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logical Psychiatry:vmPFC在情绪、决策、社会认知和精神疾病中扮演多重角色
中国地质大学心理学考研真题简述情绪的认知理论

简述情绪的认知理论|中国地质大学心理学考研真题力比多学院组织心理学考研人背书啦,心理学考研人每天坚持背诵重难考点,睡前还能在力比多学院网校免费刷题,利用碎片化时间高效备考,关注心理学考研人威信公种号,回复每日一练,来刷题。
(1)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该理论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大脑皮层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若评估的结果对个体有害,则会产生否定的体验,反之则产生肯定的体验。
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调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条件。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
①环境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输入外界信息;②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和骨骼肌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的变化;③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
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的体验。
(3)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
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
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
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①初评价,即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②次评价,即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③再评价,即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名词解释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名词解释1.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模式,它将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视为相互作用的整体,从而影响了个体的健康和疾病。
这个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L·恩格尔(George L. Engel),他认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仅仅强调了疾病的生物学方面,忽视了心理和社会方面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试图超越传统的生物医学观念,综合考虑个体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法。
2.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涉及个体的生理结构、功能和疾病状态。
这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等。
在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生物因素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身体的生理状态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健康和疾病。
3.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指个体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和心理疾病。
这包括个体的情绪、认知、人格特征等。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强调了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认为心理因素对身体的疾病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关系、职业状况等。
这些因素对个体的健康和疾病同样产生重要影响。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强调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并倡导将个体融入到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来理解健康和疾病。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综合的健康观。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往往只强调了疾病的生物因素,而忽视了心理和社会方面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通过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健康和疾病发展的多因素性和复杂性,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回顾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以其全面、综合的特点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它已经成为当代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健康和疾病问题。
最新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

最新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是一种综合性医学模式,旨在更全面地理解和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
该模式认为疾病和健康不仅取决于生物学因素,还受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最新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认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疾病的复杂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影响。
传统的医学模式通常将疾病简化为生物学原因,而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
最新的认识认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个体差异的重要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不同的人在面对相同的疾病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和症状表现。
