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宇飞一对一教案第三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完整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教学参考)完整版目录编写说明 (8)一、教科书编写思路 (8)二、教科书主要内容 (9)1.阅读 (9)2.习作 (10)3.口语交际 (12)4.综合性学习 (13)6.快乐读书吧 (15)7.识字表、写字表、词语表 (15)三、教学目标 (15)(一)识字与写字 (15)(二)阅读 (15)(三)习作 (16)(四)口语交际 (16)(五)综合性学习 (16)四、使用教科书要注意的问题 (16)1.识字写字 (16)2.阅读 (16)3.习作 (17)4.口语交际 (17)五、教师教学用书的内容和编写意图 (18)第一单元 (19)单元说明 (19)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9)1古诗三首 (20)教材解析 (21)教学目标 (22)教学建议 (22)2 燕子 (25)教材解析 (26)教学目标 (26)教学建议 (26)教学资源 (29)教学设计举例 (31)3 荷花 (33)教材解析 (34)教学目标 (34)教学建议 (34)4* 昆虫备忘录 (37)教材解析 (38)教学目标 (38)教学建议 (38)口语交际 (39)春游去哪儿玩 (40)教学目标 (40)教学建议 (40)习作 (41)我的植物朋友 (42)教材解析 (42)教学目标 (42)教学建议 (42)语文园地 (43)教材解析 (44)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44)第二单元 (46)单元说明 (47)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48)5 守株待兔 (48)教材解析 (49)教学目标 (49)教学建议 (49)6 陶罐和铁罐 (51)教材解析 (52)教学目标 (52)教学建议 (52)教材解析 (56)教学目标 (56)教学建议 (56)教学资源 (59)8* 池子与河流 (60)教材解析 (61)教学目标 (61)教学建议 (61)口语交际 (62)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 (63)教学目标 (63)教学建议 (63)习作 (64)看图画,写一写 (65)教学目标 (65)教学建议 (65)语文园地 (66)教材解析 (67)教学建议 (67)教学资源 (69)快乐读书吧 (71)教材解析 (72)教学目标 (72)教学建议 (73)第三单元 (77)单元说明 (78)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79)9 古诗三首 (79)教材解析 (80)教学目标 (81)教学建议 (81)教学资源 (83)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 (84)教材解析 (86)教学目标 (86)教学建议 (86)综合性学习活动提示 (89)11 赵州桥 (89)教材解析 (90)教学目标 (90)教学建议 (90)教学资源 (93)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94)教材解析 (95)教学目标 (95)教学建议 (95)教学资源 (96)综合性学习 (97)中华传统节日 (98)活动目标 (98)活动建议 (99)语文园地 (102)教材解析 (103)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03)教学资源 (105)教学设计举例 (107)第四单元 (109)单元说明 (110)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11)13 花钟 (111)教材解析 (112)教学目标 (112)教学建议 (112)教学设计举例 (115)14 蜜蜂 (117)教材解析 (118)教学目标 (118)教学建议 (119)教学设计举例 (121)15* 小虾 (124)教材解析 (124)教学目标 (124)教学建议 (124)习作 (126)我做了一项小实验 (126)教学目标 (126)教学建议 (126)语文园地 (128)教材解析 (128)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28)第五单元 (130)单元说明 (130)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31)16 小真的长头发 (132)教材解析 (132)教学目标 (132)教学建议 (132)17 我变成了一棵树 (135)教材解析 (135)教学目标 (135)教学建议 (135)交流平台与初试身手 (136)教学目标 (137)教学建议 (137)习作例文与习作 (139)教材解析 (139)教学目标 (139)教学建议 (139)第六单元 (142)单元说明 (142)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42)18 童年的水墨画 (144)教材解析 (144)教学目标 (144)教学建议 (145)教学资源 (147)19 剃头大师 (149)教材解析 (149)教学目标 (149)20 肥皂泡 (153)教材解析 (153)教学目标 (154)教学建议 (154)21* 我不能失信 (157)教材解析 (157)教学目标 (157)教学建议 (157)习作 (158)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159)教材解析 (159)教学目标 (159)教学建议 (159)语文园地 (161)教材解析 (161)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61)教学资源 (163)第七单元 (164)单元说明 (164)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65)22 我们奇妙的世界 (166)教材解析 (166)教学目标 (166)教学建议 (167)23 海底世界 (170)教学目标 (170)教学建议 (170)24 火烧云 (174)教材解析 (174)教学目标 (174)教学建议 (175)口语交际 (178)劝告 (178)教学目标 (178)教学建议 (178)教学设计举例 (179)习作 (181)国宝大熊猫 (181)教学目标 (181)教学建议 (181)语文园地 (183)教材解析 (183)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183)教学资源 (185)第八单元 (186)单元说明 (186)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187)25 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188)教材解读 (188)教学目标 (189)教学建议 (189)26* 方帽子店 (192)教材解析 (192)教学目标 (192)教学建议 (193)27 漏 (195)教材解析 (195)教学目标 (196)教学设计举例 (198)28* 枣核 (201)教材解析 (201)教学目标 (201)教学建议 (201)教学设计举例 (202)口语交际 (205)趣味故事会 (205)教材解析 (205)教学目标 (205)教学建议 (205)习作 (207)这样想象真有趣 (207)教学目标 (207)教学建议 (207)语文园地 (209)教材解析 (209)教学目标和教学建议 (209)附录 (211)识字音序表 (212)写字音序表 (214)编写说明教科书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创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文和生活的联系,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对一家教教案(二次函数)

