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产生与发展.

合集下载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 位置: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 客观存

在的东西的总和。
❖ –赤道和本初子午线
(БapaHckun )
–自然地理因素(山、海)
—数—理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
–具有经济意义的内容
经济地理位置
–国际关系方面内容
政治地理位置
❖ 概念: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 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必然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 从不同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城市对较大范围内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 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介于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类型。
太仓
上海
天津
天津市
❖ 根据城市和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区分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 与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较近
• 二十世纪后,城市发展进入现代阶段,工业在 城市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开始有所减弱。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城市发展
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
– 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 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全部实现 工业现代化的路还很长
– 即使在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工 业仍然是创造城市财富的根本手段,城市成 长的有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扩展
v 区域地理条件是结合在一起综合对城 市产生作用的。试分析:
•江苏南部长三角地区与北部徐淮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和分 布格局有明显差异
•四川城市分布有盆地内与盆地外的显著差异,而云南的 城市分布基本均匀,无集中区域
•我国城市化水平是东北地区最高,而西南地区最低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 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 —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 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 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 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 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 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 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规划原理》等)
生产力 发展
城:防御
市:交易
市的 形成
生活需求 多样化
城市产生
商业与手 工业从农 业中分离
巴比伦城平面图
提姆加得城平面图
观点二:“城市是新石器文化和旧石器文 化结合的产物……在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 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主 要的参变因素是王权制度”(芒福德)。
1、概念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
系的总和。 2、地理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间关系
— 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
市的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
3、类型 — 大、中、小位置 — 中心、重心位置 —邻接、门户位置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4、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方法(单要素)? 路径(单路径?) 目标(大城市?)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2、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3、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

城市地理学知识点二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1.城市产生与发展的主要区域基础是什么?答:①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首先作为生存环境,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②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矿产资源、淡水资源、水热资源、动植物资源的丰饶度及其组合,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发展的历史传统,现状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特征,未来的开发潜力等。

2.评述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并以实例说明。

答: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的结合。

有利的结合即有利的地理位置则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的特殊性。

城市地理位置主要有以下三类:①大中小位置(不同空间尺度)大位置—是城市对较大范围的事物的相对关系。

小位置—是城市对其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有时可以从大小位置之间区分出一种中位置。

如上海:大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口处。

中位置的特点是其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位置是黄浦江和苏州河相汇处。

②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A、中心位置——城市处在区域的中心。

便于与区域发生联系,通达性好,总交通流最小。

如:我国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地域内的中心。

B、重心位置——城市偏于区域的一方。

在重心位置形成的城市也具有总联系距离最短的效果。

如西安、杭州、南昌、乌鲁木齐等省会城市均不在各省的中心位置,却都接近于省域的重心位置。

C、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展的区域,偏于在吸引范围的某一侧。

如渔港接近渔场;矿业城市邻接矿区;耗能工业接近廉价电源地等。

攀枝花市就是在矿业发展中上形成起来的。

D、门户位置或出入口位置——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宫殿 ) • 雒阳城内有南宫、北宫两座主要宫殿。南宫面积约1.3平 方公里,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1000米。南宫是皇帝 议政和受群臣朝贺的地方。北宫位于雒阳城北,略为偏西。 北宫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面积约1.8平方 公里,大于南宫。是皇帝和嫔妃寝居之所。南北两宫均设 四门,二宫之间以复道相连。 4)园林 ) • 芳林苑,位于城北部,与宫城相连。汉灵帝刘宏在宫中建 “裸游馆”,绿苔被阶,引渠绕流,乘船以游。 5)街道与市场 ) • 雒阳城有24条大街,长衢夹巷,四通八达。大街最长达 3000米,宽度一般约40米。城内多树木,桃李生路旁,花 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 雒阳有三市:南市,位于城东外;马市,位于城南外;金 市,位于西城中,此市最大。
第二阶段 确立期 1.时间:约相当于夏商周时期(前21世纪~前771年) 2.社会特征:共主支配下的广域王权国家。青铜时代。 3.城市类型:王朝都城;方国城;周边邦国部族城。 4.城市特征: • 宫庙一体,以庙为主构成这一时期宫室建制的一大显 著特色。 • 城垣的有无尚未形成定制 • 城市总体布局较为松散和缺乏统一规划
6.吴都建业 吴都建业
• 建业,今南京市。原名秣陵,后孙权改名建业, 取“建功立业,统一天下”之意。 1)吴都建业的原因 ) • 地理位置方面,北依覆周舟山和玄武湖,南近秦 淮,东凭钟山西麓,西有冶城和石头城相护,位 置十分险要。 • 吴以水军立国,这里的环境正适合水军的建设。 • 周边地区土地肥沃,水利发达。 • 政治上,东吴统治集团多为吴郡、会稽的名门望 族,在江东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军队。 • 民意方面
盘龙城
安阳殷墟
第三阶段 转型期 1.时间:约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年~前221年) 2.社会特征:列国分立、兼并战争频繁,社 会经济长足进步。 3.城市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形势促进城 市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其功能与性质的巨 大转变。这种变革可归纳为大规模的筑城 运动和城郭布局的形成两大方面。 • 筑城运动:两种形式 • 城郭之构:城郭相连的两城制形式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1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定居和永久性聚落;专业生产提高生产率;出 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积存。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财富占有不均衡,私有 财产形成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分离。 商人阶层产生;出现了不求可耕种只求交通便 利的用地选择;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 存方式的居民点,即以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
16
2.2城市化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2.2城市化的动力 2.2.3城市化的类型

