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障碍
心境障碍

1
概述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3
临床表现
4
诊断标准
5
治疗
躁狂发作诊断标准(ICD-10)
• 症状学标准
情绪高涨或易激惹,伴有至少下列 3项 症状:
1 注意力不能集中,或随境转移 2 言语比平时显著增多 3 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或思维赛跑感 4 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 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或精神运动性兴奋 6 轻率、鲁莽行为(如挥霍、冒险等)不计后果 7 睡眠需要减少,且不感疲乏 8 性欲亢进
双相障碍 -- 抑郁发作的治疗
1、单用心境稳定剂治疗 2、单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2、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
情感稳定剂
• 经典药物:
– 碳酸锂:急性期治疗血锂浓度0.8-1.2 mmol/L,维持治疗血锂浓度0.6-0.8 mmol/L; 1.4 mmol/L视为有效浓度的上限,超过此值容易出现锂中毒。
3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
4 前途悲观感
5 反复出现想死之念,或有自杀行为
6 睡眠障碍 (7)食欲下降
抑郁发作诊断标准(ICD-10)
• 严重程度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或造成痛苦,不良后果
• 病程标准:
至少已持续2周
•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或物质所致抑郁
鉴别诊断
• 继发性心境障碍
明确的器质性疾病或物质应用史,体检和辅助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可有意识障碍等急性脑病综合征现象 症状随着原发疾病相消长 既往无心境障碍发作史
• 精神分裂症
原发症状是思维障碍,而非情感障碍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缓解期有残留症状或人格缺损
• 创伤后应激障碍
重大创伤性事件诱发 创伤事件的重复体验现象及相关的情绪问题
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心境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诊断标准需要通过临床表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确定。
以下是心境障碍的主要诊断标准:
1. 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1) 反复发作的抑郁和躁狂症状,症状需持续至少 1 个月;
(2) 每次发作均遗留下情感症状,如抑郁或躁狂症状;
(3) 排除其他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抑郁、精神分裂症等;
(4) 临床表现符合标准 1、2、3 条。
2. 单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
(1) 持续出现的抑郁症状,症状需持续至少 2 周;
(2) 排除其他疾病,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3) 临床表现符合标准 1、2、3 条。
3. 其他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1) 环性心境障碍:表现为心境低落、高涨或波动性,历时至少6 个月;
(2) 恶劣心境: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不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
(3) 遗传性心境障碍:具有家族史,且临床表现符合遗传性心境障碍的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诊断标准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综合评估来确定。
同时,心境障碍的治疗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心境障碍教学课件ppt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原则
01
以患者的心境症状和体征为依据,选择适合的药物,注重早期
、足量、足疗程的治疗原则。
常用药物
02
包括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和情绪稳定剂等,针对不同的症状
和病情进行合理选择和搭配。
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03
药物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副作用,医生需及时发现、评估
和处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张的症状得到缓解 ,逐渐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案例三:焦虑症的个案分析
患者背景
小李,男,45岁,企业家,事业发 展顺利,但存在较大的精神压力。
症状表现
小李的情绪焦虑不安,常常因为一 些小事情而感到过度担心和紧张, 无法集中注意力。
治疗过程
小李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接受心理 咨询和心理治疗。
预后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李的症状 得到缓解,情绪逐渐稳定,能够更 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THANKS
培养积极心态
提供积极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包括如何培养积极心态、调整 负面情绪等。
定期进行心理评估
了解心理评估
介绍心理评估的概念,包括自我评估和他人评估,以及在预防心境障碍中的 重要性。
实施心理评估
提供一些心理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包括自评量表、专业评估等,以便个人或 专业人士可以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及时发现和应对可能的心境问题。社会功能康复01
社会功能康复的重要性
社会功能康复是心境障碍治疗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患者回归社会、减
少复发和提高生活质量。
02
社会功能康复的内容
包括职业康复、家庭康复、社会交往康复等,帮助患者恢复工作、家
庭和社会角色。
心境障碍

大连市友谊医院神经内科 宋明桥
概念
• 抑郁(depression)
– 抑郁:一种情绪 – 抑郁:一种症状 – 抑郁:一种精神障碍
《在永生之门》 梵高 1890
概念
• 情绪(emotion)、情感(affection)
– 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之而产生的内心体 验。(参照p. 32)
• 心境(mood)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
•情感高涨(1周以上)
•思维奔逸 •活动增多 •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躯体症状:睡眠需求下降、 食量增加、性欲亢进
轻躁狂(hypomania): 症状轻; 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轻度或不影响社会功能
让 我 一 次 唱 个 够 !
