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地下水演化及铀源分析

合集下载

伊犁盆地南缘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伊犁盆地南缘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第39卷第2期2021年4月Vol.39No.2Apr.2021沉积学报ACTA SEDIMENTOLOGICA SINICA伊犁盆地南缘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特征及演化倪仕琪1,2,3,宋继叶1,2,蔡煜琦1,2,张晓1,2,李真真1,2,邱余波4,张虎军4,蒋宏41.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2.中核集团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3.国防科技工业核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北京1000294.中核集团核工业二一六大队,乌鲁木齐830011摘要针对伊犁盆地郎卡地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铀矿地质勘查中对沉积相研究存在的问题,以钻孔岩芯精细研究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测井、地震、粒度等分析资料进行沉积相标志、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演化等进行综合研究。

研究成果表明研究区西山窑组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2种沉积相。

西山窑组下段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沉积,分流河道砂体叠置连片分布;西山窑组中段沉积时期,湖平面上升,全区基本演化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滨浅湖沉积,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呈条带状展布;西山窑组上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整体呈现出湖退过程,辫状河三角洲进积,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水下分流河道在三角洲前缘亚相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伊犁盆地;郎卡地区;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相标志第一作者简介倪仕琪,男,1992年出生,硕士,工程师,沉积学与铀矿地质学,E⁃mail:*******************中图分类号P534.52P618.11P619.14文献标志码A0引言郎卡地区位于新疆伊犁盆地南缘斜坡带东段构造活动区内,属于郎卡倒转凹陷带(图1),西邻蒙其古尔特大型砂岩型铀矿床,东接库鲁斯台沟,南靠察布查尔山前控盆断裂[1⁃2]。

盆地南缘发育了中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等4套含铀岩系,先后发现一系列大、中型可地浸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是我国重要的砂岩型铀矿基地[1,3⁃5]。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李细根;黄以
【期刊名称】《铀矿地质》
【年(卷),期】2001(017)003
【摘要】在伊犁盆地南缘产出一条距山前2-5km、自东向西延伸近百公里的铀及伴生元素成矿带。

本文从已知铀矿床的成矿环境和特征出发,阐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分布和层间氧化带的控矿规律。

通过不同层位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及同一层位不同地段的层间氧化带含矿性对比,总结出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关系,为在盆地内寻找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提供了依据。

【总页数】8页(P137-144)
【作者】李细根;黄以
【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16大队;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16大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8
【相关文献】
1.新疆伊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及远景评价 [J], 林双幸
2.新疆伊犁盆地砂岩型铀矿床层间氧化带中粘土矿物特征及与铀矿化关系研究 [J], 宋昊;倪师军;侯明才;张成江;时志强;王果;杨斌;胡媛;陈月娇
3.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J], 张映宁;李胜祥;王果;李盛富;陈奋雄;郑恩玖
4.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及铀矿化特征 [J], 黄以
5.伊犁盆地南缘含矿层砂体发育特征对铀矿化控因分析 [J], 王守玉;罗星刚;刘富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地下水的演变及对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定位分析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地下水的演变及对层间氧化带的空间定位分析