17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

狭义上:
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 于城市区的居民数之比重增加的过程。


广义上: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本教材对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采用广义的解释。
13.7 30.1 31.4 35.0 38.3 41.1 44.5 45.7
[资料来源: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71页,有些计算是新加的。]
27
世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趋势图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 17 22 13.3 7.8 26 21.5 31 24.6 10.8 53.4 44 37 27.7 15.1 29.1 19.5 60.1 66.3 71.3 75.7 79.5
6
市与城市



(1)城市:city与country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口稠密、 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理区域,无 法定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属于社会、经济、地 理概念。 (2)市:municipality,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 的政治法律概念,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 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 的管理范围. (3)城市:从管理的角度界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它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是 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3-城市的产生与发展09

3-城市的产生与发展09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 产物 第二节 城市地理位置 第三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本章重点:地理位置的概念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动 态影响,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动因
导读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产生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城市地理位置对城市产生与 发展有何影响?
不同类型城市的功能、特点 和形成动因?
大、中、小位置
从不同空间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以上海为例 – 大区位是我国 南北海岸线的 中点及长江出 口处
中区位—长三角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 小区位—黄浦江和吴淞江的交汇点
2.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城市及其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1)中心位置 一国的首都位于一国的中心
我明国清的两政代治古和都文北化京中城心北京 这些都是作为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梵蒂冈
布达拉宫
耶路撒冷 梵蒂冈
这些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
嘉峪关 山海关
这些都是作为军事要塞发展起来的城市
随旅游发展起来的城市
从边陲小镇发展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主要的原因是 什么?
深圳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2. 8.1122. 8.11Th ursday , August 11, 2022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1 4:00:19 14:00:1 914:00 8/11/20 22 2:00:19 P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2. 8.1114:00:1914 :00Aug -2211- Aug-22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 量。14:00:1914 :00:191 4:00Th ursday , August 11, 20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产生与发展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们脱离了土地的束缚,寻求一些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利于交换的地点集中定居,以其手工产品与农牧民进行交换,从而在地域上出现了一种以产品交换为目的的新型居民点。

世界各地的城市由于其产生的历史时代不同,区位地点各异,因而具有不同的起因。

我国古代的“城”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城”是指四周筑有围墙,用以防卫的军事据点;“市”则指交易市场,是商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是人口渐多,也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市”便在“城”或“城”郊出现,“城”与“市”逐渐结合为一个统一的聚合体——城市。

在西方,城市作为一个明确的新事物,开始出现于旧石器至新石器时代的社区中,原始城市是圣祠、泉水、村落、集市、堡垒等基本因素的复合体,这些复合体几乎都是由密闭的城墙严格封围着。

王权制度的出现使分散的村落经济向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四周以城墙圈围的城堡便在村庄中出现。

城墙的最初用途或许是军事上下班的防御,或许是宗教上的标明范围。

但不管怎样,出现这样的城堡是以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品的剩余为前提的。

纵观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起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农产品有了剩余;二是农业劳动力剩余。

也就是说,当农业生产力创造的农产品,除了第一产业从难从严业者及其实用性所需的份额以外还有剩余时,城市的兴起才有可能;仅有农产品的剩余尚不足以导致城市的产生,还必须要有剩余的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

因此,早期的城市大多起源于农业发达的地区,如两河流域、尼罗河下游、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等。

这一过程,可用下列简单的框图表示:现代城市,无论其职能、成分抑或形态,都已大大复杂化、多样化,城市拥有更丰富的内涵,因而城市的定义也多种多样。

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城市,都存在一个基本的共同点,即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城市自产生至今已经历了5000多年漫长历程。

根据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功能及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通常将城市的发展阶段划分为古代、近代及现代三个时期。

(一)古代城市发展自城市产生至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着统治地位,农业和手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很小。

古代城市发展经历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3%左右。

这一时期城市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城市的功能主要是军事据点、政治和宗教中心,经济功能极其薄弱,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对周围地区影响不大,还不具备地区经济中心的作用;2、城市地域结构较为简单,尚无明显的功能分区。

