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备考之重难点解析

合集下载

行测题型难点突破

行测题型难点突破

行测题型难点突破行测,作为各类公职类考试的重要科目,一直以来都是考生们重点攻克的对象。

其中,众多题型都存在着一定的难点,让考生们感到棘手。

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行测中常见题型的难点以及如何突破。

首先,我们来谈谈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

这部分题型看似简单,似乎就是对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但实际上暗藏玄机。

其中,逻辑填空是让很多考生头疼的难点。

在做这类题目时,不仅要准确理解文段的意思,还要对词语的含义、搭配、感情色彩等有清晰的把握。

很多时候,考生们会在几个看似都合适的选项中纠结,最终选错。

要突破这一难点,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

多阅读各类文章,增加词汇量,同时要注重对常见易错词语的辨析和总结。

片段阅读也是言语理解中的重要题型,主旨概括和意图推断往往是难点所在。

有些文段篇幅较长、结构复杂,导致考生难以快速准确地把握主旨。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培养快速阅读和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接着,数量关系这一模块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数学运算中的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排列组合等都是常见的难点。

行程问题中,涉及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而工程问题中的合作效率、工作时间等变量也容易让考生感到混乱。

对于排列组合,其计算方法和思路的多样性常常使考生无从下手。

要突破数量关系的难点,首先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和解题方法,同时要多做练习题,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解题技巧。

在考试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适当放弃,先把容易得分的题目做完,保证整体的得分效率。

再看判断推理部分。

图形推理是其中较为灵活多变的题型,规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其难点。

有时候,考生可能无法迅速找到图形之间的内在规律,或者在多种可能的规律中迷失方向。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系统的图形思维,熟悉常见的图形规律,如位置变化、数量关系、属性特征等。

国考行测备考技巧:常识判断类1

国考行测备考技巧:常识判断类1

国考行测备考技巧:常识判断类在历年国考中,常识一直被认为是个大难点,特别是历史类与科技生活类,经常被吐槽。

大多数考生认为时事政治类可以通过政治理论积累和经常观看新闻掌握,而历史与科技难以掌握。

其实掌握基础常识加以认真分析题干,常识中历史题与科技生活题也可以做对。

下面为大家分析如何解答以上两类真题。

一、历史常识真题【真题回顾】下列选项释义错误的是:A.驽:性烈但跑得快的马B.驷:套有四匹马的车C.驹:小马、少壮的马D.骥:好马、千里马此题考查的正是历史常识,考查的是古语中对不同种类的马的代称。

我们可以回忆高中所学的古文知识和成语理解来分析。

例如B选项,众所周知一句成语“驷马难追”,既然难追那一定是跑的非常快的马车,驷马那就是一辆车子套着四匹马。

所以B选项就可以排除。

C选项也可以联想到成语“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飞快,像是白马穿过狭窄的空隙,只有体积瘦小的幼马才能穿过,所以C选项解释也没错,可以排除。

D选项可以联想到高中时期学过的一篇古文《劝学》中的名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意思是:千里马的一跃,却还不到十步。

驽马十驾,愚钝的人只要不断努力,也能有成就。

由此可推断出“驽马”是跑不快的马而不是跑得快的马。

因此选择A选项。

【真题回顾】下列诗词中,属于陆游的作品有:①《早发白帝城》②《示儿》③《登幽州台歌》④《书愤》B.②③C.②④D.③④此题考查的正是历史常识。

考查古代诗人及其著作。

如果对于陆游不熟悉,可根据其它选项进行排除。

《早发白帝城》众所周知为李白所作,所以排除A选项,《登幽州台歌》为陈子昂所做,排除BD选项,只剩下C选项,本题正确答案即为C。

由此可见,常识中的历史类考查的大多为高中课本知识加上个人理解,所以在做此类题目时要充分调动自己日常所积累并加以大胆推测。

对于过往学习文科的考生来说相对具有优势。

二、科技生活常识真题【真题回顾】下列气体既会造成酸雨,又可用作防腐剂的是:A.二氧化碳B.二氧化氮C.二氧化硫D.氮气此题考查的正是科技生活常识。

202X国考行测备考:逻辑判断重要考点剖析

202X国考行测备考:逻辑判断重要考点剖析

202X国考行测备考:逻辑判断重要考点剖析国考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最后冲刺阶段,大家要做的就是将重要的知识点再进行复习。

