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概述

合集下载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探矿基地 加工基地 工业城市
大城市
城市
港口城市
中心地职能
城镇 集镇
港埠 渡口
交通运输职能 以港口城市为例
(物资集散和综合服务)
(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三角形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1、中心地型城镇形成过程: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村庄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作为手工业、商业集中地出现
心;这是建筑艺术上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是危险增加和防卫需要增加的标
志。”
——恩格斯
“社会一天天成长,越来越超出氏族制度的范围······但在这时,国家已经不知不觉地 发展起来了。最初在城市和乡村间,然后在各种城市劳动部门间实行的分工所造成的 新集团,创立了新的机关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各种公职都设置起来了。”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两个问题: 城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 1
城市的产生是防卫安全的需要? 2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打猎
原始畜牧业
城 采集野生果实、植物根 种植植物
原始农业
村落 乡村
市 城市出现在乡村之后,是在原始公社制社会的末期形成的。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1、转运功能型城市形成过程: 天赋和人为的交通地理位置
29
高平原
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蒙古高原面上。蒙古高原上
6
高原山间盆地和 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濒临河流。云贵高原坝子和谷地
谷地
中的城市
41
中山谷地
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一般位于狭 窄的河谷平原。南平、十堰、攀枝花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城市的特征
(3)城市功能的综合性。
现代城市是一个多元功能的集合体 。 现代城市作为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系、知识高度 密集的信息实体以及组织结构复杂的管理实体同时具 备多种主导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教育功能、 文化功能、科技功能、信息功能等。
2、城市的特征
(4)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现代城市是一个巨大开放的系统。开放性是城市具 有生命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 的体现。 城市系统的开放性 城市的开放性包括辐射出去和吸引进来两层含义: 一方面,城市发展需要从外界输入物质、能量、资 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 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向外界输出资金、 技术、人才、商品、信息和管理来获取相应的价值回 报,进而增强自身的财富和发展后劲。
新石器时代中期, 原始人群开始从事以栽种植物为主的 农业生产。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 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社会大分工。这次社会大分工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 农业生产使人类开始定居生活, 产生了永久性居民部落;
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形成专业化生产, 从而提高了劳动 生产率, 有了物品的剩余和贮存;
二、城市的历史与发展
1、城市的形成的经济基础
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初期,稳定的区域 性的商业生产和商业贸易,是城市产生的经济 基础。而三次社会大分工,是这一经济基础得 以奠定的前提。
三次社会大分工 商业生产和商业贸易
城市产生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离(新 石器时代中期)
影响因素
自然条件影响大