一般以教堂或市政机构占据中心位置,城市道路以此为中心呈放射状,连接周围市场;3、城市形态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四周设有坚固的城墙或城壕,由于受城墙的限制,城市地域规模和人口规模都不大;4、城市地区分布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分布在农业灌溉条件良好的河流两岸,或是交通运输便利的沿海地区。

(二)近代城市发展18世纪中叶西欧发生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也使城市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工业化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工业革命结束了手工业的生产方式,代之以大机器生产,从而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地域分工,加速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业生产在地域上集中,有利于生产协作;商品生产与交换带动了金融、信托事业的兴起;与此相适应,工商业集中的城市,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各种服务行业,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这一过程引起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加,城市人口的比例迅速上升。

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城市的发展远远超过以往几千年。

工业革命使近代城市发生了质的变化。

与古代城市相比,近代城市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城市发展加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

至1990年,全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13.5%,1950年达28.7%;10万人以上的城市数目由来8座增加到484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有71座;2、城市功能趋于多样化。

除了工业、商业等经济功能日益增强外,金融、信息、科技、文化及交通等功能也得到了加强,城市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心,对国家和地区经济产生很大影响;3、城市地域结构日趋复杂化,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功能分区。

如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以及仓库码头区等。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明显得到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4、城市地区分布差异显著。

城市分布逐步摆脱了农业生产的影响,在一些资源分布地区出现了工矿城市;铁路运输促进了内陆地区的城市发展,改变了古代城市分布十分局限的空间格局。

但由于世界各地工业化进程存在差异,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也十分显著,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少数规模较大的城市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

(三)现代城市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后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相继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世界上的城市就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些长期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纷纷摆脱了殖民统治,相继独立,使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民族经济蓬勃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经过短期的经济恢复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西欧许多发达国家医治战争的创伤,掀起了整修和重建城市的浪潮,使城市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开始发生革命,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革命,促进了全球范围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新水平,社会产品空前丰富。

这一切,都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的发展进程,使城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近几十年世界城市的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1、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速,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1950~1970年20年里,世界城市人口总数从7.06亿增加到近14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0年的28。

6提高到1970年的38.6%,1980年又上升到41%,即在仅占全球土地面积0.3%的城市面积上,居住着41%的世界人口。

在世界城市发展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发展尤为迅速。

据统计,在1950~1980年这30年间,世界城市人口增加了2.5倍,其中发展中国家增加了3.6倍,城市人口年递增率为4.2%,大大超过发达国家1.9%增长速度。

2、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张,出现了地域上连片的大城市群或大城市带。

大城市以其特有的空间优势和集聚效益吸引着工业人口,城市规模断扩大,数目增多。

1950~1980年,世界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由71座增加到234座,在短短的30年中,增加了3倍以上,并且出现了如墨西哥、圣保罗、纽约、东京、伦敦、上海等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城市地域不断向外扩展,大城市同周围的中小城市组成了大城市群或城市带。

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巨大城市带,以纽约为中心,北起波士顿,南到华盛顿,在长970千米,宽48~160千米,面积13.9万平房千米的范围内,包括5个大城市,上百个中、小城市,1970年人口达到42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20%,被称为“波士华”城市带。

这样的城市带或城市群,在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出现。

如我国的沪宁杭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3、城市功能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随着现代工业向城市集中,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城市功能也日趋复杂多样。

在每个城市中,由于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提高,劳动分工在加深,企业对各种生产服务提出了更多的专业化的要求。

例如,货物运销要求有批发、运输、邮电通讯、金融、广告以及研究机构的配合;在居民生活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个人收入增加,对消费品的要求也向多品种、高档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有相应的零售业、饮食业、文化娱乐、社会保险、医疗保健等多部门相配合。

这样,以服务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日益壮大起来,成为推动现代城市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成为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如美国1820~1977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经济活动总人口的比例由15.3%上升到62.9%。

第三产业的发展使城市功能更趋于多样化,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不仅是工业生产中心,同时也是商业贸易、交通通讯、金融保险以及科技文化等中心。

城市空间组织发生了新的变化。

早期城市规模不大,生产区和生活区毗连,没有明显的地域分工。

如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等。

到了现代,城市规模扩大,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城市内部功能分区也日趋明显,并按一定的原则有规律地排列。

如中心商业区、轻工业区、住宅区、近郊重工业区等。

而且,由于现代化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用地紧张及环境污染等原因,使人口和企业不断向城市周围地区扩散,出现了城市发展中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等的新的倾向。

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日趋衰落,而郊区或卫星城镇发展迅速,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学校道路、停车场等,它们与中心城有着密切联系,从而使原有的单一城市向组合城市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