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线组合采集技术在伊犁盆地的应用研究_曲霞
伊犁盆地南缘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9No.2Apr.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伊犁盆地南缘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演化倪仕琪1,2,3,宋继叶1,2,蔡煜琦1,2,张晓1,2,李真真1,2,邱余波4,张虎军4,蒋宏4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2.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国防科技工业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北京1000294.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乌鲁木齐830011摘要针对伊犁盆地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铀矿地质勘查中对沉积相研究存在的问题,以钻孔岩芯精细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地震、粒度等分析资料进行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
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西山窑组中段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全区基本演化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呈现出湖退过程,辫状河三角洲进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前缘亚相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伊犁盆地;郎卡地区;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相标志第一作者简介倪仕琪,男,1992年出生,硕士,工程师,沉积学与铀矿地质学,E⁃mail:*******************中图分类号P534.52P618.11P619.14文献标志码A0引言郎卡地区位于新疆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东段构造活动区内,属于郎卡倒转凹陷带(图1),西邻蒙其古尔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东接库鲁斯台沟,南靠察布查尔山前控盆断裂[1⁃2]。
盆地南缘发育了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等4套含铀岩系,先后发现一系列大、中型可地浸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基地[1,3⁃5]。
浅议新疆伊犁盆地伊宁凹陷八道湾组的构造作用与沉积特征

浅议新疆伊犁盆地伊宁凹陷八道湾组的构造作用与沉积特征摘要:同期构造作用直接控制着沉积岩层的形成、富煤带的范围及位置。
依据层序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将八道湾组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在各层序格架中阐述沉积相的时空展布、富煤带的范围及位置,认为凹陷南北缘的沉积相、聚煤特征存在极大差异。
SQ1沉积期,北缘以三角洲沉积为主;南缘以冲积扇沉积为主。
SQ2沉积期,北缘以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南缘以冲积扇沉积为主。
SQ3沉积期,北缘以曲流河沉积为主;南缘以辫状河-曲流河沉积为主。
关键词:伊犁盆地;伊宁凹陷;八道湾组;构造作用;沉积响应1 研究区地质概况伊犁盆地是在中天山微板块上演化而成的山间叠合盆地,以东窄西宽呈狭长三角形夹持于新疆中部,向东尖灭于新源以东地区,向西敞开通向哈萨克斯坦(图1)。
伊犁盆地可分为伊宁凹陷、尼勒克断陷、巩乃斯断陷、昭苏断陷等次级断凹陷,其中伊宁凹陷为伊犁盆地中沉积建造最好、构造改造最为薄弱的次级构造单元,同时也是最具勘探前景的次级凹陷。
Ⅰ-伊犁盆地;Ⅰ1-伊宁-巩乃斯叠合断坳陷;Ⅰ11-北缘坡折带;Ⅰ12-北缘同生断陷带;Ⅰ13-霍城断凸区;Ⅰ14-中央洼陷带;Ⅰ15-南部斜坡带和南缘逆冲断阶带;Ⅰ16-雅马渡-白石墩凸起;Ⅰ17-巩乃斯凹陷;Ⅰ2-尼勒克断陷;Ⅰ3-阿吾勒拉断块隆起;Ⅰ4-昭苏断陷;Ⅰ5-恰普恰勒山逆冲推覆山地;Ⅱ-科古琴-博罗科努早中古生代陆内造山带;Ⅲ-哈尔克-那拉提早中古生代活动陆缘碰撞造山带;1-一级逆冲断层;2-二级逆冲断层;3-三级正断层;4-一级断层;5-二级断层;6-三级断层。
图1伊犁盆地构造分区图(据张国伟等,1999)伊宁凹陷自下而上通常由中上元古界变质基底、中下石炭统裂谷火山岩系褶皱变形基底和二叠纪以来的沉积岩系三大构造层组成(张国伟等,1999),其经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山期等构造运动的改造,现成为由北部断隆带、中央洼陷带、南部斜坡带组成的箕状断陷。
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第42卷第3期新疆石油地质Vol.42,No.32021年6月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 Jun.2021文章编号:1001-3873(2021)03-0374-07DOI :10.7657/XJPG20210314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李春柏(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摘要:对海拉尔盆地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油气勘探历程进行回顾,总结了各勘探阶段的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以及由此取得的重要勘探成果,将海拉尔盆地勘探历程划分为盆地区域勘探油气发现阶段、构造油藏勘探突破阶段、断块-岩性油藏勘探增储阶段和多类型油藏勘探扩展阶段。
