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
铜与稀硝酸反应说课稿 教案

铜与稀硝酸反应一、教学背景化学学科的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科优势——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既能打好基础知识,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铜与稀硝酸反应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硝酸中的内容教材并没有给出实验内容,但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演示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或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于是我设计了本套实验装置。
二、学情分析铜与稀硝酸反应是人教版必修一最后一节内容。
到本节为止,教材已基本完善了高中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他们在心理上有很强的动手欲望,渴望自己设计实验,渴望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行动。
因此本节课通过铜与稀硝酸反映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开放与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体验实践与创新的乐趣。
本次说课以演示实验为主。
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分组实验效果更好。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掌握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原理;正确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铜与稀硝酸反应原理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原理和实验操作五、实验仪器与药品仪器:U形管,分液漏斗,普通漏斗,小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药品:稀硝酸,铜片六、教学过程【复习】1、常见的氮的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NO: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NO2:红棕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2、NO暴露在空气中的现象与原理现象:立即变为红棕色;原理:2NO+O2== 2NO2【实验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然后向学生展示实验装置(见图1),并介绍本套实验装置原理图1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组装好实验仪器2、检验装置气密性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普通漏斗中慢慢加入稀硝酸,直至另一侧U型管中充满稀硝酸。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硝酸的性质。
对于硝酸课标中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同时它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这些理论具体运用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硝酸作为高中阶段学习的的三大强酸之一,它的特性氧化性是学生要掌握的化学核心知识。
它位于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且在人教版书上并没有设计演示实验,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综合以上的优缺点,教师需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改进实验、让学生从中领会科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通过化学方法对环境进行保护的意识。
二、实验器材试管2支、导管若干、橡皮管若干、铁架台(带铁夹)、橡胶塞、锥形瓶;两根铜丝(绕成螺旋状)、浓硝酸、蒸馏水、浓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1.这套装置利用铜丝抽、推与硝酸分离和接触,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操作简单。
2.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能清晰的观察到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符合实验设计的绿色化原则,试剂消耗量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装置简图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尾气吸收:NO + NO2 + O2 + 2NaOH === 2NaNO3 +2H2O2NaOH+2NO2=NaNO2+NaNO3=H2O操作原理:左边插入螺旋状铜丝,控制铜丝与稀硝酸的反应;产生的NO进入到锥形瓶中,待气球稍微膨胀,抽出铜丝,离开稀硝酸,可观察气体颜色;再右边插入铜丝,控制铜丝与浓硝酸的反应,产生的NO2进入到锥形瓶中,待气球稍微膨胀,抽出铜丝,离开浓硝酸,可观察气体NO2颜色,震荡锥形瓶,可观察到气球变小直到消失,便于观察现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的性质贯穿了中学化学的始终,铜与硝酸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很常见的反应,但在人教版必修Ⅰ的102页,仅给出了化学方程式,未进行演示实验,主要原因在于:铜与硝酸(尤其是浓硝酸)反应不易控制反应速率,造成药品浪费;反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NO和NO2,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易被空气氧化,不易观察其颜色,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探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高中化学实验说课稿

探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宁夏青铜峡市高级中学詹媛蓉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硝酸第二课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
二、教材分析硝酸作为必修一的压轴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操作后,课本对稀硝酸和铜的反应做了留白,这样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来做实验创新,探究硝酸与金属反应得原理。
三、学情分析在进入高一后学生先后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氮的氧化物的性质以及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性质,完善了这一部分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因此,本节课通过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开放与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实践与创新的乐趣。
四、实验器材和药品(一) 药品:铜片、稀硝酸、NaOH溶液。
(二) 仪器:注射器、小烧杯。
五、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在传统实验中,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NO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因氧化而变色,易使学生产生误解,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此我和我的学生研究并改进了实验,使用针筒注射器进行试验,使实验简单可控﹑现象明显并且更加环保,并且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是可推广的实验操作。
六、实验原理和方法(一) 往针筒注射器里加入几片铜片,再吸取20ml左右稀硝酸溶液;(二) 待铜片完全溶解后,把注射器倒立吸人空气;(三) 反应完毕后,把注射器插入稀NaOH溶液中做尾气处理;七、实验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掌握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原理,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操作实验的能力。
(二) 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硝酸与铜的反应,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加强其环保意识。
八、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在铜和浓硝酸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铜和稀硝酸的实验装置,并进行试验验证。
