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小数的加减法》评课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评课记录泰和住邦希望小学数学教研组20XX年3月10日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纪录一:活动时间:20XX年3月10日二:活动地点:泰和住邦希望小学数学教研组三:活动内容: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对张老师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公开教学进行评课。
四:参加人员:五:活动过程:(一)张老师对本节课进行说课,要点如下:本节课的内容是“购物小票”(小数的加减法运算),教学目标是能够主动收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小数加减法的数学问题,重点是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要对齐”,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巩固运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来实现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在游戏中涂小数所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时间搭配不合理,学生练的比较少,另外,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二)数学教研组全体成员针对本节课张老师的教学行为及教学内容依次进行评课,经过提炼总结,要点如下:1.教师上课的仪表端正,仪态大方,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富有耐心及爱心。
2.导入自然,整堂课的思路比较清晰,环节完整,从情景导入到新课教授,到练习到总结,有条不紊,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为新课做铺垫,知识点讲解比较详细,并且能运用小组合作交流体现新课程理念,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内容通过出示小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3.本节课的最大失误就是时间把握不合理,在用图形导出算法时消耗时间过长,有些细节讲的太过详细,导致于巩固练习部分几乎没做一道题。
4.教师设疑应具有引导性、预设性,不要让学生无处着手。
5.应规范使用数学语言,比如说像“验算”不要说成是“验证”。
还应注意语言的精练性、准确性,还要尽量克服口头禅像:“啊”、“好了”等过多现象。
6.总体来讲,本节课是成功的。
(三)自由探讨本节课的相关数学问题全体教研组成员就本节课相关内容如小数点的书写顺序,图形的准备等自由谈论,充满生机。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
卢老师的课朴实、实在。
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精炼的教学语言、从容淡定的教态……都是非常出色的。
卢老师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情境,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结出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计算时的注意点。
课的开始卢老师选择简单的整数加法判断对错,复习了“末位对齐”的计算技巧,然后通过问题情境将整数加法改为小数加法过渡自然,成功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字“4”表示的意义,聚焦到算理层面上来,很好地将学生的认知与“相同数位对齐”才能相加减进行了对接,体会了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算理的一致奠定基础。
在教学例题时,卢老师通过学生试做,交流,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法中的“末尾对齐”即小数点对齐,全班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在师生一问一答中呈现出算法和算理,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功。
学生凭借自我经验的深化,使无形的计算法则变成了支撑学生计算的有形拐杖,我认为这一点很成功。
卢老师用对比、改错等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了算理,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各个环节中得到有效落实,教学环节完整有序,层次清晰,师生互动和谐,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如果练习中设计一题解决问题,深化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与例题照应;课尾加一题思维拓展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思维空间。
那么这节课更加完美。
(五年级组韦倩戚明娟点评)。
《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评课教师:刘雁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和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计算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又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所以潘老师把计算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后,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计算方法。
潘老师这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亮点;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首先,潘老师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个人的身高优势引出姚明的身高,让学生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我与姚明的身高差距,以及验算差距计算是否正确,巧妙的引出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
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素材。
比如:要想知道我们计算是否正确,该怎么办?从而引出验算,不仅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而且引出小数加法的计算。
二、利用矛盾冲突,唤起学生注意力今天学习的数与以前学习的数有什么不同?如果盖住小数点就变成什么数?为学生试计算小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通过比较整数加减法计算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依据。
三、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通过让学生编小数加减法问题,在小数加减法中有哪些情况?将小数加减法计算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出现。
用学生自己编的题作为全班研究的“例题”学生有兴趣,对各种“新情况”也有思考,有感受,展现了浓厚的学习热情。
然后让出题人当小老师巡视指导,其他同学做并提出问题和质疑,从而,教学的重难点在孩子们的自我认识中得以解决。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体现教师备课充分备课前,老师就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发现错误主要集中在:1、数位没有对齐;2、计算结果不知道化简;3、小数减法,不知道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后再减,这三点中,带着这些错误,潘老师精心设计了这堂计算课的问题和练习。
总之,这节课“以生为本,对话、研究”的氛围浓厚,所有的问题,由学生提出;算理,学生发现;疑难,学生探讨;评价,学生参与。
【最新推荐】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评课稿-优秀word范文 (1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评课稿篇一:小数加减法评课稿《小数加减法评课稿》丁益武:听了董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使我受益菲浅,董老师的课朴实、实在,他对教学环节的设计,教材的处理,淡定的教态等许多方面,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陈彪:这堂课在教学方法上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整数教学运用迁移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让学生计算,运用迁移的让旧知识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滕於肥:教师大胆放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丁益武:董老师还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邵双双:所谓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麻文杰:董老师比较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而进一步关注“人”的发展。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评课

《小数加减法》评课稿今天听了李老师执教的《小数的加减法》这堂课,《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四下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曾在三下学习过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的一位小数加减法,四下学习这一内容之前学习了小数意义和小数的基本性质。
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是比较轻松的。
任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因此在教学上体现以下三个特点: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购书一事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爱好。
让学生提出“两本书一共花多小钱?”和“《数学家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爱好。
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充分利用2004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