多年油气勘探实践表明,每次认识创新和思路转变,都给勘探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复杂断陷盆地地震关键技术的突破,有效地提高了物探成像精度,为复杂构造区深化认识奠定了基础;原型盆地控制了烃源岩的形成和演化,凹陷内的构造带对油气运移和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明确主洼槽、断裂和构造控藏规律,是引领勘探方向的基础和关键;对洼槽区—缓坡带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可带来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领域及空间的拓展;地质理论认识的创新,是复杂断陷盆地拓展勘探领域持续发现的根本途径,这些对于今后的勘探工作具有促进作用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拉尔盆地;勘探阶段;勘探启示;原型盆地;断裂控藏;构造控藏;洼槽区—缓坡带中图分类号:TE132文献标识码:A©2018Xinjiang Petroleum Geology.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International License 收稿日期:2020-12-02修订日期:2021-04-09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E-0202);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2017D-5001-15)第一作者:李春柏(1964-),男,黑龙江安达人,高级工程师,博士,石油地质,(Tel )139****0928(E-mail )********************.cnPetroleum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Enlightenment in Hailar BasinLI Chunbai(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Daqing Oilfield Company Limited,PetroChina,Daqing,Heilongjiang 163712,China)Abstract:After looking back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history and summarizing the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important exploration results in the Hailar basin since the 1950s,the exploration process of the Hailar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namely regional exploration for oil and gas discovery,structural reservoir exploration for breakthrough,fault⁃block reservoir and lithologic reservoir exploration for reserves increase,and multi⁃type reservoir exploration for further expansion.Many years of exploration practice prov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1)Every innovation in understanding and every change in thinking bring new portunities to exploration;(2)Breakthrough to key seismic technologie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geophysical imaging quality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complex structural zones in complex faulted basins;(3)The prototype basin control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and the structural belts in sags control the mig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oil and gas,so that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major sags and the clear understanding of reservoir forming controlled by faults and structures are the basis and key points guiding exploration;(4)Understanding oil and gas enrichment laws in subsag-slope zones allows the changes of exploration ideas and expansion in exploration field and space;(5)The innovation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geological theory is fundamental for widening exploration field and making sustainable discoveries,and it is also helpful to broaden our mind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 in future exploration.Keywords:Hailar basin;exploration stage;exploration enlightenment;prototype basin;fault⁃controlled reservoir;structure⁃controlled reser⁃voir;subsag-slope zone海拉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958年,1982年开始地震和钻探工作。
焉耆盆地深层高分辨采集技术研究

根据工区地质模型计算出的成像振幅随炮线距 变化曲线可知, 随着炮线距的增大 , 成像能量减小 。 当炮 线 距小 于 10 时 , 5m 随着 接收 线 距 的减 小 , 成像
振 幅增加 的速 度很 快 。当接 收 线距与 炮线 距 的 比越 接近 于 1均匀 性越 好 , , 根据 以上 分析认 为 : 接收 线距
Hale Waihona Puke 性分析.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07 2 0. E] 赵会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激发参数的优选 . 3 石油 地球 物理 勘探 , 0 9 2 0.
勘探主要 目的层的信噪比来优化观测方案 。
[] 赵会欣 .高密度 空间采样地震采集技术 的两 4
点 .石油地 球 物理勘 探 ,0 9 2 0.