l 地 下水 的形 成 与 演 化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中下 侏 罗 统 水 西 沟 群 属 内 陆 河 湖 沉 积 ,在 地 质 、水 文 地 质 作 用 下 ,形
成 了统 一 的含 水 系统 ,水 西 沟 群 含 水 岩 组 内 部 存 在 着 两 种 空 间应 力 :一 种 是 含 水 层 骨 架 内部 的粒 间应 力 ,它 在 地 面 以 下 的岩 层 骨 架 中 均 普 遍 存 在 ; 另 一 种 是 地 下 水 的水 压 力 ,
Ke y wo r d s :h y d r o g e o l o g y ;h y d r o g e o c h e mi s t r y ;i n t e r l a y e r o x i d a t i o n z o n e
水 压 力 主要 通 过 重 力 水 进 行 传 递 ,各 个 含 水
维普资讯
第2 4卷第 4期
2 0 0 7年 1 2月
世 界 核 地 质 科 学
Wo r l d Nu c l e a r G e o s c i e n c e
Vo 1 . 2 4. No . 4 De c பைடு நூலகம் 20 07
新疆伊 犁盆地 南缘 地下水 的演变及 对层 间氧化 带 的空 间定位 分析
张 广辉
( 核工业 2 1 6大 队 ,新 疆 乌鲁 木 齐 8 3 0 0 1 1 )
[ 摘 要 ] 分 析 了伊 犁盆 地 地 下 水 的发 展 演 变 历 史 和地 下 水 对 层 间 氧 化 带 的 改 造 作 用 ,层 间 氧 化 带 水 文 地 球 化 学 分 带 特 征及 其水 岩作 用机 理 、水 中铀 的迁 移 转 化 规 律 等 。 阐 明 了地 下水 是 控 制 层 间 氧 化 带 发 育 和铀 矿化 的重 要 因 素之 一 。 [ 关 键 词 】水 文地 质 ;水 文 地 球 化 学 ;层 间氧 化 带 [ 中图 分 类号 】P 6 1 9 . 1 4 ;P 6 4 1 . 3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0 6 3 6 ( 2 0 0 7 ) 0 4 01 - 9 4 - 0 7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第Ⅴ、Ⅶ旋回铀成矿差异因素分析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第Ⅴ、Ⅶ旋回铀成矿差异因素分析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第Ⅴ、Ⅶ旋回铀成矿差异因素分析王乐民【期刊名称】《新疆地质》【年(卷),期】2007(25)1【摘要】伊犁盆地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主要产地之一,截止目前已提交了3个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矿体主要赋存在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J1-2sh)的第Ⅰ-Ⅱ旋回、Ⅴ旋回及Ⅶ旋回等3个旋回的砂岩中,提交了可供开采的铀资源量万余吨.就目前已探明或发现的铀矿床(点)赋矿层位来看,第Ⅰ-Ⅱ旋回铀矿体仅分布在伊犁盆地南缘西部地区,而第Ⅴ、Ⅶ两旋回的铀矿床(点)在盆地南缘中西段均有分布.从地质构造及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来看,第Ⅴ、Ⅶ两旋回铀成矿条件较为相似,但二者的铀矿床无论从规模、还是空间展布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本文从铀源、岩性岩相、地质构造、地球化学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及层间氧化带等方面对铀成矿差异因素加以对比分析和讨论.【总页数】4页(P111-114)【作者】王乐民【作者单位】核工业216大队,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52【相关文献】1.伊犁盆地乌库尔其矿床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第Ⅶ沉积旋回铀矿富集因素 [J], 刘陶勇2.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启示 [J], 石鑫;侯明才;黄虎;胡小龙;江文剑;吴斌;缪宗利;郑斯赫3.伊犁盆地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沉积体系及其对铀成矿的控制作用 [J], 李胜祥;韩效忠;蔡煜琦;郑恩玖;王保群4.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制约 [J], 侯明才;江文剑;倪师军;黄虎;罗文;石鑫;缪宗利5.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对物源指示意义 [J], 江文剑;王超;李勇;晁晖;石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伊犁盆地地质演化与铀成矿规律

伊犁盆地地质演化与铀成矿规律

伊犁盆地地质演化与铀成矿规律陈肇博;李胜祥;蔡煜琦;陈戴生【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02(0)S1【摘要】该文研究了伊犁盆地构造、沉积作用、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其与铀成矿规律的关系。

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强拉张、弱伸展、隆升剥蚀、弱挤压、差异升降5个阶段。

盆地含矿建造——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形成于弱伸展构造阶段,其地层层序可分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沉积;其沉积体系为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沼泽沉积体系。