不仅探究了铜和稀硝酸的反应,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力得到提升,也知道了化学实验应该具备备绿色环保,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装置简单的特点九、实验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问题引入:你认为如果按照教材中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试验有何优点和不足之处?由于已经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预习并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装置,所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给出非常完整的解释。
《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一、使用教材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_铜与硝酸反应二、实验器材(一)实验仪器方案一:器材:铁架台(夹子)、胶头滴管、微型混合气体发生仪、单孔塞、玻璃弯导管、气球、皮筋、乳胶管、止水夹方案二:器材:大针筒、胶头滴管玻璃管部分、小橡胶塞一个、小烧杯一只方案三:器材:U形管一只、乳胶管、止水夹2个、玻璃导管、烧杯、单孔塞、洗耳球、(二)实验药品硝酸、铜片、蒸馏水、空气、氢氧化钠溶液三、实验创新要点1.微型化——药品用量少2.一体化——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二氧化氮气体与水反应、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均可在一套装置完成。
3.简约化——装置简单,可操作性较强,演示实验可应用食物投影方便观察,效果明显,分组实验可行性强。
4.绿色化——节约药品,无有毒气体扩散。
四、实验设计思路鲁科版教材实验直接用试管,管口放置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球进行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
学生分析总结,该实验有如下不足:1.要求在通风橱中进行,对实验场所有所限制;2.有毒气体不能被很好吸收,有毒有污染;3.大量空气的存在,干扰对一氧化氮气体的观察;4.药品用量多,不节约;5.两种药品直接混合,无法控制反应。
本着克服以上不足的目的,组织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
装置体现微型化、一体化、简约化、绿色化的原则。
五、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铜与硝酸反应原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尾气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原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建立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目的:优化铜与硝酸反应实验2.实验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 O2=2NO2 3NO2+H2O= 2HNO3+NO3.实验药品:铜片、浓、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空气4.实验仪器:自主设计选择5.组织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6.实验成果:画出装置图,演示实验过程七、实验教学过程(一)讨论分析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设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行的实验方案(三)实验方案展示,全班讨论评价(四)部分成果展示方案一图1 微型实验1将铜片放置于球泡位置,装有浓硝酸的胶头滴管在球泡的正上方,挤捏胶头滴管,滴入少量浓硝酸,发生反应,观察到红棕色气体后,挤捏另一个装水的胶头滴管,使水流入发生装置。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 说课稿 教案

【达成知识性目标】
【实验探究2】两人一组,利用医用一次性注射器来探究Cu与稀HNO3的反应,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1、先取下注射器后面的活塞,在注射器内放入少许铜丝,塞上活塞;
2、吸入适量的稀硝酸,排尽空气后,将注射器细管端用胶帽密封;
3、为加快反应速率,将注射器放入事先加有适量热水的烧杯中进行水浴加热;
4、当注射器内产生适量气体时,取下胶帽,轻轻拉动活塞吸入少量空气,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从多功能滴管B中挤入少量浓HNO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4、从多功能滴管A中挤入少量稀HCl,用产生的CO2将双球管内的气体吹入NaOH溶液中,以免污染环境。
【投影】表格: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提问】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并对现象进行分析。
【提问】请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出Cu与浓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
实验现象
产物推断
结论分析
Cu与稀HNO3
化学方程式
实验现象及结论分析
【书写】
3Cu+8HNO3(稀) = 3Cu(NO3)2+2NO↑+4H2O
【小结】通过实验可知,浓、稀HNO3都能将不活泼金属Cu氧化,都体现了强氧化性,只是还原产物有所不同,浓HNO3通常被还原成NO2,稀HNO3通常被还原成NO。综上可知,HNO3强氧化性。实际上,HNO3是一种强氧化剂,几乎能氧化所有的金属,除了金(Au)和铂(Pt)。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Cu与浓、稀HNO3的实验探究,初步掌握硝酸的氧化性,并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索的化学素养,体会“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与统一。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说课稿教案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说课稿教案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Cu与浓、稀HNO3的实验探究,初步掌握硝酸的氧化性,并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索的化学素养,体会“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与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环保意识。
二、实验准备
微型气体实验装置、一次性注射器(5ml)、Cu片(丝)、浓、稀HNO3、稀HCl、Na2CO3粉末、稀NaOH、热水等。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连接仪器,挤压多功能滴管A
或B,烧杯中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的气密
性良好;
2、在双球管的左端装入少量Na2CO3粉末,
右端装入一片铜片,多功能滴管A、B中分
实验步骤:
1、先取下注射器后面的活塞,在注射器内放入少许铜丝,塞上活塞;
2、吸入适量的稀硝酸,排尽空气后,
器细管端用胶帽密封;。
高中化学全国说课大赛获奖作品: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硝酸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一支“T”型管、三支注射器、一根输液管(带调节器)、铁架台(带两个铁夹)、橡胶塞;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浓硝酸、蒸馏水、四氯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1.这套装置利用“T”型管的结构特点,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操作简单。
2.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能清晰的观察到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符合实验设计的绿色化原则,试剂消耗量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实现了一套装置多种用途的目的。
装置简图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NO+O2=2NO2操作原理:倾斜“T”型管,控制铜丝与浓硝酸的反应;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与稀硝酸,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用液体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便于观察现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的性质贯穿了中学化学的始终,铜与硝酸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很常见的反应,但在人教版必修Ⅰ的102页,仅给出了化学方程式,未进行演示实验,主要原因在于:铜与硝酸(尤其是浓硝酸)反应不易控制反应速率,造成药品浪费;反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NO和NO2,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易被空气氧化,不易观察其颜色,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之后的装置更适合课堂教学,更易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绿色环保。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针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创新改进,用一套装置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对比观察反应现象(反应速率、反应后溶液的颜色、生成NO和NO2的颜色、NO的氧化过程),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认知。
