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
盆地分析平衡剖面复原挤压构造为例

关键层法
关键层法是波状层法旳一种变种,主要用于具有部分透入性 变形岩层旳地域。
波状层旳复原主要用于具平行褶皱作用和最小旳透入性应变 旳主要构造岩性单位(图13-5)。逆冲断层旳复位是以关键层 旳几何特征为根据旳。在具有地震资料时,首先应进行平衡旳是 关键性反射层,而不是同步处理全部旳地层单位。一旦勾绘出构 造轮廓,就能够根据钻井或地表资料填入整个地层序列。
第七讲 平衡地质剖面旳复原 --以挤压构造为例
一、钉线
钉线是被设在剖面上用以平衡线条长度或面积旳理想化参照线 (图12-l)。真正旳钉线应该代表一种逆冲席内部旳,在变形前 后均垂直于层理旳物质线。
钉线
钉线一般沿褶皱旳轴面或原层位区这些被推测为具最小层间剪
切作用旳地方设置。“原层位区”出现于逆冲席旳尾缘,那里旳地 层厚度并未发生反复,地层仅平行于区域性基底滑脱面发生滑移 。设置于褶皱之上旳钉线会出现两个问题,(1)这些钉线极少垂 直于层理;(2)对于断展褶皱来说,能够有几种变化方位旳轴面 ,成果会出现“弯曲旳”钉线。因为这些问题,在可能旳情况下 钉线一般设在原层位区,尤其是设置在前陆未变形区旳边沿是最理 想旳。
一条剖面旳复原
因为该剖面基本满足复原条件,下一步便 开始进行剖面复原。
一条平衡旳剖面,其地层界线旳长度和地层旳面积,在变形与复 原旳两种状态下都是相等旳,而且复原后旳断层应遵照某些基本 准则。绘制变形剖面是剖面平衡工作中比较难旳部分。机械地测 定长度及绘制复原剖面虽然相对比较轻易,但是它能证明所绘制 旳变形剖面是否合理。
逆冲于下伏断块之上旳断块尾缘,或者实在无处可选时,在该逆 冲席旳层面倾角相同旳尾缘,设置一种局部钉线(图16-3b)。 经过测定该断块底部A层旳钉线位置LAB 2前半部分,即LAB 2F ,就可把它标定在复原剖面上。 LAB 2后半部分(LAB 2R)为 局部钉线至该逆冲席尾缘旳地层长度。依次测得LBC 2F,LBC 2R, LCD 2F和LCD 2R旳长度。 LBC 2F和LCD 2F给出了局部钉 线与往前陆方向旳地形线TS间旳长度。 LBC 2R和LCD 2R则给出 了局部钉线与背面旳断层3之间旳距离。
剥蚀量恢复几种方法

我最近正在做剥蚀量恢复和原型盆地分析相关工作,根据现有数据先后用了地震资料趋势外延法、声波时差法和境质体反射率方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趋势法应用范围广,不受盆地性质限制,只要对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演化有清楚的认识就可以做,但是他只能求出相对剥蚀量,即认为洼陷中心地层没有没有受到剥蚀,对于盆地整体抬升造成的剥蚀就无法估计了。
只能是用趋势法先做一个相对剥蚀量,之后用其他井上的数据做一下绝对剥蚀量进行校正。
声波时差对于浅层的剥蚀量恢复效果还不错,但对深层的不整合或是叠合盆地的下部不整合用不了。
而且最好资料段有大段的泥岩段,要是沙泥岩互层的效果非常差。
对于深层的不整合,我是尝试用境质体反射率方法做的,没有其他数据。
但境质体反射率数据有限,单井资料在不整合一下只有两三个境质体反射率的值,而且都选在深度非常接近的范围内,这样使得很临近的井求出来的剥蚀量相差甚远,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先后用Dow最原始的Ro差值法、外推法、最高古地温法(限于资料我用的是Barker的经验模型)求解的剥蚀量相差巨大。
总之,剥蚀量恢复是个极大的难题,基本都是个大概,要想各个资料的结果相互支持谈何容易!剥蚀量恢复是我们搞勘探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希望有做过这方面工作经验的积极讨论,相互提高。
恢复地层剥蚀厚度是研究盆地演化史和进行油气资源定量评价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中生代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地层最大埋深的确定,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第三系之下的烃源岩生油期、生气期,进而准确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勘探目标。