中 小 城 市
大城市
极地地区的冰屋
草原地区的蒙古包
黄 土 高 原 的 窑 洞
傣家竹楼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第二章 城市的产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2. 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因素 (1)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城市化水平呈正相关 的关系。
(2)社会文化条件
城市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社会体制的作用。
2.2.3 城市化的阶段与形态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市化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低于30% 初期阶段 30%—70% 中期阶段 高于70% 后期阶段 三个阶段在发展速度上呈现出由慢到快、再由快到 慢的“S”形曲线状态。
世界主要的城市群
(3)近代城市阶段
近代城市发展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社会。 城市的数量迅速增加,规模急剧膨胀;城市功能 多样化,城市布局结构出现巨变,渐趋合理,出 现了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等的划分;城市中 社会意识形态以及各类文化日益冲突;同时,城 市中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逐渐突出。 代表城市:曼彻斯特、芝加哥
(4)现代城市阶段 1)城市日益成为人类居住活动中心和经济发 展中心。 2)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 内部出现了区域分工。 3)城市问题更加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成为世界所有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 代表城市:纽约、伦敦、东京
2.3 我国的城市化与城市群
2.3.1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1.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1) 1949-1957年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8年间每年增加城市人口523万,年均增长率7%,城市化水 平由10.64%上升到15.39%,建制城市数量增加到176个。
(2) 1958-1960年过度城市化阶段
三年间,全国城市劳动力增加了2914万,城市化水平从 1957年的15.39%猛增到1960年的19.75%。新城市迅速增长, 1961年底达到208个,4年增加城市化的进程迅速而持续。 (2)城市化发展主流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 移。 (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 (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速 度开始减缓。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展和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规划原理》等)
生产力 发展
城:防御
市:交易
市的 形成
生活需求 多样化
城市产生
商业与手 工业从农 业中分离
巴比伦城平面图
提姆加得城平面图
观点二:“城市是新石器文化和旧石器文 化结合的产物……在分散的村落经济向高 度组织化的城市经济进化的过程中,最主 要的参变因素是王权制度”(芒福德)。
1、概念 区域所在地与周围的自然和社会实体的空间相互关
系的总和。 2、地理区位
—自然地理区位:与山地、平原、江河、海洋的空
间关系
— 经济地理区位:与交通线、进出口岸和已有大城
市的空间关系 —政治地理区位:影响城市的发展
3、类型 — 大、中、小位置 — 中心、重心位置 —邻接、门户位置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以某种专门职能为主的城市 形成动因:天赋的资源和人类特殊需要 功能:满足某种专门需要,集聚经济,规模经济 特点:职能较单一,对外联系广,联系内容单一, 发展历史短但速度快,发展起伏大 类别:矿业、工矿、工业、风景旅游、科学文化城等
4、三类城市形成和发展的相互关系
方法(单要素)? 路径(单路径?) 目标(大城市?)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纬度与城市分布 大城市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 2、气候区与城市分布 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少,湿润半湿润地区城市多 3、地形与城市分布 我国三级地形阶梯与城市分布 我国不同地形类型与城市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
粮食剩余,农业劳动力剩余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城市学 第2章 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城市学 第2章 城市的形成与演进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白雪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地理学论述城 市起源主要归结为三个基本原理:①拉采 尔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②传播论;③ 进化论思想。 • 现代社会科学家,提出了4 种有关城市 起源的理论:1.水力论或环境基础论;2. 经济论或市场起源论;3.军事论或防御据 点起源论;4.宗教论或宗庙起源论。
北师大不动产学院(珠海)
白雪
第一节 城市的起源
D.水资源与城市形成
河畔、湖滨及海岸带都是利于城市形成的地区。河流历来就是重要的运输通道,而且又是工业用水和 饮用水的最好源地,为城市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有利条件。河口处往往形成肥沃的三角洲,有利于城 市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的上海、广州、天津,印度的加尔各答,美国的新奥尔良,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 斯,日本的东京、名古屋、大阪等都位于三角洲上。河流渡口和要津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 天津、武汉、南京等,英国的剑桥,德国的法兰克福皆形成于渡口处。早期由于英国经济重心在东南部的 太晤士河两岸,商品贸易多渡此河,河口面海呈喇叭口形,恰好伦敦附近狭窄,成为最好的渡口,使交易 荟萃,商务渐盛,终于使伦敦形成一个重要城市。大湖泊也利运输业的发展,湖滨又是水陆运输重要的交 接点,有利于城市发展。如美国的芝加哥(密执安湖)、德卢斯(苏必利尔湖),日本的大津(琵琶湖)、 我国的岳阳(洞庭湖)、九江(鄱阳湖)、无锡(太湖)等等皆受湖泊之利。在海岸带(尤其岩石海岸具 有优良港湾的地区)以及在大河入海口的沿岸地区都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我国的上海、大连、青岛、 泉州、福州、汕头、广州,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日本的东京、大阪、横须贺、佐世保等海港城 市都属此类城市。在海峡和运河的两端也有利于城市的兴起,例如直布罗陀和丹吉尔(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与塞得港(苏伊士运河),巴拿马与科隆(巴拿马运河)等城市皆属此类。

市的发展历程

市的发展历程

市的发展历程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城市作为人类社会的核心发展地区逐渐形成和演变。

本文将以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为例,描述城市从无到有,从小镇到大都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背后的原因。

这座城市最初是一个边疆小镇,位于一条重要的交通要道上,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

在农耕文明时期,农民们选择在这里定居,逐渐形成了一个小而繁忙的聚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该地区人口和商业的增长,小镇逐渐充实和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到来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随着机器化和工业生产的兴起,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机械化和工厂生产所取代。

这座城市的工业基础开始逐渐强大起来,铁路和港口设施的建设也为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随着城市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城市的规模也开始扩大。