第四:在学法指导上,教师的课堂突出“四让”的特色:(1)问题让学生提出;(2)算理让学生发现;(3)疑难让学生研讨;(4)评价让学生参与。
这样既符合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自主探究课堂教学的特色。
听完这节课,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数加减法》 人教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小数加减法》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小数加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旨在让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小数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经过前三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对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形式上有所区别,需要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点的作用,以及在小数加减法中如何对齐小数点。
此外,学生可能对小数的概念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能够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小数点在运算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对齐小数点进行运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从而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
2.练习题:准备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学习小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三人,便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找零、测量身高等,引出小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演示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听课有感评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听课有感评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评课张教导执教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是整个小数计算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下面我谈一谈我的三点听课感受。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和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张教导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张教导创设了现实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比方说:张教导在新课引入中,选取了“小吃店”活动,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
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出示了“用竹竿测水深”的题目,再一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从情感态度上来看,张教导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这种“探究新知”的过程,能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
张教导主要让学生进行了3次讨论。
第一次是在一开始收集、整理信息的时候,让同桌互相说一说,将商品的价格以“元”作单位该怎样表示,通过交流,学生熟悉了零点几元与几角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算理的揭示起了铺垫作用。
第二次讨论集中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知道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很容易与整数加减法知识想融合。
第三次讨论是在教学小数减法计算时,老师提问: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进一步归纳了算法。
第二、教师适时的引导有利于重难点的教学。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老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使用启发性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和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精选5篇)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精选5篇)《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篇11、环节安排清晰、完整。
本节课由情景引入,导出6道算式,通过这6道算式对万以内的加减法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口算、笔算、估算、验算有机结合。
接着在梳理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应用,用填方格的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最后到商场促销活动各类价钱的计算,又回到生活情景,使整节课内容安排紧凑、连贯。
2、目标定位合理、准确。
在本课中,既有基本知识的的梳理,又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同时还有能力的提升。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前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教学内容的展开,都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把握是比较合理、到位的。
3、反馈形式新颖、可借鉴。
在本课第一环节由情景导入引出算式的反馈中,教师对算式反馈的处理干净、利落。
指名一生说算式,其余同学说问题,反馈形式新颖,把算式和解决问题进行结合,由算式联想到意义,把算式的意义、作用扩大,把计算与解决问题进行整合。
同时使全体学生同时进行思考,这种反馈形式可供我们借鉴。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篇2尤老师的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当堂知识。
上课学生的听讲状态也比较好,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这点我的课堂差的很远,往往讲几分钟就得整顿学生状态,需要虚心学习如何达到如此流畅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画图理解题意,学生画图,学生说图意,学生提问题,学生自己解答,自己说算理,教师只是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是我们学习的地方。
建议是这节课的难点的突破是否能再深一下,比方说160-90最后算法最优化,大多数同学能说出16个十减9个十得7个十,所以得70。
最后还有学生说16-7=9.9加个0得90,这里老师能否追问一下,9为什么加个0,算理就巩固加深了。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尤老师在看信息提问题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加减法》评课稿
屠老师的教学和她本人一样,非常的朴实。
教师上课的仪表端正,仪态大方,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富有耐心和爱心。
以下谈谈本人对本节课的想法。
一、教师对课标的把握十分到位
《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学习,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二、本课有以下几点亮点:
1.以了解为起点
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起点。
课前屠老师通过钻研教材和与学生的交流对话,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有了基本的了解,所以一上课屠老师就为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设计了让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环节,使学生们从新课伊始就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还感受着自信与快乐,这份收获就来自屠老师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
2.以尊重为前提
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经验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
在课堂上屠老师没有把学生看成是一张白纸,由老师领着学例题,做练习,而是承认学生已有的经验,运用小组合作交流体现新课程理念,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加、减法的算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小数加减的笔算方法,讨论、提炼出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甚至将全面认识小数加减法的各种不同情况的任务都抛给了学生(如小数点的对齐,从最低位做起,满十进一,不够减要退一做十,得数末尾有0的要简写等),使学生们经历自主构建的过程,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高。
3. 以评价为保障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的展现还体现在教师角色的转变上,屠老师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课堂上,屠老师对学生的每次回答都能作出及时评价,而且学生在练习纸上解答时,屠老师在巡视的同时,及时批改,体现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提升的地方:1.师生一起小结方法时,是否在例题教学完后就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然后一起小结法则会更好
2.教师提问的时候指向性要明确,不要让学生无处着手,在练习环节,问:你的体重与小明的体重相差多少应在一开始就指出与几岁时的小明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