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心律失常王德勇
麻醉科病例讨论

麻醉科病例讨论【大标题】病例一:心脏手术中出现意外心搏骤停【正文】麻醉科在手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管理。
然而,即使在最为规范的操作中,仍然可能发生一些意外情况。
本文将重点讨论心脏手术中出现意外心搏骤停的病例。
该病例涉及一位55岁男性患者,患有严重心脏病,需要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
手术开始后,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进入手术台。
麻醉科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了合适的麻醉方法,包括使用静脉麻醉药物和气管插管。
然而,在手术进行到一半时,意外情况发生了。
监测仪器显示患者的心率开始逐渐下降,并最终骤停。
麻醉医生迅速反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操作,并喊来了心脏外科医生进行支援。
在心肺复苏的同时,麻醉医生也开始排查可能的原因。
经过仔细检查和分析,医生发现患者在手术前曾有心律失常的史料。
这意味着患者的心脏在手术中出现了异常。
这个发现引导着医生们进一步探索可能的解决方法。
经过团队的紧密合作和专业技能的发挥,医生们成功地将患者的心脏稳定下来,并继续完成剩余的手术步骤。
整个手术过程持续了几个小时,但最终顺利完成。
这个病例引发了医务人员的深思。
后续的研究和讨论中,医生们共同得出了结论:围手术期心脏骤停可以有多种可能的原因,包括心脏病史、麻醉药物反应、手术操作等。
关键是麻醉科医生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应迅速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及时寻求他科医生的支援。
此外,这个病例也强调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紧急情况下,各个科室之间的紧密配合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的安全和顺利手术的完成。
总结起来,这个麻醉科病例提醒我们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意外情况,特别是心脏骤停时,需要医生们快速反应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团队合作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科室的医生需要紧密配合,互相支持。
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病例讨论和经验总结,我们才能在麻醉科的工作中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结尾】通过对这个麻醉科病例的讨论,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手术中意外情况的认识,也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胸外科围手术期心律失常的防治

332 窦性心 动过 缓 ..
术 前多 见 , 除心脏 本 身病变外 , 窦性 心
动 过缓 的发生 与病 变肿块 对迷 走 神经产 生挤 压及 刺激 作用 而 使其 紧张性增 高及 窦房 结退行 性变有关 。因此 , 对合 并有 心动
过缓 的食 管癌 、 门癌 患者 术前 均应 行 阿托品试 验 , 贲 以免遗 漏
333 房 性 心 动 过 速 .. 房 速 的 药 物 治 疗 取 决 于 心 动 过 速 的 发
综上 所述 , 胸外科 围手术 期对 年龄 较大 者 、 术前 心 电图异
作 类 型 、 续 时 间和 对血 流 动力 学 的影 响 。短 阵房 速 发作 频 持
常 、 发心肺疾 病或糖 尿病 、 并 手术 时问长的 开胸患者 , 高度警 应 惕 发 生心律 失常 的可 能 。术前要 准备 充分 , 积极治 疗合 并症 ,
或痊愈 。 结论 积极术前 准备 , 选择合适 术式 , 强麻醉管 理 , 早发现并 治疗并 发症 , 加 尽 围手术 期加强 心 电监护 , 维持水 、 电解质及 酸碱平衡 , 合理镇痛 、 镇静 , 保证 患者充足 睡眠 , 运用适 当控制心律失 常药物 , 防治心律 失常具有积极 的作用 。 对 【 关键词 】 外科 ; 胸 围手术期 ; 心律 失常 ; 防治
脉高压 , 循环阻力 增大 , 肺 可引起右心 衰竭及心律 失常 ; 术后 如 缺氧 、 疼痛 、 高热 、 电解 质紊乱 、 发症 、 并 心理负 担的影 响 以及 胸
管、 胃管的刺激 等 , 均可影 响患者机 能 的改变 , r t 引起 心律 /,或 J ̄ ]l
失 常 [5 4 -。 J 32 胸 围手 术 期 心律 失 常 的 血管并发症发生 。术前阿托 品试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

2024最新专家共识: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电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发生异常。
根据发生原理,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
冲动形成异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和异位心律失常。
冲动传导异常包括生理性传导异常、病理性传导异常和房室间传导异常。
