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

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规划与设计

2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指非农业人口聚集地方,是一定地域 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二 城市的职能和发展 1 城市的职能 城市的职能指的是城市在国家或者地区的政 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作用。 有居住、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教育、娱乐职能等 2 城市的发展
第二章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部门的纲领性规划, 包括: ① 城市发展的依据 ② 城市的定位 ③ 城市发展模式 ④ 城市发展人口规模 ⑤ 城市整体布局的方案。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 1)查明城市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历史迹变 2)区域经济布局,城镇体系,总体规划 3)反映因素,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发展模式 4)选择城市各组成要素用地
第三章
dab da = ----------- 1+ Pa / Pb dab ------A、B两城市之间的距离 da ------裂点距A城的距离 pa ------ A城人口 pb ------ B城人口 如开封、攀枝花 (1)交通地理位置具有动态特征 如郑州、石家庄 、朱仙镇
郑 州
深 圳
广州
第三章
第三章
柳州
桂林
首尔
第三章

② 影响城市发展的规模 ③ 影响城市建设成本 (3) 地貌现象 地质条件不同而呈现一些地貌特征,包括黄 土地貌、红土地貌、咯斯特地貌、滑坡、冲 沟、凹岸、凸岸、沙漠、河流阶地等。 4 气候条件 (1)气候环境影响城市区位选择 (2)风象影响城市各功能区的相对位置关系
第三章
黄土地貌
第三章
红土地貌
第三章
咯斯特地貌
第三章
滑坡
第三章
风向 风吹动的方向,一般有8-16个方位 风象 风速 风吹的速度 风频 各方位风向出现的频率 风向对城市用地布置的影响: 风玫瑰图 风速对城市用地布置的影响: 风速越大,污染物越容易扩散,污染越小 一般情况下,静风频率>47%,不宜布置工 业;30% <静风频率<47%,布置工业必须采 取补救措施

城市地理学重点

城市地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学科。

1、研究对象:城市概念: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2、主要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①城市化研究②区域城市体系的研究③城市分类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地理学研究的特点(1)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2)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3)注重城市化的研究(4)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5、中国城市地理学的研究趋势(1)对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2)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城市的研究将加强(3)对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将加强(4)对新领域和新方法的研究将加强:(5)城市规划等应用研究将进一步加强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

2、城镇:指以非农业人口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3、城镇不同于乡村的几个特点:(1)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乡村。

(2)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在规模上区别于乡村。

(3)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景观上不同于乡村。

"(4)城镇具有电灯,广场,街道,影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在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

(5)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职能上区别于乡村。

还可以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方面寻找城乡差异。

4、城市地域:亦称城市圈,与农村地域相对。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是⼈类⽂明的象征,是社会⽣产⼒发展到⼀定阶段产⽣的,其⼀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候、⽔⽂、⼟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先作为⼈类⽣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候因素⽓候的主要要素是⽓温和降⽔。

地球上⽓温和降⽔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长,⽽且更适于⼈们的居住、⽣存。

世界⼈⼝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泛分布,如今没有受⼈类活动影响的⾃然环境⼏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温适中,降⽔适度的温带⽓候区,近⼏年有缓慢向亚热带⽓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城市绝⼤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城市绝⼤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以上的⼤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们的出⾏和⽣产。

所以⼈们的聚集⾸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200⽶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原地区或⼭间盆地区,由于⽓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们⽣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温低,纬度低⽓温⾼。

所以世界⼤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的城市,其⼀般都受⼤洋暖流的恩惠。

如斯德哥尔摩市,北纬59度20分;圣彼得堡城,北纬59度58分;还有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等均是位于⾼纬度但受惠于北⼤西洋暖流的城市。

《城市管理》教案

《城市管理》教案
2.我国现行城市建设资金主要来源
3.进一步拓宽城市建设资金来源的途径
第六章 城市环保管理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
一、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
二、城市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及其危害
1.大气污染
2.水体污染
3.环境噪声污染
4.固体废弃物污染
三、认识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坚持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第一节 城市管理一般原理
一、城市管理的理论基础
二、城市管理的管理学原理
1.学习管理原理对城市管理的意义
2.城市管理的一般管理原理
让学生熟悉城市管理的理论基础,掌握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
城市管理的一般原理
讲授
讨论
案例
同上
1.简述城市管理的理论基础?
2.简述城市管理的系统原理?
3.以具体事例分析城市管理中的反馈原理?
2.从城市生态学的角度把握城市环境保护
3.从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观审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学生了解城市建设项目的内涵和特征,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熟悉城市环境污染主要类型及其危害,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掌握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的程序以及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与管理
城市建设项目管理的程序以及城市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与管理
4
3
第二章 城市管理原理
第二节 城市管理的主要方法
一、行政管理方法
二、经济管理方法
三、法律管理方法
四、宣传和思想教育方法
五、目标管理法
第三节 城市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一、城市管理的目标与任务
(一)城市管理的目标
(二)城市管理的任务
二、城市管理的原则
1.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城市地理思考题集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1.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2.城市: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科技、文教、信息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城市的本质特征:1.密集性------物质的和精神的密集2.高效性------高效率和高效益3.多元性------特征多样、类型多样4.非农性------非农人口、非农活动5.区域性------区域中心6.系统性------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二.问答题1.简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

