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 认识钟表评课稿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_1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环节:(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钟面(二)结合生活认整时(三)尝试中学习记录时刻(四)区分中拓展认识(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六)运用中深化认识(机动内容)(七)小结中感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从小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
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难为简,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发现,是这节课是否有实效的关键所在。
因此,一学年数学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习研讨。
设计过程中用心研发出来的亮点:一|、我们发现本课教师教学语言上易出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钟面上的是12个数而不是数字;钟面上的7时是时刻而不是时间。
教师的知识用语正确才不会误导学生。
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我们起初也设计了谜语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发现其实学生带着钟表来上课,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钟表,所以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极大地激活学生,所以换成现在的一个空表盘大大激活了学生研究的内动力,“把12个数送回家”,激活了学生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考怎样送12个数回家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发现,学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钟面,为后续学习一切相关知识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基础。
我们有引导学生发现3、6、9、12这四个数的重要位置。
其实凤娇老师的手表就是只有这四个数的表面,为突破本课难点又一次做了基础。
三、我们研究本课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本节课能够深入发掘教材,开发教材,巧设教学环节,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打乱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顺序,巧妙地加以运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小热身,课上的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2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2篇)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1《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但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知起点并不是零。
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多的关于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王老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如猜谜语等情形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
课堂中,王老师出示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
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取知识。
在这节课上,王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认识整时,准确地读出钟面上所指的整时,教学时王老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有基础的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认识钟表的,再出示3个钟面:7时、9时、3时,互相说一说:“钟面上的时刻各是多少?它们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并且比较三个钟面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什么地方是不同的?经过比较,学生完全理解了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之后还设计了摆时针、分针说时间练习,很好的把时钟的理解从具体到抽象教学。
说一说身边的生活时间,效果明显。
如出示升国旗8:00时钟、吃饭12:00时钟、踢球4:00时钟等练习设计,还有王老师设计摆时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时间,更加深了对时钟的理解。
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习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理解并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2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2篇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1重点:认识整时,记录整时。
难点:特殊时刻的认识。
教学环节:(一)在解构钟表的活动中认钟面(二)结合生活认整时(三)尝试中学习记录时刻(四)区分中拓展认识(五)在游戏中辨析整时(六)运用中深化认识(机动内容)(七)小结中感受时间的宝贵,珍惜时间的重要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从小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帮助学生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的一生都是有益处的。
然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认钟表是比较困难的:首先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其次钟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度量工具,如何化难为简,启发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研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合作、交流、慢慢发现,是这节课是否有实效的关键所在。
因此,一学年数学组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学习研讨。
设计过程中用心研发出来的亮点:一|、我们发现本课教师教学语言上易出错的两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钟面上的是12个数而不是数字;钟面上的7时是时刻而不是时间。
教师的知识用语正确才不会误导学生。
这应该是每一位教师最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我们起初也设计了谜语导入本课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发现其实学生带着钟表来上课,不用思考都能猜到答案是钟表,所以必须思考用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极大地激活学生,所以换成现在的一个空表盘大大激活了学生研究的内动力,“把12个数送回家”,激活了学生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在思考怎样送12个数回家的过程中观察、对比、发现,学生真正地去研究了钟面,为后续学习一切相关知识打下了非常好的知识基础。
我们有引导学生发现3、6、9、12这四个数的重要位置。
其实凤娇老师的手表就是只有这四个数的表面,为突破本课难点又一次做了基础。
三、我们研究本课的另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充分本节课能够深入发掘教材,开发教材,巧设教学环节,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
我们打乱了教材出示的小明的一天的顺序,巧妙地加以运用,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小热身,课上的一些列具有针对性的数学问题,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评课稿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评课稿今天第五节课,我们三街中心小学低段组一行听了史老师执教的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一课。
《认识钟表》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的对象是上学才两个月的一年级学生.这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系统地接触有关时间的知识,主要目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看钟表,学会认读钟面上整时刻,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许老师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亮点: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根据这些特点,史老师结合教学内容,使用了许多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导入时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很快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生活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课堂伊始,播放钟表店的钟表课件,学生兴趣盎然。
三、以活动为主线,关注经验,注重提升。
认识钟表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这节课许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认一认、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
例如:在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钟表、拨整时,由感性到理性。
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在这节课上,许老师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自己观察课件上的钟面,说说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
《认识钟表》评课稿范文

《认识钟表》评课稿范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有利于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与调控,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认识钟表》评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认识钟表》评课稿范文1今天非常的荣幸和几个兄弟姐妹去听了汀田三小吴明寅执教的一年级《认识钟表(整时)》,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钟表,要求学生知道有时针、分针、12个数、12大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建立时间的观念,培养遵守时间的好习惯。
吴老师的课给我很深的印象就是板书工整漂亮,教态自然得体,课程结构完整。
一、板书工整漂亮写得一手好字对教师而言有多重要,字如窗户,无论是听课的教师,还是学生看到这样一手好字,第一感觉就很好。
再说,我们做教师的天天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不能写好字又如何有更强的说服力去要求学生写好字呢。
二、教态自然得体吴老师人长得漂亮,教态自然得体。
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公开课的时候有点紧张很正常,而吴老师的这节课让人感觉不到她有任何的紧张,下面坐着10多位听课的老师,能做到这样不容易,让我自愧不如。
吴老师的肢体动作没有多余的,显得很得体端庄,要多多学习。
三、课程结构完整吴老师的课从开头的导入,再到引申,到练习,最后总结。
给人一种很流畅的感觉,看得出来对这节课的准备吴老师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当然课的流畅与吴老师上课的不紧张也有很大的关系。
有时候上课,我会突然感觉自己接下来要讲的东西忘了,这是教学的大忌,也是新教师常犯的毛病,而吴老师的课确实做到了流畅,结构非常的完成。
当然吴老师的课还是给我留下了一些困惑,在此提出,与大家共同商榷!一、教学内容的取舍问题吴老师在教学本节课的时候,引入了秒针的知识,结果并不理想,学生对分针与时针的认识被秒针一搅合,新知识的学习大打折扣。
这个问题,首先源于学生的学具,学生的学具上出现了秒针,是通过秒针的拨动来调节时间,对整个时间的认识而言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但是对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将秒针加入却有点勉强了,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学知识有一定的规律,不可操之过急。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集锦(17篇)

