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 锐角三角函数 第5课时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含答案
九年级数学专题复习锐角三角函数

总复习锐角三角函数【考纲要求】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应用,特殊角三角函数值的求法,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多以中、低档题出现;2.命题的热点为根据题中给出的信息构建图形,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网络】【考点梳理】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所对的边BC记为a,叫做∠A的对边,也叫做∠B的邻边,∠B所对的边AC记为b,叫做∠B的对边,也是∠A的邻边,直角C所对的边AB记为c,叫做斜边.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即sinA aAc∠==的对边斜边;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bAc∠==的邻边斜边;锐角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aAA b∠==∠的对边的邻边.同理sinB bBc∠==的对边斜边;cosB aBc∠==的邻边斜边;tanB bBB a∠==∠的对边的邻边.要点进阶:ABCabc(1)正弦、余弦、正切函数是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的,反映了直角三角形边与角的关系,是两条线段的比值.角的度数确定时,其比值不变,角的度数变化时,比值也随之变化.(2)sinA,cosA,tanA分别是一个完整的数学符号,是一个整体,不能写成,,,不能理解成sin与∠A,cos与∠A,tan与∠A的乘积.书写时习惯上省略∠A的角的记号“∠”,但对三个大写字母表示成的角(如∠AEF),其正切应写成“tan∠AEF”,不能写成“tanAEF”;另外,、、常写成、、.(3)任何一个锐角都有相应的锐角三角函数值,不因这个角不在某个三角形中而不存在.(4)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知:当角度在0°<∠A<90°之间变化时,,,tanA>0.考点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三角函数的定义,可求出0°、30°、45°、60°、9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归纳如下:要点进阶:(1)通过该表可以方便地知道0°、30°、45°、60°、9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它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如果知道了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就可以求出这个锐角的度数,例如:若,则锐角.(2)仔细研究表中数值的规律会发现:sin0︒、、、、sin90︒的值依次为0、、、、1,而cos0︒、、、、cos90︒的值的顺序正好相反,、、的值依次增大,其变化规律可以总结为:当角度在0°<∠A<90°之间变化时,①正弦、正切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②余弦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1)互余关系:,;(2)平方关系:;(3)倒数关系:或;(4)商数关系:.要点进阶:锐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式可由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推导得出,常应用在三角函数的计算中,计算时巧用这些关系式可使运算简便.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由已知元素(直角除外)求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5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有:①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②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③边角之间的关系:,,,,,.④,h为斜边上的高.要点进阶:(1)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元素为定值(直角为90°),是已知的值.(2)这里讲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指的是等式,没有包括其他关系(如不等关系).(3)对这些式子的理解和记忆要结合图形,可以更加清楚、直观地理解.考点五、解直角三角形的常见类型及解法已知条件解法步骤Rt△ABC两边两直角边(a,b)由求∠A,∠B=90°-∠A,斜边,一直角边(如c,a)由求∠A,∠B=90°-∠A,一边一直角边和一锐角锐角、邻边(如∠A,b)∠B=90°-∠A,一角,锐角、对边(如∠A,a)∠B=90°-∠A,,斜边、锐角(如c,∠A)∠B=90°-∠A,,要点进阶:1.在遇到解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时,最好是先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草图,按题意标明哪些元素是已知的,哪些元素是未知的,然后按先确定锐角、再确定它的对边和邻边的顺序进行计算.2.若题中无特殊说明,“解直角三角形”即要求出所有的未知元素,已知条件中至少有一个条件为边.考点六、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应用很广泛,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化归为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关键.解这类问题的一般过程是:(1)弄清题中名词、术语的意义,如仰角、俯角、坡度、坡角、方向角等概念,然后根据题意画出几何图形,建立数学模型.(2)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图形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3)根据直角三角形(或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元素(边、角)之间的关系解有关的直角三角形.(4)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并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得出实际问题的解.拓展:在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用到以下概念:(1)坡角: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用字母表示.坡度(坡比):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距离的比叫做坡度,用字母表示,则,如图,坡度通常写成=∶的形式.(2)仰角、俯角: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中水平线上方的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如图.(3)方位角:从某点的指北方向线按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的水平角叫做方位角,如图①中,目标方向PA,PB,PC的方位角分别为是40°,135°,245°.(4)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如图②中的目标方向线OA,OB,OC,OD的方向角分别表示北偏东30°,南偏东45°,南偏西80°,北偏西60°.特别如:东南方向指的是南偏东45°,东北方向指的是北偏东45°,西南方向指的是南偏西45°,西北方向指的是北偏西45°.要点进阶:1.解直角三角形实际是用三角知识,通过数值计算,去求出图形中的某些边的长或角的大小,最好画出它的示意图.2.非直接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要观察图形特点,恰当引辅助线,使其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或矩形来解.例如:3.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首先弄清题意(关键弄清其中名词术语的意义),然后正确画出示意图,进而根据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解.