1对1辅导教案学生学校年级九年级教师授课日期12月1日授课时段9:00~11:0课题二次函数重点难点重点:⑴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⑵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确定其最值;⑶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⑷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难点:⑴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利用函数的性质进行决策.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一.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小结与复习二. 重点、难点:1. 重点:⑴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⑵会运用配方法确定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确定其最值;⑶会运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⑷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反思.2. 难点:⑴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⑵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并利用函数的性质进行决策.三. 知识梳理:1. 二次函数的概念及图象特征二次函数:如果,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数.通过配方可写成,它的图象是以直线为对称轴,以为顶点的一条抛物线.2. 二次函数的性质值函数的图象及性质>0 ⑴开口向上,并且向上无限伸展;⑵当x=时,函数有最小值;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0 ⑴开口向下,并且向下无限伸展;⑵当x=时,函数有最大值;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3. 二次函数图象的平移规律抛物线可由抛物线平移得到. 由于平移时,抛物线上所有的点的移动规律都相同,所以只需研究其顶点移动的情况. 因此有关抛物线的平移问题,需要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式来讨论.4. 、、及的符号与图象的关系⑴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a>0. 开口向上;a<0,开口向下.⑵a、b→决定抛物线的对称轴的位置:a、b同号,对称轴(<0=在y轴的左侧;a、b异号,对称轴(>0)在y轴的右侧.⑶c→决定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此时点的横坐标x=0)的位置:c>0,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正半轴上;c=0,抛物线经过原点;c<0,与y轴的交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⑷b2-4ac→决定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①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②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一个交点;③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没有交点.5. 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二次函数一般需要三个独立的条件,根据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设法:⑴设一般形式:(a≠0);⑵设顶点形式:(a≠0);⑶设交点式:(a≠0).6. 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是选准变量,建立好二次函数模型,同时还要注意符合实际情景.【典型例题】例 1. 二次函数y=-x2+2x-1通过向(左、右)平移个单位,再向___________(上、下)平移个单位,便可得到二次函数y=-x2的图象.分析:y=-x2+2x-1的顶点为(3,2),y=-x2的顶点为(0,0),因此可以根据顶点坐标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解:y=-x2+2x-1=-(x-3)2+2,∴把二次函数y=-x2+2x-1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便得到y=-x2的图象.例2. 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下图所示,则下列5个代数式:ab,ac,a-b+c,b2-4ac,2a+b中,值大于0的个数有()A. 5B. 4C. 3D. 2解析:∵抛物线开口向上,∴a>0.∵对称轴在y轴左侧,∴a,b同号.又a>0,∴b>0.∵抛物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下方,∴c﹤O. ∴ab>0,ac﹤0.∵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b2-4ac>0.∵对称轴x=-=-1,∴b=2a. ∴2a+b﹥0当x=-1时,y=a-b+c﹤0. ∴选C.例3. 如图,抛物线y=-x2+2(m+1)x+m+3与x轴交于A、B两点,且OA:OB=3:1,则m的值为()A. -B. 0C. -或0 D. 1分析: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与点到原点的距离即线段的长度应区分开,当点A在原点右侧时,x A=OA;当点A在原点左侧时,x A+OA=0(注:点A在x轴上).解:设OB=x,则OA=3x(x﹥0),则B(-x,0),A(3x,0).