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

《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高青一中董国栋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硝酸与铜的反应》,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角度进行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解释和分析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能正确写出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的能力二、实验内容设计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目的:认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原理:硝酸中氮元素为+5价因而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不活泼金属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实验用品及仪器:注射器、铜片、铜丝、浓硝酸、稀硝酸、U型管、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铁架台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拉出注射器拉杆,向注射器中加入一片铜。
2、向小试管中加入1—2ml浓硝酸,将带止水夹的塑料导管插入小试管中液面以下。
3、打开止水夹,慢慢拉动拉杆,吸入1ml浓硝酸。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 向U型管中注入稀硝酸,插入铜丝。
拧紧橡胶塞,涂抹凡士林防止漏气。
2. 带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玻璃塞,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3、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盖上玻璃塞。
实验结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NO2。
稀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三、实验方法设计在第二章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最高价),推断硝酸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此外在本章的第三节已经学过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加之学生熟知的铜离子的蓝色,因此现象明显是此实验的关键,使用注射器、U型管和分液漏斗使观察溶液颜色和NO 遇到空气变红棕色更加明显。
四、教学过程设计硝酸与铜的反应【前置作业】通过标注不同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规律,使学生思考硝酸具有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
高青一中董国栋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硝酸与铜的反应》,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
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角度进行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解释和分析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能正确写出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设计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实验目的:认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实验原理:硝酸中氮元素为+5价因而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不活泼金属铜反应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实验用品及仪器:注射器、铜片、铜丝、浓硝酸、稀硝酸、U型管、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铁架台
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
实验步骤:1、拉出注射器拉杆,向注射器中加入一片铜。
2、向小试管中加入1—2ml浓硝酸,将带止水夹的塑料导管插入小试管中液面以下。
3、打开止水夹,慢慢拉动拉杆,吸入1ml浓硝酸。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
实验步骤:1. 向U型管中注入稀硝酸,插入铜丝。
拧紧橡胶塞,涂抹凡士林防止漏气。
2. 带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玻璃塞,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3、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盖上玻璃塞。
实验结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NO2。
稀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
三、实验方法设计
在第二章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最高价),推断硝酸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此外在本章的第三节已经学过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加之学生熟知的铜离子的蓝色,因此现象明显是此实验的关键,使用注射器、U型管和分液漏斗使观察溶液颜色和NO 遇到空气变红棕色更加明显。
四、教学过程设计
硝酸与铜的反应
【前置作业】通过标注不同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规律,使学生思考硝酸具有的性质。
【实验探究】一、通过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得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二、通过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得出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讲解-板书】硝酸的化学性质
一、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3、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
引导得出:结构
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二、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
引导得出:性质决定保存的结论
三、酸的通性:1、与指示剂作业2、与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
最后通过对硝酸全部性质的归纳得出:性质决定结论的观点
【板书设计】
硝酸的性质
结构
决定
反映 1、强氧化性氧化还原反应观
化学 2、不稳定性性质决定保存观
3、酸的通性
物理:颜色、气味、溶解性
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通过硝酸性质的教学 ,首先在课堂气氛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亲手参与是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基础,这样才能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理论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与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这节实验教学 ,感受很深,感想很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
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
强烈。
”这一堂课,我感觉深刻。
学生的潜能太大了,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太强烈了,我们
做老师的如果对之加以忽视,是对学生潜能的巨大浪费。
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正因为如此,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