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及其影响

合集下载

寒潮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寒潮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寒潮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近年来,寒潮频繁来袭,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寒潮的到来往往伴随着严寒天气,大风雪等极端天气,给农业、交通、供暖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困难。

首先,寒潮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寒潮来临之际,农作物往往会受到严寒的侵袭,导致农作物的减产甚至绝收。

而且,农民在寒潮来临之际也难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其次,寒潮对交通出行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在寒潮来临之际,大风雪往往会导致道路结冰、积雪等情况,给交通出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很多地方的交通都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出现交通中断的情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另外,寒潮也对供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在寒潮来临之际,供暖设施往往会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很多地方的供暖设施难以满足人们的供暖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总的来说,寒潮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在面对寒潮来临之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应对,减少寒潮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同时,也需要加强气象预警,提醒人们注意防寒保暖,确保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

希望在未来,能够更好地应对寒潮带来的挑战,确保人们的生产生活顺利进行。

寒潮及其影响

寒潮及其影响

寒潮及其影响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寒潮定义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5℃。

冷空气定义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

即位于低温区空气称为冷空气。

多数在极地与西伯利亚大陆上形成,其范围纵横长达数千公里,厚度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冷空气过境会带来雨、雪等,使温度陡然下降。

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

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可达到2千公里以上。

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受影响的区域也不同。

冷空气强度根据强弱程度,我国将冷空气分为五个等级: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弱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小于6℃的冷空气。

中等强度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6℃但小于8℃的冷空气。

寒潮的气候现象 解读寒冷天气的科学原理

寒潮的气候现象 解读寒冷天气的科学原理

寒潮的气候现象解读寒冷天气的科学原理寒潮的气候现象:解读寒冷天气的科学原理寒潮是指在冬季或初春期间,强劲的冷空气从北方或西北方向突然南下,并引起气温迅速下降,气候异常寒冷的现象。

寒潮的到来常常伴随着大风、降雪等极端天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农田、交通出行等带来很大的不便。

下面将根据科学原理解读寒潮的气候现象。

一、寒潮形成的原因寒潮的形成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地势。

1. 冷空气活动:寒潮是由冷空气活动引起的,当北方或西北方的强劲冷空气加速南下时,会将原本温暖的空气迅速推向南方,使得气温急剧下降。

这种冷空气的活动是由于高空急流和地面气压系统的相互作用所引发的。

2. 地形地势:地形地势对寒潮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山地地形容易阻挡冷空气南下,使得寒潮南进的速度相对较慢;而平原地带则容易被冷空气直接影响,降温幅度更大。

二、寒潮带来的影响寒潮的到来会带来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1. 温度急剧下降:寒潮的最明显特征就是气温突然下降,有时会显示为“冷气袭击”。

这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于户外工作的人们来说,需要采取措施保暖。

2. 极端天气现象:寒潮的到来常伴随着大风、降雪等极端天气现象。

寒潮的强冷空气与暖湿气流相遇产生大规模的云雪,给交通、农田等带来不便。

3. 气压变化:寒潮过程中,冷空气的南下会改变周围的气压分布。

由于冷空气密度大,一旦到达一定地区,会迫使原有暖空气上升,导致气压下降。

三、如何应对寒潮天气面对寒潮天气,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做好防护和应对:1. 注意保暖:寒潮天气应注意保暖措施,穿上厚厚的衣服、帽子、手套等防寒保暖物品,确保身体保持温暖。

2. 预防交通事故:寒潮天气路面容易结冰或积雪,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大的危险。

出门前应该提前查询道路情况,慢行谨慎驾驶。

3. 防范农田灾害:寒潮天气对农田有一定的危害,如冻害、冰害等。

农民需根据天气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农作物的安全。

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范措施

寒潮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防范措施寒潮,是指寒冷的空气团大范围侵袭造成的天气现象。

寒潮对人类活动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还会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

为了应对寒潮带来的挑战,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首先,寒潮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低温下,人们的新陈代谢会减缓,身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容易引发感冒、呼吸道疾病等疾病。