∵-x,3x是方程-x2+2(m+1)x+m+3=0的根,∴-x+3x=2(m+1),-x·3x=-m-3.解得m1=0,m2=-.又∵x﹥0,∴m=-不合题意.∴m=0,因此选B.例4. 已知二次函数y=mx2+(m-1)x+m-1有最小值为0,求m的值.分析:二次函数y=ax2+bx+c有最大(小)值a﹤0(a>0).解:∵二次函数y=mx2+(m-1)x+m+1有最小值为0,∴即解得m=1.例5. 已知关于x的二次函数y=(m+6)x2+2(m-1)x+(m+1)的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求m的取值范围.分析:这个函数是二次函数,应注意m+6≠0这个条件.解:∵二次函数y=(m+6)x2+2(m-l)x+(m+1)的图象与x轴总有交点,∴∴m≤-且m≠-6.例6. 如图所示,有一条双向公路隧道,其横断面由抛物线和矩形ABCO的三边组成,隧道的最大高度为4. 9m,AB=10m,BC=2. 4m. 现把隧道的横断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若有一辆高为4m,宽为2m的装有集装箱的汽车要通过隧道.问: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汽车的右侧离开隧道右壁多少米才不至于碰隧道顶部?(抛物线部分为隧道顶部,AO、BC为壁)分析:由已知条件知,抛物线经过原点O(0,0)、C(10,0),顶点的纵坐标为(4. 9-2. 4)=2. 5. 由此可求出抛物线的关系式,要想使汽车的顶部不碰到隧道的顶部,看y=4-2. 4=1. 6时,求出x的值.解:由已知条件知,该抛物线顶点的横坐标为=5,纵坐标为4. 9-2. 4=2. 5,C点坐标为(0,0),∴设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y=a(x-5)2+2. 5.把(0,0)或(10,0)代入上式,得0=25a+2. 5. 解得a=-.∴y=-(x-5)2+2. 5.当y=4-2. 4=1. 6时,1. 6=-(x-5)2+2. 5.解得x1=8,x2=2(不合题意,舍去).∴x=8,∴OC-x=10-8=2(米).故汽车离开右壁至少2米,才不会碰到顶部.点拨: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时,要注意(1)顶点纵坐标是(4. 9-2. 4)而不是4. 9;(2)求出的x=2是汽车的右侧离开隧道右壁的距离(因为该隧道是双向的,因此会出现两种情况),若改为“汽车离开隧道壁多少米才不至于碰隧道顶部”,则x1=2,x2=8都合题意.例7. 今年夏季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水灾,空军某部奉命赶赴灾区空投物资。
“一对一”每次授课讲义1

飞扬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第 1 阶段第 1 次课教师:刘老师学生:______ 时间:_2014____年__1__月__23__日一、授课目的与考点分析:1、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态度、心理特点等基本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粗略复习金属及金属材料一章内容3、重点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应用(中考必考内容)4、重点复习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和验证(中考必考内容)5、3和4内容广度和深度根据学生基础灵活机动调整。
6、金属化学性质和活动性顺序会在选择题中出现(2或3分)、在简答或计算题中出现占8至10分二、授课内容:1、耐心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化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对化学任课老师评价、与同学父母相处情况、兴趣爱好、化学学习中遇到的困惑,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中考的期望值等基本情况,初步掌握学生的情况,为制定合理高效的辅导计划提供依据。
与学生共同探讨学生自己的现状和化学学科的特点规律,穿插讲述以前辅导的成功案例,树立学生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内动力,鼓起干劲,为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2、中考知识点的回顾与剖析(此次按中上学生水平准备的授课内容,偏多些,根据学生情况随时灵活调整)(1)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性质,包含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反应现象等(2)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背诵和应用,判断金属是否与酸、盐溶液反应。
3、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提高应用知识能力。
教材课后题2、4、5、7点拨中考化学(荣德基初中系列)辅导用书P31 选择题3、4、5、6 。
P33 考点三例1考点四例1 。
往年中考有关金属性质的试题,通过做题让学生感觉到中考题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神秘和困难,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
(共准备4个题目,根据情况确定做题数量)1.(3分)(2013•滨州)下列现象和事实,可用金属活动性作合理解释的是()①金属镁在空气中比铝更容易燃烧,说明镁比铝的活动性强②金属铝比金属锌更耐腐蚀,说明锌比铝活动性强③用硫酸铜、石灰水配置农药波尔多液时,不能用铁制容器④尽管金属的种类很多,但在自然界中,仅有少数金属(银、铂、金)以单质形式存在.A .①②B .①③④C .③④D ①②③④2.(2分)(2013•菏泽)现有等质量X,Y的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成氢气的质量:X>Y B.相对原子的质量:X>YC.金属活动性:X>Y D.消耗硫酸的质量:X>YA、根据图象分析生成氢气的质量;B、根据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可知等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分析;C、据相同时间内产生氢气较多(即反应剧烈)的金属活动性较强,结合产生氢气的关系图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取决于消耗的硫酸的质量.