本网为大家带来了202X国考行测备考:逻辑判断重要考点剖析,希望这些知识对大家考试有帮助。

202X国考行测备考:逻辑判断重要考点剖析一、必然性推理复言命题综合推理必然性推理的题目每年都有一定量题目的考查,尤其在近年来市地级考试中出现一题五问的形式,大大提升了整个必然性在考题中的比重,也加大了难度。

但其实必然性推理是一种灵活度很低的题目,无论形式如何变化,核心本质是其中的推理规则,今天我们就专门梳理下复言命题综合推理中联言、选言、假言命题所涉及的考点:1、联言与选言命题3、【经典例题】例.某大型晚会的导演组在对节目进行终审时,有六个节目尚未确定是否通过,这六个节目分别是歌曲A、歌曲B、相声C、相声D、舞蹈E和魔术F,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导演组确定了如下方案:A.无法确定魔术F是否能通过B.歌曲A不能通过C.无法确定两个相声节目是否能通过D.歌曲B能通过【答案】A。

E不能通过,根据(4)必要条件“否前否后”的逆否可知,B不能通过,又根据(1)可知A可以通过,再根据(2)充分条件“否后否前”可知C和D都能通过,再根据(3)充分条件“否定前件无法进行有效推理”可知无法确定F是否能通过。

故答案选A。

二、可能性推理可能性推理涉及到的概念及思想比必然性多很多,但实际上背后反应的就是一种因果论述关系,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因果结构称为:知因求果。

1、含义:此类因果关系是通过调查发现一个事实A,预测会产生一个结果B。

如:一个女孩吃的多,就推测她一定变胖。

它的削弱和加强如下:削弱:我们就说其实事实A不会产生结果B,称为切断因果联系。

如:吃得多不一定会胖,吃得多也会很苗条。

加强:我们就说事实A会产生结果B,它们之间是有很强联系的,称为建立因果联系。

如:吃得多会导致脂肪堆积,进而变胖。

2、【经典例题】例.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丢弃了多达10亿吨塑料,这种垃圾可能存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

行测题型难点突破

行测题型难点突破

行测题型难点突破行测,作为公务员考试中的重要科目,涵盖了众多题型,每一种题型都有其特点和难点。

对于考生来说,突破这些难点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行测中几种常见题型的难点,并提供一些有效的突破方法。

首先,我们来谈谈言语理解与表达这一题型。

其中的阅读理解部分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

难点主要在于文章篇幅较长,信息量大,需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主旨和关键细节。

很多考生容易陷入对细节的过度纠结,而忽略了整体的逻辑和主旨。

此外,对于一些含义较为模糊或者抽象的语句,理解起来也颇具挑战。

要突破这一难点,首先需要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平时可以通过大量阅读各类文章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逐渐适应快速获取信息的节奏。

在做题时,要学会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比如段落的开头和结尾,以及一些转折、总结性的词汇。

同时,要注重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主旨。

其次,数量关系题型也是考生们普遍感到头疼的部分。

其难点在于题目涉及的数学知识较为广泛,解题方法多样,而且时间有限,需要在短时间内选择最有效的解题策略。

一些复杂的应用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往往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对于数量关系题型的突破,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和解题技巧。

例如,行程问题中的相遇和追及公式,工程问题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的关系等。

同时,要善于运用代入法、排除法等解题技巧,提高解题速度。

此外,多做真题,总结常见题型的规律和特点,也能够帮助我们在考试中更快地找到解题思路。

判断推理题型中的图形推理是一个难点。

图形的变化规律多种多样,有时候很难一眼看出其中的规律。

而且,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加,图形的复杂程度也在提高,更加考验考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敏捷性。

突破图形推理的难点,需要熟悉各种常见的图形规律,如位置变化、数量规律、样式规律等。

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对图形的敏感度。

在做题时,可以从最简单的图形特征入手,逐步分析,尝试不同的规律假设,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

2019国考行测备考指导: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2019国考行测备考指导: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2019国考行测备考指导: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国考中,无论是副省级还是地市级的行测试卷,言语题量都是40道。

要想让行测成绩更有竞争力,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言语这40题的平均正确率应该在75%及以上。

