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农学门类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纲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题库-动物生理学(第4~5章)【圣才出品】

第4章血液循环一、单项选择题1.微循环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
A.物质交换B.维持血容量C.促进散热D.保持体温【答案】A【解析】BCD三项,维持血容量、促进散热和保持体温是微循环辅助其他器官发挥的作用。
A项,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在血液和组织液之间,通过面积很大的迂回曲折通路不断进行地物质交换,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
2.下列物质中升压作用最强的是()。
A.肾上腺素B.肾素C.血管紧张素ⅡD.血管紧张素Ⅰ【答案】C【解析】A项,肾上腺素由肾上腺髓质分泌,可与β和α受体结合。
与心脏的β受体结合为主,使心输出量增大,间接使血压增高;可与血管中β和α受体结合,或者升压效应,或者减压效应,大剂量的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的α受体结合,促使血压升高。
B项,肾素是由肾的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物质;在接受肾血流量降低的刺激后,肾素分泌增多,可使血管紧张素原水解成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等。
C项,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分布于血管平滑肌的血管紧张素受体,可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它还可以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缩血管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也可使血压升高。
D项,血管紧张素Ⅰ对体内多数组织和细胞不具有活性。
3.在微循环中,能使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的物质是()。
A.组胺B.激肽C.血管加压素D.局部代谢产物【答案】D【解析】在微循环中,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的本质是微循环的自身调节。
ABC三项,在微循环中,没有神经调节,组织胺、激肽、血管加压素都是活性物质,它们对毛细血管的舒缩有调节作用,但是不能满足毛细血管的交替开放,只有通过微循环的自身调节。
D项,当局部细胞代谢产物堆积(包括舒血管物质)→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流量↑→代谢产物(包括舒血管物质)被稀释或运走→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恢复→毛细血管关闭→血流量↓→又促使局部细胞代谢产物再堆积(包括舒血管物质),往后又开始了下一轮的毛细血管交替开放,因此毛细血管交替开放的启动物质就是局部代谢产物。
415考试大纲

415考试大纲
415考试大纲是针对农学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考试大纲,主要包括动
物生理学和生物化学两门科目。
动物生理学主要测试考生对动物生理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化学则主要测试考生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来说,动物生理学的考试大纲包括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和考查范围等内容。
其中,考查范围包括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排泄与渗透压调节、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等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等内容。
生物化学的考试大纲也类似,包括考试性质、考试要求、考试形式和考查范围等内容,考查范围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功能,以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等内容。
总体来说,415考试大纲旨在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
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到达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
因此,考生需要系统掌握农学门类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农学领域的实际问题。
同时,考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呼吸【圣才出品】

第5章呼吸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增加肺的顺应性B.能增加肺的弹性阻力C.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减少时可引起肺水肿【答案】B【解析】ACD三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是降低肺泡的表面张力,可以防止毛细血管滤出液体过多而引起的肺水肿,因而减少时可引起肺水肿;可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
B项,肺组织的弹性阻力主要来自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无关。
2.血液中下列因素的变化,可使呼吸运动增强的最重要因素是()。
A.Po2下降B.乳酸增多C.Pco2升高D.H+浓度增加【答案】C【解析】C项,P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为重要的体液因素。
一定水平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很重要。
随着吸入气体中CO2的增加,呼吸运动加深、加快,可促进CO2的排出,以维持动脉血中Po2的正常水平。
ABD三项,Po2下降、乳酸增多和H+浓度增加也可使呼吸运动增强,但效果不如Pco2增加时的作用明显。
3.血液中运输CO2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B.碳酸氢盐C.二氧化碳血红蛋白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答案】B【解析】血液运输CO2有物理溶解方式和化学结合方式两种。
