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美国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合集下载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世界地理(期末复习资料1)

1、地理条件对日本经济发展和经济活动的分布有哪些影响?1.日本由于国土面积狭小,且多山地丘陵,使得其高度利用国土,产业结构高度集中,同时地形的狭小破碎,也使得其农业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而零散,但集约程度高。

2..以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为主,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这一宜人的气候也有利于发展诸如电子产业等对环境要求较高的高技术产业。

3.水力资源丰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但短小的河流也不利于航运。

4.矿产资源贫乏导致其绝大多数的能源及矿产资源需从外国进口。

5.狭长的海岸线及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其从外国进口矿产资源及发展对外经济。

因而造成其工业城市多沿海岸线分布,且海上航运业、渔业和造船业发达,。

6.丰富低廉而高素质的劳动力为其发展高技术产业提供了人才储备。

2、为什么日本会形成沿海高度集中的经济分布?日本所形成的经济分布格局是否带有普遍的规律性?1.日本由于本国矿产资源贫乏,所以其发展工业的原料、燃料绝大部分需从海外输入。

2.沿海地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的条件,并且适应技术经济条件的要求。

3.由于本国消费能力有限,所以日本的经济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因而其产业多分布于沿海地区,有利于产品出口。

从世界范围来看,日本这种经济布局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世界上许多工业地带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经济地带。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中国沪宁杭等,均是依靠其便利的海运,输入工业原料及输出工业产品的。

3、与中国相比,印度经济发展具有哪些优越条件?其经济优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印度平原和低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山地只占25%。

这为其发展工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

印度的金融系统及法律体系都比较健全,不良贷款比例较低,且其私人资本在运作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国内多个家族式大集团(Tata)为其发展规模经济提供了经验。

注重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信息技术人才方面,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能够操作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且素质高、价格低。

3.1城市的辐射功能(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3.1城市的辐射功能(课件)-备战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4)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关系
城市的发展往往受 腹地经济特征的影 响
城市的辐射功能因 腹地条件而异
举例
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腹地 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
腹地中具有工业发展优势的城镇,有可能承接中心城市产业链的 某部分而发展为工业中心;离中心城市较近,且交通较便利的城 镇,也有机会发展为中心城市的“卧城”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2)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因素
交通条件
影响: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更远的区域提供服务,使其服务 范围扩大
表现: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往往辐射功能相对较强
人口因素
影响:城市的集聚作用对广大区域内的人口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表现:城市因集聚使人口大量聚集,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
• 第三章 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
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高考评价体系
考查方向:
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 辐射功能
考查形式:
以区域城市体系为背景,考查核心城市对区域发展的辐射 功能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结合案例,分析城市的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及其所形成 的城市体系
人地协调观:
综合分析区域城市群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 的措施,促 进区域协调发展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2022·山东地理)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
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 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和教化 课件
2.10世纪之后,欧洲出现了突破黑暗的中世纪的曙光:王权的加强、 城市的兴起、大学的建立。
王权的加强;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 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罗马法 2、西方法律制度的发展——中古时期的法律
(1)日耳曼法 :(2)教会法:
博洛尼亚大学 法学研究中心

司法实践中

无罪推定原则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化 宗教伦理与教化
中古时期基督教伦理与教化
近代新教伦理与教化
B 展历程
②《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法体系化、完备化 ③罗马法的核心是保护私有财产 ④罗马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 ⑤罗马法实质是保护奴隶制度,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⑥它影响深远,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⑦万民法制定的原因有统治区域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 根本原因是罗马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③④⑤⑥⑦
探讨: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异同:
相同点:
(1)性质:都是资本主义法律体系。 (2)法律指导思想:都受到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深刻影响。 (3)法律背景:都以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族统一国家、资
产阶级思想文化为基础。
(4)传统:都受罗马法影响。
不同点: 区别
法的渊源
英美法系
判例法为主
大陆法系
成文法为主
近代律师制度的基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卢梭
康德
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主权属于人民
思考:近代西方法律的基本思想来源?
继承传统法律思想,融合启蒙思想
2.基本特征:
(1)在国家权力结构层面上: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
行政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七单元现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

第54讲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与货币体系课标要求 1.知道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由来。

2.了解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实行情况。

3.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现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

考点定位 1.认识不同时期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及其特点。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辩证全面地看待其影响。

3.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4.美英经济实力变化对两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地位与使用的深刻影响。

主题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1.表现时期社会功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2)社区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组织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

