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针对训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来雕饰”,绘画艺术追求水墨画简淡含蓄、形神兼备的风格,追求自然美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这一艺术追求体现的思想源于(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2、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3、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李约瑟也认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
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D.西学东渐使中西方科技密切交流4、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5、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6、宋代苏轼的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我国传统文人画的绘画特点,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 )A.多彩的生活B.真实的景象C.个人的情感D.繁盛的社会7、824年,诗人元稹为白居易《长庆集》写的序文中说到,有人拿白诗的写本和印本在街头叫卖或换取酒茶。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新人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据此可知()A. 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B. 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C. 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并不等同于“被通俗文化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 •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A. 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 探索中求实创新的追求C. 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 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B [“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张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张,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求实、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3. 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B. 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 徘徊于传统科学范式D. 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A [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实践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 A 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4. 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跟踪检测评估25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跟踪检测评估25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学、书画和戏曲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某某市名校联考]唐代文献记载,德宗时李皋“常运心巧思为战舰,挟二轮蹈之,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所造省易而久固。
”据此可知,文中“战舰”() A.以水力作为驱动的动力B.行驶速度远远低于帆船C.具有机械动力轮船雏形D.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海船2.[2020·某某某某一模]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
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3.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48年,楚司马苏掩奉命整治军赋,他对不同类型的田土、山林、水泽等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计算,然后依据收入确定军赋的数额。
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土地国有制度遭到破坏B.人们已能熟练运用数学知识C.国家专营思想开始出现D.诸侯争霸推动各国变法开展4.[2020·某某某某一模]明代李时珍撰成的《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清代康熙年间组织人力对疆土进行全面测量,绘成《皇舆全览图》,至今仍有很大参考价值;清代修建的圆明园,是我国名园的集锦和缩影,还吸收了西欧园林建筑的风格。
这些成就( ) A.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响D.促进了向近代社会转型5.中国是古代世界唯一一个能够借助非常有限的基础性条件就得以将广土众民抟成一体并绵延悠久的国家。
西周已具备的“条件”是( )A.通用的表意文字系统 B.统一规X的货币制度C.普及的儒家意识形态 D.完备的道路交通系统6.[2020·某某某某一模]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
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需赘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质检14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质检十四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科技和文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60分)1.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
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答案:A解析:图书传播速度快,与技术革新相关,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故A项正确;科举制度改革不会达到“落笔辄为人所传诵”的效果,故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图书传播迅速不存在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重教兴学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但是“即日传播”“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更多的是与技术相关,故D项错误。
2.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以“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之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造成一个理论体系;南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
这表明此时期( )答案:D解析:结合题干中关键信息“以盈补虚”“出入相补”“理论体系”等可知,此时期古代中国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非实用性和理论性,D项正确。
题干材料强调的不是总结,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体现科学研究重心南移和农业发展的问题,排除B、C两项。