A项,以物理溶解形式被运输的量仅占血液运输CO2总量的5%。
BCD三项,以化学结合形式被运输量占了95%。
化学结合方式中,以碳酸氢盐形式结合的占88%,以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结合的占7%。
因此碳酸氢盐形式是血液中CO2运输的主要形式。
4.平静呼吸时,参与呼吸运动的肌肉是()。
A.肋间内肌与腹壁肌B.肋间外肌与腹壁肌C.肋间内肌与膈肌D.肋间外肌与膈肌【答案】D【解析】平静呼吸是指安静状态下的呼吸,主要吸气肌是肋间外肌和膈肌,呼气是被动的。
在用力呼吸的吸气时,除肋间外肌和膈肌加强收缩外,其他辅助吸气肌也参加收缩,呼气时呼气肌收缩,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5.下列各项中属于内呼吸的是()。
A.细胞内的气体交换B.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C.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D.组织细胞和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答案】D【解析】高等动物呼吸的全过程,由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组成。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核酸的生物合成【圣才出品】

第9章核酸的生物合成一、单项选择题1.真核基因表达受下列哪个成分调控?()A.操纵基因B.非组蛋白C.组蛋白D.阻遏蛋白【答案】B【解析】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没有操纵子结构,真核生物的调控序列是指DNA中与转录启动和调控有关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启动子、增强子及沉默子,受基因调节蛋白的调控,基因调节蛋白属于非组蛋白。
因此答案选B。
2.DNA半保留复制时,如果亲代DNA完全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在无放射性标记的溶液中经过两轮复制所得到的4个DNA分子为()。
A.都带有放射性B.其中一半分子无放射性C.其中一半分子的每条链都有放射性D.都没有放射性【答案】B【解析】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经两轮复制后,其中一半分子无放射性,有一半分子的一条链由放射性。
因此答案选B。
3.关于转录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mRNA是翻译的模板,转录只是指合成mRNA的过程B.转录需RNA聚合酶,是一种酶促的核苷酸聚合过程C.逆转录也需要RNA聚合酶D.DNA复制中合成RNA引物也是转录【答案】B【解析】A项,转录是指遗传信息由基因转移到RNA的过程,包括mRNA、tRNA、rRNA等;C项,参与逆转录的酶是逆转录酶,不需要RNA聚合酶;D项,DNA复制中合成RNA引物不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因此答案选B。
4.下列不是操纵子的组成部分的是()。
A.结构基因B.启动子C.操纵基因D.阻遏物【答案】D【解析】ABC三项,操纵子包括在功能上彼此相关的结构基因和控制部位,控制部位是由启动子和操纵基因构成。
因此答案选D。
5.下列()参与打开DNA双螺旋结构。
A.引物酶B.端粒酶C.拓扑异构酶D.解螺旋酶【答案】D【解析】A项,引物酶是用来合成引物的;B项,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酶,它催化端粒中重复单元的合成,用以维持端粒长度及功能;C型,拓扑异构酶是在超螺旋解旋和形成过程中起作用。
因此答案选D。
6.下列()导致的DNA损伤导致生物体死亡的可能性最大。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脂质代谢【圣才出品】

第7章脂质代谢一、单项选择题1.构成生物膜的脂类分子以()为主体。
A.磷脂B.游离甘油三酯C.糖脂D.胆固醇【答案】A【解析】A项,生物膜的基本结构为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是形成脂双分子层的主要物质;BCD三项,游离的甘油三酯并不构成生物膜,糖脂和胆固醇在生物膜组成中占比例也少,而且胆固醇并非出现在所有细胞的生物膜中。
因此答案选A。
2.缺乏维生素B2时,β-氧化过程中哪一个中间产物合成受到障碍?()A.脂酰CoAB.β-酮脂酰CoAC.α,β-烯脂酰CoAD.L-β-羟脂酰CoA【答案】C【解析】维生素B2是脂酰辅酶A脱氢酶的辅酶,该酶催化脂酰-CoA生成α,β-烯脂酰CoA。
因此答案选C。
3.下列关于生物膜的阐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就是细胞膜B.生物膜属于生物大分子C.生物膜属于小分子D.生物膜属于超分子复合体【答案】D【解析】A项,细胞膜是细胞表面上的一层薄膜,而生物膜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内的内膜系统;BC两项,生物膜的成分当中有蛋白质等大分子和水分子等小分子;D项,生物膜是由脂类、蛋白质、糖、水等许多分子组成的超分子复合体。
因此答案选D。
4.脂肪酸β-氧化中第二次脱氢的受氢体是()。
A.FMNB.FADC.NADP+D.NAD+【答案】D【解析】脂肪酸于氧化中每进行一轮氧化经历两次脱氢,第一次脱氢的氢受体是FAD,第二次的氢受体是NAD+。
因此答案选D。
5.合成卵磷脂时,胆碱的部分由()提供。
A.CDP-胆碱B.磷酸胆碱C.UDP-胆碱D.GDP-胆碱【答案】A【解析】磷脂合成两条路径的了解,一条是先合成1,2-二酰甘油,由CDP-胆碱或者CDP-乙醇胺提供亲水性头部;一条是先合成CDP-二酰甘油,而后直接加亲水性头部。
A 项,卵磷脂合成时,胆碱的部分由CDP-胆碱提供,磷脂酰肌醇合成时,肌醇的部分来自肌醇。
因此答案选A。
6.下列分子渗透通过脂双分子层的能力最强的是()。
A.极性小分子B.极性大分子C.非极性小分子D.非极性大分子【答案】C【解析】脂双分子层主要由极性磷脂分子尾对尾构成,脂双层外侧有极性,内部疏水,因而对于极性物质不通透。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生物化学-糖类代谢【圣才出品】

4.关于糖原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cAMP 激活蛋白激酶促进糖原的合成 B.磷酸化酶激酶由磷酸化作用被活化 C.磷酸化酶 b 由磷酸化作用而被活化 D.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活化腺苷酸环化酶,从而使 cAMP 升高 【答案】A 【解析】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可通过膜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 cAMP,后者激活 蛋白激酶,活化的蛋白激酶激活磷酸化酶 b 激酶,后者激活磷酸化酶 b 转化为磷酸化酶 a, 从而使糖原分解产生葡萄糖。因此答案选 A。
7.下列因素不参与 EMP 途径中磷酸果糖激酶调节的是( )。 A.胰高血糖素 B.3-磷酸甘油酸 C.2,6-二磷酸果糖