药物治疗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ADD)种类繁多,且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
本文将根据我国最新发布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做一重要内容梳理。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原则1.明确心律失常的治疗目的首先评估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无明显症状、不影响预后的心律失常,多不需治疗。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的主要是缓解症状或减少心律失常对心功能和心肌缺血等的影响,不应都以消灭或减少心律失常为主要目标,且应重视药物的安全性。
2.兼顾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心律失常多与其他疾病伴发。
心律失常的治疗需在基础疾病已有的治疗证据和指南基础上,权衡心律失常治疗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正确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依据药物的抗心律失常谱,当多种药物存在相似作用时,需考虑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和药物不良反应。
避免影响或忽视基础疾病的治疗而过度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因顾虑药物不良反应而不用药或给药剂量不足。
4.协调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符合非药物治疗适应证者,应根据指南进行推荐,药物用于提高疗效或减少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放电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主要考虑电转复/除颤或起搏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其作用机制1.I类药物(钠通道阻滞剂):抑制峰钠电流(INa)可降低心房、心室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动作电位(AP)幅度和最大除极速率,增高兴奋阈值,减慢传导,抑制异位自律性和阻断折返激动。
2.n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包括选择性βi受体阻滞剂美多洛尔和比索洛尔,非选择性B受体阻滞剂普蔡洛尔和纳多洛尔,及兼有B和Od受体阻滞作用的卡维地洛等。
心脏病人围术期管理的若干问题

心脏病人围术期管理的若干问题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李立环一、麻醉前准备和麻醉前用药(一)冠心病理想的术前准备及麻醉前用药应使病人入手术室呈嗜睡状,无焦虑、紧张,表情淡漠,对周围漠不关心。
心率慢于70/min,血压较在病房时低5%~10%,无胸痛、胸闷等任何心血管方面的症状。
为达到上述要求,麻醉前用药除投以适量的镇静或安定药外,应参考术前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及与心绞痛之间的关系,投入适量的β—阻滞药和(或)钙通道阻滞药。
一般情况下,劳力性心绞痛应以β—阻滞药为主,不稳定性心绞痛应给予钙通道阻滞药。
术前心率偏快者(>70/min),应加大β阻滞药的药量。
血压偏高者,可考虑增加钙通道阻滞药的用量。
心绞痛多在凌晨发作的,亦应给以钙通道阻滞药。
心绞痛发作时伴随的循环动力学变化亦应作为术前用药的参考。
心绞痛发作时伴心率增快者,应加大β阻滞药的用量;如血压升高,可增加钙通道阻滞药的用量。
如病人心功能良好,可投予较大剂量的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
不同的手术模式也应作为术前用药的参考,即在心肺转流(CPB)下完成手术还是不用心肺转流(off-pump)?如在off-pump下手术,为便于术中控制心率,可考虑加大β阻滞药的用量。
一般情况下,冠心病人对上述术前用药有较大的耐受性,尤其是左主干或3支病变、术前无心肌梗死病史者。
该类病人接受较大剂量的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非常有利于安全渡过术晨和麻醉诱导前心肌缺血易发期。
但对术前心功能较差者,尤其是高度依赖交感神经张力维持心排血量者,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可促发严重的心力衰竭。
因此,对心脏扩大、合并室壁瘤、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下、不能耐受心率减慢的病人,应谨慎使用β—阻滞药和钙通道阻滞药。
(二)瓣膜性心脏病除单一的主动脉瓣损害者外,需行瓣膜置换的心脏病人术前往往有心房纤颤。
严重的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狭窄的病人,术前必须控制心室率。
在充分洋地黄准备的基础上,如心室率仍>90/min,可谨慎给予小量的β阻滞药(阿替洛尔或美托洛尔 3.125mg-6.25mg)或钙通道阻滞药(维拉怕米或地尔硫卓15mg-30mg)。
术中心律失常的处理

室性心动过速
特征: 1.为一系列快速、基本整 齐的QRS波群(频率 150~200次/分) QRS波群时间≥0.12秒 2.如见到与QRS波群无关 的P波、或心室夺获或 室性融合波,则诊断明确 图中箭头所示为心室夺获
结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要点:快频,宽QRS,波幅=>0.12s 房室分离 心室夺获波和心室融合波