3.西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这说明( )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汉赋的风格不同,文学艺术的盛行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关,不是由皇帝喜好决定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可知不能反映士人颂扬国运导致汉赋风格不同,故B项错误;西汉时期国力强盛,东汉时国力衰弱,因此,两个时期汉赋的风格不同,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西汉和东汉盛行的汉赋风格不同,不能体现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故D项错误。
4.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半坡等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上发现了共50多种整齐划一并有一定规律性的刻画符号,类似的符号还有规律地普遍出现在河北、甘肃等地。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

【基础达标】1.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在西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同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A。
固守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 B. 受到西方殖民者侵扰C。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D。
经济停滞倒退【答案】A2.右图是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跌宕起伏,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
这一作品的字体A。
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B。
字体方正,规矩严整C. 工整清晰,飞洒活泼D.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苏轼的书法作品属于行书。
A项是小篆的特征,错误;B项是楷书的特征,无从体现;D项草书的特征,错误.C 项是行书的特征,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3.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先后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
这种演变趋势,最能说明A。
城市经济日趋繁荣B。
专制皇权逐渐加强C。
选官制度明显变化 D. 民族融合已经加深【答案】A【解析】文学艺术反映了政治的演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宋代开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满足市民阶层的需要,出现了宋词和风俗画,继而发展到元曲、明清小说乃至京剧。
在整个文艺的发展中,古代文学艺术呈现出日趋世俗化的趋势,故答案选A.其他三项不是最佳答案。
4.中国的戏曲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到了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如安徽的徽剧、云南的昆剧湖北的汉剧等等,后来徽剧与汉剧相互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的一个新剧种。
请问这个新剧种是()A. 越剧B。
京剧C豫剧D.粤剧【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徽汉融合,兼采昆曲、秦腔等的新剧种是清代乾嘉时期形成的京剧。
因此正确选项为B项;越剧、豫剧、粤剧都是地方戏,不具有京剧形成的特点。
所以ACD三项错误. 5.清末民初,在上海出现了“海派京剧”:即用京剧形式表现当时的生活,如《潘烈士投海》《新茶花》等,在唱腔、表演、舞台布景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作业:12.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含答案)

12.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4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1.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科技发明()A.印刷术 B.造纸术C.丝绸织造D.瓷器制作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
该项技术经历“漂塘”“足火”“入帘”“压纸”“焙干”等几个过程,这是造纸术的过程。
故选B。
答案:B2.“书坊自经史子集事类,州县所试程文,专刊小板,名曰夹袋册,士子高价竞售,专为怀挟(夹带)之具,则书不必读矣。
”对此,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品经济渗透到了科举考试中B.反映了科举考试中存在的问题C.反映的内容与印刷术的发展有关D.肯定了书坊在普及知识上的贡献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印刷术。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书坊把考试的内容印刷成“夹袋册”高价出售,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考生“夹带”,故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
答案:D3.如图出自中国古代一本劝人行善的通俗书籍。
图片右上方的文字为:“宋程一德,粗识字义,孜孜欲人为善,每遇嘉言懿行,不分三教,捐资刊布(刻版印行),冀人警醒。
一夕,梦帝君告曰‘汝能广行三教,所刻俱录报天庭矣。
’自是,三教典籍不学而晓,子孙悉俊拔,多少年高第。
”从材料中,你能得到的信息包括()①雕版印刷技术更加成熟②三教合流③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④文人画盛行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对材料中“刻版印行”“三教”等信息的理解,①②表述正确。
科举考试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三教典籍成为科举内容表述错误。
从图片特点来看不属于文人画。
答案:C4.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
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A.“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B.“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的区别C.“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D.“羣”字是宋明理学的产物解析:材料中“羣”(群)字意为君主处于百姓之上。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30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课后限时集训(三十)(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在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图书市场日趋饱和,利润越来越少。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书坊重新对市场进行定位,选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戏曲、小说、生活用书的比重越来越大,适应和满足了大众的消费需求。
据此可知( ) A.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B.印刷术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化发展C.传统经典文化逐渐被通俗文化取代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转型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的发展和推广为明代通俗文化读物的推广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通俗文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
A项说法绝对,且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传统的经典读物越来越少”并不等同于“被通俗文化取代”,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有人以“仲景未用”为由,反对“牵牛”入药。
对此,李时珍说东汉时此药未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应捐弃。