考点七、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知识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1)三边之间的关系:222a b c +=;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 =90°; (3)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 cos a A B c ==,cos cos a A B c==,cos sin b A B c ==,1tan tan a A b B==. (4) 如图,若直角三角形ABC 中,CD ⊥AB 于点D ,设CD =h ,AD =q ,DB =p ,则由△CBD ∽△ABC ,得a 2=pc ;由△CAD ∽△BAC ,得b 2=qc ;由△ACD ∽△CBD ,得h 2=pq ;由△ACD ∽△ABC 或由△ABC 面积,得ab =ch .(5)如图所示,若CD 是直角三角形ABC 中斜边上的中线,则①CD =AD =BD =12AB ; ②点D 是Rt △ABC 的外心,外接圆半径R =12AB . (6)如图所示,若r 是直角三角形ABC 的内切圆半径,则2a b c abr a b c+-==++. 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①如图所示,111sin 222ABC S ab ch ac B ===△.(h 为斜边上的高)②如图所示,1()2ABC S r a b c =++△.【典型例题】类型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例1.(1)如图所示,在△ABC中,若∠C=90°,∠B=50°,AB=10,则BC的长为( ).A.10·tan50° B.10·cos50° C.10·sin50° D.10 sin50°(2)如图所示,在△ABC中,∠C=90°,sinA=35,求cosA+tanB的值.(3)如图所示的半圆中,AD是直径,且AD=3,AC=2,则sinB的值等于________.举一反三:【变式】如图,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则cosA的值为()A .B .C .D .类型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2.解答下列各题: (1)化简求值:tan 60tan 45sin 45sin 30sin 60cos30cos 45--++°°°°°°°;(2)在△ABC 中,∠C =90°,化简12sin cos A A -.举一反三: 【变式】若3sin 22α=,cos sin βα=,(2α,β为锐角),求2tan()3β的值.例3.如图,在锐角△ABC 中,AB=15,BC=14,S △ABC =84,求: (1)tanC 的值;(2)sinA 的值.CBA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B 是江北岸滨江路一段,长为3千米,C 为南岸一渡口,为了解决两岸交通困难,拟在渡口C 处架桥.经测量得A 在C 北偏西30°方向,B 在C 的东北方向,从C 处连接两岸的最短的桥长为多少千米?(精确到0.1千米)类型三、解直角三角形及应用例4.如图所示,D 是AB 上一点,且CD ⊥AC 于C ,:2:3ACD CDB S S =△△,4cos 5DCB ∠=, AC+CD =18,求tanA 的值和AB 的长.例5.如图所示,山脚下有一棵树AB ,小华从点B 沿山坡向上走50 m 到达点D ,用高为1.5m 的测角仪CD 测得树顶的仰角为10°,已知山坡的坡角为15°,求树AB 的高(精确到0.1m).(参考数据:sin10°≈0.17,cos10°≈0.98,tan10°≈0.18,sin15°≈0.26,cos15°≈0.97,tan15°≈0.27).举一反三:【变式】如图所示,正三角形ABC的边长为2,点D在BC的延长线上,CD=3.(1)动点P在AB上由A向B移动,设AP=t,△PCD的面积为y,求y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2)在(1)的条件下,设PC=z,求z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例6.如图(1)所示,一架长4米的梯子AB斜靠在与地面OM垂直的墙ON上,梯子与地面的倾斜角α为60°.(1)求AO与BO的长.(2)若梯子顶端A沿NO下滑,同时底端B沿OM向右滑行.①如图(2)所示,设A点下滑到C点,B点向右滑行到D点,并且AC:BD=2:3,试计算梯子顶端A 沿NO下滑了多少米;②如图(3)所示,当A点下滑到A′点,B点向右滑行到B′点时,梯子AB的中点P也随之运动到P′点,若∠POP′=15°,试求AA′的长.【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 在△ABC 中,∠C =90°,cosA =35,则tan A 等于 ( )A .35 B .45 C .34 D .432.在Rt △ABC 中,∠C=90°,把∠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作cotA=ab.则下列关系式中不成立的是( )A .tanA•cotA=1B .sinA=tanA•cosAC .cosA=cotA•sinAD .tan 2A+cot 2A=1第2题 第3题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別是AB 、AD 的中点,若EF=2,BC=5,CD=3,则tanC 等于( ) A .34 B .43 C .35 D .454.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纸片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6、8,现将△ABC 如图那样折叠,使点A 与点B 重合,折痕为DE ,则tan ∠CBE 的值是( )A .247B .73C .724D .135.如图所示,已知∠α的终边OP ⊥AB ,直线AB 的方程为y =-33x +33,则cos α等于 ( ) A .12B .22C .32D .336.如图,一艘海轮位于灯塔P 的北偏东55°方向,距离灯塔2海里的点A 处,如果海轮沿正南方向航行到灯塔的正东方向,海轮航行的距离AB 长是( )A.2海里B.2sin55°海里C.2cos55°海里D.2tan55°海里二、填空题7.设θ为锐角,且x2+3x+2sinθ=0的两根之差为5.则θ=.8.如图,在矩形ABCD中,点E在AB边上,沿CE折叠矩形ABCD,使点B落在AD边上的点F处,若AB=4,BC=5,则tan∠AFE的值为 .9.已知△ABC的外接圆O的半径为3,AC=4,则sinB= .第8题第9题第11题10.当0°<α<90°时,求21sincosαα-的值为.11.如图,点E(0,4),O(0,0),C(5,0)在⊙A上,BE是⊙A上的一条弦.则t an∠OBE=.12.在△ABC中,AB=12,AC=13,cos∠B=,则BC边长为 .三、解答题13.如图,某仓储中心有一斜坡AB,其坡度为i=1:2,顶部A处的高AC为4m,B、C在同一水平地面上.(1)求斜坡AB的水平宽度BC;(2)矩形DEFG为长方体货柜的侧面图,其中DE=2.5m,EF=2m,将该货柜沿斜坡向上运送,当BF=3.5m 时,求点D离地面的高.(≈2.236,结果精确到0.1m)14. 为缓解“停车难”的问题,某单位拟建造地下停车库,建筑设计师提供了该地下停车库的设计示意图,如图所示.按规定,地下停车库坡道1:3上方要张贴限高标志,以便告知停车人车辆能否安全驶入,为标明限高,请你根据该图计算CE(精确到0.1 m)(sin18°≈0.3090,cos18°≈0.9511,tan18°≈0.3249)15.如图所示,某中学九年级一班数学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周末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他们要在某公园人工湖旁的小山AB上,测量湖中两个小岛C、D间的距离.从山顶A处测得湖中小岛C的俯角为60°,测得湖中小岛D的俯角为45°.已知小山AB的高为180米,求小岛C、D间的距离.(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不取近似值)16. 在△ABC中,AB=AC,CG⊥BA,交BA的延长线于点G.一等腰直角三角尺按如图①所示的位置摆放,该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为F,一条直角边与AC边在一条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恰好经过点B.(1)在图①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BF与CG的长度,猜想并写出BF与CG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2)当三角尺沿AC方向平移到图②所示的位置时,一条直角边仍与AC边在同一直线上,另一条直角边交BC边于点D,过点D作DE⊥BA于点E.此时请你通过观察、测量DE、DF与CG的长度,猜想并写出DE+DF与CG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然后证明你的猜想;(3)当三角尺在②的基础上沿AC方向继续平移到图③所示的位置(点F在线段AC上,且点F与点C 不重合)时,(2)中的猜想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说明理由)。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

·cosα,
∴sin2α=2sinαcosα.