3 / 42
D.pH 【答案】B 【解析】ACD 三项,磷酸果糖激酶是 EMP 途径调节的关键酶,参与调节该酶活性的因 素有胰高血糖素、2,6-二磷酸果糖和 pH。因此答案选 B。
14.下列( )是以 FAD 为辅基的。 A.β-羟脂酰 CoA 脱氢酶
6 / 42
B.琥珀酸脱氢酶 C.异柠檬酸脱氢酶 D.苹果酸脱氢酶 【答案】B 【解析】ACD 三项,都是以 NAD+为辅酶的。因此答案选 B。
15.巴斯德效应是( )。 A.糖酵解抑制糖有氧氧化 B.糖酵解抑制磷酸戊糖途径 C.糖有氧氧化抑制糖酵解 D.葡萄糖异生抑制糖酵解 【答案】C 【解析】巴斯德效应是指糖的有氧氧化对糖酵解的抑制作用。因此答案选 C。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内分泌【圣才出品】

第10章内分泌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激素中不属于垂体激素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抗利尿激素C.催产素D.催乳素【答案】A【解析】A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激素,不是垂体激素。
BCD三项,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是神经垂体激素,催乳素则是腺垂体激素,它们都属垂体激素。
2.幼年时,缺乏生长激素会导致的疾病是()。
A.糖尿病B.呆小症C.侏儒症D.肢端肥大症【答案】C【解析】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物质代谢和生长发育,对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的作用尤为明显。
动物在幼年时期骨骺还未融合,如果在生长过程中缺乏生长激素,将会出现生长停滞、身材矮小,即为“侏儒症”。
3.增强机体对应激刺激耐受力的最主要的激素是()。
A.催乳素B.生长激素C.抗利尿激素D.糖皮质激素【答案】D【解析】对机体有害的多种刺激,能激活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导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D项,多种激素参与应激反应,但从应激反应的定义可见,主要是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反应。
4.机体合成、分泌降钙素的细胞是()。
A.胰岛A细胞B.胰岛B细胞C.甲状腺C细胞D.甲状旁腺主细胞【答案】C【解析】A项,胰岛A细胞合成、分泌胰高血糖素。
B项,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
C项,甲状腺C细胞(滤泡旁细胞)合成、分泌降钙素。
D项,甲状旁腺主细胞合成、分泌甲状旁腺激素。
5.激素的“允许作用”是指()。
A.使别的激素能够分泌入血B.使靶细胞的生理活动能够启动C.使其他激素能够在靶细胞上产生作用D.使靶细胞内遗传物质诱导新的蛋白质合成【答案】C【解析】“允许作用”是激素作用的特征之一。
有的激素本身对某些组织细胞并不直接产生生理效应,但它却能明显增强另一种激素的作用,即它的存在是另一种激素发挥作用的前提,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
C项,激素能使其他激素能够在靶细胞上产生作用符合允许作用的定义。
6.分泌胰岛素的细胞是()。
考研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点手册-第一篇 动物生理学【圣才出品】

第一篇动物生理学第一章动物生理学概述第1节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第2节机体与内环境考点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兴奋性、生殖和适应性是动物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考点二、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1)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之为内环境,以区别于整个机体所处的外环境。
(2)稳态: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各种物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即动态平衡状态。
(3)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①内环境稳态是各种细胞、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生理结果;②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和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和维持高等生物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第3节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第4节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1节细胞膜的结构特征和物质转运功能考点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1)细胞膜是以脂质(主要是磷脂、糖脂和固醇)、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为主和少量的糖类物质构成。
不同来源的膜中各种物质的比例和组成有所不同;(2)流动镶嵌模型是现在公认的细胞膜结构模型;(3)细胞膜将细胞的内容物与外界环境隔离开来,保持细胞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内环境;(4)细胞膜与细胞的物质转运、信号转导、能量转移、兴奋及其传播和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参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和癌变等生理和病理过程。
考点二、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第2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考点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1)跨膜信号转导:指刺激作用于受体后,将外界环境变化的信息以一种新的信号(电信号)形式传递到膜内,再引起被作用细胞(即靶细胞)相应功能的改变,包括细胞出现的电反应或其他功能改变的过程。
