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综合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讲义1061

注册城乡规划师-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讲义1061

第一部分各篇知识点回顾——第六篇城市地理学主要内容城市地理学基本知识城镇地域空间的演化规律区域城镇体系的基本理论城市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城镇化的基本原理本篇共分6章13个小节,共18个知识点其中:了解的9个,熟悉的9个。

本篇在考题中所占分值在8~10分左右。

近几年城市地理学真题情况第一章城市地理学基本知识第二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这两章内容在以往的真题中很少出题,大家如有兴趣可自行了解学习。

第三章城镇化的基本原理近几年城市化的基本原理真题情况城镇化的基本理论一、城镇化的概念1.城镇化的定义用“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来表示程度。

城镇实体地域的人口数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城镇化现象的空间类型向心型城镇化与离心型城镇化;外延型城镇化与飞地型城镇化。

二、城镇化曲线城镇化过程曲线初期阶段: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人口向城镇迅速集聚,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提高速度趋缓甚至停滞。

三、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1.区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二者之间呈对数相关关系积极型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镇化;消极型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和低度城镇化。

2.区域发展政策与城镇化布局的空间差异我国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20世纪80年代,“北高南低”;改革开放后,“东高西低”。

世界城镇化概况一、城镇化轨迹与总体格局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是近代城镇化快速推进和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随着工业革命后资本的扩张和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世界城市体系逐步形成。

二、当代世界的城镇化20世纪上半期,城镇化在先进工业国家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镇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

当代世界城镇化的特点:(1)进程大大加速,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城镇化的主体。

(2)大城市快速发展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得以形成和快速发展。

(3)郊区化、逆城镇化现象的出现。

(4)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仍以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迁移为主。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

城市地理学试题与答案(AB)1、城市地理学1)对象和任务研究再不同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和组合,分布的科学。

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性。

2)发展城市地理学的完全独立和大规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3)研究内容城市形成发展条件,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问题等。

2、城市概念: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的居民集居地.性质:密集性,经济性,社会性(密集性、高效性、多元性、动态性、系统性)3、空间分析学派1)背景50.60年代,西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进入黄金时代,迫切的需要一套理论支持空间资源的管理政策。

2)内容地理学在方法上和哲学上发生的革命性改变:①由求异改为求同,求规律性;②由文字描述改为数据处理,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③明确要求研究结果有预测能力,帮助决策。

为此,借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学— 1 —的理论方法建立空间模式。

3)评价把人类行为过分简单话,忽略其复杂多样的本质;④空间模式不能完全真正反应地理现象的本质。

4、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涵义城市数目和城市人口逐渐增多,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人口相应减少,城市形成和分布,由相对独立的状况改为相互联系的状况;人们生活方式逐步城市化。

3)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

中国城市化率为52.57%5,卫星城1)概念指在大城市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在生产,生活等方面与市区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规模在数万人以上的城镇。

2)功能吸收母城的部分人口,接纳母城的扩散企业,分担母城的某些功能。

3)发展本世纪初,西方许多国家为控制大城市膨胀采取了发展卫星城这种分散对策,从本世纪初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兴建了三代卫星城。

— 2 —6、郊区化1)概念50年代以来在特大城市郊区出现的地域变化的新形式,特大城市的人口和各项职能活动纷纷向郊区迁移,使郊区变成一个多项市区功能的地域综合体。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单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地理 必修二城市与城市化练习题、单选题1. 若 X 轴表示距市中心距离,且 a=10km ,Y 轴表示 土地利用租金,且 b=100 元/m2,则图中四地点最可能 为商业区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 若 X 轴表示出生率,且 a=4%,Y 轴表示死亡率,且 b=4%,则图中四点表 示发达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解析: 1. 商业区应距离市中心最近,地价最高,故判断为③。

2.发达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应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 征,故选④点。

3.30 年间该地区 ()下图是“某地区 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据图回答问题解析: 3. 观察柱状图分析, 30 年间乡村人口由 1000万增加到 2000万,人口 增加了 1000 万,A 错;总人口由 1500万增加到 3000 万,城市人口由 500 万 增加到 1000万,城市人口增加了 500 万, B 正确;总人口和乡村人口增加了 一倍, C 、D 错。

4. 城市化水平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应。

5. 下图为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A .2030 年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下降B .2040 年时,将出现逆城市化现象C .2010 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D .2050 年中心城区人口数量与 2000年相等解析: 5.2030 年后,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下降,是因为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 比重上升,并不是城市人口比重下降, A 错。