因此,人们应该注重保暖,尤其是老人、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更需注意。

在户外活动时,应穿戴合适的冬装,多加一件衣服或者带上手套、围巾等物品,以保持身体的温暖。

此外,还需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增强抵御寒潮侵袭的能力。

其次,寒潮对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低温会导致道路结冰,给车辆行驶带来危险,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因此,在寒潮到来之前,道路部门需要加强对公路的融冰除雪工作,确保道路的畅通。

对于驾车出行的人群来说,要注意驾驶安全,减少出行次数,合理调整行车速度,避免猛刹车或急转弯。

此外,对于公共交通工具来说,车辆保养和设备维护也显得尤为重要,确保乘客的安全出行。

寒潮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冲击。

低温天气可能会对作物生长、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造成一定的破坏。

因此,农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农田和农作物。

例如,在寒潮来临之前,可以加强地里的灌溉工作,提高土壤的湿度,以防止作物冻害。

同时,也可以利用保温材料或大棚等方式来保护一些脆弱的农作物。

对于养殖业来说,可以加强保暖设施的建设,确保畜禽的生活环境舒适。

渔业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水域结冰,保证渔民的捕鱼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此外,寒潮还会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水管易于冻裂,给人们的生活用水带来一定困扰。

在寒潮到来之前,人们应该做好水管的保温工作,可以通过包裹保温套或者在水管周围堆放保温材料来防止水管冻裂。

此外,大风可能会刮落建筑物上的冰柱和冰凌,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因此,人们在室外行走时要注意避开建筑物下方,特别是高层建筑的出入口附近。

地理寒潮知识点总结

地理寒潮知识点总结

地理寒潮知识点总结一、寒潮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 寒潮形成的原因寒潮主要是由于高压区的冷空气向低压区移动而形成的。

冷空气在高纬度地区往往较为稳定,当在某些情况下,长时间处于高纬度的冷空气受到南侧高压区阻挡,无法向东移动,而受到西风带和温带气流的推动,向东下滑,形成了寒潮。

2. 寒潮的特点(1)强度大:寒潮一般会伴随着寒潮水平动量输送的加强而引起的大风、低温、降雨等极端恶劣天气。

(2)影响范围广:寒潮主要影响华北、黄淮地区,南至长江中下游以及江南地区,东至东海及台湾海峡、琼州海峡和巴士海峡,北至东北地区。

(3)影响期长:寒潮一般在3~7天,极端情况可能长达10余天。

二、寒潮对气象的影响1. 降温寒潮主要引起的影响之一就是明显的降温。

在寒潮来临之前,气温可能会急剧下降,导致寒冷的气温持续一段时间。

由于寒潮所带来的冷空气往往较稳定,因此对气温的影响也比较持久。

2. 大风另一个寒潮的明显特征就是伴随的大风天气。

寒潮所带来的冷空气在移动过程中会与暖湿气流产生强烈的对流,从而形成大风。

这种大风往往会对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3. 降雨、雪寒潮还会引发大范围的降雨、雪。

当冷空气遇到暖湿气流相遇时,往往会引发一定的降水,尤其在高海拔地区更容易形成大雪,对当地的交通和生产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4. 能见度降低由于降雪或降雨加上强烈的大风,会导致能见度急剧下降。

这对交通运输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三、寒潮对农业的影响1. 作物受冻寒潮所带来的严寒天气,往往会对一些农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

尤其是在寒潮来临之前,农民需要采取措施来防范农作物受冻。

2. 畜禽受冻在寒潮来临之前,畜禽养殖者也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护畜禽免受寒潮的侵害。

3. 降水对农作物的影响寒潮伴随的降雨或降雪也会对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旱地农业和露天养殖来说,降雨或者降雪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寒潮对交通的影响1. 公路交通在寒潮来临之前,道路可能会受到大风和降雪的影响,路面结冰,能见度降低,给路况带来一定的不便。