容矿岩系沉积于半潮湿―潮湿性古气候,有利沉积相为三角洲相及辫状河流相。

铀矿化形成于干旱―半干旱性古气候。

从弱伸展到弱挤压的构造演化,冲积扇直接入湖或辫状河入湖的沉积体系格局,和从半潮湿―潮湿性古气候到干旱―半干旱性古气候的转变以及蚀源区岩石富铀是本区铀矿化形成的关键。

【总页数】4页(P849-852)【关键词】地质演化;铀成矿规律;伊犁盆地【作者】陈肇博;李胜祥;蔡煜琦;陈戴生【作者单位】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14【相关文献】1.伊犁盆地砂岩型铀成矿同位素地质特征 [J], 夏毓亮;林锦荣;侯艳先;刘汉彬;范光2.伊犁盆地南缘铀成矿与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J], 王福东;魏显珍3.水文地质概化模型与铀成矿关系探讨——以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田为例 [J], 李彦龙;李盛富;任满船4.龙首山成矿带铀成矿规律及其与地质构造运动、地壳演化关系探讨 [J], 宋振涛;孔志召;张立新;管少斌;李英宾;赵利信;张伟;沈正新;韩栋昱;王伟5.伊犁盆地水文地质条件与铀成矿的关系 [J], 何忧;荣辉;黄琨;王宗星;万军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加格斯台地区铀成矿潜力分析

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加格斯台地区铀成矿潜力分析
2 2 岩性 一岩 相 .
新 构造运 动 的不均 匀形成 了盆地 北 强南 弱 的箕 状断 陷 构 造产 出特征 , 可进 一 步划 分 出盆 地 次级 构 造 单 元 南 部斜 坡带 、 中央 凹 陷带 和北 部断 隆 带 。加 格 斯 台地 区 位 于伊 犁盆地 南部斜 坡带 中东部 构造 相对 活动 区 。 盆 内地层 由 古 生 代 褶 皱 基 底 和 中 新 生 代 盖 层 组 成 。直接 基底 为 石 炭 系一 二 叠 系 的火 山 岩 系 , 中酸 以 性 熔岩 和火 山碎 屑 岩 为 主 , 在南 侧 的察 布查 尔 山广 泛 出露 。 中新 生 代 地 层 从 下 到 上 依 次 为 三 叠 系 小 泉 沟 群、 中下侏 罗统水 西 沟 群 、 中侏 罗统 头 统 河 组 、 白垩 系
收 稿 日期 :2 1 —0 3 ;改 回 日期 :2 1 —0 0 0 1 5— 1 0 1 6— 9
作者简介 :王毛毛 ( 92一) 18 ,男 ,助理工程师 ,地质学专业 ,从事铀矿地质勘查工作 。E—ma :c n26 @13 cn i n c1 1 6 .o l
斯台地区煤炭资源丰富, 已控制资源量数十亿吨, 是伊 南煤 田的重要组成部 分 。同时 , 自上 世纪 9 0年代 以来 , 伊犁 盆地南 缘逐步成为 中国 的铀矿 大基 地 , 已经提交 了 系列 大型砂 岩 型铀矿 床 , 以其 经济 、 并 环保 的地浸 开 采优势得 以重点开 发利 用 。铀 矿体 主要 赋 存 在 中下 侏 罗统水西 沟群含煤碎屑建 造 中 , 与煤呈 伴生 、 共生关 系 。 有序勘查 、 理 利用 、 合 确保 资 源开 发 与环保 协 调 发展 将 成为 该地 区今 后 需要 重 点 关 注 的 问题 。本 文 以 “ 犁 伊 式 ” 间氧化 带 可地浸 砂 岩型铀 矿 成矿 理论 为指 导 , 层 分 析 了加格 斯 台地 区岩 性一岩 相 、 构造 、 地下 水 动 力等 铀 成矿控 矿因素 , 综合评价 了加格斯台地 区铀 成矿潜力 。