逆城市化现象时,中心城区人口 减少,迁往乡村,乡村人口比以前增多, 2040 年时,乡村人口持续减少, BA. 乡村人口增长了 2000 万人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4.30 年间该城市,城市化水平 B. 城市人口增长了 500 万人D. 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C. 没有变化 D. 略有下降错。

根据图中的人口百分比,2010 年时,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大致相当,C 对。

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及答案3(新人教版必修2)

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及答案3(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一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单元练习3(新人教必修二)一、选择题《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依据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等14项指标,对我国200个城市2006年度宜居状况做了评估。

下图中数字是前30名的城市在各省级行政区的分布个数。

读图回答以下2题。

1.前30名城市个数最多的省级行政区组合是 ( )A.湘、粤、闽B.苏、皖、鄂C.京、辽、鲁D.沪、浙、赣2.西北地区的城市未排入前30名,其主要限制因素可能是 ( )①自然条件②旅游资源③城市建筑④生态环境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08年9月10日,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市、黄冈市、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九个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复。

这是国内第一个启动综改试点的城市圈。

读图,完成以下3题。

3.该城市圈中,等级最高的城市是( )A.黄冈B.红安C.武汉D.大冶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该城市圈中,武汉市的服务范围最大B.与鄂州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种类少C.与麻城市相比,红安县提供的服务种类少D.与大冶市相比,黄石市的服务功能更全面5.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合理的是( )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种类越少B.城市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大C.城市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一般越大D.城市等级越低,其数目越少,平均距离越近读“某城市不同时期人口密度与距市中心距离关系图”,完成以下2题。

6.按城市发展过程,上述四幅图的排序依次是()A.a-c-d-bB.a-d-b-cC.c-d-b-aD.d-b-c-a7.该城市在图示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城市环境得到改善B.城市交通拥挤现象得到缓解C.商业中心多分布在城区边缘D.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读下面“中心商务区内部结构中零售业的空间分布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2题。

8.对图示含义解释正确的是( )A.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低B.距市中心越近,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高C.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低,零售业专门化程度越高D.距市中心越远,租金越高,商品档次越低9.在图中“角落部位”租金曲线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交通通达度较好,租金较高,各零售业均付不起高昂租金B.地域狭窄,不适合零售业用地C.交通通达度较差,无法吸引大量人流,对零售业无吸引力D.交通通达度较高,适合作为商务机构的办公楼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里的快餐店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更方便居民B.城市里的大酒店比快餐店少,这是因为快餐店服务范围大,赢利多C.小城镇上有快餐店,但可能没有大酒店,因为大酒店比快餐店需要更大的服务范围D.城市等级越大,提供的服务也越大,因而必须淘汰快餐店,多建大酒店读下面“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图”,回答以下3题。

2024年高考总复习地理必修2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拓展练+答案解析

2024年高考总复习地理必修2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拓展练+答案解析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地理·必修2·人教版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某城市距市中心不同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三类用地分别为( )A.①商业用地 ②农业用地 ③居住用地B.①商业用地 ②居住用地 ③农业用地C.①居住用地 ②商业用地 ③农业用地D.①居住用地 ②农业用地 ③商业用地2.由图可知,该城市地形( )A.以山地为主,平原可能分布在西南外围B.以山地为主,平原可能分布在东南外围C.以平原为主,山地可能分布在东南外围D.以平原为主,山地可能分布在西部外围1.B 【解题思路】 读图可看出,①土地利用类型距市中心0—5 km范围内占比最大,距市中心越远,用地占比越小,①应为商业用地;②土地利用类型距市中心5—10 km范围内,占比最大,②应为居住用地;③土地利用类型距市中心10—15 km占比最大,③应为农业用地。

B项正确。

2.D 【解题思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大致呈同心圆状分布,故该城市地形以平原为主;从第三幅图中可看出,农业区东部面积大,西部面积小,可知山地可能分布在西部外围,D项正确。

 下图是我国四川省某城市规划图。

读图回答3—4题。

3.某房地产开发商欲在该市新建一高级住宅区,最适合建在(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4.下列关于该城市规划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业区布局不合理,交通不方便B.工业废水对城市环境影响大C.城市各功能区的实际分界线明显D.城市发展有足够的“弹性”3.A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河流上游,地势高,远离工业区,靠近风景区(文物古迹用地),环境好,所以高级住宅区最适合建在甲地。

