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青岛版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引言:科学实验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原理和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学生了解物体的浮力和密度的概念,并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1. 一个透明的容器2. 水3. 不同物体(如塑料球、木块、铁块等)4. 秤实验步骤:1. 将容器放在平稳的桌面上,并加满水。
2. 使用秤称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将不同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行为。
实验结果:1. 塑料球:塑料球在水中浮起来,只露出一部分。
2. 木块:木块在水中下沉,不浮出水面。
3. 铁块:铁块在水中迅速下沉,沉入水底。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有些物体在水中会浮起来,有些则会下沉。
这是由于物体的浮力与重力之间的关系。
2. 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是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压力差所产生的。
3. 物体的密度与其在液体中的浮力有关。
密度是指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密度越小的物体在液体中浮力越大,反之则下沉。
实验延伸:1. 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选取不同材质的物体,比如木块和泡沫,测量它们的密度,并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浮沉情况。
2. 可以通过改变液体的密度,如加入盐或糖溶液,观察不同浓度溶液中物体的浮力变化。
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浮力和密度的概念,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实验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科学原理,还培养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进行科学实验,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1、将温度计的液泡包上棉纱,把它浸入 水中,观察温度是多少。 2、把温度计提出水面,挂在支架上,观 察温度计温度有什么变化。边观察边做好 记录。 【实验现象】水在蒸发时,温度不断下降。 【实验结果】水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量。
4、证明金属有导电性 1.实验器材:电池两节,电池座,带小灯 泡的灯座,导线,铜丝,铁丝,铝丝,木 棍等。 2.实验步骤:将导线,小灯泡与电池相互 连接,然后将铜丝,铁丝,铝丝和木棍分 别接入电路中。 3.实验现象:铜丝、铁丝、铝丝接入电路, 小灯泡亮。
实验结论:金属有导电性。
5、探究小水珠的成因
• 实验材料:两个玻璃杯、两块玻璃片(大 于杯口)、酒精灯、铁夹、火柴、热水
• 实验过程: • 1、将其中一块玻璃片用酒精灯均匀加热。 • 2、把两个玻璃杯装上同样多的热水,一
个盖上冷玻璃片,一个盖上热玻璃片。
• 3、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冷玻璃片上出现小水滴, 热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滴。
自然界,这些小水滴飘在低空,形成雾。
模拟雨的形成
•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 网、酒精灯、水、火柴。
• 实验过程: • 1、把水装在烧杯里,烧杯放在三脚架的
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沸 腾。
• 2、把碟子放在沸腾的烧杯口上,观察现 象。
• 现象、结论:
• 碟子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滴下来。这就 是“雨”。
• 实验结论:水蒸气在遇冷的条件下才 可以凝结成水。
6、模拟露的形成
• 实验材料:毛巾、不锈钢杯、碎冰块
• 实验过程:
• 1、用干毛巾将不锈钢杯外表擦干净, 将碎冰块倒入杯内至杯子1/2处,加入 冷水至2/3处。
• 2、静置一段时间,观就是露。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实验结论:温度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加热后岩石会膨胀,表面出现裂缝,反复加热和冷却会使岩石逐渐破碎。
这也是地球表面岩石变化的一种原因。
注意事项:1、加热时要注意安全,不要直接用手触摸热岩石。
2、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清理残留物,确保实验室安全。
1、将橡皮膜绷在纸筒底部,用细线固定。
2、在橡皮膜中央贴上一小块火柴。
3、用小镜子观察橡皮膜在火柴振动时的变化。
实验现象:当火柴振动时,橡皮膜也会随之振动,观察到橡皮膜的变形。
实验结论:鼓膜的作用类似于橡皮膜,能够将声音的振动传递到内耳。
注意事项: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损坏橡皮膜。
实验材料:不同种类的陶瓷器、锤子、放大镜、水槽等。
实验步骤:1、用锤子轻敲不同种类的陶瓷器,观察声音的响亮程度和音调高低。
2、用放大镜观察陶瓷器的表面,比较不同种类陶瓷器的质地和表面光滑度。
3、将陶瓷器放入水槽中,观察哪些陶瓷器会漂浮,哪些会沉底。
实验现象:1、声音响亮而清脆的陶瓷器质地坚硬,表面光滑。
2、漂浮的陶瓷器密度较小,沉底的陶瓷器密度较大。
注意事项:要小心操作,避免陶瓷器破裂。
实验材料:玻璃杯、盐、冰块、水、碗、保鲜膜。
实验步骤:1、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小勺盐,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2、在碗中放入冰块,将玻璃杯放在碗中。
3、用保鲜膜将碗口盖住,等待几分钟。
实验现象:玻璃杯外表面会出现水珠,类似于雨水的形成。
实验结论:当水蒸气遇到冷凝结核(如盐)时,会形成水滴,类似于雨水的形成。
注意事项:要等待一段时间,让实验充分进行。
实验材料:烧瓶、带玻璃弯管的橡胶塞、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碟子。
实验步骤:首先在烧瓶里加入1/3的水,并用橡胶塞塞住,然后将烧瓶放在铁架台上。
接着,在另一个铁架台上倒放一个烧杯,使其玻璃弯管出口正对烧杯。
最后,使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并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及结论:瓷盘底部滴出的水滴就是雨。
注意事项: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安全。
实验材料:大烧杯、碟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报告单五年级一班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
我的材料: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或塑料瓶)、水、棱角分明的砖块、手锤
我的方案:1、用手锤把砖敲成碎砖块。