结论:二度房室传导阻滞(II型莫氏型)
要点:下传心室的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 在同源性P波中有一个或占总数一半以下的P波未下传至心室
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特征: P-R间期固定,P波呈比例脱
落,下传的QRS波群正常。
结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
要点:P波与QRS波无关,各自有其规律性,即房室分离
常见心律失常的特殊处理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处理:
1.纠正诱因,保证氧合,维持二氧化碳在正常范围内, 完善镇痛。
2.迷走神经刺激:……. 3.抗心律失常药:循环稳定者首选心律平1~1.5mg/kg或以
70mg加5%葡萄糖液稀释,于10分钟内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
10~20分钟重复一次;或艾司洛尔0.5-1mg/kg,50-200ug/ (kg.min)维持。 4.直流电转复:循环不稳定者,初始剂量50J,复律失
Ⅲ°房室传导阻滞(交界性心律)
特征: 1.P-P间期相等,R-R间期相等 2.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时间 关系(P-R间期不等) 3.心房率快于心室率(P-P间期 <R-R间期) 4.QRS波群正常(提示心室起 搏点在房室交界区)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
病因治疗 药物治疗
1பைடு நூலகம் 阿托品 2. 异丙肾 3. 氨茶碱 4. 糖皮质激素 起搏器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

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疾病,患者数量众多。
然而,围绕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争议。
为了提供更准确、规范和安全的麻醉管理指导,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并形成了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专家共识。
一、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特点对围绕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管理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这类患者的特点。
高血压患者往往存在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如左心室肥厚、心脏功能减退等。
此外,高血压还伴随着其他相关疾病的风险增加,如冠心病、心力衰竭等。
因此,在麻醉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并加以适当处理。
二、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治疗的基本原则1. 术前评估和准备在进行围手术期麻醉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工作。
这包括完整的病史记录、身体检查、血液检测以及心电图和影像学检查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和并发症,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药物选择和剂量控制在给围术期高血压患者进行麻醉药物治疗时,应尽量选择对心血管系统影响较小的药物,并注意避免剂量过大引起血压波动。
常用的麻醉药物包括丙泊酚、异丙酚等。
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并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3. 液体管理和血压控制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液体管理和血压控制是关键环节。
合理的液体管理既要满足术中和术后的需要,又要避免血容量过负荷或不足的情况出现。
在血压控制方面,应尽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避免过低或过高的血压对机体的不良影响。
4. 多学科团队合作围绕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需要麻醉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等专家共同参与,制定全面且适合患者的麻醉方案,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术后的恢复。
三、围术期高血压患者麻醉管理的个体化策略每个高血压患者的情况是不同的,因此,在围术期高血压患者的麻醉管理中,个体化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这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麻醉药物选择、剂量控制、血压控制以及液体管理等。
围术期心律失常王德勇

二、麻醉用药