21 01年 第 1 6期 分 布 的均 匀性 。图 67是接 收 线距 和 炮线 距相 等 时 、
I l e和 co s n 方 向相 似 性 系数变 化 曲线 。图 中 ni n rsl e i 横 坐标 是 面元 号 ( 映 面 元 空 间位 置 序号 ) 纵坐 标 反 ,
11 0 最 好 , 图 可 见 无 论 是 在 Il e方 向 , 是 在 由 ni n 还
响后 认 为 , 深层 高 分 辨地 震 勘 探 的面 元 尺寸 要 满 足 横 向分 辨率 及 空 间 充分 采 样 的要 求 ; 实 现在 沿 层 要 属 性 切 片上 识 别砂 体 的解 释 技术 来 完 成地 质 任 务 ,
Ei 张玉 良, l 潘树仁, . I 等 s 数据采集 系统在 高分
因此 采用 宽方 位角 采集 才能 接 收到该 点更 多 的反射
一 “*■ *★自 n tt∞ c ・ ∞・●
图 8 不 同横纵 比的相似性系数在 Il ecosig方向的变化曲线 ni 、rsl n n
伊犁河谷杂草稻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农村科技2018(3)收稿日期:2018-01-25基金项目:新疆少数民族特培项目“伊犁河谷水稻杂草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201323112)。
作者简介:关志坚(1970年9月-),男,大学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工作。
通讯作者:郭文超(1966年4月-),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害虫综合防治。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察布查尔县近3年水稻田间杂草稻发生情况调查、监测数据,指出伊犁河谷杂草稻生物学特点,并总结其发生危害特点,提出包括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治技术在内的综合防治策略。
关键词:伊犁河谷;杂草稻;发生特点;防治技术伊犁河谷是新疆水稻主要种植区,且各稻区大多分布于伊犁河、巩乃斯河、特克斯河沿岸[1],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地处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光热资源丰富、降雨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
此外,该稻区受工业污染少,水质好,是生产无公害、绿色稻谷的最佳地域。
近年来,杂草稻的发生呈逐年加重趋势,因其具有出芽早、分蘖多、叶片长而宽、生长快、与水稻争肥、争光等特性,不仅降低了水稻产量,而且影响了稻米的商品性,对水稻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故从维持新疆稻区健康、安全、稳定生产角度出发,根据伊犁河谷水稻生产实际,结合其生态、地理特点,研究伊犁河谷稻区杂草稻的发生及危害特点,旨在从源头上控制、切断杂草稻传播途径,为伊犁河谷水稻安全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一尧杂草稻特征及田间发生特点1.杂草稻特征杂草稻具有杂草特性,又称野稻、毛稻、杂稻等,因其种皮为棕红色,也称为红米稻[2]。
杂草稻抽穗成熟早,在常规水稻收获前种子就落入田间,自然越冬,翌年自然萌发。
具有分蘖力强、争肥、争光特性,早期生长势强,像杂草一样危害常规栽培水稻。
目前,尚无理想化学除草剂防除常规栽培稻田中的杂草稻。
2.田间发生特点目前,在伊犁河谷稻区及部分新植稻区杂草稻均有不同程度分布,且有逐年扩大趋势。
柴达木二维宽线处理方法探讨

柴达木二维宽线处理方法探讨摘要:宽线观测系统是适合山地资料的一种观测系统方式。
柴达木二维地表地下情况复杂,为了得好地下反射信息,野外施工采用宽线观测系统,但是由于野外施工条件非常复杂,导致资料在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弯曲,在实际资料处理过程中,根据不同资料情况进行了处理方法的试验,最后确定了针对不同资料的不同处理方法。