随堂即练
(1) 利用计算器求值,并提出你的猜想: sin20°= 0.3420 , cos20°= 0.9397, sin220°= 0.1170 , cos220°= 0.8830; sin35°= 0.5735 ,cos35°= 0.8192, sin235°= 0.3290 ,cos235°= 0.6710; 猜想: 已知0°<α<90°,则 sin2α + cos2α = 1.
解:∵ AT 平分∠BAC,且∠BAC = 42°24′, ∴ ∠CAT = 1 ∠BAC = 21°12′. 2 在 Rt△ACT 中 cos∠CAT = AC , AT ∴ AC = AT ·cos∠CAT = 14.7×cos21°12′
≈13.705(cm).
课堂小结
用计算器求 锐角三角函 数值及锐角
新课讲解
1 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角的度数
例1 (1) 用计算器求sin18°的值; 解:第一步:按计算器 sin 键;
第二步:输入角度值18; 屏幕显示结果 sin18°= 0.309 016 994.
不同计算器操作的 步骤可能不同哦!
新课讲解
(2) 用计算器求 tan30°36′ 的值; 解:方法①:
的是
( A)
A.sin 2 4 D.M′S 3 7 D.M′S 1 8
D.M′S = B.2 4 D.M′S 3 7 Dsin 2 4 D.M′S 1 8 D.M′S = D.sin 2 4 D.M′S 3 7 D.M′S 1 8
D.M′S 2nd F =
(3) 已知 sinA = 0.501 8,用计算器求 ∠A 的度数. 解:第一步:按计算器 2nd F sin-1 键;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知识讲解)-2022-2023学年九年级数学下册基础知识讲练

专题1.4 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知识讲解)【学习目标】1.会推算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并熟练准确的记住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2.会进行有关三角函数的计算应用【要点梳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锐角30°45° 160°特别说明:(1)通过该表可以方便地知道30°、45°、60°角的各三角函数值,它的另一个应用就是:如果知道了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就可以求出这个锐角的度数,例如:若,则锐角.(2)仔细研究表中数值的规律会发现:、、的值依次为12、22、32,而、、的值的顺序正好相反,、、的值依次增大,其变化规律可以总结为:①正弦、正切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②余弦值随锐角度数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典型例题】类型一、特殊角三角函数计算1.计算:(1)sin230°+sin60°-sin245°+cos230°;(2)tan30tan45 tan60?tan45︒+︒︒︒.【答案】(1)32+12;(2)133+.【分析】(1)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求解;(2)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求解.特殊值:sin 30° =12;sin 60° = 32;sin 45° = 22;cos 30° = 32;tan 60° = 3;tan 45° = 1解:(1)原式=1342+-12+34=32 + 12; 3133?1+(2)原式= =133+. 【点拨】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几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举一反三:【变式1】计算:222sin 60cos 60︒︒︒︒-﹣sin45°•tan45° 【答案】3232+ 【分析】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计算即可.解:222sin 60cos 60tan 604cos 45︒︒︒︒--﹣sin45°•tan45° ()22312222122342⎛⎫⨯- ⎪⎝⎭=-⨯-⨯ 122322=-- 23222=+-=3232+. 【点拨】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及分母有理化、二次根式的化简,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变式2】计算:2cos45°﹣tan60°+sin30°﹣12tan45°【答案】2-3【分析】将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即可得出答案.解:原式=2×22﹣3+12﹣12×1 =2-3【点拨】此题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属于基础题,熟练记忆一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关键.类型二、特殊角三角函数计算2.计算:()2012sin 451220202π-︒⎛⎫----+- ⎪⎝⎭ 【答案】-2【分析】直接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绝对值的性质、零指数幂的性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分别代入化简即可.解:原式=24121-+-+=-2【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运算,正确化简各数是解题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计算:0113tan 30(2014π)32()3-︒---. 【答案】-2试题分析:分别计算033tan3033=⨯,(2014-π)0=1,32-=2﹣11333-⎛⎫= ⎪⎝⎭,,再用实数的混合运算法则计算.解:原式=3×33﹣1+2﹣3﹣3=﹣2. 【变式2】计算:()()2(31)3tan3052522sin60+--++. 【答案】3试题分析:用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去括号,计算出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再进行乘法运算,最后进行加减运算即可.解:(3-1)2+3tan 30°-(5-2)( 5+2)+2sin 60°=4-23+3×33-(5-4)+2×32=4-23+3-1+3=3.【点拨】掌握二次根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类型三、三角函数计算3. 已知A ∠为锐角,且24sin 30A -=,则A ∠=______. 【答案】60︒【分析】计算,并结合A ∠是个锐角,即可求解.解:∵24sin 30A -=,∵23sin 4A =, ∵3sin 2A =±, ∵A ∠为锐角,∵3sin 2A =, ∵60A ∠=︒故答案是:60°【点拨】本题主要考察计算和锐角三角函数与角度关系,属于基础的计算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角度范围确定三角函数值范围.