在真正的言语练习中,不少考生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得分率没想象中的高。

原因如下:1.主观轻敌。

自诩语感好,自诩深谙公考的“江湖经验”,自诩掌握“秒杀绝技”,在练习中,没有深入研究题目,蜻蜓点水。

导致出现,“感觉”时好时坏,“正确率”时高时低。

2.内力不足。

对于大篇幅文字的阅读能力尚有欠缺,体现在看到长文段:要么直接惧怕、不想去读;要么是读到第三句话,就忘了之前讲的内容,读到最后,大脑一片空白。

例:南京在历史上的名字变化或褒或贬,根本源头在于统治者的好恶。

不惟南京,同样原因也引了其他地名的变迁,宋延平定方腊起义之后,深恨江南百姓造反,艺术修养最高的皇帝宋徽宗遂在地名上做文章:方腊的两个活动区域,歙州被改成徽州,取的是“徽”的本意“捆绑束缚”;睦州则被改成严州,意思更是不言自明的。

相比之下,朱元璋为避国号讳,取“海定则波宁”之义,将明州改成宁波,已是很“友好”了。

【2018-国考】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A.古代帝王在地名方面的偏好B.统治者对某些地域的好恶C.地名变迁背后的政治因素D.历史事件对地名的影响【答案】:C。

【易错选项】:A、B。

有考生粗略读完题干,看到了“宋徽宗”“朱元璋”与地方命名的关系,就立马受到选项A、B的迷惑。

【中公解析】分析分段,理解句间关系,首句介绍“南京”名字“变化”的根源在统治者;第二句,“基于同样的原因”引发了“其他地名的变迁”,列举“歙州被改成徽州”、“睦州则被改成严州”;第三句,列举朱元璋“明州改成宁波”。

三句话呈并列关系,需要归纳概括共同属性。

共同属性:1.都有统治者;2.同一个地方的地名都发生“变更”;3.都是统治者影响了同一个地方的地名的变更。

所以,体现共同属性的,只有C。

2024 国考 行测 解析

2024 国考 行测 解析

2024 国考行测解析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国考)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考察考生是否具备
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一种考试。

行测主要包
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几个部分。

首先,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考试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考察
考生的文字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考题通常包
括阅读理解、修辞手法、语句衔接等内容,考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并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次,数量关系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基本数学运算能力和逻辑
推理能力,包括数字推理、数量关系等内容。

考生需要在规定的时
间内,准确地完成各种数量关系的推理和计算题目。

判断推理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包括命题
与判断、逻辑推理等内容。

考生需要根据所给的信息,进行合乎逻
辑的推理和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

最后,资料分析部分主要考察考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
能力,包括图形推理、资料分析等内容。

考生需要通过对图表、数
据等信息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解析涉
及到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等多个方面,考生在备考时需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文字理解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同时,要注重平时的积累和练习,
多做真题,熟悉考试题型和解题技巧,才能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国考行测不定事件备考(精选3篇)

国考行测不定事件备考(精选3篇)

国考行测不定事件备考(精选3篇)国考行测不定大事备考(精选3篇)许多备考公务员考试的小伙伴中对行测数量关系始终摸不清头脑,只是对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印象,比如我们从学校就开头接触的方程法。

下面我给大家共享国考行测不定大事备考,盼望能够关心大家!国考行测不定大事备考(精选篇1)一、含义不定方程:是指解的范围为整数、正整数、有理数或代数整数的方程或方程组,其未知数的个数通常多于方程的个数。

二、常用方法及适用条件1、整除法: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与常数项有公约数;2、奇偶性:未知数的系数一奇一偶;3、尾数法:某一未知数的系数为5的倍数;4、特值法:求解不定方程组,且所求为一个式子。

三、例题精讲例1.某批发市场有大、小两种规格的盒装鸡蛋,每个大盒里装有23个鸡蛋,每个小盒里装有16个鸡蛋。

餐厅选购员小王去该市场买了500个鸡蛋,则大盒装一共有多少盒?A.6B.8C.10D.12【答案】D。

解析:设大盒数量为x,小盒数量为y,则23x+16y=500,由于500能够被4整除,16y也能够被4整除,因此则23x也是能够被4整除,即x是能够被4整除,排解A、C,代入B、D验证即可,,x=12、y=14符合题意,故选择D。