引言随着勘探的不断发展,复杂地表地震资料勘探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在复杂勘探区域存在着地表条件与地下结构双复杂的情况,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整体存在着一个“野外施工难、处理成像难、解释追踪难”的情况,如何在双复杂地区获得高质量的资料,成为复杂地区地震资料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
李庆忠院士提出用“横向拉开组合--宽线大组合”攻克山地资料品质关,认为检波点垂直测线方向的组合,是克服各种强大次生干扰波的有力武器。
塔里木指挥部在对山地地震资料二维采集中采用“宽线+横向大组合”后,实现了横向拉开组合,大幅度提高剖面质量。
目前在山地资料采集中,宽线观测系统的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根据柴达木二维宽线施工的实际情况,分析适合不同情况资料的处理方法,并为后续勘探提供参考。
1宽线施工的意义宽线观测系统是在地震资料信噪较低且散射干扰严重的地区常用的一种观测系统方法。
该观测方式既可以利用横向上的叠加压制侧面散射干扰,突出有效信号的能量,又可以利用横向面元组合叠加提高覆盖次数。
复杂地表地形次生干扰源复杂,不同的干扰源产生不同的表现形式的干扰,对资料信噪比影响严重,而在处理中,因为没有固定的表现形式而去除困难,在采集时如何最大成程度的压制各种次生干扰对提高采集资料品质尤为重要。
宽线大组合技术,是压制近地表次生干扰(灵活选择多炮多线,适应于不同地表和地质目标)的有效方法。
2柴达木二维宽线施工情况柴达木二维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中北部,夹持于锡铁山、埃姆尼克山和欧龙布鲁克山三座老山之间,工区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表主要为山前戈壁、山地等山前洪积巨厚砾石区,次生干扰源多。
复杂山地高密度宽线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DOI 1.8 3 . s.6 4 0 62 1 .4 0 9 : 0 36 8 i n 17 —5 8 .0 20 .0 s 文 献标 识码 : A
复杂山地高密度宽线地震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术
梁 向豪 周 旭 蔡 明 , , , 刘新文 刘依谋 ,
1 中国石 油塔里 木油 田公 司 , . 新疆 库尔 勒 8 10 ; 2 中国石 油东 方地 球物 理公 司 , 400 . 河北 涿 州 02 5 77 1
钭 学 业崴 毒 置
V 13 o . 4No 4 Au . 0 2 . g 2 1
编 辑部 网址 : t I ht l p: www. u bc m s wp x .o
文章编号 :17 —5 8 (0 2 0 —0 6 —0 64 0 62 1 )4 09 6 中 图分 类 号 :T 3 ; 3 5 El2 P 1
有 背 冲断块 、 瓦 冲断带 和断层 相关褶 皱等 构造 。 叠
本 文在 分析 工 区地震 勘探 难点 及 以往地 震勘 探 技 术 应用 效 果 与存 在不 足 的基 础 上 , 明确 了该 区面
临 的关 键 问题 , 出 了 围绕 增 强 压 噪 能力 、 高 静 提 提
校 正精 度和 改善 陡倾 角地层 成 像效 果等 方 面优化 采 集 方 法 的技 术思 路 , 通 过优 化 形成 了高 密度 宽 线 并
宽线加大组合地震技术在库车坳陷中部勘探中的应用

、
、
在 :地 形 条 件 复 杂 地 表 类 型 多 样 地 震 采 集 困 难 ; 表 层 结 构 复 杂 调 查 建 模 不 准 求 准 静 校 正 难 ;激 发
, ,
秋 里 塔 格 背斜 带 南 部 平 缓 背 斜 带 及 拜 城 凹 陷 阳
、 、
霞 凹 陷 乌什 凹 陷 ( 图 1 )
、
。
、
收 稿 日期
:2
008
—
03
—
14
;
-
改 回 日 期 :2 0 0 8
)
,
,
—
04
—
28
,
。
,
第
一
作 者 简 介 :吴 超 ( 1 9 7 0
。
男 高级 工 程 师 现 主要 从 事石 油物
技 术 大组 合 接 收 技 术 和 高精 度遥 感 信 息 选 线选 点
、
探研 究 工 作
维普资讯
。
观测 系统进行进
一
步优 化 通 过 攻 关 认 为
,
炮
4
线
炮