城市的发展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和投资者,他们将城市作为居住和创业的首选地。

城市不断扩张,不仅仅涉及建设更多的住宅和商业区域,同时也需要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例如水、电、交通、医疗和教育等。

通过迅速发展的经济,城市的人口不断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氛围。

移民和外来投资的涌入,带来了不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信仰,丰富了城市的文化,促进了知识和技能的流动,加速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交通拥堵、住房紧缺等都需要得到解决。

政府和社会各方必须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环境、改善交通和提供更多的住房。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需要更加科学和有效,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城市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便利化,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和利用城市的资源和服务。

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引入,使城市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舒适。

今天的这座城市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拥有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科技。

它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城市居民的辛勤努力和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决策。

同时,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全球化的背景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市政学第2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11
城市形成的经济基础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 定居和永久性聚落;专业生产提高生产率;出 现以交换为目的的积存。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财富占有不均衡,私有 财产形成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与农业分离。 商人阶层产生;出现了不求可耕种只求交通便 利的用地选择;产生了以商品加工和交易为生 存方式的居民点,即以市为中心的人口聚集。
16
2.2城市化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2.2.2城市化的动力 2.2.3城市化的类型

17
2.2.1城市化的概念和衡量指标
1.城市化的概念 (1)城市化的内涵

狭义上:
城市化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数中,居住 于城市区的居民数之比重增加的过程。


广义上:
城市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本教材对城市化问题的分析采用广义的解释。
13.7 30.1 31.4 35.0 38.3 41.1 44.5 45.7
[资料来源:饶会林《城市经济学》(上)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第59页,71页,有些计算是新加的。]
27
世界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化与大城市化趋势图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3 17 22 13.3 7.8 26 21.5 31 24.6 10.8 53.4 44 37 27.7 15.1 29.1 19.5 60.1 66.3 71.3 75.7 79.5
6
市与城市



(1)城市:city与country相对的概念,是指人口稠密、 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理区域,无 法定分界线,具有边界模糊性,属于社会、经济、地 理概念。 (2)市:municipality,是与省、县等行政建制相对应 的政治法律概念,是依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条件,按 法定程序设置的地方行政建制,有明确的边界和确定 的管理范围. (3)城市:从管理的角度界定,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形成的人口高度集中的地域,它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是 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地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市地理学0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城市地理学0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 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 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 比例大致分别是1%、32%和67%(1983)。
13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一、城市地理位置概念 • 巴朗斯基曾给地理位置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 位置就是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客观存在 的东西的总和。
– 也就是说,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城市及其外部的自然、 经济、政治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即有利的城市地理位置,必然促进城市的发展, 反之亦反。
– 黄浦江和吴淞江相汇的特点则是上海形成与发展的小位置因 素。
16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 广州的地理位置
– 大位置:中国南部,珠江出海口,邻接香港、澳门, 中国的南大门(面向东南亚出口)、对外通商口岸
– 中位置:岭南地区、珠江流域的下游,位于珠江三角 洲的中上部,邻近香港、澳门,
–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
•.
9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 相对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位置:某一地方对于这个地方以外的某些 客观存