举一反三:【变式1】已知矩形ABCD 的周长为()232cm ,对角线2cm AC =,求BAC ∠与DAC ∠的度数. 【答案】30BAC ∠=︒,60=︒∠DAC 或60BAC ∠=︒,30DAC ∠=︒.【分析】设AB=x,将BC 表示出来,再利用勾股定理可求出x=1或x=3,再利用三角函数求出一个角为30°,另一个角为60°.解:∵矩形ABCD 的周长为232+,∵AB+BC= 3+1,∵对角线AC=2,∵设AB=x,则BC=3+1-x,∵AB 2+BA 2=AC 2,∵x 2+(3+1-x)2=22,解得:x 1=1,x 2=3,∵当AB=1,则BC=3,∵tan∵BAC=3,∵∵BAC=60°,∵DAC=30°,当AB=3,则BC=1,∵tan∵BAC= 33, ∵∵BAC=30°,∵DAC=60°,故30BAC ∠=︒,60=︒∠DAC 或60BAC ∠=︒,30DAC ∠=︒.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了勾股定理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变式2】计算(1)23602cos 30tan 45︒-︒+︒(2)已知α是锐角,且()1sin 152α-︒=84cos α的值. 【答案】(1)1 (2)0【分析】(1)把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2)先利用锐角的正弦求解α的大小,再代入代数式进行计算即可.(1)解:23sin 602cos 30tan 45︒-︒+︒ 23332122331122(2) α是锐角,且()1sin 152α-︒=,1530,=45,∴ 84cos α-2224222220=-=【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混合运算,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解锐角的大小,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本题的关键.类型四、三角函数计算4.(1)计算:21122cos453-⎛⎫--︒+-⎪⎝⎭.(2)如图,在△ABC中,∵ACB=90°,角平分线AE与高CD交于点F,求证:CE=CF.【答案】(1)8;(2)见分析【分析】(1)计算绝对值、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负整数指数幂,再合并即可;(2)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求得∵B=∵ACD,然后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求得∵CEF=∵CFE,根据等角对等边求得CE=CF.(1)解:21 122cos453-⎛⎫--︒+-⎪⎝⎭221292=--⨯+2129=--+=8;(2)证明:∵在△ABC中,∵ACB=90°,∵∵B+∵BAC=90°,∵CD是AB边上的高,∵∵ACD+∵BAC=90°,∵∵B=∵ACD,∵AE是∵BAC的角平分线,∵∵BAE=∵EAC,∵∵B +∵BAE =∵ACD +∵EAC ,即∵CEF =∵CFE ,∵CE =CF .【点拨】本题考查了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负整数指数幂,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熟练掌握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将∵ABC 沿射线AB 平移4cm 后能与∵BDE 完全重合,连接CE 、CD 交BE 于点O ,OB =OC .(1)求证:四边形CBDE 为矩形;(2)若S △BOC 432,求∵ACD 的度数. 【答案】(1)见分析(2)120°【分析】(1)由平移的性质及ASA判定定理可证得OCE ODB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证结论.(2)根据矩形的性质及面积公式即可求得BC ,进而可利用特殊三角函数值可求得60BCD ∠=︒,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即可求解.(1)证明:由题意可知:△BDE 由△ABC 平移后得到,∵//BC DE ,且BC DE =,∵四边形CBDE 是平行四边形,∵//CE BD ,且CE BD =,∵ECD CDB ∠=∠,CEB EBD ∠=∠,在OCE 和ODB △中 ECD CDB CE BDCEB EBD ∠=∠⎧⎪=⎨⎪∠=∠⎩, ∵ ()OCE ODB ASA ≌∵OC OD =,OB OE =,又∵OB OC =,∵CD BE =,∵ 平行四边形CBDE 为矩形.(2)由(1)可知四边形CBDE 为矩形,∵90CBD ∠=︒,且4BD =cm ,在OBC 中过点O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F ,则2OF =,∵143223BOC S BC =⨯⨯=,∵433BC =cm , ∵在Rt CBD △,43433BD tan BCD CB ∠===,∵60BCD ∠=︒,又∵在△ACD 中,BC 是AD 的垂直平分线,∵60ACB BCD ∠=∠=︒,∵120ACD ∠=︒,∴∵ACD 的度数为120︒.【点拨】本题考查了平移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矩形的判定及性质、特殊三角函数值求角度,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及判定定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式2】将矩形ABCD 对折,使AD 与BC 重合,得到折痕EF ,展开后再一次折叠,使点A 落在EF 上的点A '处,并使得折痕经过点B ,得到折痕BG ,连接AA ',如图1,问题解决:(1)试判断图1中ABA '△是什么特殊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2)如图2,在图1的基础上,AA '与BG 相交于点N ,点P 是BN 的中点,连接AP 并延长交BA '于点Q ,求BQ BA '的值.【答案】(1)ABA '△是等边三角形,理由见分析(2)13BQ BA =' 【分析】(1)等边三角形,解法一利用垂直平分线性质得出AA ′=BA ′,利用折叠得出BA BA '=即可,解法二:根据折叠得出12BE BA =,BA BA '=,90A EB '∠=︒然后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得出1cos 2BE A BE BA '∠==' ,求出60A BE '∠=︒即可; (2)解法一:过点N 作NH A B '∥交AP 于H ,先证PHN PQB ≌△△(AAS ),再证AHN AQA '∽△△,得出12BQ QA =' 即可 解法二:由折叠可知A N AN '=,由点P 是BN 的中点 ,得出BP PN =,利用平行线等分性质得出1A M A N QM AN ''==,1BQ BP QM PN ==,证出BQ QM A M '==即可.(1)解:ABA '△是等边三角形.