2、把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
3、用力摇晃瓶子,过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我的发现:观察到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没有了棱角,变成了圆形。
我的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之间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的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实验四:小明在外面玩耍,无意中捡起一块石头,他发现石头上有很多裂缝,这让他感到很奇怪。
石头上为什么会有裂缝呢?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温度对岩石的破坏我的材料:酒精灯、页岩(或板岩、风化的花岗岩)、燃烧钳、冷水
我的方案:1、先点燃酒精灯,用燃烧钳夹紧岩石,房子火焰的外焰加热;2、掌握好加热时间,加热岩石后马上把它放入冷水中;3、如此反复多做几次。
我的发现: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的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我的结论:岩石在温度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碎现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汇总 全册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假期里,爸爸带着小军外出旅游,他们来到了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在那里小军看到神奇独特的火山群,于是小军疑惑的问爸爸:火山是怎么形成的?请试着帮爸爸给小军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火山的形成可能和地下的压力有关我的方案:1.用番茄酱做岩浆,土豆泥做地壳,把土豆泥放在小瓷盘中,摊成薄饼状,中间倒入适量番茄酱包好,做成山的形状。
2.把小瓷盘放到铁架台上,隔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番茄酱从土豆泥中喷出来,也就是岩浆从地壳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形成火山。
我的发现:番茄酱会穿过土豆泥冒出来。
我的结论: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弱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壳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
实验二:“地震”一词,让人触目惊心,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试想一下地震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请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破裂产生的我的方案:1.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做地层,将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看毛巾有什么变化?2.用细木棍或竹筷做地壳,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
我的发现:1.通过挤压,在压力作用下,毛巾成了褶皱状。
2.木棍折断时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震感。
我的结论: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
当受到的力大到不能承受时,岩层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震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三:一天,小明和小军在溪边玩耍,小明对小军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石头都是圆的,和路上的石头不一样,路上的石头有棱角。
”小军看后连连点头,但是却疑惑不解。
请你帮他们解答一下,写出你的猜想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想:可能是由于水的冲刷和石头互相碰撞的结果我的方案:1.碎石子或用砖头做河道中的石头,装水的大玻璃瓶做流水的河道。
原版 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

原版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原版青岛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操作我的实验《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一)(二)实验名称模拟地震的成因实验实验器材毛巾、竹片。
实验过程1、用力侵蚀毛巾。
2、用力撞断竹片,演示岩层的脱落。
实验现象1、用力侵蚀毛巾,产生变形。
2、用力弯曲竹片,竹片撞断收到“啪”的声音,手深感振动。
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促进作用下能出现变形。
当受的力小至岩实验结论层无法忍受时,就可以出现忽然的、快速的脱落。
岩层脱落所出现的地震波传至地表就可以引发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实验名称演示火山的成因实验实验器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
实验过程冷却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制成的混合物。
实验现象番茄酱(岩浆)从土豆泥(地壳)厚的地方或存有裂缝的地方燃烧。
地壳越至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岩浆像是包住了的玻实验结论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
岩浆不断下降过程中,碰到脆弱的地壳时,就可以燃烧地表,构成火山。
(三)实验名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模拟实验实验器材酒精灯、页岩、镊子、烧杯、冷水。
实验过程用镊子夹一小块页岩,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冷水中,反复几次。
实验现象发现页岩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四)实验名称声音的产生实验实验器材水槽、音叉、泡沫小球、气球、杯子等。
1、敲打音叉迅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过程2、给气球吹足气,松开手后观察。
3、把泡沫小球放在水槽中,用杯子向水槽中倒水,观察现象。
1、发现水中有波纹,水珠溅起。
实验现象2、会听到声音,是空气在振动。
3、发现水槽中的泡沫小球随着水流在动,听到声音。
1和2说明:固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3说明:气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实验结论4说明:液体振动时产生声音。