双相障碍
• 单相 • 双相
持续性心境障碍
病例3分析
诊断: “双相障碍,目前为躁狂发作” 发病于青年,病前性格内向 亚急性起病,病程6个月 精神检查:见错觉,思维联想加快,随境转移,自我 感觉良好,言语夸大,情感高涨,协调,活动增多,行 为轻率。患者抑郁情绪与躁狂情绪交替出现相对持久。 学习、生活能力受损,无自知力。
抑郁发作临床表现
心理症状群
★临床评估
◇病史——发病年龄 心理社会因素 躯体疾病 既往发 作的临床表现 发作的频率 既往治疗方法和疗效 过 去史及个人史 家族史 ◇体格检查 ◇实验室检查 ◇精神检查 一般原则 交谈技巧 精神检查的主要内容 情绪 兴趣 疲劳感、活力减 退或丧失 思维及语言 食欲、体重和睡眠 焦虑和激 越症状 性欲低下 自杀观念、自杀企图与自杀 其他症 状
把自己家的厂子骗光了,害怕丈夫。在当地私人医院注射长效针治疗。半月一次,有效,
到4月初症状全部消失,但有手抖。 4月26日无明显诱因,再次表现为没精神,少语少动。29日转为活动增多,话多,言 语夸大,要当女强人,当厂长,做买卖,易激惹,说笑话,特别高兴,生气时,哭几声, 一劝就好,偶动手打人,睡眠较差。4月30日注射长效针,一支,并服安定类药物治疗, 无好转。为进一步治疗,门诊为“躁狂状态”。
心境障碍的分类

心境障碍的分类
心境障碍是指一组与情绪和心境相关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双相障碍、焦虑症等。
这些疾病会影响个体的情感、思维、行为和身体健康状况。
心境障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抑郁症: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一种,患者会出现沮丧、悲伤、失去兴趣等症状,并且这些症状会持续数周或数月。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身体症状。
2.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波动型心境障碍,患者会出现情绪极度波动的症状,如抑郁和欣快症状交替出现,这种疾病也被称为躁狂抑郁症。
3. 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患者会出现不必要的紧张、担忧与恐惧等症状,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出汗、肌肉紧张等生理症状。
4. 强迫症:强迫症是一种心境障碍,患者会出现反复出现的强迫性思维和行为,这些强迫性思维和行为会干扰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心境障碍可以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因此在发现自己或身边人出现心境障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 1 -。
心境障碍的分类

心境障碍的分类
心境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包括了情感、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心境障碍可以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表现。
在临床实践中,心境障碍通常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抑郁症
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心境障碍之一,其特点是情绪低落、失去兴趣、消极情绪和无助感。
患者可能会感到无望和失落,对日常活动和社交行为失去兴趣。
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心境障碍,需要及时的治疗。
2.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很大的心境障碍,其特点是患者在不同时间出现极度的情绪反应。
患者可能在一个阶段感到极度的兴奋和自信,而在下一个阶段则感到极度的抑郁和无助。
这种情况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 焦虑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其特点是患者过度担心和害怕事物,表现为长期的紧张和焦虑。
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身体上的症状。
焦虑症也需要注意及时治疗。
4. 心境不稳定障碍
心境不稳定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很大的心境障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暴力和自残的行为。
患者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出现极度的情绪反应,如愤怒、沮丧、兴奋等。
心境不稳定障碍需要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总的来说,心境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通过专业的医生和治疗,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治疗。
精神疾病(心境障碍)精选知识总结

心境障碍知识总结1:什么是心境障碍?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病)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或低落,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可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
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临床上主要有抑郁症和躁狂症两种基本类型。
如果两型同时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则为双相障碍,即躁狂抑郁症。
而躁狂症或抑郁症是指仅有躁狂或抑郁发作,习惯上称为单相躁狂或单相抑郁。
临床上单相躁狂较少见。
2: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什么?双相障碍的临床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抑郁)。
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躁狂发作有哪些临床表现?以心境显著而持久的改变,即心境高涨或易激惹为基本临床表现,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精神活动正常。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1)情感高涨: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漫无边际的无端喜悦,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异常兴奋,似乎整天处于幸福欢乐的海洋之中,且这种主观心理体验十分鲜明。
患者洋溢着欢乐的风趣和神态,甚至感到天空格外晴朗,周围事物的色彩格外绚丽,自己也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
高涨的心境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欢笑。
有的患者尽管情感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
部分患者临床上是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并不表现为情感高涨,故动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患者情感高涨时,自我评价过高,表现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可出现夸大观念,认为自己是最伟大的,能力是最强的,是世界上最富有的。
甚至可达到夸大或富贵妄想,但内容并不荒谬。
有时也可出现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等,多继发于情感高涨,且一般持续时间不长。
icd-10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icd-10心境障碍诊断标准?
