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201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中学)

201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中学)【填空题】第1题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正确答案】:学校教学工作包括下面五个基本环节:(1)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填空题】第4题简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正确答案】:(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难度。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4)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填空题】第15题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正确答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包括:(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填空题】第19题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民主法治等多方面。
冈此德育不仅仅是道德品质教育,故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填空题】第21题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
【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
故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填空题】第22题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试题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是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连续性C.差异性D.顺序性【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在一定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A.选择功能B.发展功能C.传递功能D.保护功能【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教育可以对文化进行“简化”并消除不良因素而非全盘接受,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A.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A.永恒性B.依附性C.时代性D.独立性【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教师资格考试2014年上半年(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

2014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试题(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
每小题2分,共5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黄老师向民间艺人学习地方戏曲,并将这些内容引入到音乐课教学中,这种做法体现了黄老师具有()。
A.校本教研的意识B.课程开发的意识C.长善救失的意识D.示范引领的意识2.高一入学开始,班主任王老师便通过各种渠道,深入了解班上每一个同学,并据此指导学生制定三年发展规划。
这说明王老师关注()。
A.学生发展的差异性B.学生发展的互补性C.学生发展的平衡性D.学生发展的顺序性3.班主任孙老师经常对学生说“知识改变命运,分数才是硬道理”,他自己出钱设立了“班主任基金”用于奖励每次考试成绩前三的学生。
孙老师的做法()。
A.正确,成绩是评价学生的重要依据B.正确,物质奖励具有良好的激励功能C.不正确,考试成绩不能衡量学生的素质D.不正确,成绩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4.政治课上,杨老师误把“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表述成“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
对此口误,恰当的处理方法是()。
A.为了保面子,将错就错B.坚持实事求是,马上纠正C.如果学生不问,不予纠正D.为了赶教学进度,课后再说5.某中学对违反校规的同学进行罚款,该校的做法()。
A.合法,学校有自主管理学生的权利B.合法,是塑造优良的有效手段C.不合法,侵犯了学生及其监护人的财产权D.不合法,罚款之前应该得到主管部门的许可6.依据《教师法》教师最基本的权利是()。
A.管理学生权B.科研学术活动权C.民主管理权D.教育教学权7.教师王某在课堂上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话进行教学,王某的教学行为()。
A.合法,只要课堂教学效果好,用哪种语言教学无所谓B.合法,都是当地学生,用方言教学更容易与学生沟通C.不合法,教师授课应该使用普通话D.不合法,违反教师应当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规定8.某县教育局为将一所初级中学打造成示范学校,将全县最优秀的教师都调配给该学校,该县教育局的做法()。
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4年上半年中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2分)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人类的教肓具有社会性、目的性这与动物的本能教肓是有本质区别的。
2.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肓领导权和受教肓权以及教肓的。
3.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顺序性B.稳定性C.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爱好、兴趣、特长等都不一样。
因此,要因材施教,如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创立多种兴趣小组,满足学生发展。
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个别差异性【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造就合格公民,体现了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教育倾向,属于社会本位论。
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1619年德国幵始实施义务教育。
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9年。
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A.分科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肓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试题答案

2014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及试题答案1.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是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我国战国时期出现的教育文献《礼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的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B.连续性C.差异性D.顺序性【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即在一定年龄阶段,人的生理与心理两方面就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即年龄特征。
由于年轻一代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要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3.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A.选择功能B.发展功能C.传递功能D.保护功能【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教育可以对文化进行“简化”并消除不良因素而非全盘接受,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4.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A.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B.国家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C.全面发展论与个性发展论D.国家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C.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6.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A.永恒性B.依附性C.时代性D.独立性【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这体现了教育的永恒性。
中教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1)

