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含答案

(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结婚。
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
公元1127年,北方金国攻破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仓皇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
作品前期有《一剪梅》《醉花阴》《如梦令》,后期有《声声慢》《永遇乐》《武陵春》《念奴娇》。
评价宋代杰出女词人,婉约词宗。
(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 Word版含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课程标准》摘录:阅读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1.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
2.揭开神秘之纱,探究相关意象的丰富内涵。
3.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
在她的笔下,青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
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
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
《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
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
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
(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
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
(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
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
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
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
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
新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精品教学案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夫妻妙对李清照和赵明诚都博学多才,又精通诗词格律,是名噪一时的“诗词夫妻”。
有一次,俩人参加青州有名的乌老寿星的150岁的寿宴,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众人邀请清照夫妇合写一副对联,祝贺乌老寿诞。
赵明诚稍作谦逊,挥笔而就:花甲重逢,又增而立年岁。
每甲子是60年,“花甲重逢”即120岁,“而立”是30岁,两数相加正合乌老寿龄,客厅里顿时响起叫好之声。
众人都看清照如何续联,只见清照毫不拘谨,握笔在手,也是一挥而就:古稀双庆,复添幼学青春。
“古稀”是70岁,“双庆”便是140岁,“幼学”是10岁,加在一起,也恰是乌老寿龄,对仗工整,珠联璧合。
众人惊叹不已。
(一)背景链接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
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李清照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寂寞与相思情怀。
2.《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成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仇,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使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首词写了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乎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婉约派婉约派为中国古代宋词流派,与豪放派相对应。
婉约,即婉转含蓄。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等。
婉约派由五代的“花间词派”逐步发展形成,因明人张蜒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侧重儿女风情,内容比较窄狭。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必修四《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通过底座来画龙点睛的手法。
2.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鹧鸪天(暗淡轻黄体轻柔)》的鉴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最喜欢的一位词人,她就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
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二、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生平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李清照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
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
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
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2、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后人对她评价颇高: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李清照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1、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著有《漱玉词》。
2、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李清照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婉约含蓄:李清 照的词常常委婉 地表达出内心的 情感,含蓄而不 做作。
音韵和谐:李清 照的词注重音韵 的和谐,善于运 用平仄和韵脚, 使得词的节奏感 强烈。
富有音乐美:李 清照的词不仅注 重音韵的和谐, 还善于运用各种 修辞手法,使得 词的语言富有音 乐美。
艺术手法
善于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 不事雕琢,意蕴丰富。
善于运用对比手法,通过对往昔美 好生活和眼前凄凉景色的对比,突 出作者内心的悲伤和苦闷。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委婉而含蓄地 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感。
善于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景物 描写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使词的 意境更加深远。
思想内容
李清照词的思想内容主要集中在思 夫、悼亡、感时、忧国等方面,表 现出对爱情和生活的执着追求。
教学目标:理解 《声声慢》的词意, 体会李清照的愁绪
重点难点:分析词 中的意象,理解词 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解、 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介绍背 景,朗读词作,分 析意象,讨论词意
作业布置
背诵《声声慢》 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并进行赏析 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风的读后感
课后反思
学生掌握情况: 是否理解掌握了 《声声慢》的词 意和情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四教案《李清照词两 首》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目录
S
01
《醉花阴》教案
02
《声声慢》教案
03
李清照词特点总结
《醉花阴》教案
第一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醉花阴》的词意和情感表达,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 2-7《李清照词两首》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e0a62e581b6bd97f19ea37.png)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课文研习一、要点解析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
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
“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
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
“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李清照词两首》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2.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3.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李清照词中的情感表达,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其他诗词。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播放《醉花阴》和《声声慢》的配乐朗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1)对《醉花阴》和《声声慢》进行词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基本含义。
(2)从写作手法和意境的角度,对两首词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醉花阴》中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状态;《声声慢》中如何运用叠词来表现作者的心情。
(3)介绍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和她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3.知识点应用:(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李清照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艺术特色。
(2)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赏析李清照的其他经典作品,如《如梦令》、《渔家傲》等。
(3)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仿写一首以表达自己情感为主题的诗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李清照的生平事迹、诗词作品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
同时,配以优美的音乐和朗诵,增强学生的感受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方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提示和帮助。
2.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仿写一首以表达自己情感为主题的诗词。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准备在下次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评析。
3.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作业进行综合评价。
高中语文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醉花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二必修4语文教案

“销魂”:直抒胸臆,点明刻骨相思。
导思: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穿插课后习题中《醉花阴》的故事,)请问,这三句好在什么地方?请自主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并交流。
教师准备:以“黄花”自喻,让人联想起少妇因思夫而憔悴的面容,即含蓄又富有美感,同时,黄花傲霜的美质,更能烘托出词人高洁的情怀,意韵丰富。而“瘦”呼应上阕的“愁”,使上下阕由浅入深,浑然一体。而人瘦胜于花瘦,最深挚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思之重,给人以余韵绵绵、美不胜收之感。
反思总结
1.知识建构
2.能力提高
3.课堂体验
课后练习
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符合词人的心境。
永昼:表面上写时间没有尽头,为什么觉得时间没有尽头呢?因为词人当时孤独无聊。借景抒情。
“又”:佳节又至,而人依旧天各一方,可见离别时间之长,令人不堪忍受。
“薄雾浓云”:勾画出重阳节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一种沉郁的气氛。此为环境烘托愁情。
师生讨论后明确:愁。
导学:作者为什么愁?你了解类似的愁吗?