况仲景未用药亦多矣,执此而论,盖矫枉过正矣!这体现了李时珍( )A.选材中着眼现实的态度B.探索中某某创新的追求C.实践中观察求真的方法D.继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B[“牵牛”经过李时珍的不断探索,发现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故而突破东汉时期X仲景没有把“牵牛”入药的主X,反映了李时珍具有探索、某某、创新精神,故B项正确。
] 3.下表是1600年前后中西方科学家关于科学研究方面的论述和方法。
由此可知,此时中国( )B.固守了传统经学的藩篱C.徘徊于传统科学X式D.对外来文化的积极汲取A[近代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朱载堉和徐光启都以实验、实践为方法去支撑他们的论述,故选A项;材料中实验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经学的藩篱,排除B项;传统科学注重实用,以经验总结为主,但材料强调实验,排除C项;材料没体现对外来文化的汲取,排除D项。
]4.有学者认为,《诗经》多反映黄河流域的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楚辞则多反映楚地神鬼巫术、自然崇拜、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等。
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检测: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人民版) Word版含答案

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2022湖北联考)1724年(雍正二年)的《圣谕广训》规定:“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属不经,因其人通晓历数,故国家用之。
尔等不行不知也。
”此规定( )A.表明清朝实行了宽松的宗教政策B.有利于西方科技学问传入中国C.表明清朝高度重视西方先进科技D.有利于“东学西渐”2. (2022·黑龙江大庆模拟)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由来,生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这里鲁迅告知我们( )A.汉字是史官胡乱制造的B.汉字是口口相传的文字C.汉字是仓颉制造的D.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制造的3. (2022平顶山模拟)出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当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或是他们始终主见,争辩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究,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精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B.争辩人类唯有争辩人本身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争辩,不重科技的争辩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进展D.对自然界的争辩是无法穷尽的4. (2022广东联考)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见“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A.山水画B.人物画C.文人画D.风俗画5. (2022·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5世纪时梵蒂冈一个图书管理员说:“过去稀有而索价上百金币的书籍,现在只要二十金币,不论古今,罕有人类制造之重要堪与媲美。
”这里说的“制造”是指( ) A.造纸技术B.雕版印刷C.活字印刷D.装订书籍6. (2022·天津联考)阅读古代中国出名科学家及其成就简表,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姓名朝代著作贾思勰北朝《齐民要术》郭守敬元朝《授时历》李时珍明朝《本草纲目》①中国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②古代科技与生产和生活亲热相关③表中著作一脉相承④农耕经济是古代科技进展保障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7.《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这说明(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8.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九)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
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
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
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A.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D.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解析:选D 敦煌莫高窟是唐代佛教兴盛的表现,与材料中“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相符,故D项正确。
2.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
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
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
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
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学成就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解析:选A 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从材料可知徐光启的《甘薯疏》是经过试种成功实践后编写的,说明带有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特点,故A 项正确。
3.(2017·晋中期末)据古籍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准备了“内府铸精铜活字百数十万,排印书籍”,却在乾隆初年因“无用”而被改铸为铜钱,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的活字印刷术( )A.受到统治阶级的抵制 B.技术存在着致命缺陷C.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 D.缺乏市场效益的推动解析:选D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问题应该是经济问题,故D项正确。
4.张应文在《清秘藏》中记述:法书名画必资纸而久传,纸之不可无考审矣。
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
这表明( )A.中国的造纸业历史源远流长B.南方造纸技术领先于北方C.造纸所需原料大多较为廉价D.书画名作必资纸方能流传解析:选C 根据“江南有竹纸,浙中有麦秸、稻秆纸”可知在江南和浙中地区造纸的材料为竹、麦秸和稻秆,这些是比较廉价易得的原料,故C项正确。
5.儒家一向讲究仪表端庄,儒冠儒服,循规蹈矩。
而魏晋名士却一反常态,他们放浪不羁,以丑为美,说丑话做丑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们接待宾客时故意穿破衣烂衫,“望客而唤狗”;参加宴会时,故意不拘礼节,“狐蹲牛饮”;更有甚者,客人来访时,赤身裸体,一丝不挂,美其名曰“通达”。
魏晋时期出现的以上行为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是( ) A.现代主义 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 D.古典主义解析:选B 浪漫主义反映的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它更多采取幻想、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统治者昏庸残暴,滥杀无辜,残酷的现实使名士们内心的压抑与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精神上压抑与苦闷,他们逃避现实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故B项正确。
6.据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和宋代《太平广记》记载,在隋代及以前中国小说中以“狐”“狐狸精”为素材的不过几篇,唐代大量以“狐”“狐狸精”为素材的小说杂记大量出现。
