我们中国今天的意义。

康德哲学是对启蒙运动的总结。

在康德之前,虽然启蒙运动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发展都很充分,但是近代哲学一直都缺乏对启蒙运动的深刻的哲学总结。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康德的批判哲学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康德的批判哲学康德的哲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

以1770年为界,在此之前,康德研究的兴趣和重点主要在自然科学。

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不变论相对立的宇宙发展论,从而形成了他自己带有唯物论和辩证法倾向的新自然观。

这体现在他的两个假设中。

第一个是“潮汐假设”,他认为由月亮引力引起的定时涨落的潮汐现象所带来的海水与地表的摩擦会导致地球的自转速度变慢,这个假说为后来的自然科学所证实。

其哲学意义在于它表明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天体都有其自身的变化,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第二个是“星云假说”,又称“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

他认为宇宙间到处充满着物质和精神,物质和精神成反比,物质的力量是引力,精神的力量是理性。

由于地球处在太阳系中间的位置,故人类拥有一定程度的理性,但没有完全纯粹的理性。

这种关于理性的思辨虽然在现在看来是不很科学的,但他的星云假说第一次沉重地打击了宇宙不变论的形而上学自然观。

康德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在时间上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康德的星云假说不仅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奠定了新的辩证自然观的基础。

对此,恩格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年的8月,康德发表了他的教授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这是康德哲学思想分界的标志。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从唯理论到批判唯理论的转变。

他接受的是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体系的教育。

接受了唯理论把天赋理性置于经验之先的基本立场。

在不断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他在接受牛顿物理学的同时也认识到经验的重要性。

并由此而接受了经验论对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理论的批判,但他最终并没有选择经验主义,而是在唯理论和经验论之间另辟蹊径,开辟了先验哲学的新路径。

康德在前批判时期的哲学著作表现出逐步脱离唯理论,接近经验论,最后综合两者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直接导致他的那篇教授就职论文《论感性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头上闪烁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规范
——康德三大批判体系及其哲学拾贝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

它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康德于一七二四年诞生于普鲁士东部的哥尼斯堡,父亲是一位马鞍师傅。

康德一辈子都住在这个小镇上,直到他八十岁过世为止。

他们一家人都是非常虔诚的教徒,而他的宗教信仰也成为他的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

他和很多思想者一样,觉得有必要巩固基督徒信仰的基础。

康德是到他为止知名的哲学家中唯一曾在大学里教授哲学的人。

他是一位哲学教授:对于古往今来的哲学传统有很深厚的了解。

他对笛卡尔和史宾诺莎的理性主义与洛克、
柏克莱和休姆等人的经验主义都很精通。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
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
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
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
在康德的概念里:时间与空间属于人类的条件。

时、空乃是人类感知的方式,并非物质世界的属性。

心灵不只是纯粹接收外界感官刺激的‘被动的蜡’,也是一个会主动塑造形状的过程。

心灵影响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这点很重要。

我们永远无法确知事物‘本来’的面貌。

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眼中‘看到’的事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每一次经验之前都可以预知我们的心灵将如何认知事物。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怎样做?
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
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
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康德认为,是与非、对与错之间确实是有分别的。

在这方面他同意理性主义者的说法,认为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天生就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

每一个人都知道何谓是、何谓非。

这并
不是后天学来的,而是人心固有的观念。

根据康德的看法,每一个人都有‘实践理性’,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辨别是非的智慧。

当我们做某件事时,必须确定自己希望其他人在同样情况下也会做同样的事情。


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依据内心的道德法则来行事。

意义乃是: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
而不要将他当成达成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
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

“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曾经倡议成立“国际联盟”。

他在《永远的和平》中写道,所有国家都应该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国际联盟,以确保各国能够和平共存。

这篇论文写于一七九五年。

约一二五年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成立了,但在第二次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康德可说是联合国概念之父。

康德的主旨是,人的‘实践理性’要求各国脱离制造战争的野蛮状态,并订定契约以维护和平。

虽然建立一个国际联盟是一件辛苦的工作,但我们有责任为世界《永久的和平》而努力。

我们几乎可以说那是哲学的终极目标。

康德想让人们记住的,其实就是良心。

我们无法证明我们的良心告诉我们的事情,但我们仍然知道它。

有时候我们对别人很好或帮助别人,可能只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样做会有好处,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那就不算是真正依据道德的法则行事。

当然行为并没有违反道德法则,但是真正的道德行为是在克服自己的情况下所做的行为。

只有那些你纯粹是基于责任所做的事才算是道德行为。

只有我们自己确知我们纯粹是为了遵守道德法则而行动时,我们的行为才是自由的。

所以当选择不要对别人不好时——即使这样会违反自己的利益——就是在从事自由的行为。

而如果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算自由或独立。

我们可能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我们甚至可能成为我们的自我中心思想的奴隶。

独立与自由正是我们超脱自我的欲望与恶念的方法。

康德指引了一条道路,使哲学走出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之间的僵局。

哲学史上的一个纪元于是随着康德而结束。

而世界变得更人性了。

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

人是万物的尺度。

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

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

管理学院1 1 0 3 2 1 0 2 陈沁怡《中外著名哲学家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