新疆伊犁盆地尼勒克凹陷铀成矿潜力

新疆伊犁盆地尼勒克凹陷铀成矿潜力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Ni l e k e b a s i n i n J u r a s s i c f o r ma t i o n i s a n ly a z e d, t h e i n l f u e n c e o f t h e e a r —
l y b a s i n. c o n t r o l l i n g t e c t o n i c a n d n e w t e c t o n i c a c t i v i t i e s a n d t he ne w u r a n i u m mi n e r li a z a t i o n i S a na ly z e d
Ka n g Yo ng Z ha n g Da x u Wa n g Bi n g
( G e l o g i c p a r t y N o . 2 1 6 , C h i n a N a t i o n a l N u c l e a r C o r p o r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e c t o n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 a n ly a s i s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J u r a s s i c s t r a t a t h i c k n e s s o f J i l i n t a i - Wu l a s i t a i a r e a i n N i l e k e s u n k e n i s l rg a e ,t h e r a n g e o f d i s t i r b u t i o n i s wi d e ,t h e f i l l i n g wa t e r : un r o f -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启示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启示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对南天山造山带演化的启示石鑫;侯明才;黄虎;胡小龙;江文剑;吴斌;缪宗利;郑斯赫【期刊名称】《沉积学报》【年(卷),期】2018(036)003【摘要】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碎屑岩的物源特征,可为南天山造山带的演化提供重要证据.对其碎屑岩锆石U-Pb定年研究结果表明,伊犁盆地南缘坎乡下侏罗统八道湾组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290~260 Ma,而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350~290 Ma和460~390 Ma,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的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370~320 Ma和450~390 Ma.所有测试样品中前寒武纪的年龄记录非常少.这些特征表明,伊犁盆地南缘中生代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于伊犁—中天山地块南部.测试样品中几乎不存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的碎屑锆石,与南天山造山带的岩浆岩记录一致,暗示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南天山地区并没有发生强烈的与碰撞或后碰撞相关的岩浆活动.该结果不支持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在晚二叠世—中三叠世碰撞的观点.结合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数据和地层记录,认为塔里木克拉通与伊犁—中天山地块的碰撞发生在晚石炭世.同时,样品中最年轻锆石的年龄数据从早侏罗世到中侏罗世逐渐增大,显示了揭顶沉积的特点.对伊犁盆地南部中生代的锆石年龄数据与同时代南天山地区的锆石年龄数据进行综合对比表明在早—中侏罗世发生构造沉积夷平的特征.