答:ICD-10心境障碍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抑郁发作必须持续两周没有躁狂发作,也不能是精神活性物质或器质性障碍所导致的精神障碍。
2. 抑郁发作的核心症状包括:抑郁心境(悲伤、不高兴)、对平时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或愉快感、精力不足。
3. 其他附加症状包括:自信心不足、自责、自杀的念头、分心、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增加(社交上、工作或学校活动上、或性活动上)、过度卷入极有可能出现痛苦结果的娱乐活动(比如无节制的疯狂大购物、性放纵或愚蠢的商业投资)、心境困扰严重到在职业功能、通常的社交活动或者与其他人的关系方面造成明显的损害,或者需要入院以阻止危及自己或他人。
4. 这些症状不能被视为是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性障碍、安想障碍或不明的精神病性障碍。
5. 这些症状也不能被视为是由器质性因素导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心境低落:晨重夜轻节律改变; 自我评价低:无用、无望、无助、无价值感; 2、兴趣缺乏:既往喜爱的各种活动兴趣显著减退甚至丧 失。 3、快感缺失:丧失了体验快乐的能力,觉得世界是灰蒙蒙 的没有色彩。 4、思维迟缓:“生了锈的机器”,“涂了一层浆糊”。 5、运动性迟滞或激越:意志活动减退:抑郁性木僵。 6、焦虑:表现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 恐惧。
26
双向障碍的亚型:
1)、目前为轻躁狂; 2)、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3)、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4)、目前为轻度或中度抑郁; 5)、目前为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6)、目前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 7)、目前为混合性发作; 8)、目前为缓解状态。
27
国内缺乏系统的调查。不同地区双相障碍的患病率相 差悬殊。大陆仅为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 而台湾省( 1982-1987 )在 0.7-1.6% 之间,香港特区 (1993)男性为1.5%、女性为1.6%(女性)。主要的 原因可能是流调方法学的差别。
6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的持久的心境或 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 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障碍为主要症状的精神障碍, 以心境高扬或低落为基本临床相,伴有相应的思 维和行为改变。 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大都精神活动正常。 少数病例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为一组疾病。 包括: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双向障碍、环性情 感障碍、恶劣心境。
(四)、持续性心境障碍
1、环性心境障碍:持续心境不稳定;与生活事 件无关;慢性病程;情绪波动较小,不够轻躁 狂和轻抑郁的标准,需长期观察及比对既往个 性,较难作出诊断。 2、恶劣心境:原称抑郁性神经症。是一种以持 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从不出现 躁狂。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病程超过2年。如有缓解,不超过2个月。
5
3、流行病学
国外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资料
西方发达国家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 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 7.8%(Angst, 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 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II型合并为3%。
中国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资料
18
列夫托尔斯泰
19
患有躁狂障碍的名人
阿道夫· 希特勒中年患有躁 狂症,死亡前患有帕金森氏 病,当时尚无认识的颞叶 癫痫,中枢神经兴奋剂药瘾 及其人格障碍。
20
患有躁狂障碍的名人
作曲家韩德尔就是在燥狂症发作最厉害的二十 四天内完成了著名的作品《弥塞亚》。 甘地、马丁· 路德· 金:成年后都有过自杀企图, 都曾有过至少两次躁狂发作。 而富兰克林· 罗斯福与肯尼迪都是情绪高涨型 的人物,这帮助他们最终克服了严重的生理障 碍,在关键的政治和军事危机前变得高度灵活。 毛泽东
13
抑郁症生物学基础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发病模式
生命早期
Life Events
成年
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递质分泌 紊 乱
抑郁焦虑
功 疫 乱 免 紊 能
14
-CRH 系统功能过高 - NE 系统功能不足 -遗传携带的海马神经损害 -对海马的神经毒性作用
From C. B. Nemeroff, 2000
(六)、心理社会因素
促发因素
中介机制
结果
生活事件 环境刺激 人格特征
中枢神经生化代谢失调 中枢内分泌功能失调 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致病
负性生活事件、经济状况差、社会阶层低、女性: 易患抑郁症,其中丧偶是最密切的应激源。
15
患有抑郁障碍的名人
29
(一)、躁狂发作的病程和预后
亚急性起病,好发于春末夏初,发病年龄约在 30岁,少数有5-6岁起病或晚发于50岁以后, 90℅,50岁以前发病。 自然病程一般持续数周到6个月,平均3个月左 右,有的病例中持续数天,有的病例可达10年 以上。 反复发作的病例,发作的持续时间几乎相仿。 经现代治疗,最终能使50℅的患者完全恢复。
10