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集锦(17篇)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集锦(精选17篇)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评课稿集锦篇1“认识钟表”是在一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从课前与学生的交流可以发现,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
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
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2、尊重学生的认知,放手让学生准备材料、让学生探究。
学生对钟表有一定了解,但那是来自生活的感性的零碎的,对某些问题还一知半解。
在课前让学生准备材料,不仅把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获得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形成具体的生活数学概念。
3、尊重学生心理特点,放手让学生“动”。
整个一节课,让学生在动中完成学习。
让学生在动中观察、操作、讨论,在动中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不断地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盎然,热情高涨,使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成学习。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评课

《认识钟表》评课一、成功之处:1、本节课在引入新课的过程中,用学生喜欢的猜谜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为下面活动的开展做好认知和情感上的铺垫。
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2、利用课件,伴着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表,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生看到各式各样的钟表发出惊喜的叫声,露出喜悦的神情,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3、练习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形式多样,独立思考,既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充分利用好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模型,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
二、不足之处:1、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在组织学生活动时显得乱而无序,应加强对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巧妙引导,以其创造生动、活泼、有序的新型课堂。
各环节的实行浪费了一定的时间。
2、由于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3、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
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
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小学一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评课稿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钟表》评课稿《认识钟表》一课是青岛版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的内容。
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
孔老师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老师的开课是很新颖的。
首先是猜谜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就谈到闹钟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二、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
充分利用好多媒体、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面,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能充分好利用多媒体资源
教学中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在仔细观察钟表后,学生发现钟面上有12个数字宝宝,12大格,还有长针和短针。
于是根据学生
的回答随机演示,并伴有声响,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1~12个数字,分针和时针。
还通过教具演示了分针的转动是怎样引起时针的转动的。
感觉不足之处:在认识整时一环节教学时间过长,导致“半时”和“大约几时”的教学稍显仓促。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钟表》评课稿
今天上午向周老师学习了一堂课。
周老师执教的《认识钟表》一课,从整体上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教为学服务的思想。
这节课上,周老师充分利用了谜语、课件和故事情节,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的教学理念。
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1、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
”根据这一理念,周老师根据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使用了直观教具,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导入时利用猜一猜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揭示课题。
再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准备好的钟表实物和模型,认识分针、时针。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式来获取知识。
周老师这节课上给学生观察、操作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
如在引导学生认识钟表后,还让学生在教具上调好7时,8时等时间。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周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
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
如在认识整时时出示闹钟响了的起床图,引出这是几时的数学问题;为了使学生熟练地认读整时,并教授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表示同一个时刻。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我对这堂课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1、在导入部分教师以钟表店开张为由,展示各种钟表图,让学生说说钟表的作用,在这里,我觉得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有必要。
2、学生观察、动手的时间少。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了一个钟面,并且让学生说说钟面上有什么?在这里我觉得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实物,玩一玩自己的模型钟面,仔细看看,动手摆弄摆弄,看看会有什么发现,进而认识钟面。
在认读整时时刻时,让学生探究几个钟面的共同特点,进而可以总结出认读的方法。
接着及时巩固,可以设计三个层次的游戏:教师拨钟面,学生读时间;教师介绍时间,学生拨钟面;学生介绍时间,另一方拨钟面(互换),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方法,掌握知识,这样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认识时针与分针的时候,教师板书时说分针是长长的,时针是短短的,在这里只是时针与分针特点的一个方面,其实随着我们可以这样描述,时针又瘦又长,分针又胖又短,这样更能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说,不能怕学生说错,让孩子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给更多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机会。
在点名回答问题的时候,我发现有时一个问题的几个小题,
都让一个学生承包了。
在动手拨一拨的游戏当中,可以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动手拨一拨。
再让学生上台在老师的教具上拨一拨。
在请学生上台拨一拨的时候,我发现老师每次让学生拨的钟面,分针总是指向12的。
在这里其实可以打乱一下时针分针的顺序。
加深学生对于整时时,分针要指着12这个概念的理解。
4、教师还应该改变传统教学当中灌输的教学模式,做个教学当中的引路人。
比如在介绍电子表示法的时候,可以直接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寻找答案,加深印象。
5、新授与练习巩固应该区分开来。
周老师这节课在新授上的时间用的比较少,之后又通过练习再引出“数字表示法”、“电子表示法”。
并且板书内容有点过多,可以适当精简。
6、在练习题看图写时间的时候,题目当中要求学生写出两个时间的写法,老师请同学来说的时候,学生只说了一个“几时”,我觉得还应该鼓励学生说说“那他的电子表示法又是怎样的呢”?
7、在课堂互动上只有师生互动,没有生生互动,教师缺乏激情,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点平淡,如果能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多用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语言环境里学会知识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