寒潮的危害

寒潮的危害

寒潮的危害寒潮是指寒冷空气急剧南下,并导致气温骤降的天气现象。

它常常伴随着强烈的风力和降雪或降雨,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寒潮的危害及其对人类、动植物、农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对人类的危害寒潮对人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威胁寒冷的气温可能导致人体失去体温调节能力,引发体温过低的情况,进而引发冻伤和寒冷相关疾病,如冻疮、冻僵和感冒等。

尤其是对老年人、儿童、病弱和身体虚弱的人更加危险。

2. 交通事故增多寒潮带来的道路结冰和能见度下降会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结冰的路面降低了车辆的抓地力,因此车辆更容易失去控制。

另外,能见度下降会增加驾驶员的视野限制,增加了追尾和碰撞的风险。

3. 经济影响寒潮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严寒天气可能导致电力供应中断、交通瘫痪,甚至导致企业停工和学校停课。

这些都会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对动植物的危害寒潮对动植物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受损寒潮带来的低温可能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尤其是一些对低温敏感的作物。

低温会导致农作物的叶片枯萎、茎干冻裂,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植株死亡,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2. 动物受冻寒潮带来的低温和强风会对野生动物和家畜造成伤害。

低温会影响动物的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导致动物的死亡。

同时,由于饲料和饮水的困难,动物的存活和生存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3. 破坏生态平衡寒潮的到来可能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

对于一些非寒潮适应的物种来说,寒冷的天气可能导致它们的数量减少,破坏物种多样性。

寒冷的环境也可能破坏一些野生动植物的生活栖息地,让它们无法生存。

对农业的危害寒潮对农业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农作物减产寒冷的气温会导致农作物生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一些作物可能不适应寒潮的环境,导致减产或者无法成熟。

这会严重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粮食供应。

2. 饲料短缺寒潮导致的草原冻结会使牲畜无法获得足够的饲料。

这将导致家畜产奶量减少,个别高寒地区甚至会造成家畜的死亡。

寒潮分布的依据

寒潮分布的依据

寒潮分布的依据一、什么是寒潮寒潮是指从内蒙古、东北地区向南移动的一种强冷空气活动。

它带来的气温急剧下降、降水减少、风力增大等特点,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重要影响。

二、寒潮的形成原因寒潮的形成与西伯利亚高压的活动密切相关。

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向南蔓延,形成大范围的偏北风。

当这冷空气团移到一定纬度时,会受到东亚地区的暖湿气团的阻挡,从而形成寒潮。

三、寒潮的传播路径寒潮主要沿三个路径传播:东北路径、东南路径和新疆路径。

1.东北路径是冬季寒潮的主要传播路径。

寒潮从内蒙古、东北地区向南移动,经过黄海、渤海,最终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

2.东南路径是寒潮次要传播路径。

寒潮在东南沿海与南海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可能在华南地区带来更明显的降温和大风。

3.新疆路径是寒潮少见的传播路径。

寒潮从西伯利亚经过我国西北地区,进入内陆地区,最终影响我国西南地区。

四、寒潮的依据寒潮的分布往往是根据以下依据进行预测和判断。

1. 气象观测资料气象观测资料是预测寒潮的主要依据。

通过对气象观测站点的实时观测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出寒潮的形成和传播情况。

特别是气温、风力、降水量和气压的变化,对判断寒潮的强度和范围有重要作用。

2. 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提供大范围天气系统的信息,包括寒潮的云团结构、云系范围和移动速度等。

通过对卫星云图的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寒潮的形成和传播趋势。

3. 高空天气图高空天气图可以揭示寒潮形成的原因和传播路径。

通过观察高空天气图上的槽线、切变线和急流等特征,可以预测寒潮的到达时间和强度。

4. 数值预报模型数值预报模型是预测寒潮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气象观测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气环流的数值方程,可以得到预测寒潮的结果。

数值预报模型能够提供更精确的寒潮预报信息,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五、寒潮的影响寒潮对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都有重要影响。