这对于第三系之下的油气资源勘探(如C、P的煤成气)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存在多种计算地层剥蚀量的方法,如:(1)地层对比法、(2)沉积速度法(Van Hinte,1978)、(3)声波测井曲线法(Magara,1976)、(4)镜质体反射率(Ro)法(Dow,1977)、(5)地震地层学法(尹天放等,1992)、(6)最优化方法(郝石生等,1988)、(7)天然气平衡浓度法(李明诚等,1996)等。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

苏北盆地晚白垩世泰州期原型盆地恢复任红民;陈丽琼;王文军;陈平原【摘要】通过研究区域地震剖面、砂砾岩分布特征等,确定苏北盆地晚白垩世原始盆地沉积边界;研究重矿物分布特征,砂岩体展布特征及联井剖面等,确定当时的沉积物源方向;通过区域地震相与单井相的结合,来恢复全区沉积相,进而恢复当时的原型盆地.研究认为,泰-段沉积时期,以建湖隆起为界,苏北盆地分为东台坳陷和盐阜坳陷2个大盆,在这2个坳陷内的凸起控制着地层的沉积厚度,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通扬隆起、鲁苏隆起和建湖隆起;而泰二段沉积时期,整个苏北盆地可能为-个大盆,东部以湖泊相沉积为主,西部为河流相与泛滥平原相,沉积物源来自通扬隆起和建湖隆起,但规模较小.【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1【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沉积相;泰州期;晚白垩世;原型盆地;苏北盆地【作者】任红民;陈丽琼;王文军;陈平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江苏,扬州,225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苏北盆地为苏北—南黄海盆地的陆上部分,其南北分别以通扬隆起、鲁苏隆起为界,西至郯庐断裂,东与南黄海盆地相接,包括盐阜坳陷、建湖隆起和东台坳陷,面积约3.5×104 km2(图1)。
东台坳陷的海安、溱潼、高邮和金湖等凹陷油气勘探程度较高,经过30多年的油气勘探,已发现一批中、小型油气田,建成了我国南方陆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
苏北盆地是发育在下扬子构造形变极其复杂的中—古生界基底之上的陆相中新生代复合盆地,充填了上白垩统泰州组—第四系地层,厚逾6 000 m,自下而上依次为上白垩统泰州组、古近系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新近系盐城组和第四系东台组,目前勘探层系主要集中在古近系[1~6]。
长岭断陷火石岭组原型盆地恢复

4 2
西部探 矿工 程
2 0 1 3 年第 5 期
( 3 ) 卡 钻故 障主要 和井 下 掉 块有 关 , 解 决 地层 掉 块 要将 上提钻 井 液 密度 与 钻 井 液 的防 塌 、 封 堵 能 力 相 结
气勘探 的有利 方向 。
关 键词 : 残 留盆地 ; 剥蚀 量 ; 原 型盆地 ; 勘探 方 向
中图分 类号 : TE l 2 2 文 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 O O 4 —5 7 1 6 ( 2 0 1 3 ) O 5 一O 0 3 7 —0 3
1 概 述
表 明火石 岭组沉 积末 期 受 到强 烈 的构 造 变 形后 又遭 受 强烈 剥蚀 , 特别在 现今 残 留的洼 陷内构 造变形 最强 烈 。
2 0 1 3 年第 5 期
西部探 矿工 程
3 7
长 岭 断 陷 火 石 岭 组 原 型 盆 地 恢 复
余 海 洋 , 于永 利
( 胜 利 油 田分公 司西部 新 区研 究 中心 , 山东 东营 2 5 7 0 1 5 )
摘 要: 松 辽 盆地长岭 断 陷经 多期 改造致使 现今 残 留盆地 与盆地原 型特 征差异 较 大 , 拓展 火石岭 组 油
下, 它 主要受 温度 和有效 加热 时间 的影响 , 换而 言之 , 它
是 地温 梯度 和沉 积速 率 的 函数 。对 连 续沉 积 的地 层 而
长 岭断 陷火 石岭 组残 留盆地 整 体 表 现 出裂 陷 盆地 群式 的特征 , 由多个 独立 残 留洼 陷 如华 兴 镇 洼 陷 、 二里 界洼陷、 查干花 次 凹等构 成 , 且单 个洼 陷规模 较小 。 钻 井和地震 资料均 显示 , 长岭断 陷全 区火石岭 组 与 上覆地 层均 为不 整合 接 触关 系 。尤 其 在 盆地 南 北段 及 西缘火石 岭组顶 面 ( 地震 界面 ) 上下 地层 产状 有 明显
环县-正宁地区延长组长9湖盆底形恢复研究