(3)社区不仅提供各项服务,还参与相关的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20世纪80年代后(1)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2)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2.特点:强调自治,即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思维点拨西方社区与我国社区的不同点(1)西方社区从管理机构到具体运作突出社会性,即社会工作社会办,政府主要实施宏观管理,具体运作由民间组织来实施。

(2)我国社区则强调各级政府和政府业务部门参与管理,方法是派代表参加。

二、现代西方的社会保障1.建立与发展时间概况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

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济贫制度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最终确立二战后①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②瑞典、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国家以及法国、德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2.实质与影响(1)实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1)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族斗争主要是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
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
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
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 1、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一)中古欧洲的封建制度及特征 1. 封君封臣制度(采邑制) (1)背景: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西王国(日耳曼人王国)的建立
(2)实质:是封建贵族等级制度 (3)特征:君臣之间互为权利和义务关系(与中国分封制比较:见大 纲下课件) (4)影响: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后一分为三,形成法、德、 意三国的雏形。
罗马帝国
公 元 395 年 , 罗 马 帝国发生分裂,分 裂为东、西罗马帝 国 ; 公 元 476 年 , 西罗马帝国分裂。
日耳曼民族入侵
日耳曼人入侵,建立了 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
法兰克帝国
法兰克王国的 查理大帝一度 建立起庞大的帝 国。
法兰克帝国分裂
帝国三分,即法国、意 大利和德国的雏形
01
02
03
④(文化)人文主义思想的盛行;
⑤(其他)仁人志士的努力。
2、雅典民主确立的过程: 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
BC8世纪
贵族制取代君主 制,准备条件
BC6世纪初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不断发展并逐渐普及的过程。

城市化发展具有一般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特征。

一般来说,城市化进程可以分为起步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和逆城市化阶段。

1.起步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农村人口占主导地位。

2.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3.稳定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农村人口数量相对稳定。

4.逆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过高时,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或农村转移,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捷、科技发达的地区城市化水平较高。

例如,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三、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体系是指不同规模、不同功能、不同等级的城市组成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政策规划、自然条件等。

一般来说,大城市具有更高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够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

同时,中小城市的发展也能够为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提供补充和支持。

四、城市环境的变迁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环境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迁。

例如,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等。

这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五、城市化的全球化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些城市的产业结构、空间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都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

同时,全球化也促进了新兴城市的崛起和发展。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区域经济学 第五章 城市与区域经济1

• • • • •
三、城市的特征 1、聚集性 2、创新性 3、市场性 4、开放性
第二节 城市化与区域发展
• 一、城市化的概念与内涵 • 1、概念: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 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 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创造 财富的能力不断提高 •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 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 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现代社 会结构形成的过程。 • 第四,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 • 第五,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 透和传播的过程,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城镇人口下限标准
下限标准(人)
100 200 400 500 1000 1400 乌干达 丹麦、瑞典、挪威、冰岛等 阿尔巴尼亚等 南非、巴布亚–新几内亚等 加拿大、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汤加等
国 家 和


1500
2000
巴拿马、哥伦比亚、爱尔兰等
法国、德国、荷兰、阿富汗、阿根廷、南斯拉夫、古巴、埃塞俄比亚、 希腊、 以色列、捷克和斯洛伐克、加蓬等
• 2、世界主要国家对城市的界定 • (1)根据人口集聚的规模来确定 • *联合国人居中心规定:市(City)的人口数量 最低标准为20000人;镇(Town)的人口规模最低 标准为2000人。 • (2)根据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来确定(加拿大: 人口密度大于390人/平方公里为城镇) • (3)根据人口规模和产业人员结构来确定(荷兰: 男子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 (4)根据行政级别来确定(埃及:省和地区的首 府为城镇) • (5)根据城镇的特征来确定(马耳他:没有农业 用地的建成区为城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17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1)实力变化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2)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2.表现(1)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杜鲁门主义----”。

(2)对峙表现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方法技巧]1.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措施2.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影响(1)世界局势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①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亚洲:二战后朝鲜分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爆发++++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③拉美: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发现并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撤走导弹。

(2)美苏未发生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思维导图]“冷战”下的国际关系[答题术语]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

3.马歇尔计划决不仅是一项紧急援助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

4.1949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德国西部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国一分为二。