力 因此 要 求通 过 野 外 采 集 压 制垂 直 测 线 方 向 的
,
与
4
2
炮
2 线 施 工 得 到 的叠 加 剖 面 品质 相 当 ( 单 线 覆
干扰
。
盖 次数 从
? :一 j
60 2
次提高到
2
。
10 0
~
120
次 ) 因此 将
, ,
, , , ,
地震 勘探难点 主要 表现 在 :
,
地 面 高大 山 体 发 育 地 形 条 件 复 杂 地 表 类 型 多 地 震 采集 困 难 ;表 层 结 构 复 杂 调 查 建模 不 准 求 准 静 校 正 难 ;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组合基距设计
为了充分了解研究区干扰波的特点 , 结合组合检波器个数 , 为组合基距参数设计提供充分依据 。 在
收稿日期 ]2 0 6 1 1 4 0 1 [ - - , 女 ,1 作者简介 ] 曲霞 ( 9 9 8 1 年涿州石油物探学校毕业 , 工程师 , 现主要从事地震资料处理工作 。 1 9 6 [ -)
第3 2期 6 卷第 1
曲霞 等 : 宽线组合采集技术在伊犁盆地的应设计时 , 以压制横向干扰为主 , 组内基距设计也要考虑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 一般要大于 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 研究认为 , 研究区组内距不小于 2 m, 否则随机干扰得到加强 。 另外 , 通 过 对 不 同 组 合 基 距 的 对 比 分析认为 , 随着组合基距的 增 大 , 单 炮 的 信 噪 比 逐 步 提 高 , 组 合 基 距 大 于 6 5 m 时 才 能 满 足 勘 探 要 求, 采用的串数以 8 串为最佳 。
宽线组合采集技术在伊犁盆地的应用研究
曲霞 , 廖小玲 , 闫丽 王霞 , 刘芳
( ) 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 河南 郑州 4 5 0 0 4 6
[ 摘要 ] 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造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 , 激发 和 接 收 条 件 差 , 造 成 干 扰 波 发 育 , 原 始 地 震 资 料信噪比低 , 难以见到有效反 射 , 偏 移 成 像 难 度 大 , 导 致 了 地 层 分 布 不 清 , 构 造 难 以 准 确 落 实 , 制 约 了 油气勘探的进程 。 为此 , 开展了地 震 勘 探 宽 线 组 合 采 集 技 术 攻 关 , 主 要 包 括 组 合 检 波 器 参 数 设 计 、 组 合 基距的设计 、 覆盖次数设计 、 宽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 等 , 形 成 了 一 套 适 合 伊 犁 盆 地 北 部 山 前 构 造 带 地 震 采集技术 , 提高了北部山前构造带地震资料的信噪比 , 准确落实了地层构造 , 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 [ 关键词 ] 伊犁盆地 ; 信噪比 ; 宽线组合 ; 采集技术 [ 中图分类号 ]P 6 3 1 . 4 4 [ )1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9 7 5 2 0 0 7 0 3 0 0 0 2( 2 0 1 4 8 - - -
) 与宽线组合采集剖面与 ( ) 对比 a b 图 1 常规二维采集剖面 (
[ 编辑 ] 龚丹
( 上接第 7 7 页)
6 结论与认识
滑动扫描地震采集技术能大幅提高地震采集效率 、 缩短野外作业时间 、 降低采集成本 , 能在有限的 勘探成本范围内实现高密度 、 高覆盖 、 宽方位的三维地震技术方案 。 通过 L X 地区三维地震高效采集工 程的实施 , 证明了可控震源滑动扫描技术在东部探区复杂地表区应用的可行性 。 由于滑动扫描技术的应用占用多台可控震源和大量仪器及附属设备 , 要在东部探区将可控震源高效
2 ) 、 地表 条 采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 需综合考虑区块采集工作量 ( 采集区块满覆盖面积不小于 2 k m 0 0