中教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1)一、单项选择题(20题)1、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
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2、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性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3、下列教育形式中属于狭义的教育的是()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自我教育4、“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生而知之”等反映了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的哪一理论?()A.环境决定论 B.遗传决定论 C.教育万能论 D.儿童学理论5、奠定活动课程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杜威 B.夸美纽斯 C.布鲁纳 D.洛克6、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论是()A.形式教育论 B.实质教育论 C.传统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7、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A.讨论法 B.谈论法 C.谈话法 D.讲授法8、张啸这次考试成绩非常差,老师找他谈话时,他分析原因是因为近期喜欢上班内的一名女同学,上课经常开小差,学习不够努力。
这种归因属于()A.不稳定、不可控制的外归因 B.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C.稳定、可控制的外归因 D.不稳定、可控制的内归因9、小志很喜欢看武打片,经常将影片中的暴力镜头重现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可以用理论进行解释。
()A.试误说 B.强化原理 C.观察学习 D.普雷马克原理10、儿童有不知足、不安全、忧虑、退缩、怀疑、不喜欢与同伴交往等特点是在教养方式下形成的人格特点。
()A.放纵型 B.权威型 C.民主型 D.自由型11、“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感觉的()A.对比 B.差别感受性 C.适应 D.后象12、教师提问:“一个四边形,每边边长都是‘1’,面积是否是‘1’?”许多同学肯定地回答是“1”,刘晓翔却回答说:“如果把它压扁,变成一条线,面积就差不多成‘0’。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教师版)