5.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考向预测:两极格局的形成《杜鲁门回忆录》:“(1947年)我也希望向全世界说明,美国在这个新的极权主义的挑战面前所持的立场,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 萧条时期(1920--1945)
• 政策:加大干预经济力度 • 前期:政府对银行贷款进行严格限制,更压制了 对工业生产。 • 后期:用税收引导资本进入三级循环(投资于科 学技术和“社会间接资本”如教育、健康和福利 项目);调控消费需求管理经济,公共消费增加 以刺激需求或通过公共工程的就业吸收多余劳动 力。 • 罗斯福新政中进步的干涉主义不仅给城市与区域 规划带来全新的实践,还在城市发展中全面导入 了管制的思想。
12
二、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
• 3、移民为边疆、成长中的港口和内陆门户提供人口。 至美国大革命时期,殖民人口达到250万:超过50万 的非洲奴隶,25万拥有苏格兰和爱尔兰血统的人, 20万德裔人口。 • 4、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推进城市化。为日益增加的城 镇人口提供充足给养;解放了农民和从事农业的工人, 使他们可以迁入城内,同时扩大了消费者力量。 • 1840年,美国城市体系已经独立并逐渐形成一个经 济整体。各城市人口人口:纽约 391 114,费城、波 士顿93000,华盛顿特区20000
26
1902年移民者乘船抵达美国,大量的移民促成了美国的经济繁荣
27
Immigrants being Processed,1904 , Ellis Island ,NY
28四、工业城市化时期(18Fra bibliotek0--1920)
• 4、工业区位论影响城市增长和发展方式。只870年,制造 业带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19世纪末,制造业带停止扩张, 但城市间关系更加紧密。1920年制造业已成为国家心脏, 大都市区开始形成。 • 5 、消费品需求大量增加,银行系统合理化,电讯邮政系 统效率提高,能源损耗减少。 • 6、地方市场专业化以适应全国市场;制造业带的城镇之 间商品流动加快,区域内部联系紧密。各地区城市间工业 化的规模和密度有所差别。 • 7、1870—1920年美国城市数量翻了两番。人口:纽约: 475万,波士顿、芝加哥、费城、匹兹堡:150万以上
2
一、边疆城市化时期
• 1、16世纪前北美已有许多小的城市聚落。 • 2、但美国最初那些较大的城镇都是作为欧洲经济前哨站 点而建立的。西班牙殖民者最先留下了印记:1583年在佛 罗里达建立了城镇;1610年新墨西哥的圣达菲是最早规划 的社区,新西班牙最北部的行政管理中心。 • 3、其后150年间,西班牙殖民者建立了一系列商业和行政 中心、传教区和要塞。包括洛杉矶、圣奥古斯丁、圣安东 尼奥、圣巴巴拉、圣迭戈和旧金山等。 • 4、荷兰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1610-1664) ( La Nouvelle-Angoulême 1524-1610) • 5、 法国贸易站:魁北克、蒙特利尔、底特律、圣路易斯、 新奥尔良。
15
三、早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 (1840--1870)
• 1、美国从贸易经济向成熟农业和萌芽期工业经济 转变。原因:一是源自欧洲西北部工业革命中心 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机构;二是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和机械化带来的拓荒能力的提升。 • 2、自1840年起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国。爱尔兰 大饥荒;英国“放任主义”政策;因为农场土地 大面积经营带来的农业合理化都推动了移民运动。 • 3、许多新工业技术要求特殊的区位,这个时期的 城市化带动新城镇出现:能源地—吸引大能耗的 工业、矿业城镇—为工业经济提供煤矿、交通枢 纽—新的经济空间中航道和铁路的重要节点、重 工业城市—重工业对大量原材料的依赖使它们必 须临近原料输出地区。
Le centre de Philadelphie en 1913
Philadelphia Skyline.
10
一、边疆城市化时期
• • • • • • • • 初期的城市体系: 从门户城市(geteway cities),包括: 1 出口的大宗日用品的集中地。 2 进口生产资料的散发地。 3 新领土的公共政府。 到运转口岸(entrepots):东海岸的大港口 到内陆的门户城镇 组成联邦时(1776)的人口:纽约 25000,费城 24000,波士顿 16000,纽波特 12000
5
一、边疆城市化时期
• 6、英国殖民统治最终奠定了美国城市体系最坚实 的基础: • 1607年,弗吉尼亚(Virginia)的詹姆斯敦 (Jamestown); • 1630年,新英格兰的波士顿(Boston)“山巅之 城”。 • 1664年,新阿姆斯特丹更名为纽约。1785年到 1790年为美国首都,成为美国最大的都市之一。 • 1682年,William Penn建立费城(Philadelphia)。
32
美国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Urban system
1
从边疆城市化时期到汽车时代
• 美国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步调一致。在每一个经 济转型期,城市的作用都非常明显。新的资源、 技术和商业组织即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 发展的产物。 • 1、边疆城市化时期 • 2、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 • 3、早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1840-1870) • 4、工业城市化时期(1870--1920) • 5、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萧条时 期(1920--1945)