302研究区位于甘肃省东部陇东地区,区域构造位于伊陕斜坡西南部,南邻西缘冲断带,东西横跨天环坳陷和渭北隆起2个构造单元。
研究区长9沉积相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研究区内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 [1-6]近年来国内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湖盆底形所做的大量研究,多集中在湖盆的陡坡带,或是集中在延长组长6、长7、长8及等地层,对长9油层组研究较少。
目前,三叠系油源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延长组长9各段沉积储层砂体的展布特征存在不小争议,湖盆底形特点仍不完全清楚,这些都为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带来了实际的困难。
本文运用印模法对研究区进行湖盆底形恢复,分析湖盆底形对砂体的展布影响作用,这必将有利于更清晰的认识沉积相展布特征,有利于重新评价该地区地质条件,对指导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湖盆底形恢复方法1.1 基本流程本次研究过程中,开展湖盆底形恢复工作采用的方法为印模法。
进行去压实校正,恢复原始地层厚度才能有效开展湖盆底形恢复工作。
1.2 去压实校正利用声波时差进行去压实校正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
由于研究区现今地层厚度总体在55~65m范围内,在大部分地区厚度变化不明显。
本次研究过程中将砂岩和泥岩分开,分别进行去压实校正。
选用测井曲线系列完整、受环境因素干扰少和井径扩径不明显的钻井,读取全井段泥岩声波时差曲线和砂岩声波时差曲线。
1.3 古水深分析沉积区内存在水深大,原始沉积物厚度小的情况,如果不进行古水深校正,则会造成实际古地貌低的部位恢复成古地貌高。
付金华等(2011)综合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和较深水沉积岩百分含量对水体深度的判断的判断,认为长 91沉积时期水深主要分布在20m以内,长92沉积时期水深主要分布在15m以内。
环县—正宁地区古水深范围在25m范围内,东北部地区水深可能较大。
(1) Sr/Ba 推测古水深Sr/Ba值是恢复古盐度的常用参数。
可以依据泥岩中的Sr/Ba值确定盐度的相对高低。
沧东—南皮凹陷孔—上亚段原型盆地边界恢复

法对孔一上亚段原型盆地边界进行 了恢复 。综 合分析恢 复结果表明 , 沧东一南皮 凹陷孔一上亚段地层 沉积 时期受
沧东 、 徐西断层控制 , 遭受强烈改造 , 为后期 构造 改造 的盆地 , 盆地剥蚀面积大于 5 0 0 k m , 剥蚀率高于 2 0 %, 且原型
盆地 与残 留盆 地 的边 界 亦 有 较 大 差 异 。
2个 亚 段 则 研 究 甚 少 ( 颜 照坤 等 , 2 0 1 1 ; 钱赓 等, 2 0 1 1 ; 王锦成 等 , 2 0 1 1 ) 。 目前 争 议 的 是孔 店 期 原 型 盆地 是否 被沧 东 断层 与徐 西 断 层 控制 , 因此 对 孔 店 期原 型盆 地地 层 分布范 围的确定 是原 型盆 地分 析 的
街 组等 。孔店 组是 沧东一 南皮 凹陷的主要 生油 岩 层 和储 集层 , 为重 要 的油 气 勘 探层 系。其 中孔 一 上 亚 段 主要分 布 于沧东 断 层 和 徐 西 断层 之 间 , 地 层 于南 北 向逐渐 减薄 尖 灭 。在 东 西方 向上 , 盆地 结 构 显 示 为 不对称 地 堑式 结构 , 在平 面上 地 层厚 度 呈 椭 圆 展 布( 漆家 福等 , 1 9 9 4 ) 。
基础 。 目前 , 盆 地 古 沉 积 边 界 恢 复 主 要 以 地 层 学 方法 、 盆地边 缘相、 碎屑 岩矿 物成熟度 、 碎 屑 重 矿
凹陷沉 降 中心 不断 向北 扩 张 , 南皮 凹 陷沉 降 中 心 也 有 向北 迁 移 的趋 势 ( 大 港 油 田石 油 地 质 编 辑 委 员 会, 1 9 8 7 ) 。该 区域地 层 发 育 了古 近 系 孔店 组 、 沙 河
第3 7卷
梁 园 等 : 沧东一 南皮 凹陷孔一上亚段原型盆地边界恢复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