解法一:理由是:由折叠可知EF 垂直平分AB ;∵AA ′=BA ′,∵∵ABG 折叠得△A ′BG ,∵BA BA '=,∵AA BA BA ''==;∵ABA '△是等边三角形;解法二:理由是:由折叠可知12BE BA =,BA BA '=,90A EB '∠=︒, ∵1cos 2BE A BE BA '∠==' , ∵60A BE '∠=︒,∵ABA '△是等边三角形;(2)解法一:过点N 作NH A B '∥交AP 于H ,∵HNP QBP ∠=∠,NHP BOP ∠=∠, 又∵点P 是BN 的中点 , ∵BP NP =,在△PHN 和△PQB 中, HNP QBP NHP BQP PN PB ∠=∠⎧⎪∠=∠⎨⎪=⎩, ∵PHN PQB ≌△△(AAS ), ∵HN BQ =,又∵NH A B '∥,∵ANH AA Q '∠=∠,AHN AQA '∠=∠, ∵AHN AQA '∽△△, 由折叠可知12A N AN AA ''==, ∵12HN AN QA AA =='' , ∵12BQ QA =', ∵13BQ BA ='; 解法二:由折叠可知A N AN '=, 又∵点P 是BN 的中点 , ∵BP PN =,过点N 作NM AQ ∥交BA '于M , ∵1A M A N QM AN''==,1BQ BP QM PN ==, ∵BQ QM A M '==, ∵13BQ BA ='.【点拨】本题考查一题多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折叠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相似判定与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值求角,掌握一题多解,等边三角形的判定,折叠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三角形相似判定与性质是解题关键.。
九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复习专题5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航海问题(含答案)

专题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航海问题航海问题主要包括求航行的时间、求航行速度、判断是否有触礁危险等,是考试中的热点问题.解决航行问题的关键是从实际问题中构建一个或两个直角三角形,通过三角函数直接解决或根据图形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例1如图1,灯塔A周围1 000米水域内有礁石,一舰艇由西向东航行,在O处测得灯塔A在北偏东74°方向线上,这时O,A相距4 200米,如果不改变航向,此舰艇是否有触礁的危险?分析:要判断舰艇是否有触礁的危险,关键比较点A到正东方向的距离与1 000米的大小,因此,需过点A向正东方向引垂线,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的问题.解:如图1,过点A作AB与正东方向线垂直,垂足为B.在Rt△AOB中,OA=4 200,∠AOB=90°-74°=16°.AB=AO·sin∠AOB=4 200·sin16°=4 200×0.275 6≈1 158(米).因为1 158>1 000,所以此舰艇按原航向继续航行没有触礁的危险.说明:本题是一道比较简单的航行问题,不仅要能从实际问题中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而且还要注意一些解题技巧,如能用乘法的运算的,不用除法,能用正弦计算的,不用余弦.例2如图2,某船以每小时36海里的速度向正东方向航行,在点A测得某岛C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半小时后到达点B,测得该岛在北偏东30°方向上,已知该岛周围16海里内有暗礁.(1)试说明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外?(2)若继续向东航行有无触礁危险?请说明理由.分析:要判断点B是否在暗礁区域外.则需要计算BC的长度,看其长度是否大于16海里,若BC>16海里,则点B在暗礁区域外;要判断继续向东航行有无触礁危险,则需要计算船到岛C的最短距离,看是否小于16海里.若小于16海里,则有触礁的危险.为此,需要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解:(1)过点B 作BD ∥A E ,交AC 于点D .因为AB =36×0.5=18(海里),∠ADB =60°,∠DBC =30°,所以∠ACB =30°.又∠CAB =30°,所以BC =AB .即BC =AB =18>16.所以点B 在暗礁区域外.(2)过点C 作CH ⊥AB ,垂足为H ,在Rt △CHB 中,∠BCH =30°,令BH =x ,则CH .在Rt △ACH 中,∠CAH =30°,所以3tan 30CH AH x ====o . 因为AH AB BH =+,所以318x x =+.解得9x =.所以16CH =<.所以船继续向东航行有触礁的危险.说明:有无触礁问题是航海中的热点,也是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试题.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正确理解题意,从实际问题构建直角三角形模型.专题训练:1.如图3,一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在B 处测得有一灯塔在它的北偏东30°,距离为72海里的A 处.当行至C 处测得灯塔恰好在它的正北方向,求此时它与灯塔的距离AC (计算结果精确到0.1海里).2.如图4,海上有一灯塔P ,在它周围3海里处有暗礁.一艘客轮以9海里/时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行至A 点处测得P 在它的北偏东60°的方向,继续行驶20分钟后,到达B 处又测得灯塔P 在它的北偏东45°方向. 问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有无触礁的危险?参考答案:1.据题意∠ABC =90°-30°=60°,AB =72.在Rt △ABC 中,因为sin ∠ABC =AC AB, 所以AC =AB sin ∠ABC =72sin60°=72×1.7322≈62.4(海里). 2.过P 作PC ⊥AB 于C 点.据题意知:AB =9×26=3,∠P AB =90°-60°=30°,∠PBC =90°-45°=45°,∠PCB =90°. 所以PC =BC .在Rt △P AC 中,tan 303PC PC PC AC AB BC PC===++o .3PC PC =+.所以3PC =>. 所以客轮不改变方向继续前进无触礁危险.。
锐角三角函数(含习题及答案)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º,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二)实践探索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º,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分析:问题转化为,在Rt△ABC中,∠C=90º,∠A=30º,BC=35m,求AB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o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º,∠A=45º,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能得到什么结论?