1. 气温下降寒潮的主要影响是气温下降。

在寒潮到来前后,气温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严寒天气。

寒潮知识点总结

寒潮知识点总结

寒潮知识点总结一、寒潮的定义寒潮是指从北方或西北方向南下的冷空气,因冷空气较重,不易受到地面气压梯度力的阻挡,故冷空气前沿的斜压面也较为陡峭。

寒潮在南下过程中,伴随着冷空气的移动,层状云、毛毛雨、雨夹雪、冰冻雨、雪花等降水现象比较多见,平原地区和山区易出现低温冷冻和局地的冰冻灾害。

二、寒潮的形成寒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岛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这两个高压区的相互作用。

西伯利亚高压是静止高压系统,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冷空气囤积得较多。

冰岛高压是一个移动高压系统,当冰岛高压占据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时,西伯利亚高压地区的冷空气就逐渐被挤向南方,形成寒潮。

三、寒潮的特点1. 寒潮南下时,冷空气的活动非常剧烈,气压急剧上升,风力急速增大,湿度则急剧下降。

2. 寒潮南下对影响面广,且危害性大。

因此,防寒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 寒潮吹过后一般会带来降雨、雪。

适度的降雨雪则可对农作物起到保温作用,但若雪大、雨量过大则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四、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对人体的影响:寒潮能使大气中的湿度下降,加剧水分蒸发,使人体感到湿冷。

而干冷天气对呼吸道的危害也很大。

2. 寒潮是呼吸道疾病的“罪魁祸首”。

干冷的天气能诱发或加重呼吸道疾病,比如感冒、喉炎、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及慢性支气管炎,COPD等。

3. 寒潮造成的低温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血栓等的发病率,容易诱发心脏病、脑血栓等疾病。

五、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1. 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较大。

由于寒潮带来的低温,可能导致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尤其是一些早春和晚秋的寒潮,可能会对春播和秋收的农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2. 寒潮还可能带来降雨、雪,雪灾、冰冻雨等极端天气也可能对农作物造成不利影响。

六、寒潮灾害防范1. 寒潮来临之前,气象部门通常会提前向社会发布预警信息,建议公众做好寒潮来临前的防范措施。

2. 对于居住在冷空气预计到来地区的人群,可以采取适当的防寒措施,增加衣物,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外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潮定义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

所谓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造成沿途地区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这种冷空气南侵达到一定标准的就称为寒潮。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天气过程,在全国各地都可能发生,可以引发霜冻、冻害等多种自然灾害。

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

由中央气象台2006年制定的我国冷空气等级国家准中规定寒潮的标准是:某一地区冷空气过境后,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或48小时内气温下降10℃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或72小时内气温连续下降12℃以上,并且最低气温在4℃以下。

若冷空气达不到这个标准,根据降温幅度的大小,又可划分为强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和弱冷空气活动过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很大,一般而言,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10℃以上,或48小时降温12℃以上,同时最低气温低于4℃。

南方采用的寒潮标准是:24小时降温8℃以上,或48小时降温10℃以上,同时最低温度低于5℃。

冷空气定义冷空气和暖空气是从气温水平方向上的差别来定义的。

即位于低温区空气称为冷空气。

多数在极地与西伯利亚大陆上形成,其范围纵横长达数千公里,厚度达几公里到几十公里。

冷空气过境会带来雨、雪等,使温度陡然下降。

每次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一样,有强有弱,降温幅度有多有少。

冷空气像潮水一样涌动,受其影响范围广,可达到2千公里以上。

由于移动的路径不同,受影响的区域也不同。

冷空气强度根据强弱程度,我国将冷空气分为五个等级:弱冷空气、中等强度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

弱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小于6℃的冷空气。

中等强度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6℃但小于8℃的冷空气。

较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但未能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

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

冷空气寒潮成因冷空气成因:天气预报中,常常提起“一股从西西伯利亚来的冷空气前锋今天上午达到新疆北部……”、“来自蒙古国的一股冷空气进入中国内蒙古东部至河套西部一带,冷空气将东移南下……”这样一类言语。