(三)局麻药 ——抑制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程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降低心肌应激性,可用于治疗异位及快速型心律失常。过量 →心血管抑制→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布比卡因:心脏毒性较强,对钠通道特别有亲和力且与剂量 有关。(1)若无缺氧、低血压和酸中毒等因素存在,亚惊 厥或惊厥剂量均可→心血管虚脱; (2)意外注入血管内→严重的心脏毒性反应,表现为: P-R和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A-V阻滞、结性心律失常和 严重的室性心律,甚至心脏骤停。
二、麻醉用药
(四)肌松药 1、琥珀胆碱→刺激自主神经胆碱能受体,作用于窦房结、
房室结和房室交界处组织内毒菌碱受体→心率减慢。重复注射 更发生。高钾时易发生心律失常。 ❖ 长期服用洋地黄、缺氧和CO2潴留、喉镜刺激时易致室性心律失 常 ❖ 烧伤、大面积肌肉损伤、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及颅脑闭合伤、肾 功不全病人iv →细胞内K+释放↑ →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甚至 心脏骤停。 2、潘库溴铵→抑制窦房结的迷走神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 率↑ 3、大剂量阿曲库铵→心率↑
二麻醉用药二静脉麻醉药反射性心动过速2氯胺酮刺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心动过速3安泰酮影响较小有时仅有轻度心率增快4羟丁酸钠激活副交感神经心率减慢5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心率影响较小二麻醉用药三局麻药抑制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程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降低心肌应激性可用于治疗异位及快速型心律失常
围术期心律失常
❖ 药物选用洋地黄类药物: 西地兰:首剂0.4mg+5%GS 20ml缓慢静注,对正在 服用洋地黄患者首剂减半,无效者半小时后重复一 次,总量不超过1.2mg。
❖ 同步直流电复律(吸氧+镇静) ❖ 能量选择:
❖100 ~ 200J
围术期心律失常

围术期心律失常引言围术期心律失常是指在手术过程中或手术后出现的心律失常。
手术过程中,身体受到刺激和应激反应,心血管系统功能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来说是一种重要的并发症。
常见的围术期心律失常类型室上性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在心脏的上部(心房)而不是传统的起搏点(心室)起搏所导致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房传导阻滞以及房性心动过速等。
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起搏点在心脏的下部(心室)而不是传统的起搏点(心房)起搏所导致的心律失常。
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室颤等。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房的不协调而快速地收缩。
这种心律失常在围术期中经常发生,可能会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和血栓形成。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其特征为心室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
围术期心室颤动的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和猝死。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手术类型、麻醉药物使用、手术创伤、电解质紊乱、血压异常以及患者的基础心脏状况等。
手术类型不同类型的手术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不同的影响。
心脏手术和胸腔手术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开胸手术。
腹部手术和骨科手术的发生率较低。
麻醉药物使用麻醉药物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一些麻醉药物如吗啡、氟烷和琥珀胆碱等对心律有直接的影响。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剂量的控制对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很重要。
手术创伤手术创伤可能引起机体炎症反应和应激反应,这对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手术创伤的程度和范围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关。
电解质紊乱电解质紊乱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的可逆因素。
电解质的平衡对心脏电活动的正常传导和兴奋性有重要影响。
常见的电解质异常包括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和高钙血症等。
血压异常血压异常也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供氧。 ❖ (2)电复律:
非同步直流电复律 能量选择:
❖200J—300J—360J
❖ 胺碘酮:负荷量150mg,10分钟内注入。需要时可重复使用。 维持量1 ~ 1.5mg/min,6小时后减至0.5mg/min,每日总量 可达2g。
