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PPT课件

目录 简介 定义和病因 临床表现和诊断 护理措施 预防方法
简介
简介
理解化脓性脑膜炎的定义和病因 了解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和诊 断方法
简介
掌握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措施 和预防方法
定义和病因
定义和病因
什么是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 脑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 的脑膜炎,患者脑膜发生化脓 性变化。
预防方法
避免接触患者: 避免与化脓性 脑膜炎患者的直接接触,以感染引起,常见的病原体包 括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双球菌 等。
临床表现和诊 断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化脓性脑膜炎的症 状主要包括高热、头痛、意识 障碍、颈项强直等。
诊断方法: 通过脑脊液检查和 临床症状综合判断进行诊断。
护理措施
护理措施
安静环境: 维持患者周围环境的静 音,减少刺激,有利于患者休息和 病情恢复。
液体管理: 根据患者的体液情况, 合理控制液体输入和排出,保持水 电解负衡平衡。
护理措施
防感染: 严密观察患者体温、 意识状态等变化,及时发现感 染迹象,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 。
预防方法
预防方法
接种疫苗: 对于能够预防化脓 性脑膜炎的疫苗,及时接种, 增强机体免疫力。
个人卫生: 注意勤洗手,保持 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病 原体传播的机会。
化脓性脑膜炎