例2. 办公室工作人员使用红、蓝两种颜色的文件袋装29份相同的文件。

每个红色文件袋可以装7份文件,每个蓝色文件袋可以装4份文件。

要使每个文件袋都恰好装满,需要红色、蓝色文件袋的数量分别为( )个。

A.1、6B.2、4C.4、1D.3、2【答案】D。

解析:设需要红色文件袋x个、蓝色y个,则有7x+4y=29,4y为偶数,29为奇数,则7x为奇数,x为奇数。

排解B、C,代入A项,x=1时,y取不到整数,排解,直接选D,验证D项,当x=3时,y=2,满意题意。

例3. 超市将99个苹果装进两种包装盒,大包装盒每个装12个苹果,小包装金应个装5个苹果,共用了十多个盒子同好装完。

问题:两种包装盒相差多少个?A.3B.4C.7D.13【答案】D。

2019国考行测必迈的坎:排列组合

2019国考行测必迈的坎:排列组合

2019国考行测必迈的坎:排列组合在国考行测科目中,排列组合题目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由于它与生活联系密切、题型相对灵活、解题难度大,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考生而言,掌握起来并非易事。

下面专家带大家来学习排列组合中涉及的解题方法,碰到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所谓优限法就是,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对于有限制性条件的元素优先安排。

例:世界杯来临,替补席有一排七个座位供七个替补队员就坐。

其中,有两名运动员执意要坐两端,总共有多少种安排方式?中公解析:先排位置有限制要求的两名球员,有种排法,剩余的球员有种排法。

根据分步相乘的原则,最终安排方式有种。

所谓捆绑法就是,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先将相邻元素放在一起,内部进行排列组合,看成一个整体。

然后把这个整体看成一个元素,和其他剩余的元素再放在一起进行排列组合。

例:世界杯来临,替补席有一排七个座位供七个替补队员就坐。

其中,有三名三十岁以上的运动员执意要坐在一起,总共有多少种安排方式?中公解析:先将三名要求在一起的放在一起进行排列,有种方法。

然后把它当成一个整体和其他四个元素放在一起进行排列有种方式。

根据分布相乘的原则,最终安排方式共有种方法。

所谓的插空法就是,当有元素要求不相邻时,先排其他元素,再将指定的不相邻的元素插入他们的空隙或者两端。

例:世界杯来临,替补席有一排七个座位供七个替补队员就坐。

其中,有三名三十岁以上的运动员彼此不相邻,总共有多少种安排方式?中公解析:先将没说不相邻的四名要求在一起的放在一起进行排列,有种方法。

然后,这四个元素的位置确定后,把剩下的明确不相邻的元素放在指定的五个空里,有种方式。

根据分布相乘的原则,最终安排方式共有种方法。

和排列组合一样,中的每类题型都有自己的一套复习方法和策略。

得其道,势必事半功倍。

悟其法,方能赢国考。

最后,中公教育祝您备考成功,顺利通过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考行测备考之重难点解析
一、数量关系重难点
行程问题中的牛吃草问题,一般形式的这类问题很容易解出,但是遇到牛吃草的变形问题时,有些小伙伴就蒙圈了,其实大部分只要题干中呈现的是排比句的时候,大部分就属于牛吃草的题,这时候只要代入牛吃草的公式就可以进行求解了。

行程问题中的多次相遇问题,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弃,但其实多次相遇问题大部分考的就是它对应的比例式,即S=1:3:5:7……:(2n-1);其次行程路线图需要画出来,标注清楚,用比例关系求出实际值。

二、资料分析重难点
1.用特征数字法估算增长量的式子的时候,会遇到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相差颇大,选项之间差距不大,我相信很多小伙伴这时候选答案就很纠结,很容易选错。

其实,遇到这种问题,就需要注意放缩问题。

增长量的式子是个增函数,这时候增长率如果估算偏小,算出来的值就偏小,选答案就应该选个偏大的。

2.在比较大小的时候,就如比较基期值,基期值=现期值/(1+增长率),这时候两个式子数据比较接近,分子分母的倍数都比较接近,增长率都大于百分之十,用直接除的话又比较麻烦,这时候怎么来解决这类问题呢?其实我们还学过可以用差分法来比较,分子分母各自想减,得到的新分数与分子分母较小的进行比较。

3.图表型题目中,增长率用折线表示出来,比较增长率的时候,用斜率比较和实际值算出来有时候不相符,这时候,我建议大家是用实际值算出来的为准,不能当看斜率。

4.估算年均增长率时,用末期值减去初期值再除以初期值再乘以n。

选答案时,如果计算出来的结果大于10%,则选择选项中比计算结果略小再略小的,但是实际操作中如果选项差距较大会存在误差。

遇到这种问题,其实计算出来的结果如果为10%,误差至少减1个百分点;20%左右,至少减3个百分点;30%左右,至少减57个百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