4.D 【解题思路】 读图可知,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布局合理,交通便利;工业区位于河流下游,工业废水对城市环境影响不大;城市各功能区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该地区城市规划有预留用地,城市发展有足够的“弹性”。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城市 形成和发展的条件 □南月省(河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 050016)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其一旦形成,就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一、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

这些条件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和背景。

(一)自然地理条件主要是指地质、地貌、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综合起来的首先作为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些因素通过影响人口的分布来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以气候、地形和纬度位置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明显。

1.气候因素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

地球上气温和降水组合好的地区是温带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而且更适于人们的居住、生存。

世界人口以不同的密度在地球表面广泛分布,如今没有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几乎不复存在,但是世界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主要分布区却明显地集中在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温带气候区,近几年有缓慢向亚热带气候区移动的趋势。

我国的大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湿润、半湿润的温带、亚热带地区。

美国的大城市绝大多数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并有几十年来持续从“雪带”向南方阳光地带迁移的趋势,其中美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前10个50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全部在南部各州。

2.地形因素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也关系密切。

地势的高低起伏,坡度的陡峻和缓,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生产。

所以人们的聚集首先选择地势起伏不大,坡度不陡的地区。

世界大城市多集中分布在海拔100米~200米以下的平原区、滨海、滨湖区及沿江河地带。

海拔较高的城市多集中于低纬的高原地区或山间盆地区,由于气温直减率的影响,海拔虽高,但纬度低,温度仍然适中,适宜人们生活居住。

3.纬度位置因素地球表面纬度不同,获得太阳的热能不同。

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所以世界大城市以中、低纬位置居多。

但也有纬度较高的城市,其一般都受大洋暖流的恩惠。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城市地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城市地理学主要研究的是以下哪个方面?A. 城市政治B. 城市经济C. 城市社会D. 城市空间结构答案:D2.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什么?A. 农村人口自然增长B.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C. 城市工业发展D. 城市服务业发展答案:B3. 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A. 地理位置B. 资源条件C. 气候条件D. 国家政策答案:C4. 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工业生产B. 行政办公C. 休闲娱乐D. 商业交易答案:D5.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城市人口过多B. 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C. 城市交通管理不善D. 城市车辆数量过多答案:B6. 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提供工业用地B. 提供商业用地C. 提供居住用地D.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答案:D7. 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土地利用变化B. 人口密度增加C. 城市景观变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8. 城市扩张的主要模式是什么?A. 同心圆模式B. 扇形模式C. 星形模式D. 线性模式答案:A9. 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 城市建筑物密集B. 城市交通繁忙C. 城市绿化不足D. 城市工业排放答案:A10. 城市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 农村劳动力流失B. 农村土地资源减少C.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哪些?A. 人口城市化B. 经济城市化C. 社会城市化D. 空间城市化答案:A, B, C, D2. 城市化对城市社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社会阶层分化B. 社会流动性增加C. 社会服务需求增加D. 社会问题增多答案:A, B, C, D3. 城市化对城市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经济增长B. 产业结构变化C. 就业机会增加D. 城市竞争力提升答案:A, B, C, D4. 城市化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环境污染B. 生态破坏C. 资源消耗增加D. 气候变化答案:A, B, C, D5. 城市化对城市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A. 文化多样性增加B. 文化同质化C. 文化创新D. 文化冲突答案:A,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城市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城市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

地理学课后习题整理目录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2)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3)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4)第五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10)第六章——城市职能分类 (16)第七章——城市规模分布 (18)第八章——城市空间分布体系 (19)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0)第十章——城市土地利用 (21)第十一章——城市内部地域结构 (21)第十二章——城市市场空间、社会空间和感应空间 (22)第十三章——城市问题 (22)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城市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理解。

2.结合我国实际,你认为城市地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3.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关系?4.简述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5.如何评价中国城市地理学的发展?6.你为什么要学习城市地理学?如何才能学好城市地理学?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1.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人口的标准?定义城镇:产业结构(非农产业为主);城镇人口集聚规模;城镇特征如:①职能(政治、经济、文化职能)、②物质形态(电灯、广场、街道、电话、影剧院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③文化价值观念等;行政地域划分(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定义城镇人口:从事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并且居住在城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2.简述城市地域的概念。

①城市地域是城市或城镇作为大型的居民点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聚集区,从不同角度认识城市地域可以得到不同的城市地域概念。

②城市地域包括行政地域、实体地域和功能地域。

行政地域:按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在行政上分别设置市、镇和乡、村等建制,并确定他们的行政管理边界。