%The provenance features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Jurassic clastic rocks in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ili Basin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insights into the evolution of southern Tianshan Orogenic Belt. Detrital zircon age of the Badaowan Formationsandstone of lower Jurassic in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ili Basin demonstrates a prominent age population at 290-260 Ma, whereas the Sangonghe Formation of lower Jurassic shows two prominent age popula-tions at 350-290 Ma and 460-390 Ma, respectively. The Xishanyao Formation of middle Jurassic has two prominent detrital zircon age populations at 370-320 Ma and 450-390 Ma. All study samples have little zircon age record of Pre-cambrian period. These features indicate that Mesozoic detrital sediments in southern margin of the Yili Basin predomi-nantly might be derived from the south part of the Yili-Central Tianshan Block. The late Permian to middle Triassic zircons are nearly absent, consistenting with magmatic record in the South Tianshan Orogenic Belt and probably indi-cating no strong magmatic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collision or post-collision occurred in South Tianshan Block during late Permian-middle Triassic periods, which does not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arim Craton and Yili-CTS Block occurred in the late Permian-middle Triassic periods. Combined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data of tec-tonic exhumation of high to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and stratigraphic records, these data support the idea that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Tarim Craton and Yili-CTS Block occurred in the late Carboniferous period. The youn-gest detrital zircon ages of the studied samples are increasing from the middle-late Triassic to early Jurassic periods to middle Jurassic period, indicating a feature of unroofing and sedimentation. Integration of the provenance data of Mes-ozoic strata in the southern Yili Basin with the time equivalent of the South Tianshan Belt,provides an integrated re-cord of the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planation in the early-middle Jurassic period.【总页数】10页(P446-455)【作者】石鑫;侯明才;黄虎;胡小龙;江文剑;吴斌;缪宗利;郑斯赫【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南昌 330013;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 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97+.3【相关文献】1.五墩凹陷中-下侏罗统物源体系及沉积演化特征 [J], 张敏;曹力伟2.