这些个体差异可以通过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来解释。
最新的认识提醒医生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3.促进整体健康: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强调预防和促进整体健康。
最新的认识认为,通过调节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健康水平。
这意味着医生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人,更是促进患者整体健康的推动者。
4.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最新的认识更加强调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展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例如,心理因素如压力、情绪和信念可以影响患者的症状和康复进程。
社会因素如家庭支持、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患者的健康产生影响。
因此,医生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患者的疾病。
总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最新认识强调了疾病的复杂性、个体差异的重要性、促进整体健康、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多学科合作的必要性。
这些认识为医生提供了更全面、个性化和综合性的医疗服务,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关系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关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这个过程中,情绪智力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逐渐显现出其重要性。
情绪智力不仅涉及个体识别、理解和管理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更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方式以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彼得·萨洛维和约翰·梅耶于1990年提出,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个体感知和表达情绪、利用情绪促进思维、理解和评估情绪以及有效调节情绪的能力。
根据丹尼尔·高曼的研究,情绪智力包含了自我意识、自我管理、社交意识和关系管理四个核心要素。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情感状态的理解和认知。
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如焦虑、愤怒、开心等,从而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应对。
这一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业压力或人际冲突中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
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个体在识别自己情感后,能有效地管理这些情感。
在考试压力、学习挑战或生活琐事面前,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自我管理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抗压能力,从而维护心理健康。
社交意识社交意识是指个体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对他人表现出同理心,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合作学习、团队活动,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高水平的社交意识能使他们更轻松地融入集体,并建立深厚的学生友谊。
关系管理关系管理综合运用了自我管理和社交意识,是指能够通过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来处理人际关系。
这一能力在社团活动、班级建设及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当大学生能够顺利地进行人际沟通时,压力与焦虑感都会减少,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大学生情绪智力的重要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的背景下,提升情绪智力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情绪智力能够有效降低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减少心理疾病风险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呈现上升趋势。
BiologicalPsychiatry:vmPFC在情绪、决策、社会认知和精神疾病中扮演多重角色

BiologicalPsychiatryvmPFC 在情绪、决策、社会认知和精神疾病中扮演多重角色本文重点:腹内侧前额叶(vmPFC与多种社会,认知和情感功能有关,而很多精神疾病中,这些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在这篇综述中,来自University of Wisconsin - Madison的学者总结了一系列以人类和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证明了vmPFC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络的一个关键节点。
本文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 杂志,文章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vmPFC在解剖学上定义的方式做简要描述;第二部分广泛引用各种研究结果,依次说明vmPFC在①基于奖赏和价值的决策②对负性情绪的产生和调节③社会认知和“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处理这3 个方面,和其他脑区、脑网络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的作用;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使用荟萃分析,揭示了及这些亚区与各种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临床研究的几种可能的转化途径,包括如vmP FC中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不同亚区,以何利用vmPFC勺影像结果对治疗效果做出预测、判断,vmPFC如何作为治疗靶标等。