、 施工时间要求 ( 、 配套质量监控能力 ( 件 ( 可控震源行进相对顺畅 ) 重点避开农业生产时间 ) 高效采集 海量数据质量 监 控 实 时 性 ) 等 因 素 , 进 行 全 面 、 系 统 的 可 行 性 论 证 , 才 能 保 证 该 技 术 取 到 较 好 的 实 施效果 。 滑动扫描 高 效 地 震采集技术是所有参加过该项目 的 研究人员集 体 智慧 的 结晶 ; 同 时 , 在该项目 的 研 究过 程 中 , 特 别得到了东方 地 球物 理 公司采集技术支持部王井富副总工 程 师 的 指导和帮助 , 在此表示衷 心 的 感谢! [ 参考文献 ]
5 应用效果
,原 始 地 震 资 料 的 信 噪 比 明 显 提 高, 在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 造 带 应 用 宽 线 组 合 观 测 技 术 ( 见 图 1) 成像效果明显改善 , 为后续的地震资料处理奠定了基础 。
6 结论
) 针对原始资料信噪比低 、 干扰波发育的特点 , 采用横向基 距 组 合 方 式 , 最 大 限 度 地 压 制 各 种 干 1 扰波 , 提高单炮资料信噪比 。
1 组合检波器参数设计
组合检波技术是野外压制干扰 、 提高单炮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方法 。 以往考虑节约成本 , 通常采用三 串检波器组合 , 组合基距一 般 在 3 5 m 以 内。 该 组 合 图 形 对 伊 犁 盆 地 山 前 构 造 带 干 扰 波 压 制 效 果 较 差, 导致原始地震资料信噪比低 。 组合检波器设计不但要考虑干扰波的压制 , 还要考虑有效波的保护 , 综合 2 方面的因素确定最合适 的组合检波器参数 。 如果采用沿测 线 方 向 组 合 , 主 要 压 制 测 线 方 向 的 干 扰 波 , 对 横 向 干 扰 波 压 制 效 果 弱 ; 如果采用横向组合 , 主要压制横向干扰波 , 对测线方向的扰波压制效果弱 ; 横向组合对侧面干扰波 具有较强的压制作用 , 而纵向组合使得侧面干扰加强 , 斜向组合介于两者之间 ; 可见组合检波器压制效 果具有方向性 。 理论上检波器的个数越多 , 对干扰波的压制效果越好 , 信噪比提高程度越大 。 研究表明 , 伊犁盆地北部 山 前 构 造 带 组 合 检 波 器 设 计 , 采 用 单 道 8 串 、8 0 个 检 波 器 的 面 积 组 合, 原始资料的信噪比提高最为明显 。
[ ] 什内尔索纳 M 可控震源地震勘探 [ 李乐天 , 等译 .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1 1 3 . E. M] . 9 9 [ ] 魏国伟 , 张慕刚 , 魏铁 , 等 . ) :6 ]. 增刊 2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可控震源滑动扫描采集方法及应用 [ 2 8,4 3( 7~6 9 . 0 0 J [ ] 倪宇东 , 王井富 , 马涛 , 等 . ) :3 ]. 可控震源地震采集技术的进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3 1,4 6( 3 4 9~3 5 6 . J 0 1 [ ] 周大同 , 周恒 , 张慕刚 , 等 . ) :5 ]. 增刊 2 可控震源施工效率估算方法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4 8,4 3( 0~5 4 . J 0 0
3 覆盖次数设计
宽线组合采集技术主要用于低信噪比地区 , 通过宽线组合观测能大幅度提高覆盖次数 , 从而达到提 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目的 。 理论上覆盖次数越高 , 对有效波的加强越有利 , 干扰波的压制效果越好 。 宽 线组合观测系统弥补了二维观测系统的不足 , 实现了对地下界面反射条带的连续观测 。 研究区没有宽线资料 , 只有二维地震资料 , 通过对以往二维地震资料覆盖次数的分析 , 设计合理的 宽线覆盖次数 , 一般情况下宽线覆盖次数为常规二维覆盖次数的 2~4 倍 。 以 往 伊 犁 盆 地 北 部 山 前 构 造 带二维地震资料的覆盖次数一般为 4 0 次 , 通过对研究区进行模拟观测 系 统 覆 盖 次 数 参 数 试 验 , 结 果 表 明 , 宽线组合采集覆盖次数不能低于 1 5 0次。