分析:在Rt△ABC 中,∠C=90º,由于∠A=45º,所以Rt△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AB2 = AC2+BC2 = 2BC2,AB =BC故===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º,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Rt△ABC与Rt△A’B’C’,∠C=∠C’=90º,∠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90º,∠A=∠A’=α,所以Rt△ABC与Rt△A’B’C’相似,=,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认识正弦如图,在Rt△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师:在Rt△ABC中,∠C=90°,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A.板书:sinA== (举例说明:若a = 1,c = 3,则sinA=)注意:1、sinA不是 sin与A的乘积,而是一个整体;2、正弦的三种表示方式:sinA、sin56º、sin∠DEF;3、sinA 是线段之间的一个比值;sinA 没有单位.提问:∠B的正弦怎么表示?要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我们需要知道直角三角形中的哪些边?(三)教学互动例、如图,在RtΔABC中,∠C = 90º,求sinA和sinB的值.分析:可利用勾股定理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中未知的那一边长,再根据正弦的定义求解.解答按课本.锐角三角函数——余弦和正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2.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余弦、正切的概念难点:熟练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行有关计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口述正弦的定义2.如图,在Rt△ABC中,∠ACB=90º,CD⊥AB于点D.已知AC=,BC=2,那么sin∠ACD=()A. B. C.D.(二)实践探索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Rt△ABC与Rt△A’B’C’,∠C=∠C’=90o,∠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90o,∠B=∠B’=α,所以Rt△ABC与Rt△A’B’C’相似,=,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在Rt△ABC中,∠C=90o,把锐角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余弦,记作cosA;即cosA ==类似地,把∠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的正切,记作tanA,即tanA =锐角A的正弦、余弦、正切都叫做∠A的锐角三角函数.(三)教学互动例、如图,在RtΔABC中,∠C = 90º,BC=6,sinA =,求cosA和tanB的值.解:∵sinA =,∴AB == 6×= 10又AC === 8∴cosA ==,tanB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一、教学目标1.能推导并熟记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2.能熟练计算含有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熟记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能熟练计算含有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式难点:30º、45º、60º角的三角函数值的推导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还记得我们推导正弦关系的时候所到结论吗?即sin30º =,sin45º=你还能推导出sin60º的值及30º、45º、60º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吗?(二)实践探索让学生画30º、45º、60º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sin30º、cos45º、tan60°归纳结果(三)教学互动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1) cos260º+cos245º+sin30ºsin45º(2)+解:(1)原式 = ()2+()2+××=++= 1(2)原式 =+=+= −(1+)2−(1−)2=−3−2−3+2= −6说明:本题主要考查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解题关键是熟悉并牢记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易错点因没有记准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值,造成计算错例2、(1)如图(1), 在RtΔABC中,∠C = 90º,AB =,BC =,求∠A的度数.(2)如图(2),已知圆锥的高AO等于圆锥的底面半径OB的倍,求α.解:(1)在图(1)中,∵sinA ===,∴∠A = −45º,(2)在图(2)中,∵tanα ===,∴α = 60º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和根据三角函数值求锐角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熟识计算器一些功能键的使用2.会熟练运用计算器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和由三角函数值来求角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难点:知道值求角的处理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当锐角A是等特殊角时,可以求得这些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如果锐角A不是这些特殊角,怎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二)实践探索1.用计算器求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值利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这个教师可完全放手学生去完成,教师只需巡回指导)sin37º24′sin37°23′cos21º28′ cos38°12′tan52°tan36°20′ tan75°17′2.熟练掌握用科学计算器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例如:sinA=0.9816.∠A=;cosA=0.8607,∠A=;tanA=0.1890,∠A=;tanA=56.78,∠A=.典型例题1.