1.抗生素的选用
(1)病原菌未明或疾病初期 新生儿化脑,病原菌常考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另外要注意近来条件致病菌感染也有上升趋势。婴幼儿及年长儿首选抗生素仍以青霉素、氨苄西林或氯霉素较多,以后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调整。用法:青霉素40-60万u/kg.d,分3次静脉滴注;氨苄西林150~30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氯霉素60-100mg/kg.d(总量不超过毒性脑炎 起病急,病程急性期与化脑临床表现难以区别,头痛、嗜睡等症状有时比较突出。CSF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多,后期以淋巴细胞占优势,糖含量正常,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细菌学检查阴性。
3.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 可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伴头痛呕吐,但根据结核接触史、其他部位的结核感染病灶、CSF外观及常规表现、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及结核杆菌抗体检测等可予区别。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糖皮质激素应在抗菌素应用的稍前或同时使用。用法:地塞米松0.6mg/kg.d,分4次静脉滴注,可连用4日,以降低颅内高压,减轻脑水肿。
[病程观察]
(一)病情观察
1.症状和体征变化 若治疗有效,可表现出生命体征稳定,体温逐渐下降,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逐渐减轻至消失,一般反应及面色好转,脑膜刺激征转阴以及病理反射逐渐消失。
[病情分析]
(一)基本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化脓性脑膜炎(Puru1entmeningitis,简称化脑)又称细菌性脑膜炎(becteria1meningitis),是小儿时期,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由多种化脓性细菌引起。
【诊断提示】(1)多在上感、肺炎、败血症等后发生。
(2)多数起病急,可见明显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发热、头痛、精神萎靡、乏力、皮肤出血点、瘀斑等;常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惊厥、意识障碍,部分患儿可见脑神经受累、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3)3个月以下婴儿可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
可见拒奶、吐奶、嗜睡、凝视、尖叫、惊厥、面色青灰及囱门隆起等。
新生儿患病多在生后1~7d,中毒症状重,皮肤黄染。
(4)外周血象: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浑浊甚至脓样,细胞数由数百至数千,以中性粒细胞占多数,蛋白增多,糖明显降低,涂片可找到细菌,培养阳性。
【治疗措施】1.对症和支持治疗保证能量和营养供给,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全血;急性期可用地塞米松静滴;及时应用脱水药减轻颅内高压;及时处理高热、惊厥,纠正呼吸、循环衰竭;注意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等。
2.抗生素治疗应及早选用抗生素治疗。
(1)抗生素选择:①病原菌未明时,应选用对常见三种病原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都有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80万〜Ioo万U/(kg∙d)分3〜4次静滴]加氨苇西林[150〜300mg∕(kg∙d)分3〜4次静滴]或青霉素加氯霉素[60〜IOomg/(kg∙d),总量不超过2g,分3〜4次静滴]。
目前多主张选用第三代头抱菌素,如头抱曲松[100mg∕(kg∙d)]或头抱嚷照[200mg∕(kg∙d),分2~3次静滴1②病原菌明确时可参照药敏给药:肺炎链球菌可选大剂量青霉素,对其过敏者,可改用氯霉素、红霉素[30〜50mg∕(kg∙d),分2次静滴]等;青霉素耐药者可选用头泡曲松、头抱喂肺、氯霉素、万古霉素,流感杆菌首选氨苇西林,如耐药,改用第二、三代头抱菌素,如头抱吠辛钠或头抱嚷月亏钠,100~200mg/(kg∙d),分2〜4次静注;或头抱曲松钠80mg∕(kg∙d),1次/d,静滴;大肠埃希菌对氨芾西林敏感者可继续应用;耐药者可换用头抱吠辛、头抱曲松或加用氨基糖昔类抗生素,必要时可给予碳青霉烯类等药物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日常生活护理 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 理。做好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儿漱口,保持口 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激。做好皮 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 使用气垫等抗压力器材,预防褥疮的发生。注意患 儿安全,躁动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及舌咬伤。
化脓性脑膜炎
刘继红
化脓性脑膜炎的定义
又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由化脓性细菌引 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婴幼儿 发病居多.
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制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尤其是带菌者和不显性上 呼吸道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飞沫 传播,也可经皮肤、黏膜或新生儿脐部侵入。少数 可由邻近组织器官感染如副鼻窦炎、中耳炎、乳突 炎、眼眶蜂窝组织炎等直接扩散波及脑膜。颅骨外 伤、骨折等可使细菌直接进入脑膜。炎症反应以软 脑膜、蛛网膜和表层脑组织为主,造成广泛的炎性 粘连及脓液积聚,可逐渐波及脑室内膜,导致脑室 管内膜炎,软脑膜下及脑室周围的脑实质可因细胞 浸润、出血、坏死、变性而发生脑膜脑炎。
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
3 对症处理:(1)控制惊厥:频繁惊厥必须控制, 以免发生脑缺氧及呼吸衰竭。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 压增高和低钙。除用脱水药降低颅压,常规补钙外, 对症治疗采用安定、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等药物抗 惊厥。考虑有脑实质受损而致癫痫发作者应按癫痫 处理治疗。同时给予维生素C、维生素B1、谷氨酸 钠、ATP、脑活素等药物保护脑细胞,促进其功能 恢复。(2)减低颅内压(3)抢救休克及DIC(4)矫 正脑性低钠血症(5)治疗硬脑膜下积液
化脓性脑膜炎的护理
心理护理
: 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 接受疾病的事实,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根 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介绍病情、治疗 护理的目的与方法,使其主动配合。及时解 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化脓性脑膜炎查房PPT课件

35
体格检查
一、一般检查 二、专科检查
36
一般检查:
T 37.0 P 100次/分 R20次/分 BP131/8
3mmHg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急性
病容,表情痛苦,昏睡,推入病房,查体不完
全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瘀斑及脓包,浅表
淋巴结未触及肿大,五官端正,咽无疱疹,双
侧扁桃体П度肿大,颈强四指,双肺呼吸音粗
19
七、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临床表现+脑脊液 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炎 viral encephalitis 2、结核性脑膜炎 tuberculous meningitis
20
病毒性脑炎(也称脑膜脑炎) 病原体: 病毒 病理: 脑实质病变为主 临床表现:发病急、中毒症状
轻、 意识障碍明显、 伴随病毒感染症状 血象: WBC不高 脑电图:弥漫性慢波
发病急、中毒症状轻、 外观清亮或微混
病 意识障碍明显、 伴随病毒感染症状
脑
WBC正常或轻度增高、 以淋巴为主 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
糖、氯化物正常
病毒抗体(+)
发病缓慢、
外观毛玻璃样混浊、
结 有结核病接触史、 结核中毒症状
WBC↑以淋巴为主、 蛋白增高
脑
糖、氯化物降低 涂片培养结核菌(+)
结核抗体(+)
护理查房
2012-2-22
1
化脓性脑膜炎
purulent meningitis
2
主要内容
一、疾病相关知识(了解)
1概述 2病因 3发病机制 4实验室检查 5临床表现 6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7治疗要点
二、病例介绍
三、常见的护理诊断、目标、措施及评价(掌握)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标准