[ ] 于世焕 , 赵殿栋 , 秦都 . ) :3 ]. 桂中山区宽线地震采集观测系统优选 [ 石油物探 ,2 1 1,5 0( 4 9 8~4 0 5 . J 0 1 [ ] 敬朋贵 , 殷厚成 , 陈祖庆 . ) :4 ]. 南方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实践与效果分析 [ 石油物探 ,2 2 0,4 9( 5 9 5~4 9 9 . J 0 1 [ ] 张付生 , 贾烈明 , 王莉 . ) :1 ]. 陆上地震激发因素的选择方法探讨 [ 石油物探 ,2 3 4,4 3( 2 4 9~1 5 2 . J 0 0 [ ] 刘依谋 , 梁向豪 , 黄有晖 , 等 . ) :4 ]. 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宽线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 石油物探 ,2 4 8,4 7( 4 1 8~4 2 4 . J 0 0 :7 [ ] 翟桐立 , 刘次源 , 祝文亮 , 等 . ]. 增刊 ) 南方山地宽线地震采集方法与效果 [ 天然气工业 , 7,2 7( 0~7 1 . 5 J 2 0 0 [ ] 张春贺 , 乔德武 , 李世臻 , 等 . ) :1 ]. 柴达木盆地西部复杂山地宽线地震勘探技术 [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 6 2,4 7( 2 0 8 9~1 9 3 . J 0 1
·7 8·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 2 4年1 2月 第3 6卷 第1 2期 0 1 )D . 2 0 1 4V o l . 3 6N o . 1 2 e c r n a l o f O i l a n d G a s T e c h n o l o J . J P I J o u g y(
4 宽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
4 . 1 观测系统设计中主要考虑问题 针对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造带地震资料特点 , 设计满足提高资料信噪比和改善成像质量要求的宽线 组合观测系统 , 是地震宽线组合采集技术重要的内容 。 由于宽线组合观测系统投入经济成本高 , 因此宽 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 ) 伊犁盆地北部山前构造带地表复杂 , 激发和接收条件差 , 各 种 干 扰 波 发 育 , 是 影 响 单 炮 资 料 信 1 噪比最重要的因素 。 因此 , 要从表层调查入手 , 在查清表层结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 , 充分了解干扰波的 发育特点 , 这是宽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的基础 。 ) 宽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首先要考虑组合检波器和组合基距 的 设 计 , 满 足 对 干 扰 波 的 压 制 , 然 后 2 再考虑检波器串数 。 ) 宽线观测系统作为介于二维和三维观测系统之间的一种特殊形 式 , 其 设 计 要 在 保 证 覆 盖 次 数 的 3 前提下 , 从成本和施工效率等方面考虑接收线数和炮线数 。 4 . 2 宽线组合观测系统设计 以往伊犁 盆 地 北 部 山 前 构 造 带 的 二 维 地 震 勘 探 , 观 测 系 统 道 距 一 般 为 5 0 m, 覆 盖 次 数 一 般 为 3 0~5 0 次 , 信噪比很 低 。 开 展 宽 线 组 合 观 测 技 术 攻 关 , 采 用 3 线 1 炮 、6 串 检 波 器 组 合 、 组 合 基 距 ;线距4 1 0 2 0 1 0 9 9 9 0 0 0 m; 6 0 m、 覆盖次数 2 5 0 次 的 宽 线 组 合 观 测 系 统, 具 体 参 数 为: 观 测 系 统 9 9 9 - - - - 道距 2 0、1 0 m; 炮点距 4 0 道 ; 最高覆盖次数 2 0 m; 炮线距 3 0 m; 最小炮检距 1 5 m; 接收道数 4 0 0 5 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