❖ 药物选用洋地黄类药物: 西地兰:首剂0.4mg+5%GS 20ml缓慢静注,对正在 服用洋地黄患者首剂减半,无效者半小时后重复一 次,总量不超过1.2mg。
❖ 同步直流电复律(吸氧+镇静) ❖ 能量选择:
❖100 ~ 200J
❖Atrial flutter, AF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Af
第三节 心律失常的治疗
❖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 三、异位搏动
❖ 一、快速性心律失常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
❖ 多见于中青年,多数查不出器质性心脏病。
❖ 心动过速反复发作呈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 发作时可有心悸、焦虑不安、眩晕、多尿、心绞痛、 低血压;偶有发生晕厥、心力衰竭与休克。
❖ 对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心律失常,应采取积极有 效的治疗措施,以降低围术期并发症和死亡率。
正常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点
❖ 频率:60 ~ 100次/分 ❖ 节律:规则或轻度不规则 ❖ P波:I、II、aVF导直立
第一节 围术期心律失常的病因
❖ 一、术前存在的疾病或合并症 ❖ 二、麻醉用药 ❖ 三、电解质异常 ❖ 四、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五、体温降低 ❖ 六、麻醉操作和手术刺激 ❖ 七、再灌注心律失常
三、电解质异常
低K血症→诱发房性或室性早搏、A-V传导异常 洋地黄中毒时→迷走神经兴奋↑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低K程度有关
但不呈平行关系 术前治疗低K血症关键是病因治疗。
高K血症→窦房传导阻滞或窦性停顿,A-V传导阻滞、 室颤、心脏
停搏 低Mg →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常见 低Ca →Q-T、S-T间期延长,通常不易发生心律失常
二、麻醉用药
2、安氟醚麻醉时诱发心律失常时血浆肾上腺素的尝试 较氟烷高5倍,异氟醚比安氟醚略小。提示两者对心 律影响较小,全用肾上腺素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机 会也少见。 3、七氟醚和地氟醚一般认为比较安全不易诱发心 律失常。
二、麻醉用药
(二)静脉麻醉药 1、硫喷妥钠→BP↓ →反射性心动过速
2、氯胺酮→刺激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 神经抑制→心动过速 3、安泰酮→影响较小,有时仅有轻度心率增快 4、羟丁酸钠→激活副交感神经→心率减慢 5、依托咪酯和异丙酚对心率影响较小
❖ 同步直流电复律(镇静+吸氧)。 ❖ 能量选择:
100J—200J—360J
❖心室扑动(Ventricular flutter, VF)表现为QRS波、 T波消失,代之规则、连续、大幅度的“正弦波”型; 频率约200次/分。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表现为 QRS波、T波消失,代之形态、振幅不规则的基线;
膨大部分,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
❖ A、心脏正常,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或伴高血压或 心绞痛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者,宜首选β受体阻滞 剂:
❖艾司洛尔:负荷量0.3mg/kg,然后按50 ~
200ug/kg/min维持量滴注4分钟。
❖ B、伴明显低血压和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 原则上首选直流电复律或食管心房调搏;
二、麻醉用药
(三)局麻药 ——抑制心肌的自律性和传导性,程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降低心肌应激性,可用于治疗异位及快速型心律失常。过量 →心血管抑制→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布比卡因:心脏毒性较强,对钠通道特别有亲和力且与剂量 有关。(1)若无缺氧、低血压和酸中毒等因素存在,亚惊 厥或惊厥剂量均可→心血管虚脱; (2)意外注入血管内→严重的心脏毒性反应,表现为: P-R和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A-V阻滞、结性心律失常和 严重的室性心律,甚至心脏骤停。
二、心律失常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 决定因素
心率
每搏量
心律失常影响血流动力学的因素
❖ 1.心率 ❖ 2.房室顺序失调 ❖ 3.节律 ❖ 4.心室收缩顺序异常
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严重的心律失常
❖ 1.房室传导阻滞 ❖ 2.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 3.心房颤动 ❖ 4.室性心动过速 ❖ 5.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 ECG表现:窦性P波,一段延长P-P间期内无P波及 QRS波,其后出现逸搏心律。
❖ 治疗:同窦性心动过缓治疗
❖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 窦性P波 ❖ P-R间期>0.2s