这首词以愁发篇,一开篇就愁云笼罩,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远离,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瘦,此三愁也。此愁是相思之苦,是寂寞之痛。三愁聚集一处,于是借酒销愁,但“借酒销愁愁更愁”,何况“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呢!因而,“为伊消得人憔悴”,“瘦”就在所难免了。(边总结边板书)这种愁我们在“不见复关,泣涕涟涟”中感受过,在“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中体味过,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遥想过,在“你寂寞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中领略过,甚至我们在恋爱中的哥哥、姐姐落寞的眼神中发现过。这种人性人情之美就是诗歌、也是一切文学作品穿越时空魅力永存并深深打动我们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
宋代著名女词人,前期词多写闺情相思,后期词融入家国之恨与身世之感。
她兼擅令慢,每能创意出奇,以经过提炼的口语表达其独特真切的感受,形成辛弃疾所称道的“易安体”。
有《漱玉词》《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为节令抒怀之作。
靖国元年(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伉俪情深,相濡以沫,他们这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持续了十多年。
宣和三年(1121年)赵明诚出仕做官。
这个时期,李清照写出了很多红颜易衰之叹,离愁别恨寂寞孤苦之怨的诗词,《醉花阴》是其中的名篇之一。
时逢重阳,作者通过独守闺房,寂寞抒怀,及把酒黄昏,赏花东篱等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佳节思亲的人之常情。
词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花拟人,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意趣新奇,思意绝美,为后世所赞。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期重要的代表作,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宋王朝被迫南迁。
这一重大的政治事件在非常广阔的范围内影响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李清照的家庭也因此毁于一旦,不仅家中财物全部被焚,连随身携带的古铜器、书籍在南逃途中也遗失或被盗,在她46岁的时候,丈夫又不幸病亡,从此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
这首词抒发了她和当时多数人所共同感到的国破家亡之恨、离乡背井之哀,以及她个人所独自感到的既死丈夫、又无儿女、晚年块然独处、辛苦艰难的悲痛。
词情凄清,跟早年写愁的作品如《醉花阴》等相比,风格迥然不同。
作者着力地渲染了“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多方面叙写她处境的穷困凄惨,并反复诉说她内心极度的孤寂感,句句泪,字字血,全词充满了亡国之痛、败家之哀、丧夫之悲、孤独之苦,使人不忍卒读。
学习这两首词,第一、要了解作者身世。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只的灾难与不幸。
她的生活变迁和情感起伏,都是和她那个时代息息相关的。
《醉花阴》写于作者早期,《声声慢》写于作者晚年,两首词的格调迥然不同,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
因此,了解作者身世是解读这两首词的钥匙。
第二、运用对比鉴赏。
这两首词可对比的地方很多,例如两首词都写愁,都描写了饮酒、黄昏、黄花等意象,“愁永昼”“怎生得黑”写的是对时间的同样感受,但是所表达的心境却是迥然不同,赏读时细加体会,深入领会作者旨意。
课文解读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①,瑞脑②销金兽③。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阴沉沉的天气撩起重重的烦愁,龙脑香料在兽形的香炉中慢慢燃烧,绣房悄悄,淡烟袅袅,从早到晚,漫长的白昼叫人难熬。
①永昼:漫长的白天。
②瑞脑:一种香料,又称龙脑。
③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首二句写时间漫长无聊,一个“愁”字带出词的主旨。
“薄雾浓云”为“愁”烘托了背景。
“永昼”是“愁”的心理反映,“乐而忘时,愁而步艰”,愁肠百结,一分一秒都难以捱过。