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是一种严重的脑膜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正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因此,针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高热、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抽搐等。
在婴幼儿中,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积水、颅内压增高、颅骨软化等症状。
临床医生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及时进行体格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手段。
脑脊液的外观通常呈浑浊状,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含量下降,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此外,脑脊液培养和荧光抗体法也是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 血液培养,对于疑似化脓性脑膜炎的患者,应当进行血液培养,以寻找潜在的致病菌。
血液培养阳性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脑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脑部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同时也可以观察是否存在脑积水、脑脓肿等并发症。
四、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检查外,对于特殊情况的患者,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脑脊液抗原、抗体检测、脑脊液PCR等,以协助诊断。
综上所述,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
在进行诊断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当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诊断,以避免病情恶化。
希望本文所述的化脓性脑膜炎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化脓性脑膜炎护理PPT课件

每小时测量并记录一 次,发现异常及时报 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方法
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及呼吸道内 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于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术。
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 液排出,预防肺部感染。
降低颅内压手段应用
01
遵医嘱给予脱水剂,如 20%甘露醇,以降低颅 内压。
制定随访内容
包括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康复情况、用药情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出院后随访计划制定和执行
• 建立随访档案:为患者建立随访档案,记录每次 随访的情况和结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 施。
出院后随访计划制定和执行
按时进行随访
01
医护人员应按照随访计划的时间安排,按时对患者进行随访。
及时反馈和处理问题
流灌注。同时给予营养神经、改善脑代谢等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
复。
06
家属教育与出院指导
家属参与护理工作重要性阐述
01
02
03
提高患者康复效果
家属的积极参与和有效沟 通能够增强患者的信心和 配合度,从而提高康复效 果。
减轻医护人员负担
家属在护理过程中的协助 能够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 ,使其更加专注于治疗和 护理工作。
诊断方法与标准
诊断方法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实验 室检查包括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标准
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典型临床表现,加上脑脊液检 查异常结果,如白细胞计数升高、蛋白质升高、糖含量降低 等,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同时,细菌学检查阳性可进一步 支持诊断。
化脓性脑膜炎可引起脑血管炎,导 致脑梗死,表现为偏瘫、失语等严 重后遗症。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
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
随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病死率仍在5%一15%间,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
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
大多急性起病。
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
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
30%以上患儿有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
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
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m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
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
幼婴不会诉头痛,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
与婴儿肌肉不发达,肌力弱和反应低下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参见表16-2。
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
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1000/mm3,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mm3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
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精神萎靡、疲乏无力等。
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常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与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
1、病原治疗: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早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治疗: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过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G00、901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养、抗酸染色、
墨汁染色+涂片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试验、血糖;
(4)血培养、CRP、P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自身免疫检查。
头颅影像学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生素治疗:初始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针对可能病原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待病原菌明确后参照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药;疗程一般为2-3周,要求严格掌握停药指征,即症状消失,热退1周以上,脑脊液完全恢复正常方可停药;
2、激素:地塞米松0、2-0、6mg/kg/d,分次静脉注射,连用3-5天;
3、脱水降颅压治疗;
4、护脑营养神经、保护脏器功能治疗;
5、对症与支持治疗;
6、并发症的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消失;
2、热退1周以上;
3、脑脊液完全恢复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处理的并发症与(或)合并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难治性化脓性脑膜炎:即常规抗生素治疗不能控制疾病,可以转出此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温不退或退而复升,脑脊液难以回复正常,需要改用其她抗菌药物。
(2)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加用其她治疗方案。
二、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G00、9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