本文为vmPFC勺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当前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进方向。
引言表征在疾病中受到破坏的大脑环路,是建立以神经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的核心。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Iprefrontal cortex ,vmPFC在社会情感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这方面实证研究的主要脑区之一。
本文的目的是整理和总结在神经系统水平上有关vmPFC功能的研究成果,以突出以往研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探讨未来将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的可能性。
1. vmPFC勺解剖特征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 vmP FC一般是指下内侧前额叶和眶额叶皮层里一块相互连接的网络区域。
通常认为,啮齿类动物的下边缘皮质 (infralimbic cortex )与人类和猴子的Brodmann25区(BA25有关。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揭示社会行为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揭示社会行为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社会行为决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它涵盖了我们如何与他人互动、做出合作与竞争的抉择以及判断他人的意图等。
这个决策过程涉及到涵盖认知、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复杂神经机制。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揭示了社会行为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
社会认知涉及到我们如何感知、解释和预测他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图。
神经学研究表明,社会认知过程主要涉及大脑中的一些特定区域,如颞叶、扣带回和额叶。
这些区域与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情感以及自我控制相关联。
例如,颞叶中的颞上回和颞下回参与了理解他人思想和情绪的过程,而扣带回与我们对他人意图的推理以及决策相关。
通过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到在这些区域在社会认知任务中的活跃程度,从而推断出社会行为决策的神经机制。
在社会行为决策中,人们需要进行合作与竞争等不同类型的决策。
以合作为例,一项研究发现,扣带回的活动强度与参与者在合作任务中的表现正相关。
同时,一些神经调节剂的实验研究也证实扣带回活动对于合作决策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扣带回参与了我们对于合作决策的评估和执行过程,而我们的合作行为状况也与扣带回的活动有关。
然而,社会行为决策不仅仅是合作,还包括竞争决策。
在竞争决策中,背侧前扣带回和背侧额叶被认为是重要的脑区。
这两个区域在竞争任务中的活跃程度与参与者的竞争决策和奖励预测能力相关。
此外,神经调节剂的实验研究发现,这两个区域对于竞争决策中奖励和惩罚的响应有着不同的影响。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深入了解社会行为决策提供了重要线索。
除了上述涉及到决策过程的大脑区域,社会行为决策还与奖励加工、道德判断以及社会情感等密切相关。
在奖励加工中,杏仁核、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被发现与奖励的感知和评估相关。
这些区域对于社会行为决策中的奖励加工和价值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判断是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涉及到如何评估他人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以及如何作出道德决策。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分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序言】医学模式是人们对待或处理疾病和健康问题的态度或方式。
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个经典的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优点在于,奠定了试验研究的基础,推动了特异性诊断及疗法的发展,指导了医疗卫生实践,有效地控制了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保障了人类健康水平。
然而其缺点在于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对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重视不够。
为此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就显得更加人性化了。
相比之下其优点在于,解放了医学思维模式,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医学研究的思路得以扩大,社会、心理预防的应用让疾病预防提高到新的层次,为中国医学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由于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人类对健康需求的迫切,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影响健康的因素多元化,使得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显得更加适合当今的时代发展。
【正文】1989年WHO深化健康的概念,认为健康由四个层次的涵义组成:第一,没有躯体疾病,即传统意义上的健康;第二,没有主观不适感,即自我感觉良好,无不良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健康;第三,社会适应良好,即能胜任正常的工作和学习,与人和睦相处,与周围社会环境和谐融洽;第四,道德品质良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恰当的道德情感和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德仍属于心理、精神层面的,可归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
医学模式在健康概念转变的基础上也发生了改变,1977年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医学系统思想,就是把医学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并从整体出发研究各要素组成系统的方式。
系统思想的考虑方法是“由上而下”、“由总而细”。
它不只着眼于个别的元素、部件的优良与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间的,来大力提高整体的水平。