18
19
20
21
22
23
24
中央太平洋铁路五分之四的工作是由华工完成的。由中国工人创造的 日铺铁轨10英里的世界纪录的纪念牌,曾长久矗立在太平洋铁路两侧
25
四、工业城市化时期(1870--1920)
• 1、工业资本稳定积聚,交通和通讯日益高效, 城市体系不断巩固,经济分工更加明显。 • 2、铁路系统发展惊人。推动了工业在大城市的 集中,促进了城市间的贸易和分工。引导了西部 大开发。一些城镇成为地区性中心。 • 3、死亡率下降,本土人口自然增长,移民激增 (1890-1910年间超过1200万)。促进了城市 人口增长和边疆地区的开发。
3
The ruins of the village of Tyuonyl in Frijoles Canyon,美国国家级历史遗迹, 新墨西哥州。该聚落房屋和中心广场的建筑年代为1383-1466年。
4
Le sud de Manhattan en 1660, à l'époque de la Nouvelle-Amsterdam.
6
Le port de New York en pleine activité en 1848.
7
Vue panoramique de Lower Manhattan prise à partir du traversier de Staten Island.
8
1683年费城规划。布置了南北和东西向的主干路,建设了中心城镇 广场、政府大楼和教堂等。次干路和四个小型广场勾画出网状街区。 9
11
二、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
• 1、1787年美国制定了联邦宪法,内容偏向城市性的生产 和交易,因此刺激了城市体系的发展: • 城镇之间经济联系加强 • 国内投资的比例大大增加,回流欧洲的利润减少 • 政府职能增强,哥伦比亚特区开始建设 • 制定西部扩张政策,使边疆城市发育成当地的服务中心 • 2、一些城市通过比较优势而专业化,成为工业革命的发 源地。 • 最显著的增长发生在联系新的西部领土与大西洋沿岸大城 市、位于沿河战略点的城市。同时东海岸的商人开通了五 大湖、哈德逊河、密西西比河系运河网。 •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城市间贸易的增长,有些城市和区域通 过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而专业化。制造 业开始推动东部主要港口的发展。
30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 萧条时期(1920--1945)
• 4、城市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 • 经济处于长波周期的下滑趋势中,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 劳动力过剩、生产力过剩、资本过剩 • 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使产量提高但农产品价格大跌。 • 工业:城市工业增长不平衡的后果显现,那些制造货物和 组件的专业化城市失业率达60%,重工业大城市底特律和 匹斯堡达50%,经济较为多元化的城市如费城和西雅图达 20-30%。 • 外贸:实施关税法企图保护本国农业却引发全球贸易争端 和贸易衰退。 • 金融: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和复杂的企业兼并使市场很不 稳定。
16
都柏林街头 纪念饥荒的雕塑
17
三、早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 (1840--1870)
• 4、新城市体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蒸汽动力的内 河船和铁路系统。“火车”时代将城市体系扩大 到整个大陆,企业可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 (economies of scale),同时也调整了城市体系 的空间组成形式。 • 未来产业带雏形出现:纽约-布法罗-底特律-芝加 哥,费城-匹兹堡-辛辛那提-路伊斯威尔 • 5、至1875年,超过15座城市有10万以上人口。 纽约为130万。
13
优质的土地
改良的 工具、机械 农业生产力的 提高
改良的农业技术
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转移
食物供给的增加
城市化/工业化
美国初期的城市化过程
14
Vance 的北美城市发展商业模型
• 由城市地理学家 James Vance 提出,将美国 早期城市发展分为不同阶段,认为外部影响和 长途贸易对于每个不同阶段城市等级分布的形 成特别重要。这些阶段为: • 1、探险 • 2、自然资源的开采 • 3、以农业为基础的原材料产品的出现 • 4、内陆运转中心的建立 • 5、经济的成熟和中心地的填充
29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 萧条时期(1920--1945)
• 1、福特主义(Fordism)促使美国城市发展。汽车开始 参与运输体系的竞争,推动了郊区化时代的到来。 • 2、国家社会地理大变革:北部城市第一代黑人聚集区诞 生;汽车和卡车的使用使许多小城镇发展停滞;从蒸汽 机到内燃机,使煤矿和铁路城市相对衰退,油田城市兴 起;高速公路网引发卫星城建设。 • 3、经济一体化在横向、纵向和斜向三个方面持续加强。 (收购竞争者、收购上下游公司、收购生产活动不相关 但效益很好的公司)复杂企业组织出现,许多商业资产 的运用不再取决于本地业主的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