古地貌恢复方法介绍古地貌恢复是盆地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古地貌是构造变形、沉积充填、差异压实、风化剥蚀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构造运动,往往导致盆地面貌的整体变化,是其中最大的影响因素。
前人对古地貌恢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无论是思路上还是方法上,都有过大胆的尝试,业已形成了丰富的方法和理论,一般主张从构造恢复和地层厚度恢复两个方面着手。
目前已有很多专业的软件投入使用,这给古地貌恢复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但是由于地质条件尤其是构造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古地貌恢复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构造恢复2.1.1 构造恢复现状在盆地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基底沉降才使盆地得以形成和发展。
自Sleep 研究得出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的基底沉降随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规律后,基底沉降分析已成为大陆边缘和板内张性盆地成因研究的重要途径。
实际上,基底沉降由构造沉降和负载沉降两部分构成。
构造沉降由地球动力作用引起,负载沉降则是指当构造沉降发生之后形成的盆地空间被沉积物充填时,沉积物本身的重量又使基底进一步下沉而形成被动增加的沉降。
因此,从基底沉降中剔除负载沉降即为构造沉降。
据现有研究成果,引起沉积盆地沉降的主要机制有均衡(Airy,1855)、挠曲[5]和热沉降[6],[7],[8]三种。
其中均衡模式基于阿基米德(Archimedes)原理,认为岩石田没有任何弹性,各个沉积柱间相互独立运动,故又称为点补偿模式或局部均衡模式。
挠曲模式也基于阿基米德原理,但把基底对负载的响应看成材科力学中受力弯曲的弹性板,认为其均衡补偿不仅发生在负荷点,而且分布在一个比较宽的范围之内,又称为区域均衡模式。
热沉降模式认为热效应导致岩石圈发生沉降,因为岩石圈增温快(如岩浆侵入),冷却则慢得多,而冷却岩石的密度和浮力比炽热岩石的低。
一般地,由热机制导出的沉降分初期快速沉降(由于岩石圈变薄)和后期快速沉降(由于岩石圈冷却收缩)2个阶段,McKenzie(1978)称早期为初始沉降,晚期为构造沉降。
古地貌恢复方法及其优缺点

关键 词 : 古地 貌 ; 复 方 法 ; 究现 状 ; 缺 点 恢 研 优
古 地 貌 是 多 种 矿 产 资 源 的 有 利 富 集 场 所 ,尤其 是 油 意 差 异 构 造 运 动 造 成 古 地 貌 变 化 的 不 同 。 盆 地 是 整 体 若 气 资 源 得 以 储 存 的 宝 地 。 些 年 来 , 国 发 现 的 大 型 古 地 并 且 均 匀 沉 降 , 形 成 的 古 地 貌 与 原 始 古 地 貌 差 异 较 小 , 近 我 则 貌 油 气 田 , 如 鄂 尔 多 斯 大 气 田 、 里 木 油 田 以 及 渤 海 湾 如 果 构 造 运 动 强 烈 , 保 留 下 来 的 古 地 貌 与 原 始 古 地 貌 比 塔 则 盆 地 的 任 丘 油 田 、 和 庄 油 田 、 西 油 田 、 北 古 潜 山 油 差 异 较 大 , 以 古 地 貌 的 形 成 于 构 造 运 动 的 强 度 有 直 接 义 桩 华 所
当 不 错 的 成 绩 。 我 国 油 气 资 源 的 勘 探 和 开 采 做 出 了 巨 资 料 ,制 作 平 衡 剖 面 ,综 合 分 析 古 地 貌 特 征 。由于 精 度 问 对
大的 贡 献 。
题 , 古 地 貌 精 细 恢 复 中 ,地 震 资 料 只 能 作 为 参 考 。 于 在 对
古 地 貌 的 研 究 起 步 于 2 0世 纪 50年 代 , 要 是 在 古 地 以 先 利 用 地 震 和 测 井 、 井 资 料 , 期 制 作 残 余 构 造 图 , 主 钻 前 貌 的 野 外 描 述 和 地 貌 年 龄 的 恢 复 方 面 的 研 究 。 国 古 地 并进 行 视厚 度 校 正 , 次,应 用 盆 地 模 拟 软 件 BasinMOd 我 其 貌 的 研 究 工 作 起 于 20世纪 70年 代 , 目前 为 止 取 得 了相 1 到 D进 行 单 井 埋 藏 史 模 拟 和 压 实 恢 复;最 后 ,结 合 地 震 解 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地原型恢复方法及评价盆地的改造作用盆地的后期改造作用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含油气盆地的重要特点之一(刘池洋,1996),它是由中国大陆本身的结构、演化和所处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所决定的,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波及广,空间上差异明显;(2)强度大,盆地越老改造越强;(3)时间新,愈新愈烈;(4)期次多,不同期次特点有别。