入侵中国冷空气的产地在西西伯利亚还是在蒙古国?它的“老家”在哪里?其实,遥远的北冰洋、严寒的西伯利亚是冷空气的发源地。

冷空气最初都来自北冰洋地区,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地区得到加强。

因为这些地区的纬度高,冬季黑夜漫长,白昼很短,日照时间非常少。

在极地,甚至会出现极夜,太阳从不露脸蛋。

因此,大地从太阳那里得到的热量十分微弱。

而夜间,地面却向太空辐射损失许多热量,近地层大气随着地面不断冷却,气温越来越低,冷空气堆积在一起将变得越来越多。

这一团温度极低的冷空气堆在西北气流的引导下,将自北向南推进,影响蒙古国、中国的北方、中国东部或中国大部地区。

寒潮成因:北极地区,由于太阳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热量少,常年冰天雪地。

到了冬天,太阳光的直射位置越过赤道,到达南半球,北极地区的寒冷程度更加增强,范围扩大,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50℃以下。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寒潮影响及其范围寒潮和强冷空气通常带来的大风、降温天气,是中国冬半年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寒潮大风对沿海地区威胁很大,如1969年4月21日~25日那次的寒潮,强风袭击渤海、黄海以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陆地风力7~8级,海上风力8~10级。

此时正值天文大潮,寒潮爆发造成了渤海湾、莱洲湾几十年来罕见的风暴潮。

在山东北岸一带,海水上涨了3米以上,冲毁海堤50多千米,海水倒灌30~40千米。

寒潮带来的雨雪和冰冻天气对交通运输危害不小。

如1987年11月下旬的一次寒潮过程,使哈尔滨、沈阳、北京、乌鲁木齐等铁路局所管辖的不少车站道岔冻结,铁轨被雪埋,通信信号失灵,列车运行受阻。

雨雪过后,道路结冰打滑,交通事故明显上升。

寒潮袭来对人体健康危害很大,大风降温天气容易引发感冒、气管炎、冠心病、肺心病、中风、哮喘、心肌梗塞、心绞痛、偏头痛等疾病,有时还会使患者的病情加重。

很少被人提起的是,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随着纬度增高,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能量逐渐减弱,因此地球形成热带、温带和寒带。

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热带倾泻,使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这非常有助于自然界的生态保持平衡,保持物种的繁茂。

气象学家认为,寒潮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中国受季风影响,冬天气候干旱,为枯水期。

但每当寒潮南侵时,常会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缓解了冬天的旱情,使农作物受益。

“瑞雪兆丰年”这句农谚为什么能在民间千古流传?这是因为雪水中的氮化物含量高,是普通水的5倍以上,可使土壤中氮素大幅度提高。

雪水还能加速土壤有机物质分解,从而增加土中有机肥料。

大雪覆盖在越冬农作物上,就像棉被一样起到抗寒保温作用。

有道是“寒冬不寒,来年不丰”,这同样有其科学道理。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认为,寒潮带来的低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天然“杀虫剂”,可以大量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或抑制其滋生,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据各地农技站调查数据显示,凡大雪封冬之年,农药可节省60%以上。

寒潮还可带来风资源。

科学家认为,风是一种无污染的宝贵动力资源。

举世瞩目的日本宫古岛风能发电站,寒潮期的发电效率是平时的1.5倍。

影响范围:其东西长度可达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但其厚度一般只有二三千米。

寒潮的移动速度为每小时几万米,与火车的速度差不多。

影响中国的寒潮大致有三条路线:一条是西路。

这是影响中国时间最早、次数最多的一条路线。

强冷空气自北极出发,经西伯利亚西部南下,进入中国新疆,然后沿河西走廊,侵入华北、中原,直到华南甚至西南地区。

第二条是中路。

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一带,经过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进入华北直到东南沿海地区。