解:A、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两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X>Y,正确;B、X、Y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X>Y,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Y>X,故说法错误;C、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相同时间内Y放出氢气的质量大于X,可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故说法错误;D、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X >Y,故说法正确;故选BC.活动性越强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即反应放出氢气的速度越快;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据此结合图象细心分析解答.3.(8分)(2013•东营)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1)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铁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金属活动性顺序.(2)铝、铁、铜是我们生产生活中使用比较广泛的金属.如图1所示用品中,利用热性的是A,延展性的是BC(填字母序号).(3)铜也容易生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空气气、水和二氧化碳共同作用的结果.(4)合金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般来说,合金的熔点低于任何一种组成金属的熔点.下表是一些金属的熔点数据.金属铜锌锡铅铋镉熔点/℃1083 419.6 231.9 327.5 271.3 320.9①铅铅锡合金中某种金属的质量分数与合金的熔点有如图2所示的关系,其中横坐标是锡的质量分数;当合金熔点最低时,合金中铅与锡的质量比为2:3.②保险丝由铋、铅、锡、镉组成,其熔点约为B.[来源:学。
1对1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详解

1对1课堂教学内容及方法详解很多咨询老师说,咱们学校的课程没有特色,老师上课没有特色,服务没有特色,那么在这里我想说一下,什么是培训学校的课程,培训学校的老师应该如何做?培训学校的课程是公立学校的复述吗?是回锅肉吗?不是!培训学校老师的课程定位:就是学校课堂的精加工,叫第二次课堂。
就拿高中学习举例,很多学校高一,高二就跟开飞机似的把新课全学完了,整个高三都在用来复习。
三年的教学计划,两年搞完,在内容一定的情况下,时间压缩了,那么公立学校的老师的势必上课节奏快了,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这样的节奏的,他们上课开始听不懂了,每天的功课多得要命,消化的时间也没有了。
到了高三,成绩好的孩子确实在复习了,可是基础薄弱的你还在学新的知识。
两年赶下来的课程能有多细致可想而知,学生们的知识体系歪歪扭扭,知识点零零散散,他们只是把教材走了个粗加工的过程,如果家长非要等到孩子到了高三的时候再来精加工,额哦~ 高一高二的粗加工的知识也快忘得一干二净了,那么这时候怎么办?学校在学习,知识学得比较粗糙的时候,那么周末就应该出来补了,因为培训学校的老师老师的课程是第二次课堂,也就是对知识进行的精加工。
那我们的老师是如何对知识进行精加工的啊?精加工包括对知识点的梳理。
结合我平时的教案第一个环节就是:复习旧知,我们的课程一定比公立学校的学习慢一节课的,不会跑到学校的前面的,如果跑到学校前面去了,孩子回到学校还会认真听吗?那会变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在你这里补了,越不知道怎么回去听课了。
除了暑假寒假的衔接班会讲在前面,平时的查漏补缺在公立学校的后面,给孩子做好学习巩固,对知识的精加工首先有一个复习旧知的过程,复习旧知不是把公立学校老师讲过的知识重复一遍,而是帮助孩子树立本章本节的知识点,找准重难点,把我考点。
我们都知道有些孩子做题慢,看到题联想不起是哪个语法点,或者哪个数学定理,因为他的大脑里面的知识点比较乱,自己做题要思考很长时间,那题肯定都答不完。
物理一对一教学教案模板

---物理一对一教学教案模板一、课程信息1. 课程名称:物理一对一辅导2. 学生姓名:__________3. 学生年级:__________4. 课程时间:__________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__________(具体知识点)。
- 过程与方法:通过__________(具体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 教材版本:__________2. 教材章节:__________3. 教材内容:__________4. 教学重难点:__________三、学情分析1. 学生基础:__________2. 学习态度:__________3. 学习习惯:__________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实际案例引入新课内容。
- 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一: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 实例分析:__________- 知识点二: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 实例分析:__________- 知识点三:__________- 讲解内容:__________- 实例分析:__________3. 互动练习- 设计问题:__________- 学生解答:__________- 教师点评:__________4.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__________- 实验步骤:__________- 实验注意事项:__________ - 实验结果分析:__________ 5. 总结与反思-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 学生反馈:__________- 教师评价:__________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__________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__________六、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__________2. 学生反馈:__________3. 教学改进措施:__________---请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以上模板中的空白部分。
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初三物理动态电路及机械运动基础) (2)

将;电压表示数。(填“变大”、“变小”、“不变”)
4.如图14所示,当滑动变阻器向右移动时,电流表A1的示数;A2的示数