(二)、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DA)假说; 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DA功能降低,躁狂发作 时DA功能增高; 抑郁症患者尿中DA的主要代谢产物高香草酸水平降低。 DA前体L- DA和DA受体激动剂(溴隐亭)均有一定的抗 抑郁作用; 高剂量的文拉法辛也是通过影响DA系统发挥抗抑郁作 用。
31
(二)、抑郁发作的病程和预后
影响抑郁复发的因素: 1.维持治疗的抗抑郁药物剂量及时间不足; 2.生活事件和应激,特别是人际关系紧张和丧失; 3.社会适应不良; 4.慢性躯体疾病; 5.缺乏社会和家庭的支持; 6.有阳性家族史;
32
(三)、双相障碍的病程和预后
一般呈发作性病程。 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一般抑郁持续6个月, 躁狂持续3个月。 如果双相障碍反复发作,发作频繁,随时间推 移缓解期会逐渐缩短。中年以后会以抑郁发作 为主。 双相障碍的疗效与单相障碍的疗效预后要差。
24
(二)、抑郁发作
7、自责自罪: 8、自杀观念及行为: 自杀—最危险的症状,15%的DP 死于自杀; “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 “活在世上是多余 的人” 9、精神病性症状: 10、躯体症状:乏力、食欲性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 睡眠障碍—早醒,比平时早2~3小时,醒后不能再入睡; 隐匿性抑郁症—躯体主诉较多,多就诊于综合医院, 抗抑郁药有效。
28
四、病程和预后
多数心境障碍预后较好,经治疗临床症状基本 或完全消失,社会功能恢复较好。约有15℅— 20℅的患者转化成慢性,常残留易激惹、心情 不好和躯体不适等症状。社会功能能不能恢复, 与疾病的反复发作、慢性病程、阳性家族史、 病前性格特征、是否合并躯体疾病、以及缺乏 社会支持及治疗不恰当等因素有关。
11
(三)、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心境障碍的发生与多个脑垂体轴功能 异常有关。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 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HPGH)
12
(四)、脑电生理变化 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发作时多倾向于低a频 率,躁狂发作时多为高a频率或出现高幅慢波; (五)、神经影象变化 CT、MRI、PET、SPECT提示抑郁症患者存 在大脑区域性功能障碍、边缘系统以及或额叶 前部皮层最常受影响。
30
(二)、抑郁发作的病程和预后
急性、亚急性起病,好发于秋冬季,单相抑郁发病年 龄较双相障碍晚。 抑郁发作的持续时间比躁狂症长,但也有短到只有几 天的。长者可达10年以上,平均病程6-8个月。 病程长短与反复发作次数、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 发病年龄较大有关。 容易复发,大多数恢复的抑郁患者中有30℅的可能在 一年以内复发;有过一次抑郁发作的患者中,其中 50℅的复发;有过2次抑郁发作的患者70℅的复发率; 有过3次抑郁经历者复发率为100℅。
16
患有抑郁障碍的名人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已故的美国作家, 报道说他患有临床 抑郁症和躁郁症, 并且在1961年自杀 身亡。
17
患有抑郁障碍的名人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已故的德裔瑞士人, 是著名的作家和画家,曾在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患有抑郁症。 罗伯特(Robert Munsch,),美国生的童话作家,患 有强迫症和躁郁症。 代表作是<<我的小探险>> 帕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已故的西班牙画家 和雕刻家,患有抑郁症。 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已故的俄罗斯作家, 患有抑郁症,滥用成瘾药品,酗酒成性。
21
三、临床表现
(一)、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 :具有感染力,易引起共鸣; 2、思维奔逸:随境转移、意念飘忽、夸大妄想; 3、活动增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爱管闲事; 4、夸大观念及夸大妄想; 5、意志行为增强:交感神经亢进,食欲、性欲亢进,不 分场合的和人亲热。 6、伴随症状:睡眠需要减少,终日奔波而不知疲倦。
25
(三)、双向障碍
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的明显 改变,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充沛和活动增加, 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减退和活动减少。间歇期 完全缓解,最典型的形式是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 临床上以目前发作类型确定双相障碍的亚型: 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既往又有重性抑郁 发作。 双相Ⅱ型:躁狂发作较轻,目前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 重。
8
(二)、神经生化因素
5-羟色胺(5-HT)假说;证据有 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5-HT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 乙酸降低。 选择性5-HT受体再摄取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 制突触间隙的5-HT的再摄取而发挥抗抑郁作 用。 5-HT功能增高与躁狂症有关。
9
(二)、神经生化因素
去甲肾上腺素(NE)假说;证据有 利血平因耗竭突触间隙的单胺类神经递质而引起抑郁 症状,与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有关; 抑郁患者尿液中NE的代谢产物3-甲基-4羟基苯乙二醇 存在减少现象; 抑郁患者中枢NE浓度降低,患者脑组织NE的代谢产 物3-甲基-4羟基苯乙二醇浓度增加; 一些抗抑郁药通过阻断突触间隙的NE再摄取可产生抗 抑郁作用,如曲唑酮、文拉法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