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24河中石兽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经验。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文章主题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写作中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河中石兽》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希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的深层含义。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感悟:
课堂上,我发现学生们对生字词的学习较为吃力,尤其是将它们运用到具体的语境中。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对字词的实际运用能力,通过设计更多有针对性的练习,帮助他们熟练掌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写河中石兽的文章,通过石兽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沧桑。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见证,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介绍生字词:沉、淀、刷、喧、颠、逝,解释它们在文中的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对石兽的具体描述。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让石兽仿佛有了生命,以及这样的描写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与文化。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河中石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古老的物品,它们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石兽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的奥秘。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讲述了古代学者在研究河中石兽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最终得出正确结论的故事。

本文通过石兽的变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教育人们要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不断探求真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有所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对于文中的词语、句式、语法等方面需要加以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翻译和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了解石兽变迁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学会从事物变化中认识和把握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石兽变迁规律的把握。

2.难点: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资料,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PPT,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关于石兽变迁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频资料,介绍石兽的变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石兽吗?石兽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石兽的变迁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朗读技巧。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精品教案.docx

24河中石兽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 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寺僧、讲学家的批评态度,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言文,它同样强调了实践的重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 文学常识及背景介绍。

纪旳(1724—1805),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做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集,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字音。

3.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Y) 募(mJ)棹(zhao)柿(fei) 湮(yan)啮沙(nie)• • • • • •溯流(sCi)欤(yG 曳(北)铁耙(pd)臆断(yi)• • • • •目标导学二: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 朗读课文。

个别学生读或者集体读。

2. 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古义:因为,原因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但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去卩)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颠(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②一词多义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之一老河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③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④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三、板书设计河中石兽重点词古今异义:阅、盖、但、是、固、物理—词多义:为、之词类活用:棹、暴涨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重点积累了文言字词,并梳理了文章内容。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设计

24.《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语文科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交流点拨】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

填写下表:(二)深层探究1、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交流点拨】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交流点拨】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4、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学生畅所欲言: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2、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3、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4、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三、拓展延伸搜集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人名言。

【交流】1.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4.河中石兽_第2课时-人教七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4.河中石兽_第2课时-人教七下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24 河中石兽第2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章中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冲石原理图,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与上下文的意义训练自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及其原因。

难点:引导学生参考注释与上下文意理解文章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时间:未知地点:沧州南人物: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起因: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经过:寺僧、讲学家与老河兵见解不同结果:依照老河兵的观点,得于数里之外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课文是怎样的结构?本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分别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并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作者自己的观点。

2.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3.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所以他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冲石原理图平面图剖面图4.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这个结论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何启示?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同时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道理。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深入细致分析文章的水平,把握作者的主旨及短文的现实意义。

2024年河中石兽的教案(2课时)

2024年河中石兽的教案(2课时)

一、教案简介教案名称:2024年河中石兽的优秀教案(2课时)教材来源:《语文》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河中石兽》的诗句。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

3. 学生能够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4. 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表达对河中石兽的感悟。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与背诵。

2. 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分析。

3. 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介绍。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河中石兽》全文及其注释。

2. 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的资料。

学生准备:1. 预习《河中石兽》全文。

2. 了解一些关于石兽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河中石兽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对这幅图片有什么看法?你们认为这有什么意义?”二、学习课文(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教师逐句讲解诗句,解释生词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三、分析课文(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如雕塑技巧、形象表现等。

2. 教师介绍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第二课时:四、实践活动(2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自己对河中石兽的感悟和看法。

2. 每组选择一种方式表达对河中石兽的感悟,可以是绘画、写作或表演。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学习。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诗句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河中石兽的艺术价值分析和历史背景、文化意义的理解情况。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作品质量。

六、教学延伸延伸活动:河中石兽探秘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河中石兽探秘活动,让学生分组调查和搜集关于河中石兽2. 学生可以通过采访当地长者、查阅历史文献、上网搜索等方式,了解河中石兽的传说、故事和文化价值。

3. 每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一份报告或PPT,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河中石兽》教课方案第二课时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复述课文,剖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经过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方式,学生对三个人物的行为及后来果进行概括剖析。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目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教课要点难点1.教课要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目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2.教课难点:经过人物的行为剖析人物性格。

教课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河中石兽》一文,大家必定能够流畅地朗诵,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出来,下边我们就一同齐读一遍课文,有能力的同学能够背诵。

二、出示目标,明确目的大家的声音很宏亮,字音正确,富裕节奏,大家上节课必定学习得特别仔细,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下说明,疏导了文意,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课文内容,第一来看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1.复述课文2.比较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寻石狮的地点、原由及结果3.谈一谈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三、出示问题,指引自学1、下边,我们就闯过第一关,请大家自由朗诵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 a 语言简短,条理清楚b明确时间、地址、人物、主要事件c态度大方、口齿清楚(预设:一个庙口的石兽,掉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寻石兽的事。

)2、找寻石兽的过程几经曲折,为了能够清楚了然的理清这个过程,老师做了一个表格,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找寻石狮的地点、原由及结果,达成表格。

(1)寺僧认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找寻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深重,沙子松懈,石头沉没有在沙里必定会逐渐地沉下去,愈来愈深,只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深重,沙子松懈,水不可以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必定会在石头下边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窟,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窟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向来转不断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4河中石兽
第二课时
温故探新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

文本探究
1.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持怎样的态度?从哪一个词语中可看出来?结果怎样?
讲学家对自己的判断很自信,似乎胸有成竹,我们从“笑”可看出来。

讲学家笑寺僧,包含了一种嘲讽和一种自信,写出了讲学家的自恃博学的心态。

结果石兽却在老兵的指引下在上游找到了。

2.如何理解老河兵的“笑”?最终依据谁的推断找到了石兽?哪些语句可以表明?
老河兵的“笑”更多的是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表现了老河兵的自信和胸有成竹。

最终还是依据老河兵的推断找到了石兽。

我们可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看出来。

3.“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说明老河兵的推断是正确的,是不是由此可以推断,凡重物坠入河里,就一定要到上游去找?如果不完全是,那么,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分别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不完全是的。

重物坠入河里,要分几种情况:如果重物很重,流水又很慢,重物将不会被冲走,它就会慢慢地陷入泥沙中,在原地不动;如果河中泥沙很少,水的流速很快,那么重物将被冲走,带到下游;如文中所述情况,重物将在上游找到。

所以,在原地或在下游或在上游寻找,与河水的流速、泥沙的多少有关系。

4.简要赏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句话。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
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

板书设计
拓展延伸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写,也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

此书虽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期的腐朽和黑暗。

作者有意模仿晋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文章“雍容淡雅,天趣盎然”,语言奇妙而引人入胜,所以每脱稿一章,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辗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课后作业
1.把课文改写成白话文。

2.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来完成,并且把重点放在理解字词、课文内容和让学生自己归纳课文中寻找石兽的三种方法上;把难点放在让学生知道学习这个故事后应该懂得的道理上。

学生在朗读和理解字词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在提问环节对于用几种方法找石兽时,很多学生都忘记了第一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是很全面。

以后要在如何引导启发上多下功夫,不
断给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