若把ΔABC中锐角A的两边AB、AC分别缩小为原来的,已知其中∠C = 90º,则锐角A的正弦,则sinA的变化情况为( )A.nsinA B.sinA C. D.保持原值不变答案:D说明:因为当一个锐角大小不变时,其正弦值是固定的,与∠A的两边大小无关,所以正确答案为D.2.已知ΔABC中,∠C = 90º,∠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且c = 3b,则cosA = ( )A. B. C.D.答案:C说明:因为cosA =,而c = 3b,所以cosA =,答案为C.3.a、b、c是ΔABC的三边,a、b、c满足等式(2b)2= 4(c+a)(c−a),且有5a−3c = 0,求sinA+sinB的值.分析:用正弦的定义把正弦换为边的比,再由所给的边与边的关系即可求值.解:由(2b)2 = 4(c+a)(c−a)得b2 = c2−a2,∴c2 = a2+b2,∴ΔABC是直角三角形,且∠C = 90º;由5a−3c = 0,得=,即sinA =设a = 3k,则c = 5k,∴b == 4k,∴sinB ===∴sinA+sinB =+=.4.如图,∠POQ = 90º,边长为2 cm的正方形ABCD的顶点B在OP上,C在OQ上,且∠OBC = 30º;分别求点A、D到OP的距离.分析:由正方形的性质可证ΔABE≌ΔBCO≌ΔCDG,再由∠OBC = 30º,即可求出OC、CG、AE的长.解:过点A、D分别作AE⊥OP、DF⊥OP,DG⊥OG,垂足分别为E、F、G.在正方形ABCD中,∠ABC =∠BCD = 90º∵∠OBC = 30º,∴∠ABE =∠BCO = 60º同理可求∠CDG = 60º,又AB = BC = CD = 2 cm,∴RtΔABE≌RtΔBCO≌RtΔCDG∴CG = AE = AB•sin∠ABE = 2•=(cm)OC = BC•sin∠OBC = 2•= 1(cm)∴DF = OG = GC+OC = (+1)(cm)即点A到OP的距离为cm,点D到OP的距离为(+1)cm.习题精选选择题:1.如图,CD是RtΔABC斜边上的高,AC = 4,BC = 3,则cos∠BCD的值是( )A.B.C. D.答案:D说明:因为CD⊥AB,所以∠BCD+∠B = 90º;又∠A+∠B = 90º,所以∠BCD =∠A;由BC = 3,AC = 4,得AB === 5,∴cos ∠BCD = cosA ==,所以答案为D.2.如图,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1为半径作圆,若点P是该圆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且OP与x轴正方向组成的角为α,则点P的坐标是( )A.(cosα,1)B.(1,sinα)C.(sinα,cosα)D.(cosα,sinα)答案:D说明:如图,作PA⊥x轴于点A;由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知,cosα =,sinα =,所以OA = OPcosα = cosα,PA = OPsinα,所以点P的坐标为(cosα,sinα),所以答案为D.3.如图,将矩形ABCD沿着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A.AD = BC’B.∠EBD =∠EDBC.ΔABE与ΔBCD相似D.sin∠ABE =答案:C说明:因为ΔBC’D≌ΔBCD,所以BC’ = BC;又BC = AD,所以AD = BC’;因为AD//BC,所以∠EDB =∠CBD,而∠CBD =∠EBD,所以∠EDB =∠EBD,所以EB = ED;而sin∠ABE ==,所以A、B、D都是成立的,答案为C.4.如图,RtΔABC中,∠C = 90º,D为BC上一点,∠DAC = 30º,BD = 2,AB = 2,则AC的长是( )A. B.2 C.3D.答案:A说明:在RtΔACD中,因为∠CAD = 30º,设CD = x,因为tan∠DAC =,则AC =x,在RtΔABC中,由勾股定理得AB2= AC2+BC2= AC2+(CD+DB)2,即(2)2= (x)2+(x+2)2,∴x2+x−2 = 0,解得x1 = 1或x2 = −2(舍去),即DC = 1,AC =,答案为A.5.在RtΔABC中,∠C = 90º,如果∠A = 30º,那么sinA+cosB的值等于( )A.1 B. C.D.答案:A说明:因为在RtΔABC中,∠C = 90º,∠A = 30º,所以∠B = 60º,所以sinA = sin30º =,cosB = cos60º =,故sinA+cosB =+= 1,所以答案为A.6.在矩形ABCD中,BC = 2,AE⊥BD于E,∠BAE = 30º,那么ΔECD的面积是( )A.2 B. C.D.答案:C说明:如图,由题意得,ΔABE与ΔBDC相似,∴∠CBD =∠BAE = 30º,∴CD = BC•tan∠CBD = 2•=,AB = CD =,BE = AB•sin30º =×=,EF = BE•sin30º =×=,∴SΔECD = SΔBCD−SΔEBC =BC•CD−BC•EF =×2×−×2×=,答案为C.7.如图,两条宽度都是1的纸条,交叉重叠放在一起,且它们的夹角为α,则它们重叠部分(图中黄色部分)的面积为( )A. B.sinα C. D.cosα答案:C说明:如图,过点A作AN⊥CD于N,过点D作DM⊥BC于M,则AN = DM = 1,∠DCM =α,在RtΔDCM中,CD == ,所以S平行四边形ABCD = CD•AN =,答案为C.解答题:1.如果α是锐角,且cosα =,求sinα及tanα的值.分析:事实上,因为α为锐角,所以可构造一个RtΔABC,使∠C = 90º,∠A = α,则有AC = 4k,AB = 5k,由勾股定理得BC == 3k,从而可求sinα;还可直接用公式sinA =求解.解:构造RtΔABC,使∠A = α,∠C = 90º,如图,∵cosα = cosA =,∴可令AC = 4k,AB = 5k,∴BC == 3k,∴sinA ===,tanA ===,即sinα =,tanα =.2.若tan2x−(+1)tanx+= 0,求锐角x.分析:这是以tanx为未知数的一元二次方程,可先求出tanx,再求x.解:tan2x−(+1)tanx+= 0,(tanx−1)(tanx−) = 0,得tanx = 1或tanx =;当tanx = 1时,x = 45º;当tanx =时,x = 60º;∴x1 = 45º,x2 = 60º.。
锐角三角函数(5)

(C)0 °<∠A<60° (D)60°<∠A<90
2. 当∠A为锐角,且tanA的值小于 3 时, ∠A( C ) (A)0°<∠A<30° (B)30°<∠A<90° (C) 0°<∠A<60°(D)60°<∠A<90°
(A)0°<∠A< 30 ° (B) 30°<∠A≤45°
1 3. 当∠A为锐角,且cosA= 那么( D ) 5
10.如图,身高1.5m的小丽用一个两锐角分别是 300和600 的三角尺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已知她与 树之间的距离为5m,那么这棵树大约有多高?
驶向胜利 的彼岸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特殊角 30°45°60°的三角函数值,一些非特殊 角(如17°56°89°等)的三角函数值又怎 么求呢?
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借助计算器来完成这 个任务.
所以sin63゜52′41″=0.8979
练习一:
驶向胜利 的彼岸
1.使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 sin24゜,cos51゜42′20″,tan70゜21′.