(2)跨膜信号转导的一般特性:①外界信号作用于细胞时,通常不需要进入细胞直接影响细胞内过程,只需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②除了鱼类,高等动物一般不存在对外界环境电变化的反应;③跨膜信号转导虽然涉及多种刺激信号,在多种细胞内引发多种功能的改变,但转导过程只有几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农学门类联考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考纲动物生理学I.考试性质农学门类联考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农学门类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联考科目。
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农学门类各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农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II.考查目标动物生理学1.系统地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
2.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生物化学1.了解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及发展简史,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实验原理和方法。
2.能够运用辩证的观点正确认识生命现象的生物化学本质和规律,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I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动物生理学50%生物化学50%四、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8分,共48分实验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IV.考查范围动物生理学一、动物生理学概述(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二)机体与内环境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四)机体生理功能的控制系统1.非自动控制系统2.反馈控制系统3.前馈控制系统二、细胞的基本功能(一)细胞膜的结构特征和物质转运功能1.细胞膜的结构特征2.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和一般特性2.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三)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四)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2.电突触(五)骨骼肌的收缩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偶联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六)实验1.蛙坐骨神经一腓肠肌标本制备2.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三、血液(一)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1.血液组成和血量2.血液的主要机能3.血液的理化特性(二)血细胞及功能1.红细胞生理2.白细胞生理3.血小板生理(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1.血液凝固2.抗凝系统3.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系统(四)血型1.红细胞凝集与血型2.输血原则及交叉配血3.动物血型(五)实验1.出血时间、凝血时间的测定2.红细胞沉降率测定3.血红蛋白测定4.红细胞脆性实验5.血细胞计数6.血液凝固四、血液循环(一)心脏生理1.心肌的生物电现象2.心肌的生理特性3.心脏泵血功能(二)血管生理1.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2.血流动力学: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3.血压及影响因素4.微循环与物质交换5.组织液和淋巴的生成与回流(三)心血管活动的调节1.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4.体液因素(四)实验1.离体蛙心灌流2.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3.蛙心起搏点观察4.蛙的微循环观察5.动脉血压的测定五、呼吸(一)肺通气1.肺通气的原理2.肺容量与肺通气量(二)肺换气与组织换气(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1.氧的运输2.二氧化碳的运输(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五)实验1.呼吸运动的调节2.胸内压测定六、消化(一)消化概述1.消化与吸收2.消化方式3.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二)口腔消化1.摄食方式、饮水、咀嚼和吞咽2.唾液的性质、组成和生理作用3.唾液分泌及其调节(三)单胃消化1.胃液的性质、组成与作用2.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3.胃的运动及其调节4.胃的排空(四)复胃消化1.前胃运动及其调节2.反刍及其机制3.瘤胃及网胃内的消化与代谢4.瓣胃消化5.皱胃消化(五)小肠消化1.胰液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胆汁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小肠运动及其调节大肠的消化功能及排粪反射。
(七)吸收主要营养成分的吸收部位及其机制。
(八)实验1.小肠吸收和渗透压的关系2.胰液、胆汁的分泌3.胃肠运动的直接观察4.离体小肠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七、能量代谢和体温(一)能量代谢1.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和呼吸商2.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3.基础代谢与基础代谢率(二)体温1.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2.产热与散热的平衡3.体温调节(三)实验小动物能量代谢的测定。
八、泌尿(一)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排泄的概念2.肾单位3.肾血流量及其调节(二)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影响因素(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泌尿功能(四)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1.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醛固酮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五)尿液的浓缩与稀释(六)实验影响尿液生成的因素。