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从整体的观点出发,既要揭示系统、子系统,以及各级要素、各级层次之间的纵向;又要提示系统与系统、子系统与子系统、要素与要素之间的横向。
除了微生物、各种物理化学因子外,社会生活中种种事件,如与他人关系不融洽,工作上不称心,经济上困难,都有可能影响健康,引起疾病。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们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是以怎样的方式受到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影响的。
Construal(解读):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基本归因错误):高估行为的内容和性格因素的影响,低估情境因素的作用和倾向。
Behaviorism(行为主义):一种心里学派主张,要了解人类的行为,只需研究环境中的强化因素,也就是环境里的正性事件与负性事件是如何与特定行为相关联的。
Gestalt psychology(完型心理学):一种心里学派,强调研究物体出现在人们心中的主观方式的重要性而不是该物体的客观物理特征。
Self-esteem(自尊):一个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估,换言之,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有多好、多能干以及高尚。
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世界,更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如何选择、诠释、记忆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Automatic thinking(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Schemas (图示):人们用它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Accessibility (可提取性):图示或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他们对社会世界作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示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Priming (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示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Self-fulfilling prophecy(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下:(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Availability heuristic(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iological Psychiatry:vmPFC在情绪、决策、社会认知和精神疾病中扮演多重角色本文重点:腹内侧前额叶(vmPFC)与多种社会,认知和情感功能有关,而很多精神疾病中,这些功能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
在这篇综述中,来自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学者总结了一系列以人类和动物为实验对象的研究,证明了vmPFC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网络的一个关键节点。
本文发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杂志,文章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vmPFC在解剖学上定义的方式做简要描述;第二部分广泛引用各种研究结果,依次说明vmPFC在①基于奖赏和价值的决策②对负性情绪的产生和调节③社会认知和“自我”有关信息的加工处理这3个方面,和其他脑区、脑网络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的作用;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使用荟萃分析,揭示了vmPFC中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不同亚区,以及这些亚区与各种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最后一部分介绍了临床研究的几种可能的转化途径,包括如何利用vmPFC的影像结果对治疗效果做出预测、判断,vmPFC如何作为治疗靶标等。
本文为vmPFC的结构和功能提供了一个宏观框架,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当前的各种研究成果和前进方向。
引言表征在疾病中受到破坏的大脑环路,是建立以神经病理生理学为基础的精神疾病诊断和治疗系统的核心。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vmPFC)在社会情感功能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这方面实证研究的主要脑区之一。
本文的目的是整理和总结在神经系统水平上有关vmPFC功能的研究成果,以突出以往研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探讨未来将研究成果进行临床转化的可能性。
1.vmPFC的解剖特征在灵长类动物的大脑中,“vmPFC”一般是指下内侧前额叶和眶额叶皮层里一块相互连接的网络区域。
通常认为,啮齿类动物的下边缘皮质(infralimbic cortex)与人类和猴子的Brodmann25区(BA25)有关。
BA25即是vmPFC的一个组成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术语“vmPFC”并不是指一个独立的大脑结构,它实际上并没有清晰和统一的解剖学边界,比方说特定的核团或脑回。
因此,“vmPFC”的使用取决于实验方法的解剖学精度。
例如,在人类脑损伤的研究中,同一个人的损伤部位可能包括多个Brodmann区,而个体之间损伤区域可能既有重叠也有差异。
在这些研究中,“vmPFC”可以相对比较准确地概括这些脑区。
与之相对的,人类的功能成像研究通常关注vmPFC内部的一些子区域的激活位点,有时这些激活可以用更具体的解剖学术语来报告,如“前内侧眶额皮层”(anterior medial orbitofrontal cortex)或“亚属扣带皮层”(subgenual cingulate cortex)。
针对vmPFC内特定的沟回或Brodmann区的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常常使用一些更特殊的解剖学术语来描述那些脑区,而非vmPFC。
啮齿类动物、猴子和人类之间同源脑区的识别使得研究人员在各种水平上对vmPFC展开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2.vmPFC参与的三大心理功能2.1价值与决策临床观察显示,尽管局灶性vmPFC损害患者的在常规的智力测验中表现完好,但在基于价值的决策(value-based decision making)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在实验室研究中,这类缺陷的首次发现来源于一项赌博任务,该任务要求被试分别在风险、模糊和反转的情景下对奖赏和惩罚进行学习。