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碎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物源制约 [J], 侯明才;江文剑;倪师军;黄虎;罗文;石鑫;缪宗利3.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第Ⅴ、Ⅶ旋回铀成矿差异因素分析 [J], 王乐民4.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特征及对物源指示意义 [J], 江文剑;王超;李勇;晁晖;石鑫5.北祁连造山带东段上奥陶统-下、中泥盆统砂岩碎屑组分与物源分析 [J], 徐亚军;杜远生;杨江海;文运强;王建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 卷 第 4期 7
2 0】1 年
Vol 27 _ N o .4
7月
J1 u.
2 1 0 】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侏 罗 系地 下 水 演 化 及 铀 源 分 析
任满船 ,李 晓红 ,张全庆
( 工业 2 6 队 ,新 疆 核 1大 乌 鲁术 齐 801) 301
1 —— 砂 岩 ;2 —— 弱 压 实 的 泥 岩 ;3一 压 实 的泥 岩 ;4 — 第 四系 堆 积 物 ;5 一 大 气 降水 ;6 — 水 位 线 ; 一 — 一 — 7 — 渗 入 水 流 向 及 水 交 替 强 度 ;8 — —— 断层 ; 9 — 钙 化 的侏 罗 系 砂 岩 ;1 —— 压 榨 水 流 向 和 水循 环 交 替 强 度 。 — O
主 ,古 近 纪 岩 层 逐 渐被 均 匀 整 体 掀 斜 。地 下 水具有 碱 性 、强 氧 化 的特 点 ,依 据 为 :地 层 中普遍 含 有 石 膏 和 厚 层 状 钙 结 岩 , 由 C C a O。 在水 中 的优 势 场 推 算 ,此 时 水 中 p H一8 5 . ~ 1 . ,E 一 4 0 6 0 mV_ 。该 期 降 水 量 为 00 h 0 ~ 0 4 ] 1 0mm/ ,入 渗 水 总 量 约为 1 . ×1 k 0 a 00 0 m , 将地 下 水 交 换 了 1 5 . 7次 ( 1 ,向 地 层 97 8 表 ) 输入 大 量 氧 与 铀 元 素 。压 榨 水 :泥 质 岩 厚 度
型水 带 、HC 。・ O O S 和 S ・ O 型 水带 、 O HC 。
S ・ l 水 带 。 O C 型
四纪 地 下 水 水 中 铀 含 量 较 高 ,铀 成 矿 作 用 主 要集 中 在 该 期 ,而 溶 于 水 的铀 元 素 与 矿 体 形 成 关 系 密 切 。 因此 本 文 从 铀 矿 床 地 下 水 的演 化 人 手 ,推 测 研 究 区 成 矿 的 铀 源 条 件 ,为 铀
煤 层发 育 ,说 明 当 时植 被 发 育 ,溶 解 氧 消耗
在 有 机 质 上 ,使 得 地 下 水 不 含 氧 ,地 层 呈 现 原 生灰 色调 。
第 4期
任 满 船 ,等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侏 罗 系 地 下 水 演 化及 铀 源 分 析
・2 2 7・
新近 纪一 第 四纪
征 ,将沉 积 层 演 化 历 史 分 为 :中 侏 罗 世 、 晚 侏 罗世
质期 。 2 1 中 侏 罗 世 .
水 层 之 上 覆 盖 了上 侏 罗 统 、 白垩 系 、古 近 系 地 层 ,地 静 压 力 增 大 ,黏 土 逐 渐 被 压 实 成 泥 岩 ,孔 隙减 小 ,形 成 隔 水 层 ,而 含 水 层 以砂
2 5 O 2.0
00 .4
23.9 0 6 O
为 5 1 m。 . 4k ,水 循 环 交 替 强 度 0 1 ( 2 。 . 0 表 ) 表 明水 岩 作 用 以 渗 入 水 占主 导 地 位 ,该 期 已
开始发 育 层 间氧化 带 。
表 2 侏 罗 系含 水 层 不 同 时 期 压 榨 水 水 循 环 交 替 强 度 一 览 表
表 1 中 下侏 罗 统 含 水 层 不 同 时 期 渗 入 水 交 替 强 度 一 览 表
T b e 1 Th le n tn n e s t f i flr to t r i ry M i d e J r s i q ie n d f e e tp ro s a l ea t r a i g i tn i o n i a i n wa e n Ea l - d l u a sc a u f r i if r n e i d y t
从 高 山 区 至 河 谷 地 带 , 水 化 学 成 分 具 明
丢失 量来 评价 铀源 条件 ,笔 者认 为现 代铀 源 ]
贫乏 的 地 区能 形 成 大 型 铀 矿 床 ,与 地 质 演 化
历 史 时 期 中 铀 的 不 断 积 累 有 关 , 白 垩 世 一 第
显 的分 带 ,可划 分 为 3个 水 质类 型带 :HC O。
晚侏 罗世一 古近 纪
早一 中侏 罗世
田 1日
2圉 3圆 圆
s 国
6 囡
, 团
8 固
9 1 围 0
图 2 各 地 质 历 史 时期 中 下侏 罗 统 地 下 水 演 化 示 意 图