九、神经系统(一)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二)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三)突触传递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3.突触传递的过程、特点和原理(四)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2.突触前抑制(五)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1.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征2.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3.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激动系统(六)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1.脊休克2.牵张反射3.去大脑僵直4.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5.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6.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对躯体运动的调节7.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七)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八)脑的高级功能(九)实验1.反射弧的分析2.脊髓反射3.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机能定位4.去大脑僵直十、内分泌(一)内分泌概述1.内分泌和激素的概念2.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及其作用机制3.激素分泌的调节(二)下丘脑和垂体1.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2.垂体激素的生理作用3.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与分泌调节(四)甲状旁腺素、降钙素和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五)肾上腺1.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2.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3.应激与应急(六)胰岛激素的功能及分泌调节(七)实验1.胰岛素、肾上腺素对血糖的调节2.切除肾上腺(或甲状腺)对动物的影响十一、生殖与泌乳(一)雄性生殖生理1.睾丸的生理功能2.雄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二)雌性生殖生理1.卵巢的功能2.雌性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3.发情周期及其调节(三)生殖过程1.受精与授精2.妊娠3.分娩(四)泌乳1.泌乳的概念2.乳腺的发育及其调节3.初乳及其对幼畜生理意义4.乳的生成过程及乳分泌的调节5.排乳过程及其神经-体液调节生物化学一、生物化学概述(一)生物化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二)生物化学的发展简史二、蛋白质化学(一)蛋白质的概念与生物学意义(二)氨基酸1.氨基酸的基本结构和性质2、根据R基团极性对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进行分类3、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三字符(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1.肽的概念及理化性质2.蛋白质的初级结构3.蛋白质的高级结构(二级结构、超二级结构和结构域、三级结构、四级结构)4.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2.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及等电点3.蛋白质的胶体性质4.蛋白质的紫外吸收特征5.蛋白质的变性及复性(五)蛋白质的分离与纯化1.蛋白质的抽提原理及方法2.蛋白质分离与纯化的主要方法:电泳、层析和离心3.蛋白质的定量方法三、核酸化学(一)核酸的种类和组成单位(二)核酸的分子结构1.DNA的分子结构:DNA的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2.RNA的分子结构:tRNA的结构、mRNA的结构、rRNA的结构(三)核酸的理化性质1.核酸的一般性质2.核酸的紫外吸收特征3.核酸的变性及复性(四)核酸的分离纯化四、酶(一)酶的基本概念和作用特点(二)酶的国际分类和命名(三)酶的作用机制1.酶的活性中心2.酶的专一性和高效性机制(四)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五)别构酶和共价修饰酶,(六)同工酶(七)xx和辅酶(八)酶的分离纯化五、糖类代谢(一)生物体内的糖类(二)单糖的分解作用1.糖酵解2.三羧酸循环3.磷酸戊糖途径(三)糖异生六、生物氧化(一)生物氧化的基本概念(二)电子传递链1.电子传递链的组成2.电子传递的抑制剂(三)氧化磷酸化1.氧化磷酸化的类型2.氧化磷酸化的机制3.线粒体穿梭系统七、脂质代谢(一)生物体内的脂质(二)脂肪的分解代谢1.脂肪的酶促水解2.甘油的降解和转化3.脂肪酸的β-氧化分解(三)脂肪的生物合成1.甘油的生物合成2.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3.三酰甘油的生物合成(四)甘油磷脂代谢(五)固醇的生物合成八、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代谢(一)氨基酸的代谢1.氨基酸的分解代谢2.氨基酸的合成代谢(二)核苷酸的代谢1.核苷酸的分解代谢2.核苷酸的合成代谢九、核酸的生物合成(一)中心法则(二)DNA的生物合成1.原核生物DNA的复制2.原核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差异3.逆转录4.DNA的损伤与修复5.DNA一级结构分析与PCR技术(三)RNA的生物合成1.RNA的转录及加工2.RNA的复制3.RNA的转录调控十、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遗传密码(二)多肽链的合成体系(三)原核生物多肽链生物合成的过程(四)原核与真核生物多肽链合成的差异(五)肽链合成后的折叠、加工与转运。