词人孤单寂寞,百无聊赖,只好以焚烧香料消磨时光。
“淡烟炉中起,袅袅浮清室”,词人独坐闺房,对着“金兽”出神,炉上轻烟缭绕,如心头情思,乱成一团,悠悠无尽。
词就在这种阴郁迷离的氛围中铺展开来。
]佳节又重阳,玉枕①纱厨②,半夜凉初透。
(美好节日又逢重阳,虽有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但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半夜里只觉得全身冰凉。
①玉枕:瓷枕的美称。
②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
用木架撑起轻纱做成的帐子,夏季用以避蚊蝇。
)[这三句是倒叙,回忆昨晚闺房独寝忧愁孤苦。
词先点出“重阳”,说明“愁”的缘由。
重阳当是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的佳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此良辰佳节,丈夫又不在身边,“遍插茱萸少一人”,叫她怎不愁绪满怀?接着描写昨晚通宵孑然孤苦。
睡在碧纱厨里,枕着洁白的瓷枕头,孑然一身,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半夜了,突然感到全身冰凉:不是身凉,而是心凉。
开首写白天烦愁,这两句倒回去写昨宵凄凉,词人的感情由“愁”而至“凉”,把离别之苦推进一层。
] 东篱①把酒黄昏后,有暗香②盈袖。
(我在东篱把盏饮酒赏菊,直到夕阳西沉,黄昏过后,淡淡的黄菊幽香飘满双袖。
①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②暗香:幽香。
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这里从字面看是叙写饮酒赏菊事,实际是借古人古事抒写她内心浓得无法解脱的愁苦。
古人有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习。
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作者羡慕古人超凡脱俗,怡然无忧的生活。
因此,她效法古人也在“东篱把酒”,直饮至黄昏过后,企图一醉方休,借酒消愁,化解心中的万千愁苦!但是,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东篱把酒”的结果“有暗香盈袖”。
“暗香盈袖”化用《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在异地的亲人。
“东篱把酒”不仅无法排遣的对丈夫的思念,反平添了几许相思、几许烦恼,几许离愁。
因此,词很自然地逼出了下面几句。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①,人比黄花②瘦。
(再别说不要消损神魂之类的话了,当西风卷起珠帘,我憔悴枯萎得比黄花更加消瘦。
①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
②黄花:指菊花。
)[这是全篇情感的高潮,词人由“愁”而“凉”而至“销魂”,失魂落魄、魂不附体、六神无主,其苦至痛至深至极。
江郎《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种种愁苦皆源自离别之痛。
而词中最值得玩味的在“莫道”二字,是谁曾向词人“道”过“不销魂”?显然,只有词人夫君赵明诚。
这里暗示读者,清照曾不知多少次向明诚诉说别离之苦,明诚也不知多少次宽慰清照不要烦恼,不要伤神。
可是“年少轻别离”的丈夫呀,哪知道独守闺房的苦恼。
请你不要再说什么“不要销魂”之类的话了,当西风卷起珠帘,清秋季节来到,重阳佳节再临,看着别家亲人团聚,共享天伦,我怎不把远隔云山、梦绕魂牵的夫君你思念,以至一天天憔悴消瘦,没精打彩,比凋谢的菊花还要没有精神!这末尾三句字字珠玑,乃神来之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本词词题“重阳”,词人择取这个“倍思亲”的特定日子,抒写独守闺房时的离愁别恨与思夫之情。
词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夫妻离别、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她走出室外,“薄雾浓云”,天气阴沉;待在室内,孤独无聊,焚香解闷;白天不好过,黑夜更难熬;坐不住,睡不宁,真是难以将息。
词的下片承上片“佳节又逢重阳”而来,写饮酒赏菊的生活片段,抒写“销魂”之怀。
下片不见一个“愁”字,但处处是“愁”。
“东篱把酒”为了排遣愁,“暗香盈袖”触动愁,“莫道”引出“销魂”,把愁推向高潮,最后落到“瘦”字,是愁的深化。
对于这首词,名家品评甚多:(1)此首情深词苦,古今共赏。
起言永昼无聊之情景,次言重阳佳节之感人。
换头,言向晚把酒。
着末,因花瘦而触及己瘦,伤感之至。
尤妙在“莫道”二字唤起,与方回之“试问闲愁知几许”句,正同妙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2)词之用字,务在精择:腐者、哑者、笨者、弱者、粗俗者、生硬者、词中所未经见者,皆不可用,而叶韵字尤宜留意。