不同国家在空间尺度上标准不一。

实体地域:是城市功能的物质环境、设施等,是人口和各种非农活动高度密集的情况地域,即城市建成区。

功能地域:是城市或城镇组合的功能或部分功能实施所波及的地域范围。

主要有:都市区、大都市带、都市连绵区、城市群、都市圈、城镇密集区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篇城市地理学
第二章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地理条件综合练习与答案
一、单选题
1、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要素是()。

A.城市发展自身的具体条件和社会生产方式
B.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
C.城市发展自身的具体条件和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
D.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完全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制约。

在人类历史上,农牧业分离之后开始出现人类定居形式的聚落;当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之后,才具备了作为非农产业集聚地的城市出现的可能;在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之后,城市开始逐步具备较完善的职能和结构并广泛分布;工业革命则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也相应促进了城市形成和发展速度的加快。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要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

2、下列关于城市空间分布的地理特征的表述,错误的是()。

A.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不属于均衡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B.中国的设市城市分布明显具有向沿海低海拔地区集中的特征
C.世界大城市分布向中纬度集中
D.新加坡分布在低纬度地带能够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
【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
A项,从世界或大洲以及从多数国家的情况来看,城市的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不均匀性,即城市在地域空间上的分布不属于均衡分布,也不属于随机分布,呈典型的集聚分布的特征。

3、下列关于城市地理位置的表述,哪项是错误的?()[2013年真题]
A.中心位置有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
B.门户位置有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
C.矿业城市位于矿区的邻接位置
D.河港城市是典型的重心位置
【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
当一个地理区的对外联系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时,这个区域的中心城市常常不在本区中央,而明显偏于主要联系方向一端。

河口港是最典型的门户位置。

中心位置利于区域内部的联系和管理,门户位置则利于区域与外部的联系,各有优势。

两者的优势不能兼得时,则可能出现并立的或一正一副的双中心局面。

4、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是()。

A.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B.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
C.城市的地理位置
D.城市的发展前景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除了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生产方式这一根本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基本因素的影响。

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及区域发展的政策导向等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促进或约束作用。

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具体概括为两大方面:①城市发展自身的具体条件,包括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的和经济的);城市发展的历史基础(一旦形成了城市,其本身也就构成了一个条件);城市的建设条件(用地、水源、交通等),以及城市自身(邻近的周围)的资源条件等等。

这实际上就是城市发展的地理条件;②城市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任
何城市,除其自身所具有的条件外,还拥有其所借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定的区域经济基础。

从城市的主要职能——经济职能上看,城市是一个拥有不同地域范围、不同规模大小的经济中心。

城市作为空间上的经济中心,自然有其相应的一定的区域经济范围。

5、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在于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条件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主要体现在()。

A.城市与区域生活条件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关系
B.城市与区域政治条件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关系
C.城市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生活条件的关系
D.城市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关系【参考答案】:D
【试题解析】:
地理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作用在于区域地理条件是城市形成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不同的区域条件为那里的城市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形成了城市分布的宏观差异。

主要体现在城市与区域自然条件的关系、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关系两个方面。

6、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是()。

A.高速公路
B.铁路
C.水上交通
D.航空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与外部的各种交通联系是必不可少的。

河运是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铁路是现代快速、大运量运输的主要方式。

铁路的修筑可以促使沿线城市的诞生和兴盛。

7、下列关于城市区域关系的表述,错误的是()。

[2011年真题]
A.区域地理条件是影响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要素
B.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和支撑
C.区域城镇化和人口聚集的发展趋势对城市发展规模有重要影响
D.区域内部城镇之间的职能分工格局对城市职能有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
B项,城市与区域经济地理条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对区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而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支撑,区域是城市生产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市场。

二、多选题
1、下面关于城市地理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城市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定点
B.仅指一个城市所处的经纬度位置
C.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D.仅指城市距交通干线的距离
E.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参考答案】:A,C,E
【试题解析】: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决定了城市职能性质的特殊性和规模的特殊性。

2、铁路枢纽城市按它们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的区别。

A.次要枢纽
B.一般枢纽
C.专属性枢纽
D.主要枢纽
E.专业性枢纽
【参考答案】:A,B,D,E
【试题解析】:
城市与铁路的关系也有不同类型。

若有几条铁路线在城市衔接或交汇,则城市在铁路网中处于枢纽位置。

一般来说,这里通达性好,城市腹地范围比较广大,地理位置比较重要,有利于城市发展。

铁路枢纽城市按它们在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主要枢纽、一般枢纽、次要枢纽和专业性枢纽的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