Fi. Th urs i r u d trd v l p n n dfe e tg oo ia e ids g2 eJ a scg o n wae e eo me ti ifrn e lgc lp ro
[ 要 ] 文 章 根 据 铀 储 集 层及 其 地 下 水 地 质 演 化 历 史 ,推 断 控 矿 的层 间 氧 化 带 发 育 程 度 ,分 析 铀 摘
矿 床 仅 在 3条 较 大 河 流 两 侧 形 成 的原 因 , 总结 了与 铀 成 矿 配 套 的 水 文 地 质 条 件 ,为 类 似 地 区 铀 矿 找 矿
岩 和砾岩 为含 矿含 水层 。
l 水 文 地 质 特 征
研究区可分 3 个水文地质区:山区、倾斜
平 原 区 和 河 谷 潜 水 区 。盆 地 南 缘 地 下 水 主 要
2 侏 罗 系含 矿 含 水 层 地 下 水 的演 化
侏 罗 系 含矿 含 水 层 在不 同 的地 质历 史 演
在伊 犁 盆 地 南 缘 蚀 源 区 的 各 类 岩 石 中 ,
铀含 量一 般 介 于 ( . O 0 9 ) ×1 一 ,无 2 O ~2 . 0 0 明显 铀异 常 片 区l ,铀 源 与 铀 矿 床对 应 性 差 , 1 ] 与 中 亚 地 区 部 分 铀 矿 床 铀 源 区 铀 含 量 0 0 ~O 0 有 很大差 别 _ 。前 人在 评价 铀 .1 .2 2 ]
岩 为 主 ; 同 时 地 层 被 掀 斜 , 上 覆 地 层 的 沉 积
古 近纪 、新近 纪一第 四纪 3个水 文地
该 时 期 ,研 究 区 地 形 平 缓 ,气 候 潮 湿 ,
范 围小 于 中 下 侏 罗 统 ,在 南 部 形 成 了地 下 水 入渗 的水 动力窗 口。
该 期 气 候 持 续 干 旱 ,构 造 运 动 以 抬 升 为
由 2 4 4 压 缩 为 1 9 8 3 . 4m 7 . 8m。压 榨 水 水 量
水 ,水 力 性 质 为 潜 水 。该 期 地 下 水 水 质 为 偏 酸 或 弱 酸 性 ;基 本 无 任 何 氧 化 带 。 依 据 为 :
现 代地 层 中碳 酸 盐含 量普 遍 小 于 2 ;地 层 中
工 作 提 供 了理 论 依 据 。
[ 键 词 ]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地 下 水 演 化 ;铀 源 关 [ 文章 编 号 ] 10 —6 8 2 1 )40 2— 6 [ 0 00 5 (0 1 0 2 50 中图 分 类 号 ] P 4 . [ 献 标 识 码 ] A 6 13 文
源 时 ,多 以 基 岩 区 的 岩 石 铀 含 量 或 凝 灰 岩 铀
由大气 降水 和地 表 水 及 基 岩裂 隙水 转 化 而来 , 其 赋存 形 式 为 :第 四 系 潜 水 、侏 罗 系层 间 孔
隙承压 水 、 山 区基 岩 裂 隙 水 。补 给 区 为南 部 山区 ,径 流 区为 山前 倾 斜 的 冲洪 积 平 原 ,排 泄 区分 布在伊 犁河 两岸 ( 1 。 图 )
量 ( mm) ( 0 m3 ×1 6 k )
3 0 0 5.O 1 O O O.O 0 O .6 0 1 .0
单 期
1 3. 9 15 8 1 5. 7 9 7 8
总 和
52.5 1 9 8
N+ Q
8.1 1 7 2. 4 1 Nhomakorabea 2.O 4 3
寒 冷 偏 湿 一 干 旱 半
铀 矿 地 质
第 2 卷 7
5 0 5l an
1 . . . . _J ..... . I
口 园 2 田 3 圆 5 6 田 8 曰 田 田 回 9 1 固 0 I 田 1 1 团 2 1 3 1 圈 4 1 1 因 5 6 1 呵 囫 7
图 1 伊 犁 盆 地 南 缘 区域 水 文 地 质 分 区 图
降水 量 为 3 0 0 5 . 0 mm/ ( 1 E ,入 渗 水 水 a 表 )a j
量 为 6 0 0 m。 . ×1 k ,将 地下 水 交换 了 1 3 . 9 1 5 8 次 ( 渗系 数 采 用 0 1 入 . ,下 同 ) ,大 气 降 水 沿 砂 土和 松 散 黏 土 表 面 垂 直 下 渗 ,转 化 为 地 下
伊 犁 河 ;1— — 地 下 水 4
地下水排泄区。
化期 ,接 受 补 给 的 地 下 水 水 质 和水 量 均 有 所
变 化 。据 含 水 层 的 形 成 、 演 化 和 构 造 活 动 特
2 2 晚 侏 罗 世 一 古 近 纪 . 晚侏 罗 世 一 古 近 纪 , 中 下 侏 罗 统 含 矿 含
水 文 地 人 渗 面 积 砂 岩 层 容
时 间 间
比拟 降 水
渗 入 水 量
水 循 环 交 替 强 度
古 气 候 划 分 质 期 次
J 2 J 一E 3
( m2 k )
8.1 6 0 8 .4 5 7
水 量 ( m0 隔 ( ) k ) Ma
5. 1 3 0 5. O O 8 2 . 03 0 0 [ ] 16 O 1. O 潮 湿 一 干 旱 半 干 燥 炎 热 一 旱 干
Ta l Th l r a i g i t n i fp e s n t r i ry M i d e J r s i q ie n d f e e t p ro be2 e a t n tn n e st o r s i g wa e n Ea l — d l u a sc a u f r i if r n e ids e 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