这表明( )A.唐代农耕文明发达,自然环境优良B.唐代社会政治清明,艺术想象丰富C.唐代民族融合加快,文化冲突融合D.唐代科技创新不足,文学臆想突出解析:选C 材料中体现的是小说素材的变化即思想意识的变化,思想变化以农耕经济发展为基础,但与自然环境无关,更体现不出科技创新,故A、D两项错误;以“狐”“狐狸精”为素材的小说杂记大量出现体现出艺术想象的丰富,但与政治清明无关,故B项错误;隋唐时期是国家大一统时期,民族融合加强,各种文化交融导致以“狐”“狐狸精”为素材的小说杂记大量出现,故C项正确。
7.(2017·郑州质检)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
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
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宋代理学的影响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解析:选B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出现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宋代理学弥补先前儒学的不足,提出世界本原是天理,更加思辨化,反映在文学上使得“宋诗写得深奥含蓄”,故B项正确。
8.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
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解析:选D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代表市民情感需求的文学作品逐渐丰富,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商人的外在形象必然要从过去的负面为主向正面过渡,故D项正确。
9.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的是架起木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专用动词,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最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解析:选B 人神共治的说法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材料提到的是“帝”字的发展演变,体现了汉字的功能,故B项正确;天人关系催生君权神授,不是君权神授催生天人关系,故C项错误;皇权不是源于宗教祭祀,故D项错误。
10.(2016·保定模拟)宋人蔡绦在《西清诗话》中说:“丹青、吟咏,妙处相资。
”吴龙翰的《野趣有声画序》中提到:“画难画之景,以诗凑成;吟难吟之诗,以画补足。
”清代方薰也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
”材料中三人均强调( ) A.绘画艺术的深远意境B.诗歌的抒情性C.诗、画具有互补作用D.诗歌增强了绘画的审美空间解析:选C 题意为“绘画无法表达的可以借助诗歌,诗歌无法表达的借助于绘画”,强调绘画和诗歌的相互作用,故选C项。
11.(2016·皖南八校联考)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
此种戏剧模式( )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解析:选B 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间对完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
12.1930年美国著名剧作家怀尔德在纽约观看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京剧后,深受影响,后来他在创作《我们的小镇》时采用了京剧艺术的手法。
这表明京剧艺术( ) A.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B.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C.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代表D.代表了中国戏剧的最高水平解析:选B 影响国外剧作家的创作思维,与材料中“后来他在创作《我们的小镇》时采用了京剧艺术的手法”相符,故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
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
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
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宋朝编辑出版了大量医药书籍,传播医药文化。
仁宗时,两次集中校刊医书。
1026年编辑出版了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并在汴京刻石。
978年,王怀隐主编《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按1 792种症状,收集16 834份处方,分1 670门类编排,在992年和1088年先后出版。
太宗雍熙年间,贾黄中等人编辑《神医普救方》达一千卷之多。
徽宗时,曹孝忠主编《圣济总录》二百卷,收录药方二万多个,已雕版而不及付印,北宋亡。
金军占领汴京时取走书版,后在金、元刊刻。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金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原因。
(8分)(3)我们应如何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5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共五句话,概括这五句话的含义即为特点所在。
第(2)问,从国家的重视、科技的发展、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原因。
第(3)问,主要从医学发展有助于医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人们就医水平的改善和有利于推动古代科技发展等角度分析说明。
答案:(1)特点: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答出四点即可)(2)原因:科技进步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我国医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政府对医药事业的管理和重视;民族融合促进医药知识在全国推广;医学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3)认识:宋金时期的医学发展为当时人们就医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灿烂辉煌的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古到今,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发生了很大变化。
——摘编自张久瑛《试论孙悟空形象的形成和演变》、刘继兴《毛泽东耐人寻味的“孙悟空情结”》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个相邻的时段,指出孙悟空形象的差异,并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
(说明:可以赞同或反对材料中所呈现的“差异”,但必须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解析:一是要注意题目“两个相邻的时段”,可以选择宋元和明清、明清和“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后;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赞同或反对均可。
注意“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根据所选时段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说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最后对论述做一个总结。
答案:(示例)差异:从宋元到明清,孙悟空的形象从追求个人享受转变为诚心向佛。
论述: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物质享受逐步受到个人重视;话本、杂剧的兴起给民众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更多选择;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也影响到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个性解放;封建伦理纲常中对个人欲望的束缚和对“良知”的追求影响艺术形象的塑造;小说、戏曲的多种表现手法使孙悟空的艺术形象进一步完善。
(各任答两点即可) 总之,人物的艺术形象受时代特征影响而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