答案:sin24°=0.4067,
cos51°42′20″=0.6197, tan70°21′=2.8006,
2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求角度: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要用到sin,Cos,tan的第 二功能键“sin-1 Cos-1,tan-1”键例如:已知 sinα =0.2974,求锐角α .按健顺序为:
按键的顺序 显示结果 · 2 17.30150783 =
SHIFT
9
sin
7
0 4
如果再按“度分秒健”就换算成度分 °′″ 秒, 注意: SHIFT 于书本中的 o18’5.43” 即∠ α=17
• 二.新课引入
用锐角三角函数概念解题的常见方法(含答案)

用锐角三角函数概念解题的常见方法1.锐角三角函数(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我们规定:sinA=ac,cosA=bc,tanA=ab,cotA=ba.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统称为锐角的三角函数.(2)用计算器由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或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度对于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我们很容易计算,甚至可以背诵下来,但是对于一般的锐角又怎样求它的三角函数值呢?用计算器可以帮我们解决大问题.①已知角求三角函数值;②已知三角函数值求锐角.2直角三角形中,30°的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1)0<sinα<1,o<cosα<1(0°<α<90°)(2)tan α·cot α=1或tan α=1cot α; (3)tan α=sin cos αα,cot α=cos sin αα. (4)sin α=cos (90°-α),tan α=cot (90°-α).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问题,常用下面几种方法: 一、设参数例1. 在ABC ∆中,︒=∠90C ,如果125tan =A ,那么sinB 的值等于( ) 512.125.1312.135.D C B A 解析:如图1,要求sinB 的值,就是求AB AC 的值,而已知的125tan =A ,也就是125=AC BC 可设k AC k BC 125==, 则k k k AB 13)12()5(22=+=13121312sin ==∴k k B ,选B 二、巧代换例2. 已知3tan =α,求ααααcos sin 5cos 2sin +-的值。
解析:已知是正切值,而所求的是有关正弦、余弦的值,我们可以利用关系式3cos sin tan ==ααα,作代换ααcos 3sin =,代入即可达到约分的目的,也可以把所求的分式的分子、分母都除以αcos 。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知识点

九年级数学知识点: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知识点
(2)arcsin(-a)=-arcsina,arccos(-a)=π-arccosa,arctan(-a)=-arctana;
(3)arcsina+arccosa=
(4)arcsin(sinx)=x,只有当x在
内成立;同理arccos(cosx)=x只有当x在闭区间[0,π]上成立。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步骤:
(1)由已知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确定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或
终边在哪条坐标轴上);
(2)若函数值为正数,先求出对应锐角α1,若函数值为负数,先求出与其绝对值对应的锐角α1;
(3)根据角所在象限,由诱导公式得出0~2π间的角,如果适合条件的角在第二象限,则它是π-α1;如果适合条件的角在第三象限,则它是π+α1;在第四象限,则它是2π-α1;如果是-2π到0的角,在第四象限时为-α1,在第三象限为-π+α1,在第二象限为-π-α1;
(4)如果要求适合条件的所有角,则利用终边相同的角的表达式来写出。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B A 第5课时
由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1.(1)已知sin A =0.4561,则锐角A =______°;
(2)已知cos A =0.3638,则锐角A =______°;
(3)已知tan A =l. 235,则锐角A =______°.(结果精确到0.01°)
2.若锐角A 满足2sin(A +15°)=1,则∠A =______.
3.已知tanα=0.8036,则锐角α=________.(精确到1’)
4.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23cm 2,其中一边长为2 cm ,则这个
三角形较小锐角的度数为_________.
5.(2010 荆州)如图,在△ABC 中,∠B=45°,cos ∠C=
5
3,AC=5a ,则△ABC 的面积用含a的式子表示是 .
6.若锐角α满足3sin 5α=,则α的取值范围为 ( ) A .0°<α<30° B .30°<α<45º C .45º<α<60º D .60º<α<90°
7.若∠A 为锐角,且满足3tan(15)1A +︒=,则锐角A 的度数应该是 ( )
A .15°
B .30°
C .45°
D .60°
8.如图,已知秋千吊绳OA 为4m ,当秋千向左摆动,水平距离为1.5 m 时, 秋千吊绳与竖直方向所成的夹角约为 ( )
A . 22º
B . 35º
C . 55º
D . 68º
9.若锐角α满足1cos 2
α≤,则α的取值范围为 ( ) A .0°<α≤60° B .60°≤α<90º C .0º<α≤30º D .30º≤α<90°
10.(2010眉山)如图,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A 、B 、C 是小正方形的顶点,则∠ABC 的度数为
A .90°
B .60°
C .45°
D .30°
11.某商场工作人员在大厅安装一部由一楼到二楼的电梯,已知一、二楼层高3.4 m ,可
供电梯伸展的长度不超过10 m ,求电梯的最小倾斜角α的大小.
12.在R t △ABC 中,∠C =90º,BC =2AC .求△ABC 中各锐角的度数.
13.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θ的大小(精确到0.1°):
(1) sin θ=0.1426; (2) cos θ=0.7845;
(3) tan θ=3.448; (4) cos(θ-15º) =0.4378.
14.如图,AB 是⊙O 的切线,A 为切点,AC 是⊙O 的弦,过O 作OH ⊥AC 于点H .若
OH =2,AB =12,BO =13.
(l)求⊙O 的半径.
(2)求∠OAC 的度数(精确到0.1°).
(3)求AC 的长(π取3.14,结果保留四个有效数字).
15.先阅读,再解答. 问题:在△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高,AD =2,DB =2,CD =23.求∠BAC 的度数,
王刚是这样解答的:
如图,在Rt △ACD 中,tan ∠CAD =
3CD AD =,则∠CAD =60°. 在Rt △ADB 中,tan ∠BAD 1BD AD
==,则∠BAD =45°. ∴∠BAC =∠CA D +∠BAD =105º.
你认为王刚同学的解法正确吗?为什么?如果不正确,请指出错误之处,并写出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1.(1) 27.14 (2) 68.67 (3) 51.00
2.15º
3.38°47’
4.30°
14a
5.2
6.B 7.A 8.A 9.B 10.C
11.19.88°
12.∠A=63.43°,∠B=26.57.
13.(l)θ≈8.2(2) θ≈38.3º(3) θ≈73.8º(4) θ≈79.0°
14.(l) OA=5 (2) ∠OAC≈23:6°(3)AC≈11.58
15.不正确.他仅仅考虑了AC、AB分别位于AD两侧的情况,忽视了位于AD同侧的情况.正确答案应该是∠BAC的度数为105°或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