引起后期改造的地质作用主要有:构造运动、剥蚀(及搬运)作用、埋藏作用和热力作用等。
根据盆地后期改造的主要动力学特征及改造形式,可将改造型盆地分为以下七种类型(刘池洋、孙海山,1999):(1)抬升剥蚀型其特征是沉积盆地在后期抬升,遭受剥蚀。
根据剥蚀强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两类:①抬升裸露型——盆地抬升一般为整体性,剥蚀较弱,盆地发育晚期沉积的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但盆地原型和主体沉积地层改造相对较弱。
如美国二叠纪盆地。
②剥蚀残留型——以差异抬升为主,后期剥蚀甚烈,盆地原型大都不复存在,沉积体大部分残留。
如山西沁水盆地、西藏羌塘盆地等。
(2)叠合深埋型这类盆地的部分或大部分地区在后期发生沉降,被新的沉积盆地叠加覆盖而深埋其下。
前期盆地的原型基本未保持,但沉积实体部分甚或整体被保存。
如中生代陆相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之下的古生代海相盆地,中国海域的前第三纪盆地等。
(3)热力改造型在盆地发育晚期或之后,深部热力作用活跃,岩浆活动强烈,沉积地层遭受强烈的热演化。
盆地烃源岩进入高成熟或过成熟阶段,甚至地层已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
如塔里木早古生代盆地、中国诸造山带内及其邻近众多古生代残留沉积(盆地)等。
(4)构造变形型这类盆地后期遭受了(多期次)较强烈的变形改造,构造特征复杂,类型多样;新老地层有出露,并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
如位于构造活动带内或附近的盆地或盆地的边缘地带。
(5)肢解残留型盆地后期被断裂切割或走滑断错成若干个断块,断块的差异升降活动与强烈而又不均匀的剥蚀改造作用,使盆地被肢解或平移错开成若干个大小不等的残留盆地。
如滇黔桂地区古生代海相盆地和三江地区中生代盆地等。
(6)反转改造型盆地发育末期或之后,发生较强烈的与盆地发育过程力学性质相反的构造运动,从而使盆地消亡或后期遭受较明显的反转改造(又可分为正反转和负反转两类)。
如我国东、西部中生代盆地在新生代分别遭受了负反转和正反转改造。
(7)复合改造型为以上两种或多种改造作用的结果。
这类盆地中国普遍存在。
中国的沉积盆地一般都经历了多旋回复杂的演化,并遭受多期次显著的后期改造,中、古生代盆地和中西部各时代盆地的后期改造尤为强烈,因此上述几种类型的改造作用会彼此影响,改造形式有机相联,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复合型为多。
此外,较大型盆地改造的作用、形式和强度以及油气成藏特点和分布规律等,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地区都会有区别。
2.原型盆地的恢复所谓盆地的原型就是一定的地球动力施加在某一岩石圈物质上所产生的沉降结构和沉积实体(张渝昌、徐旭辉,1998)。
之所以要对盆地原型进行恢复,是因为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了解古沉积坳陷——可能的生油坳陷的确切分布。
盆地原型恢复的内容主要有:(1)盆地充填——充填物质、充填格架;(2)盆地性质——沉积岩组合、火山岩(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分析);(3)盆地类型;(4)原生生油坳陷原型盆地理论提出与发展盆地分析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石油地质学家为了解盆地的沉积演化和古地理格局而进行的工作。
近来,随着地学领域各学科的发展及地球观的转变,沉积盆地分析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研究内容涉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盆—山耦合的制约关系及原型盆地恢复研究等诸多领域。