(或者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实验名称声音的传播两支蜡烛、火柴、大鼓、鼓槌、小闹钟、塑料袋、水槽、抽气机、玻璃罩。
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一、1、点燃蜡烛,一支放在鼓前面,一支放在较远处作对比。
新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方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方案实验一实验名称:光的传播实验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观察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观察并总结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器材:激光笔、手电筒、3张带孔的纸板、鱼尾夹、纸屏、直纸筒、弯曲的纸筒等。
实验设计:方案一:用激光笔照射桌面,并且让激光笔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现象。
方案二:借助直纸筒和弯纸筒分别来看教室里的白炽灯,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呢?方案三:把三张带孔的纸板用鱼尾夹固定好立在桌面上,使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
用手电筒从一侧照射,观察在纸屏上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调整其中一个纸板的位置,纸屏上还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现象:1.桌面上会发现一条红色的光束。
2.通过直纸筒能能看白炽灯的光,通过弯筒不能看到。
3.三个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时能否看到手电筒的光,不在一条直线上时纸屏上不能看到手电筒的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二实验名称: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不易感觉到的光线变得直观,通过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总结,探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器材:平面镜、激光笔。
实验步骤:1.固定平面镜。
2.将激光笔射向平面镜观察实验现象。
3.让学生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1.光射向平面镜后,光线传播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2.当不断改变激光笔的角度,反射光线的方向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光从空气射向镜面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传播方向发生变化,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实验三实验名称:观察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实验目标: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彩虹形成的原因,知道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可以被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感知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器材:三棱镜、水槽、平面镜、纸屏、手电筒。
实验设计:1.利用三棱镜,让一束阳光通过三棱镜照射在纸屏上,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2.把一面镜子斜放在水中,让镜子反射的光投射在纸屏上,仔细观察纸屏上有什么现象产生。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50克
2 cm
第二次
100克
2 cm
200克
1 cm
第三次
100克
2 cm
50克
4 cm
杠杆尺平衡
实验结论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注意事项
1、使用时,首先要将杠杆尺调到平衡状态;
2、可以把杠杆尺左边的钩码当成重物,把右边的钩码当成使用的力,支架就是支点。
3、实验完毕后要整理好仪器和实验桌;
实际应用
钳子、剪刀、订书机,小推车,镊子等;
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年级班组姓名实验日期
实验课题
研究定滑轮
实验目的
了解定滑轮的作用
实验器材
定滑轮,测力计两个,钩码细绳及支架
实
验
步
骤
1、取一单滑轮固定在方座支架上,构成一个定滑轮;
2、用细绳跨过滑轮,细绳的一端挂上钩码作为阻力,另一端挂一测力计;
3、用手竖直向下匀速拉测力计,当滑轮平衡时,观察测力计的读数;
4、改变测力计拉力的方向(水平、斜向下,向上),当滑轮平衡时,记下各次测力计的读数。
5、改变所挂钩码重量,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各次测力计的读数;
实验数据
钩码重量
拉力方向
测力计读数
50克
竖直向下、水平、斜上或斜下
50克
100克
同上
100克
实验结论
测力计的读数跟所挂钩码重相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操作(一)
(二)
3. 地震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2. 火山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4. 做一块卵石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7. 声音的产生
————————————————————
实验时间:年月日8. 谁能传播声音
————————————————————
实验时间:年月日
11. 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14. 木材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15. 瓷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17. 金属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18. 玻璃与塑料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20. 蒸发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21. 沸腾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22. 凝结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24. 小水滴的形成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24. 小水滴的形成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
24. 小水滴的形成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24. 小水滴的形成
第组组长:组员
————————————————————
实验时间: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