I型(文氏型) ❖间歇性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 ❖受阻前P-R间期进行性延长
❖ II型(莫氏型) 间歇性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 受阻前P-R间期恒定
❖ 同步直流电复律 ❖ 能量选择:
❖100 ~ 200J
❖ 复律后应用胺碘酮维持窦律。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 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是危及生命的严重心律失常 之一,多见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肌损伤,也可 见于电解质紊乱(低钾、高钾血症)。
❖ QRS波宽大畸形,T波方向与主波方向相反,连续3 个或以上,节律在120次/分以上。
一、术前存在的疾病或合并症
❖ 1、心血管疾病 ❖ 2、肺部疾病 ❖ 3、内分泌疾病 ❖ 4、神经系统疾病 ❖ 5、严重烧伤等组织损伤。 ❖ 6、术前药物治疗
二、麻醉用药
大多数麻醉药物对心肌有直接抑制作用,并可通过 自主神经系统间接影响心脏。此外,麻醉药物过量、 缺氧、酸中毒等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 诱发心律失常。 ❖ (一)吸入全麻药 ❖ (二)静脉全麻药 ❖ (三)局麻药 ❖ (四)肌松药
❖胺碘酮:负荷量150mg (3mg/kg),10分钟内静脉注
射,若无效以后10 ~ 15分钟可重复静注75mg ~ 150mg (1.5 ~ 3mg/kg)。之后维持量,从1.0 ~ 1.5mg/分钟开始,以后根据病情每6 ~ 12小时以
0.5mg/分钟的步距逐渐减量。
❖ 利多卡因:首剂量50mg(1mg/kg)5分钟内静脉注
❖ 二、缓慢性心律失常
❖Sinus bradycardia ❖ 迷走神经张力过高 ❖ 如颅内压增高、阻塞性黄疸、粘液性水肿、心肌炎
以及少数冠心病人。 ❖ 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等亦能引起窦性心动过缓。 ❖ 健康人则以青年运动员和老年人为多见。
❖ 如心室率<50次/分,伴有血流动力学异常
阿托品 0.5 ~ 1mg 静脉推注。(伴有青光眼患 者禁用;前列腺肥大患者、妊娠及哺乳妇女慎 用)
二、麻醉用药
(一)吸入全麻药 1、氟烷: 直接兴奋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高心肌对儿茶
酚胺的敏感性→增强异位节律兴奋性→降低心肌室 颤阈值→心律失常
注意点:(1)氟烷麻醉时禁用肾上腺素(2)氟 烷麻醉时产生心动过缓,并可引起折返性心律(3) 氟烷麻醉合并二氧化碳潴留,导致儿茶酚胺增多, 可产生室性心律失常(4)鉴于对心肌的抑制作用, 心衰时不宜选用(5)可抑制心肌自律性,可能有抗 心律失常作用。
射,若无效5 ~ 10分钟可重复用药。总量一般不
要超过3mg/kg。注意大剂量可产生头晕、意识障碍、 惊厥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 若终止室速有效,需持续静脉滴注(或静脉泵入)
利多卡因1 ~ 3mg/分钟。静脉维持时间一般不要
超过3天,特别是心力衰竭病人,肝功能异常者和 老年人。
❖ 利多卡因终止室速的疗效仅有50%左右。
❖ 症状轻重与发作时心室率的快慢、持续时间的长短 和有无基础心脏病及其严重程度有关。
❖心室率一般在150 ~ 220次/min,节律规则;
❖ QRS波群形态正常、时限≤0.12秒; ❖ 当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来存在束支阻滞或预激
综合征时,QRS波群可异常、时限>0.12秒。
❖ 增加迷走神经张力: ❖ Valsava动作 ❖ 咽部,咳嗽 ❖ 按压眼球 ❖ 按摩颈动脉窦(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
二、麻醉用药
(四)肌松药 1、琥珀胆碱→刺激自主神经胆碱能受体,作用于窦房结、
房室结和房室交界处组织内毒菌碱受体→心率减慢。重复注射 更发生。高钾时易发生心律失常。 ❖ 长期服用洋地黄、缺氧和CO2潴留、喉镜刺激时易致室性心律失 常 ❖ 烧伤、大面积肌肉损伤、某些神经肌肉疾病及颅脑闭合伤、肾 功不全病人iv →细胞内K+释放↑ →威胁生命的心律失常,甚至 心脏骤停。 2、潘库溴铵→抑制窦房结的迷走神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心 率↑ 3、大剂量阿曲库铵→心率↑
❖ 治疗目标:
❖①恢复窦性心律,减少房扑、房颤复发 ❖②控制心室率,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预防血
栓栓塞并发症。
当心室率>160次/分时,属心脏急诊,此时应积极 控制心室率,或恢复正常窦性心律。 ❖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
❖西地兰0.4mg+5%GS 10 ~ 20ml 10分钟内缓 慢静注。
❖ 控制心室率同时转复窦性心律的药物: 胺碘酮150mg静脉注射 必要时30分钟后重复静脉注射75 ~ 150mg 之后1~1.5mg/min静脉维持
四、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 心动过速 ❖ 心动过缓 ❖ 室性心律失常 ❖ 室颤 ❖ 心搏骤停
五、体温降低
❖ 34℃室性心律失常,低于30 ℃室颤阈降低。
六、麻醉操作和手术刺激
❖ 手术操作: ❖ 胆心反射 ❖ 眼心反射 ❖ 刺激骨膜、肺门 ❖ 颅后窝及脑干手术 ❖ 心脏手术
❖ 麻醉操作: ❖ 气管插管 ❖ 中心静脉穿刺 ❖ 气管拔管
❖ 心房扑动(房扑)和心房颤动(房颤)是起搏点在 心房的异位性心动过速,有时可相互转化。房颤比 房扑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