第三条是东路。

冷空气从西伯利亚东北部南下,有时经过中国东北,有时经过日本海、朝鲜半岛,侵入中国东部沿海一带。

从这条路线南下的寒潮主力偏东,势力一般都不很强,次数也不算多。

寒流与寒潮的区别每年冬季都有很多次较强冷空气南下,造成中国大范围地区大幅度的降温。

中国很多媒体都习惯称之为“寒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这种现象应该称之为“寒潮”。

那么什么是“寒潮”,什么是“寒流”呢?二者如何区别呢?下面作一下具体的解释:寒潮是中国境内常见的一种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次数较多,活动范围广大。

寒潮,顾名思义是寒冷的空气像潮水一样奔流过来的意思。

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冷空气侵袭过来都叫寒潮,一般是冷空气侵袭到某地以后,若能使那些地方的温度在一天(24小时)内降低10℃以上,同时那一天的最低温度又在5℃以下时,我们才把这股冷空气叫作寒潮。

但因各地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寒潮标准也不相同。

寒潮的发生原因:侵入中国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极地带、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地暴发南下的冷高压。

这些地区,大多是分布在北极地带,冬季长期见不到阳光,到处被冰雪覆盖着,停留在那些地区的空气团好像躺在一个天然的大冰窖里面一样,越来越冷、越来越干,当这股冷气团积累一定的程度,气压增大到远远较南方高时,就像贮存在高山上的洪水,一有机会,就向气压较低的南方泛滥、倾泻,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带来的结果:受到寒潮侵袭的地方,常常是风向迅速转变,风速增大,气压突然上升,温度急剧下降,同时还可能下雨、下雪,出现霜和冰冻现象。

寒潮南下,在中国西北和内蒙古及北方地区常有大风沙天气。

在淮河以北地区一般表现为少雨,偶尔有降雪。

过淮河后,降水机会增多。

在中国冬季,寒潮一般是每隔3~8天出现一次,但比较强大的寒潮,平均每年有4次左右。

大致出现在10月底至翌年1月下旬,个别年份在2月下旬也有寒潮发生。

当寒潮向南方大规模流动时,暖空气也随之“节节败退”,因此所经过的地区,首先要受到暖空气的影响,温度显著升高。

如果所经过的地区原来就已经在暖气团控制下,那么在寒潮前面暖空气不断输送之下,也会出现温度猛烈升高的天气。

因而经常在寒潮之前要暖和一两天。

寒潮侵入中国的的路径:侵入中国的寒潮并不是每次都一样,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中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

另外还受中国的高山峻岭阻挡的影响。

那么寒流又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要清楚什么是寒流,就要先来了解什么是洋流。

海洋表层的水,以巨大的规模、相对稳定的速度,缓慢地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地不断的流动,称为洋流,也叫海流。

洋流按其性质可分暖流和寒流两种。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的海区水温高的称为暖流,一般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皆属暖流。

凡流动的洋流,海水温度比经过海区海水温度低的称寒流,一般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海流皆属寒流。

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一般属暖流性质,唯有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由于受南极大陆及海上浮冰的影响,海水温度较低,属寒流性质。

洋流产生的影响:洋流的主要影响是对大陆沿岸气候有很大影响,寒流会使流经海区和沿海地带的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暖流流经的海区和沿海地带,一般较同纬度其它海区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

洋流主要成因:是海面受长期而稳定的风向吹送形成的。

此外,还与各地海水的密度、海面的高低、地球自转偏向力和陆地轮廓、岛屿的分布等有关。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动的方向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纬40°或60°之间,形成一低纬度环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成逆时针方向。

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属于寒流。

2.在北纬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纬环流。

其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季风洋流。

冬季吹东北季风,表层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夏季吹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4.东西方向流动的洋流,除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外,都具暖流性质。

寒潮的益处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寒潮是属于空气(冷空气)流动的一种形式,而寒流则是属于洋流(海水)流动的范畴。

因此,我们说寒潮和寒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寒潮也有有益的影响。

地理学家的研究分析表明,寒潮有助于地球表面热量交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