将;电压表示数。(填“变大”、“变小”、“不变”)
机械运动基础
1.机械运动的概念
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2)动滑轮
①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②学会用“动态”的观点,把电路常规化,从而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弄清电压表所测的电压。
③理清机械运动的运动状态
教
学
内
容
与
教
学
过
程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习内容
动态电路
1.串联电路特点:
① I=I1=I2 ② U=U1+U2 ③ R=R1+R2 ④ U1/R1=U2/R2
一对一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物理任课教师:伍老师授课时间:2012年3月30日
姓名
卢建衡
年级:初三
教学课题
动态电路及机械运动基础
阶段
基础()提高(√)强化()
课时计划
第(2)次课
教学
目标
“动态电路”及“机械运动基础”提高课:
初中物理一对一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一对一教案模板第1篇:初中物理教案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
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
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
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一对一培训--3A课后辅导教案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3A课后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
年级
课时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上课时间:年月日---
辅导内容及教授的辅导方法
备注:
学生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姓名
老师
科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5.如图,在△ABC中,∠ACB=90°,D是BC的中点,DE⊥BC,CE//AD,若AC=2,CE=4,则四边形ACEB的周长为。
例6. ABCD中,已知点A(﹣1,0),B(2,0),D(0,1).则点C的坐标为.
例7.如图,在▱ABCD中,AD=2,AB=4,∠A=30°,以点A为圆心,AD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E,连接CE,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结果保留π).
教学科目数学
授课老师牟京华
学生谢宇飞
档案序号
个性化教学辅导方案
课时统计:第(3)课共(2)课时授课时间:2016年2月27日
教学
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
教学
目标
1.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相等的性质.
2.会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平行四边形的计算问题,并会进行有关的论证.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重点
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对角、对边相等的性质,以及性质的应用.
难点: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
教
学
过
程
【知识梳理】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定平行四边形用符号“ ”来表示.
A.18°B.36°C.72°D.144°
例3.如果 ABCD的周长为28cm,且AB:BC=2∶5,那么AB=cm,BC=cm,
CD=cm,DC=cm.
变式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AB、BC、CD三条边的长度分别为(x+3),(x-4)和
16,则这个四边形的周长是.
例4.平行四边形两邻边的长分别为20cm,16cm,两条长边的距离是8cm,则
例8.如图, ABCD的顶点B在矩形AEFC的边EF上,点B与点E、F不重合.若△ACD的面积为3,则图中的阴影部分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和为.
【综合运用】
例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在AD、BC边上,且AE=CF.
求证:(1)△ABE≌△CDF;
(2)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
例9.已知:如图,在 ABCD中,点F在AB的延长线上,且BF=AB,连接FD,交BC于点E.
(1)说明△DCE≌△FBE的理由;
(2)若EC=3,求AD的长.
例10.如图,点G、E、F分别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AD、DC和BC上,DG=DC,CE=CF,点P是射线GC上一点,连接FP,EP.求证:FP=EP.
课后
作业
得分:()
课后小结
本节课知识传授完成情况:完全能接受□部分能接受□不能接受□
5.一组对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基础练习】
例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与∠B的度数之比为4:5,∠A=,
∠B=,∠C=,∠D=。
变式1.在 ABCD中,∠A= ,则∠B=度,∠C=度,∠D=度.
变式2.如果 ABCD中,∠A—∠B=24度,则∠A=度,∠B=度,∠C=度,
∠D=度.
例2.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4∠A,则∠C=()
学生的接受程度:很积极□比较积极□一般□不积极□
学生上次的作业完成情况:数量%完成质量:优□良□中□
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平行四边形
备注
核查时间
教研组长核查
教学主管核查
3.平行四边形的三个要素:,,。
4.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邻角。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边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对角线互相()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