研究任务: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2.简述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d)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e)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3.简述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a)是地理学的三级学科,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b)在我国,城市地理学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在发达国家,则把城市地理学归为社会科学。

c)综述,城市地理学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地理科学,是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

4.简述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关系区别:1.学科性质:城市地理学:地理科学;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2.研究方向:城市地理学研究区域中的城市和城市中的区域,理论性较强;城市规划学从事单个城市内部的平面设计,偏重工程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联系:具有渗透关系的相互独立的学科。

5.简述我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特点及研究领域a)注重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b)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研究;c)注重城市化研究;d)注重城市地理新领域与新方法的拓展和应用。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城镇人口:也称驻地人口。

指占用城镇生活空间,并享受城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的人口群体。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城市规划期末复习

市和镇。

不是众多的人和物在地域空间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自然环境为依托、以经济活动为基础及社会联系极其密切的有机整体。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比例来表示。

(1) 100 万人口以上为特大城市;(2) 50—100 万为大城市;(3) 20—50 万为中等城市;(4) 20 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

(1) 前工业社会时期:以农业为主,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非农业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主体,城市惟独商业和手工业;(2)工业社会时期:城市数量、规模与经济总量的积累,城市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空间形态,城市问题产生;(3)后工业时期: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尚未终止。

城市化水平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1)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受到不少因素的影响,但在所有因素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2)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化进程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也在现代化,现代化社会与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目的是彻底吻合的,要达到这种目的,惟一有效的综合手段就是城市化,没有城市化也就没有城市的现代化;综上所述,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在《城市规划办法》中则进一步强调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施为对象,通过资金和劳动的投入,形成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物质空间,并通过直接提供服务,或者经过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环节,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目标。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第一章1、城市: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

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2、城市的特点:动态性、区域性、综合性3、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制定科学的城市政策提供参考。

4、城市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1)城市形成发展条件研究;(2)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3)城市内部空间组织研究;(4)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5)新方法、新技术应用和新领域的研究。

5、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学的区别与联系:(1)两门学科在学科性质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城市地域状态和分布规律的的一门地理学科;城市规划学是为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提供设计蓝图的一门技术科学。

(2)两者都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但侧重点和研究方向根本不同。

(3)城市地理学和城市规划学的相互联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城市地理学需要从城市规划学的进展中汲取营养,去探讨更全面的城市地域运动规律;城市规划学需以城市地理学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设计理论。

(4)两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指导与应用的关系。

第二章1.城镇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答:⑴产业构成上,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的居民点;⑵人口规模上,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⑶景观上,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⑷物质构成上,城镇有上下水、街道、影剧院、博物馆、广场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⑸职能上,城市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的地域概念分三种类型:城市的行政地域、城市的实体地域、城市的功能地域。

4、都市区: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5、大都市带: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6、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的特点?答:⑴多核心⑵交通走廊⑶密集的交互作用⑷规模特别庞大⑸国家的核心区域。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 - 1 - 第二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 7 -第一节城市的辐射功能一、教学目标1.掌握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二、教学重难点以纽约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谈话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放眼中国省会城市的发展史,石家庄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既不沿江也不靠海,完全是一个靠火车拉起来的新兴城市。

1907年,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交汇在一个仅有几百人的小村庄,靠着火车的拉动,这个小村庄迅速壮大,于1968年升格为河北省会,仅比深圳成立经济特区早12年。

今天的石家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GDP接近6000亿元,虽然没有取得深圳那样巨大的成就,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海口),能从一个小村庄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也是非常不简单的。

【引发思考】为什么铁路的修建、繁忙的运输能促进郑州的快速发展?[新课教学]: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讲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通常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周围地区提供工业产品和各种服务。

区域则通过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依托。

【讨论】区域与城市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拓展知识】关于城市的起源,学术界有三种说法:一是防御说,即建城郭的目的是为了不受外敌侵犯;二是集市说,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发展,人们手里有了多余的农产品、畜产品,需要有个集市进行交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城市
港口城市
中心地职能
城镇 集镇
港埠 渡口
交通运输职能 以港口城市为例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中心地型城镇形成过程: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村庄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出现
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
志。”
——恩格斯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 发展起来了。最初在城市和乡村间,然后在各种城市劳动部门间实行的分工所造成的 新集团,创立了新的机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各种公职都设置起来了。”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两个问题: 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1
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 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打猎
原始畜牧业
城 采集野生果实、植物根 种植植物
原始农业
村落 乡村
市 城市出现在乡村之后,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1、转运功能型城市形成过程: 天赋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29
高平原
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蒙古高原上
6
高原山间盆地和 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
谷地
中的城市
41
中山谷地
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 窄的河谷平原。南平、十堰、攀枝花
15
高山谷地
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拉萨
陆岬(开普敦、直布罗陀)
二、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又可能带动另一些城市的发展。
原来不过是正定县的一个小乡村,当初京汉铁路修到正定县城时,为了不破坏正定县 的风貌,把车站向南迁了十几千米,建在了石家庄。后来石德、石太铁路又在这里与 京汉线相交,石家庄成了重要的铁路枢纽,大大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其地位不仅超过 了正定县城,而且成了省城,人口已超过100万,正定县城仍不过是3万人的小城。
城市地理学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本章重点
1.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与地理位置。 2.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河曲位置 过河点位置(渡口)
河口
②海港城市
随着航运技术的发展,船型不断加大, 吃水不断加深,河口港城市向下游出海 口方向推移是带有普遍性的规律。
如广州向黄浦、天津向塘沽、福州向马尾、 宁波向镇海和北仑、上海向宝山都是典型 的例子。
海区 港位 城类 市型
海湾(青岛、大连) 岛屿(香港、厦门) 陆连岛(澳门)
二、铁路促进近代城市发展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
(1)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 该城市在铁路网中处于枢纽位置。
特点: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比较广大, 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有利于城市的发展。
主要枢纽