原型盆地恢复研究业已成为现今含油气盆地分析的热点。
盆地原型的概念,首先是由Klemme(1980)提出的。
虽然他提出的原型(proto type)在概念上并不完全与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相关,尤其是他用构造形式(str ucture form)来区分盆地时更带有形态分类的色彩(Klemme,1991)。
但当时其提出的基本原型所包含的时代观念,和现今盆地原型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在此基础上,盆地原型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
朱夏(1981)指出,一个盆地,尤其是大型盆地,总是包含着若干个由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产生的不同结构部分,并称之为“原型”(Proto-type),单式的盆地即是这样一个构造沉积体或原型的概念,大而复杂的盆地则包括几个不同的原型。
刘和甫(1993)认为原型盆地是盆地沉积时的构造属性类型,即在单一地球动力学系统下或单旋回构造阶段所产生的盆地,又称单旋回盆地,如果把伸展运动作为一个单旋回,则形成系列的裂陷盆地。
杜旭东(1999)提出,原型盆地是指在一定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形成、后未经改造或改造甚微、基本保持了原来盆地的性质和分布范围的原始沉积盆地,与之相对应的是残留盆地。
何登发(2004)提出,相应于盆地发展的某一个阶段(相当于一个构造层的形成时间),有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如构造背景与深部热体制),有某种占主导地位的沉降机制,有一套沉积充填组合,有一个确定的盆地边界(虽然此边界常常难以恢复),这样的盆地实体可以称作该阶段的“盆地原型”(prototype)或“原型盆地”。
综上可见,原型盆地意指在相对单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或单旋回构造演化阶段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沉积实体的盆地。
或者说在整个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不同演化阶段所形成的一个构造层,且对应每一特定构造层所处的演化阶段,有相对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占主导地位的沉降机制和沉积充填组合,以及确定的盆地边界,这样的沉积盆地实体我们称为原型盆地。
然而,由于地质演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早期的原型盆地多被后期盆地叠加与改造,所以通过对残留盆地充填物及构造背景的分析和研究,恢复盆地原型和分析后期改造作用,对认识叠合盆地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陈发景、汪新文(2000)认为,盆地的原型恢复具有重要的石油地质意义,并且在恢复古今应力场、古地温梯度和推测有机质成熟度等方面都需要了解盆地的原型。
原型盆地研究思路原型盆地是相对残留盆地而言的,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盆地,其形成后未经改造或改造甚微,但还能保持原盆地性质及其分布范围。
但是,“早期的盆地原型”形成后,在随后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往往被后期构造运动所改造,甚至破坏,而只能保留原盆面貌的一部分,从而形成多期“原型盆地”的叠加演化,原型盆地恢复便是要重塑每一期的“盆地原型”。
原型盆地恢复的思路是综合分析,即把盆地视为一个整体,从时空方面、物质方面来阐述盆地的形成、发展和灭亡。
研究内容包括改造前原始沉积地层的分布范围、厚度大小、盆地边界、相带展布、盆地类型、盆地构造、控盆因素等方面。
但由于盆地中无露头资料和受勘探程度的限制以及人类对盆地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在现有的技术和资料条件下,只能对盆地的一方面或几方面进行恢复。