此后的很多研究者应用多种研究范式,记录了vmPFC病变患者在基于价值的决策任务中的表现。
这些研究范式包括风险赌博(risky gambles),概率强化学习(probability reinforcement learning),经济交换(economic exchange)和简单二元项目偏好(simple binary item preference)。
大量人类功能成像研究显示,各种决策背景下的vmPFC活动与个体对价值和奖赏的加工和表征都有关联。
一些动物研究表明,vmPFC在表征和更新刺激与结果的奖赏价值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猴子和大鼠的电生理研究都表明,vmPFC编码刺激的奖赏特性,且猴子vmPFC的靶向损伤会破坏基于奖赏的决策过程。
从脑网络的观点来看,vmPFC的奖赏加工和决策功能部分依赖于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和杏仁核(amygdala)的相互作用。
功能成像数据表明,vmPFC和腹侧纹状体在静息态时就具有很强的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并且在奖赏加工任务中经常呈现出共激活(co-activation)。
此外,有动物研究证明vmPFC和腹侧纹状体活动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啮齿类动物的研究表明,vmPFC的谷氨酸能神经元可以直接投射到腹侧纹状体,并且vmPFC的失活也会影响腹侧纹状体的神经元活动。
同时损伤vmPFC和腹侧纹状体/伏隔核或使它们失活均会损害奖赏学习任务的表现,这说明适应性的决策依赖于这两个区域的共同激活。
类似的,最近一项研究发现,vmPFC损伤患者在对奖赏的预期过程中,腹侧纹状体活动减弱。
一些其他的研究还证明了vmPFC和杏仁核的相互作用在奖赏加工和决策中必不可少。
对于啮齿类动物,刺激杏仁核中央至vmPFC的神经投射可以调节奖赏相关的行为;对于猴子,切断杏仁核和vmPFC的连接会损害依照刺激的奖赏价值灵活调整选项的能力,且靶向的杏仁核损伤会减少vmPFC中编码奖赏价值的神经元的百分比。
一项针对2名双侧杏仁核局灶性损伤患者的fMRI研究发现,他们的vmPFC与预期奖赏价值相关的活动出现了异常。
2.2情绪调节vmPFC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负性情绪的调节。
以恐惧条件化(conditioning)和恐惧记忆退化(extinction)为范式的一系列啮齿动物研究为这个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最初的证据表明,vmPFC损伤的患者在恐惧记忆退化阶段,条件性恐惧反应会有所加强;随后的电生理学研究表明,vmPFC神经元在退化后的回忆期间(extinction recall)激活,出现明显的神经振荡,而刺激vmPFC神经元会减弱记忆退化阶段的条件性恐惧反应。
此外,研究表明杏仁核对条件性恐惧的表达至关重要,而刺激vmPFC会抑制杏仁核活动。
这一切都证实了vmPFC通过抑制杏仁核来调节恐惧反应。
更进一步地,在啮齿动物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的解剖追踪研究发现,vmPFC直接投射到杏仁核内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inhibitory interneuron)。
人类功能成像研究表明:vmPFC和杏仁核在条件性恐惧的消退和负性情绪的主动抑制过程中是负相关的;相对于条件刺激,vmPFC对非条件刺激的响应更大,并且vmPFC的损伤会导致杏仁核对厌恶性视觉刺激的响应增强。
vmPFC还能帮助条件性恐惧泛化(generalization),即对知觉上与条件性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恐惧反应。
一系列分子水平的啮齿动物研究为这种说法提供了神经环路的证据:早先的研究表明,内侧PFC(mPFC)突触传递的整体性损伤导致恐惧记忆的过度泛化;随后的研究显示,抑制mPFC到特定丘脑核(继而投射到海马并返回至mPFC)的输入,也会增加恐惧记忆的泛化。
实际上,mPFC,丘脑和海马之间确实具有解剖上的直接连接。
以上发现提示我们,vmPFC可能通过这个回路来调节恐惧记忆的泛化。
此外,功能成像研究显示:当一种刺激和条件刺激越来越不相似时,vmPFC和海马的活动越来越强了。
上述研究说明,当威胁性刺激和个体距离变远,或是该刺激不再像威胁刺激时,vmPFC活动增强。
然而另一项研究表明,在调节负性情绪方面,vmPFC可能通过安慰剂或者调控预期期望来减轻疼痛。
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meta-analysis)表明,安慰剂效应和对疼痛减轻的期望会增强vmPFC活动,同时与厌恶性或伤害性刺激相关的区域(如杏仁核,岛叶和背侧前扣带皮层)的脑活动会降低。
此外,安慰剂治疗增强了vmPFC和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之间的连接,反映出与疼痛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的下调。
综上所述,vmPFC的活动与恐惧消退,恐惧泛化和安慰剂镇痛联系在一起,说明它对于抑制负性情绪、在威胁场景下释放安全信号等方面的普遍作用。
尽管大量证据表明vmPFC介导负性情绪的抑制,还是有人认为vmPFC在负性情绪的产生中发挥着作用。
正如抑制模型的预测,有的患者在vmPFC损伤后不会表现出负面情绪(如恐惧、焦虑、内疚)的增加。
相反,另一些vmPFC损伤患者对厌恶性刺激表现出情感钝化和生理反应性减弱,他们对抑郁(depression)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易感性也有所降低。
这种效应可能和其下白质的损伤有关,因为猴子研究表明,如果vmPFC损伤同时包括了白质,该患者对威胁诱导的恐惧反应会有所减弱,而不伤及白质的vmPFC 损伤没有这种效应,甚至会强化恐惧反应。
vmPFC对于情绪产生的作用可能来源于其向①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团(basolateral)和中枢核团(central nuclei),以及②和内脏运动有关的结构,如下丘脑(hypothalamus)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密集投射。
vmPFC损伤对情绪反应产生的影响也可能与BA 32有关,该脑区与啮齿类动物边缘前区同源,与驱动(而非抑制)恐惧情绪有关。
此外,在猴子和人类中,vmPFC的损伤会降低终纹床核(bed nucleus of the stria terminalis,一种与焦虑有关的皮层下结构)的活动。
2.3社会认知与“自我”有关信息加工除了价值加工,决策和情绪调节,vmPFC还参与了许多与精神疾病有关的社会认知功能。
例如,vmPFC 损伤患者在移情和面部情感识别方面有缺陷。
最近的眼部追踪数据表明,和杏仁核损伤一样,vmPFC损伤导致对眼部的视觉注意力降低。
此时指导这些患者多去注意眼部,可以提升这两类患者的情绪识别能力,这表明这些大脑区域都负责把视觉注意力分配给社会-情感特性显著的刺激。
在人类道德认知的fMRI研究中,vmPFC也被持续激活,对该区域的损伤会导致道德判断的异常。
对fMRI数据的荟萃分析也表明了vmPFC 在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有关能力中发挥着作用。
vmPFC还促进和“自我”(self)有关的信息的加工处理。
功能成像研究稳定地显示了需要专注于自我的任务中vmPFC的活动,例如判断一种人格特质是否符合自己、想象一个人在某假设情境中的感觉、回忆一段自传体记忆(autobiographical mem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