一般枢纽


次要枢纽

专业性枢纽
(2)依据城市中铁路方向的多 少划分为两种:通过位置和断点 位置。
产 第一次社会分工(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
生 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出现产品剩余)
交换(偶然性—经常性)

市集(固定交换场所)

程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劳动生产率提高 交换范围扩大
手工业商业集中地 (市集)
城市
人类出现
筑巢而居 逐水草而居 散居
定居、聚居 (氏族乡村)
游牧部落和农 业部落分离
2、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①中心位置:
中心位置既便于四面八方的交通线
向中心会聚,也有利于从中心向外 开辟新的交通线,因而促使城市的 发展。
国外: 马德里-西班牙. 柏林----德意志帝国 布拉格-捷克 东京----日本
国内: 郑州-河南 太原-山西 贵阳-贵州 成都-四川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世界上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特点: 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主要位于北半球。 (世界六大城市群)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1)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布在海拔
3
为满足某种专门需要, 在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以某 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如工业城市、风景旅 游城市、大学城等。
中心镇型城镇
交通型城镇
专门化城镇
伯德曾以三角形表示三类城市(中心地职能、专门化职能和交通运输职能) 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专业化职能,以工业城市为例(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与中心位置相对的是邻接位置。 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 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 本区域的中央。
1、渔港要求邻近渔场, 如舟山的沈家门,广西的北海;
2、矿业城市要求邻接矿区, 如煤城淮北、鸡西;
3、耗能工业要求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④门户位置:
一种特殊的邻接位置叫做门户位置 或出入口位置。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 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 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 要联系方向一端。(河口港)
1
1、平原地区多低山丘陵,中山和高山地区极少 2、除平原中腹和三角洲平原外,城市选择两种地形过渡或交接部位的现
象非常普遍 3、除了平原城市要濒临江河湖海外,在丘陵山地的城市多趋于河谷,也
普遍临水。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1
自然地理条件的衍生转化 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
2
区域经济开发的历史积累 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
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
3
未来的发展可能性——未来的开发潜力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与城市生存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原理在于:
城市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与区域发展经济地理因素之间 始终有着各种双向联系(城市汲取区域的资源,又向区域提供产品和服 务)。城市是区域的缩影、中心和焦点。
平原与低山丘陵 由于平原狭窄,间有残丘起伏或周围一侧地形破碎。最典型的
邻接地带
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20
低山丘陵区的河 河谷平原较宽阔时,城市地形较平坦;较窄小时,城市则有山

城特点;成盆地状时,城市均靠盆地边缘。江南丘陵区数量最
76
多,最典型
平原中腹
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地势低平甚至低洼。
第三节、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巴朗斯基: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的东西 的总和。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 上的结合。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如大同的矿业城市;武汉、上海、广州的港口城市;政治地理位置变化的 深圳。
水陆交通
气候温润
地形类型 滨海平原/丘陵
特点 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发展。
城市数 21
三角洲平原
周围平原广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
17
山前洪积、冲击 平原
山前堆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而有坡度,水源丰富又排灌 条件良好。我国北方分布广泛。华北平原外侧沿燕山南麓
63
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以位于海拔100m以 下的居多。 (2)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比例大致 分别是1%、32%和67%(1983)。
例如:
美索不达米亚 印度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 中国华北平原 中美 安第斯山中部 尼日利亚西南部
地理位置优越(沿河海、平原、低山丘陵 的河谷、山间盆地和谷地等)
兽的需要。还不是为了保护“统治阶级”或“私有财产”。 3、城市的出现是国家产生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 4、城市出现后随之出现了阶级的划分。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环境,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1、大、中、小位置 (不同空间尺度)
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 相对关系,是从小比例尺地图上进 行分析的。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 的相对关系,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 分析的。
以广州为例: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 香港、澳门,中国的南大门(面向东南出 口)、对外通商口岸。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上部。
小位置:西江、北江的交汇的地方,白 云山南部
1、大、中、小位置
以天津为例
大位置:处在中国北部海域最深入内陆的渤海湾的顶端,对内它在关内关外、西 北高原与华北平原联系通道的交点上。华北、西北通过天津出海陆上距离相 对近便,对外在海路上则不一定比周围诸港方便,故优势不如上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