在的东西的总和。
❖ –赤道和本初子午线
(БapaHckun )
–自然地理因素(山、海)
—数—理地理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
–具有经济意义的内容
经济地理位置
–国际关系方面内容
政治地理位置
❖ 概念:城市与它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 等客观事物在空间上相结合的特点。有利 的结合必然能促进城市的发展,反之亦反。
❖ 从不同尺度来考察城市地理位置
➢大位置:城市对较大范围内事物的相对关系,是从 小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小位置:城市对它所在城址及附近事物的相对关系, 是从大比例尺地图上进行分析的。
➢中位置:介于大小位置之间的一种类型。
太仓
上海
天津
天津市
❖ 根据城市和腹地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区分
中心位置:城市位于区域的中央 与各个方向的联系距离都较近
• 二十世纪后,城市发展进入现代阶段,工业在 城市发展中的支配作用开始有所减弱。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对城市发展
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动摇。
– 世界上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国家仍占少数,而 人口众多、幅员广阔的欠发达地区全部实现 工业现代化的路还很长
– 即使在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工 业仍然是创造城市财富的根本手段,城市成 长的有力方式仍是工厂企业的扩展
v 区域地理条件是结合在一起综合对城 市产生作用的。试分析:
•江苏南部长三角地区与北部徐淮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和分 布格局有明显差异
•四川城市分布有盆地内与盆地外的显著差异,而云南的 城市分布基本均匀,无集中区域
•我国城市化水平是东北地区最高,而西南地区最低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三、第三产业正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动力之一
❖ 工业现代化后,西方大城市的人口有爆炸性 的膨胀。
•城市第三产业的形成和集聚,依附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在其他产业职能活动的衔接间隙中开设服务项目。
•第三产业成为现代城市的主要就业部门,城市越大,第三产业越积极活跃。
三、第三产业正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动力之一
第三产业的就业职位发展快,代表了工 业现 代化后城市推进的方向,所以我们强调其作 用,但 绝不能因此忽视工业在城市构成中的地位和 工业化 在城市发展中的贡献。
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尼罗河文明
❖ 注意:城市并非寄生性存在,而是与乡村 相互依存的。其功能:
✓ 实施政治、军事指导 ✓ 提供商业、文化服务 ✓ 实行物质产品交换
提供剩余粮食
人口劳动 结构变化
非农活动人口
农业迅速发展
提供服务 (工具、技术等)
非农产业形成
❖ 思考:

现代社会,农业对城市形成的制约作用
城市规模不同
地理位置特殊
城市职能特殊
城市性质特殊
❖ 地理位置的变化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 的影响
深圳市位置图
福州市
泉州市位置图
泉州市 厦门市
烟台市位置图
❖ 城市地理位置是绝对个性化的特点。
•只有地理位置相似的城市,没有地理位置相同的城市。 •地理位置的个性化,造就了个性不同的城市。
大、中、小位置 中心、重心位置和邻接、门户位置 沿交通线成长的区位类型
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
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 大城市的地域分布,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 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v低纬地区的城市主要有两种区位类型
• 海拔较高、气候凉爽的高原或山间盆地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 低纬度地带能接受海洋调节的滨海低地
产力水平决定城市的产生及发展速度。
• 发达的农业是城市产生的先决条件 •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动力 • 第三产业正成为现代城市化的动力之一
❖ 城市产生需要两个先决条件:
✓ 农业生产的剩余粮食能满足非农业人口的需求 ✓农村可以提供从事非农生产所需的剩余劳动力
历史第一批城市产生在农业发达地区,为什么?
•当一个地理区内人口分布和开发条件差异较 大时,其中心位置往往就是指其重心位置。
❖ 邻接位置:城市区位追求邻接于决定其发 展的区域,不必要或不可能在区域的中央。
发生了什么变化?
工业革命一开始,短时期内就改变了城市 的经济状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时期 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几乎与工业职工人数 的增长相等。从此,工业开始支配城市的 发展。


市市化化来自的成快

城 市 化 的 预 备 期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期
速 发 展 期

城市化发展一般规律——拉平的“S”型曲线
❖ 中国城市按所在区域地形分类:
滨海城市 三角洲平原城市 山前洪冲积平原城市 平原与低山丘陵邻接 低山丘陵区河谷城市
平原中腹城市 高平原上的城市 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 中山谷地城市 高山谷地城市
v 城市与区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物质与 信息的交流。与区域之间联系的密切程度 和联系方式,事实上就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影响因素主要有:

高纬度地区的大城市,大都受惠于大
西洋暖流的特殊条件。
–奥斯陆(59°55′N) –斯德哥尔摩(59°20′N) –圣彼得堡(列宁格勒,59°58′N) –雷克雅未克(冰岛首都,64°09′N) –摩尔曼斯克(68°58′N,纬度最高,不冻港)
❖ 城市分布:
✓气候条件:气温适中,又有适度降水 ✓地形条件:平原、低山、丘陵区多,且临水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同一历史阶段内,城市兴衰也受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制约
•政治统一、经济繁荣——城市发展快 •政局动荡、战乱频仍——城市发展处于低潮,甚至
成为废墟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生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类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社会生产方式是制约城市形成发展的根本因素 ➢反映在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大的历史阶段上
•农业和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从农业和手工业中分离——城市规模扩大发展 •产业革命——世界城市化的浪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