研究方法主要有盆内地层学研究,盆内沉积学研究,尤其是相带类型和分布的研究,盆内外构造学的研究,地质历史学研究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相互结合和渗透等。
盆地地层分布范围的确定是原型盆地分析的基础。
分析残留盆地中的相带关系,相带的连续与缺失,是否成体系分布是确定其是否为统一盆地的关键,其中盆地边缘相的确认是确定盆地边界的主要方面和主要手段。
赵俊青、夏斌、纪友亮等(2005)对临清坳陷原型盆地恢复时,提出了地质外推法、沃尔索相律估算法、反序构造分析法确定原始盆地边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残留盆地的地层厚度大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剥蚀和改造。
对于埋深较大,而资料又较少且后期改造强烈的构造层进行原型盆地恢复时,通过地层剥蚀厚度和原始厚度的恢复,使得我们有能力对其进行原型盆地恢复。
此外,剥蚀厚度恢复也是恢复盆地演化史的基础工作,可帮助我们确定烃源岩生油期、生气期,进而评价油气资源潜力,优选勘探目标。
盆地类型划分亦是原型盆地恢复的重要内容,除前陆盆地比较特殊外,陆相盆地类型一般为坳陷型和断陷型,理论上二者比较容易区别。
盆地类型的研究主要建立在盆地分类方案之上。
现今的沉积盆地分类主要以板块构造学说为基础,如Dickinson(1974)、Ba11y(1975)、Kingston(1983)和Ingersoll(1995)等。
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以工业应用为主导的盆地分类方案,如K1emme(1980),但究其基础,都是以沉积盆地所在的板块构造位置、地壳类型和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为划分依据的。
具体到原型盆地类型划分时,国内许多学者作了深入的讨论。
靳久强、赵文智、薛良清(1999)指出,划分盆地需考虑如下主要因素:盆地的力学性质;盆地几何形态;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盆地的基底性质;地层层序和沉积建造特征。
盆地沉积体系恢复则帮助我们再造原型盆地的沉积格局。
盆地原始沉积体系的恢复是以盆地残留沉积体系恢复为基础的。
盆地残留沉积体系恢复是指根据区域构造研究,结合沉积特点分析,对盆地残留地层进行古地理环境和沉积特征恢复。
盆地原始沉积体系恢复则需查明盆地物源区与古水流、盆地边缘相、盆地原始沉积中心,以及现今起分割盆地作用的构造隆起带,在原型盆地形成期的发育特征。
可见,原型盆地理论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细节尚需完善,但作为含油气盆地分析的新理论,它突出了盆地在地层、构造及沉积特征等方面的“原始属性”,以及控制这一属性的构造因素—地球动力学机制。
所以,在进行原型盆地恢复与含油气性研究时,应坚持“整体、动态和综合”的原则,进行盆地分析与含油气性研究工作。
侏罗系原沉积体系恢复的四种方法原沉积体系的恢复是盆地原型恢复的重中之重,也是盆地原型恢复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解释的盆地原型的沉积特征,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盆地的构造演化特征,以下以中国西北部侏罗纪原型盆地为例,列举了四种原盆地沉积体系的恢复方法,分别是:边缘相分析;地层接触关系分析;物源区与古水流分析;构造格架分析。
边缘相分析为了确定侏罗系的沉积范围,必须识别出盆地沉积时的边缘相。
冲积扇沉积代表陆上沉积体系中最粗、分选最差的沉积单元,通常在下倾方向上变成细粒、坡度较小的河流体系,然后过渡到三角洲或湖泊沉积体系。
因此冲积扇是最可靠的边缘相沉积。
冲积扇在西北地区侏罗系沉积中很是发育。
早侏罗世沉积时,冲积扇沉积体系分布于托云盆地、塔里木盆地的洛甫、若羌、轮台、昭苏盆地东北缘、库米什盆地、柴达木盆地、银根-额济纳河盆地、潮水-雅布赖盆地等。
中晚侏罗世沉积时,冲积扇成为主要沉积类型之一。
如在塔西南、塔东南、库车凹陷、伊犁盆地、尤尔都斯、吐哈盆地、三塘湖盆地等,均可见到广泛分布的冲积扇沉积。
这些冲积扇沉积的分布,为我们推测沉积边界提供了重要依据。
冲积扇体系向源区一侧,大致为原始沉积边界。
考虑到可能已经受后期侵蚀,有些地方可以进行合理的外推,但是外推的范围应是很有限的,因为冲积扇本身就是近源区的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