【答案】C
【解析】人类的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人们借助语言符号,能够将经验类化和延续下去,而动物的教育仅仅是一种基于 亲子和生存本能的自发行为。因此,是否具有社会性是人类教育活动与动物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2、 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构 C、社会文化传统 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答案】D
【解析】 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每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到达程度等均存在着差异。苏霍姆林斯基创立了 几十个兴趣小组让学生自由选择,就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不同,说明人具有个别差异性。
4、 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予(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集体本位论 D、阶层本位论
二、辨析题
22、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
【答案】 【解析】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 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 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另外,德育不仅仅只有道德品质教育一方面内容,而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四方面组成的。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
(教师版)
试卷题量:31题 试卷总分:150分 试卷限时:120分钟 测评/引用码:BC6JlHA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 )。 A、延续性 B、模仿性 C、社会性 D、永恒性
2014 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2 分)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2.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顺序性B.稳定性C.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个别差异性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A.分科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8.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易度D.区分度9.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那一教学原则()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1.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陶冶法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13.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A.整体性B.稳定性C.独特性D.功能性14.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分化抑制D.延缓抑制15.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A.波浪线B.斜线C.U 型曲线D.倒U 型曲线16.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17.学生的识记发展水平和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C.现行组织者D.互相协助18.小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19.小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决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是()A.强化法B.系统脱敏法C.消退法D.合理情绪法20.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A.有效说服B.树立榜C.群体约定D.价值辨析21.田和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哪种特征()B.理智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特征二、辨析题(每题8 分,共32 分)22.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23.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24.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25.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三、简答题(每题10 分,共40 分)26.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27.简述德育过程的节本规律28.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29.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四、分析题(每题18 分,共36 分)30.尼克·胡哲1982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他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称为“海豹肢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生进入考场必须携带准考证打印件和身份证,按指定的座位就座,入座后自觉将证件都放在座位左上角,以备监考人员检查。
2、迟于开考时间30分钟者不得入场,考试开始30分钟后方可交卷退场。
3、考生交卷后应立即离开考场,不得将演算草稿纸带出或试图带出考场外,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喧哗。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A.延续性B.模仿性C.社会性D.永恒性2.决定着教育领导权和受教育权的主要因素()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量和结果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当代教育家霍姆林斯基在他曾经担任校长的帕夫睿什中学创立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这反映了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顺序性B.稳定性C.可变性D.个别差异性4.德国教育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论属于()A.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个别差异性5.在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变革中,义务教育制度产生于()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A.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B.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实施C.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D.课程主题,课程任务,课程标准7.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要是()A.分科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结合8.通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价方法,在一个测验中,衡量是否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所要测量的东西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难易度D.区分度9.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雄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扬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受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学主要体现了那一教学原则(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0.衡量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11.班主任于老师通过委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B.品德评价法C.实际练习法D.情感陶冶法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种感觉现象是()A.适应B.对比C.联觉D.综合13.小琼十分内向,不爱说话,无论是在陌生的环境还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明人格具有()A.整体性B.稳定性C.独特性D.功能性14.让小丽先后学习两组难易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A.倒摄抑制B.前摄抑制C.分化抑制D.延缓抑制15.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效果的关系可以绘成()A.波浪线B.斜线C.U型曲线D.倒U型曲线16.孙斌经常想:“人为什么是两条腿”,一天想好几次,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控制,以致影响学习和生活,他的心理问题属于()A.强迫症B.焦虑症C.抑郁症D.恐怖症17.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在成人的指导下可以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C.先行组织者D.互相协助18.晓东在解决了困扰了他许久的数学难题后出现的喜悦感属于()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D.效能感19.晓颖以为做事应该尽善尽美,绝不允许任何差错,因而平时稍有失误就极度焦虑,张老师通过改变认知偏差来帮助她克服这种焦虑,这种心理疏导()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法 C.消退法 D.合理情绪治疗法20.刘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网络语言的危害”,形成了“拒绝网络语言”的认识,共同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被全班同学所认可,这种品德培养方法是()A.有效说服 B.树立榜样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21.田和热爱学习,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组织班级同学认真学习,她的这些品质属于性格里面的那种特征?A.态度特征B.理智特征C.意志特征D.情绪特征二、辨析题(每题8分,共32分)1.德育就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答:此观点错误。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实践,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四大类型,而不仅仅指道德品质教育。
2.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答:此观点错误。
所谓“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形象的语言描绘学习对象,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学习对象。
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师要认识到直观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
强调直观教学原则,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复杂的概念,规律和原理。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直观性思维到抽象性思维,从而更好地培养完整的思维能力。
3.注意转移即注意分散答:此观点错误。
注意转移:从当前的任务转移到另一个任务,这个是有目的性的转移注意力,比如上课老师让你看书,然后又让你做作业(注意力从看书转移到写作业上)。
注意分散:注意力从当前任务中离开。
老师让你看书做作业,你却在聊天发短信(注意力已离开当前任务)4.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答:此观点错误。
非正式群体是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其成员不受某种规章制度约束,具有强烈情感色彩),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因此对于非正式群体既不能采取高压政策,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正确的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学校教务活动的基本环节答: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其中,教学上课是中心环节。
2.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答:德育发展的基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3.简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答:基本方法:(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好奇心;(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答:包括:(1)基础能力素养:A、智能素养(观察、思维、想象、记忆能力素养);B、语言表达能力素养:表达能力是影响教师教育活动成效的重要因素。
(2)专业能力素养:A、教学设计能力;B、组织管理能力;C:研究能力(3)心理素养(4)身体素养四、分析题(每题18分,共36分)1.尼克・胡哲天生没有四肢,从小很自卑和孤独,随着他的成长在老师和父母的指导下,有了很大的成就。
问:请结合材料分析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8分)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四个方面。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人的发展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他要依靠他周围的环境来进行发展;环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它们要想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还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对于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学生A: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对以后学习英语帮助很大学生B:平面几何学的好,后来学习立体几何就简单了,知识之间有很大联系学生A:不光知识这样,弹琴也是,会弹电子琴,学钢琴也快学生B:可有时候也不一样,会骑自行反而影响骑三轮车。
学生A:有意思,学习很奇妙(1)请分析材料中两位同学谈话用到的学习原理。
(10分)(2)教师应该如何利用这一原理促进学生的学习。
(8分)答:(1)这两位同学所谈论的学习原理是学习的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2)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A、精选教材;B、合理编排教学内容;C、合理安排教学程序;D、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