古人名句,末字必清隽响亮,如“人比黄花瘦”之“瘦”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之“闹”字,皆是,然有同此字而用之善不善,则存乎其人之意与笔(清·沈祥龙《论词随笔》)。
(3)李清照的词常于故中出新,达到“事如己出,天然浑成”,或“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使事如不使也”。
如写孤寂怀人的<</SPAN>醉花阴>“佳节又重阳”这句,实暗寓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意。
“东篱把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上句用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下句用《古诗十九首》其十五“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而且把两典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出思念远人的深情。
一结“莫道不消魂”由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化出,又因增加了一个感人的意象“人比黄花瘦”.故使“消魂”丰实,再冠以“莫道”,意蕴更深厚了。
(艾治平《婉约词的流与变》)声声慢寻寻觅觅①,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②。
(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左顾右盼,东寻西觅,但是什么都寻不见、觅不到,冷冷清清,空空荡荡,家徒四壁,别无长物,境况多么凄惨,禁不住凄冷、凄清、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痛彻肺腑,伤透骨髓。
①寻寻觅觅:形容失魂落魄,心神无主,像是失掉了什么东西似的。
②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起头三句,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
自然,不牵强,“无斧凿痕”。
但是,这起句之妙,绝不止于技巧的高超。
它的妙处主要还在于有层次、有深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词人极其艰苦的处境和难以言传的悲愤之情。
“寻寻觅觅”四字,如石破天惊,劈空而来。
词人想寻觅什么?初看难以理解,细加玩索,就会发现,词人也许早已是饿得饥肠辘辘,冻得浑身哆嗦,饥寒交迫,使她眼冒金星,神情恍惚,于是下意识地在屋子里“寻寻觅觅”,希望找到一点可以用来果腹充饥的食物,或者是希望找到一点什么财物,或者是希望找到点什么可以变卖钱财的古物。
但是,冷冷清清,家徒四壁,别无长物,结果一无所获,什么也没有得到。
“冷冷清清”这四字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情,由心情而感染到环境。
“凄凄惨惨戚戚”描写了词人由这悲惨境遇中产生的极度痛苦的心情。
“凄凄”一叠,是外之环境与内之心灵相连接的关键,承上启下。
在语言习惯上,凄可与冷、清相结合,也可与惨、戚相结合,从而构成凄冷、凄清、凄惨、凄戚诸种心境,所以用“凄凄”作为媒介,从“冷冷清清”的环境描写过渡到“惨惨戚戚”的心态描写。
由此可见,这三句十四字,实分三层,“寻寻觅觅”写行动,“冷冷清清”写环境,交代寻觅不到的原因,“凄凄惨惨戚戚”则是寻觅之后的心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文情并茂。
于开篇之时,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乍暖还寒①时候,最难将息②。
(特别是由热忽而转为寒冷的时候,最难以调养将息了。
①乍暖还寒: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乍,zhà。
②将息:调养、保养。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
一般的评论家只从天候探索,谓此词作于秋天,所以说“乍寒还暖”,但确切地讲,只有早春天气才适宜用“乍暖还寒”;也有说这是描写深秋时节白天夜晚温差很大的特点,但是,秋天不是特冷,为什么说在一年四季之中“最难将息”?其实,李清照在这里用的是双关意义,她明写天候骤然转冷,缺衣少被,日子难过,继续描写自己生活上艰苦难熬的处境;同时暗写自家身世,“乍暖还寒”喻词人本是钟鸣鼎食的官宦富贵之家,突遭变故,竟至一贫如洗。
俗语说,由贫入富易,由富入贫难,李清照过惯了锦衣玉食、狐裘锦衾的贵妇人生活,突然跌落缺衣少食的寒门,这穷困寒酸的日子自然难以煎熬,所以说“最难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